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的新冠疫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运行轨道。这当然不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广泛蔓延的疫情。发生于541-549年间的查士丁尼瘟疫,是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进程中,第—次大范围传播的病菌。查士丁尼一世本是东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以他命名的病毒却夺去了他领地内的1/5人口。
14世纪,两千万人(将近当时欧洲人口的1/3)丧生于肆虐欧洲的黑死病中。
尽管受到无数次瘟疫、战争的影响,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始终保持着一个稳定的比例,世界人口数量一直在缓慢增长。
随着启蒙运动带动科学和医疗水平快速发展,人口出生率和人均寿命逐年提高,人口数量开始进入一个几何级增长的时代。日渐庞大的人口基数,使人口翻倍的时间越来越短:世界人口从10亿到20亿用了100年:20亿到30亿用了30年时间;30亿到40亿用了15年;60亿到70亿只用了10年时间。
当今,世界人口每年保持8000余万的净增长,5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2021年,世界人口突破80亿在即。而在2009年,世界饥饿人口就达到了10亿,创下历史新高。当时世界粮农组织预测,到2050年,粮食产量还需要增加70%,才能负荷届时相应增长的人口。
城市化生活方式加剧消耗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指出,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导致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产量维持算数级数增长——当粮食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不够养活人类的窘境。而当人类为粮食而战时,只有强者才有可能获得战利品。因此人口的过度增长,使战争、缺粮、疾病、灾难在所难免。
反对马尔萨斯的声音,指责他忽略了科技进步以及生产加工能力的提高。但事实证明,这些评论也忽略了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导致人类消耗的大幅提高。
/世界人口每年保持8000余万的净增长,5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后工业时代,几乎全人类都被消费主义主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早已超出农耕时期的水平。除去人类日常生活必需的空气、水、土壤,我们还需要汽车、住房、各类当代摩登设备、时尚产品、旅行等更高级的消费。
非洲国家人口不少,但生活方式相对简单,对资源的消耗量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如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将改善国民生活水平和发展经济作为首要目标,当这些国家也开始发展经济、需要建设各种基础设施时,他们对能源的需求也将进入一个飞速增长期。
二战后,所有国家的人口都在或快或慢地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并不会使人口增长的趋势在短时期内逆转。现如今,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环境,又希望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都跟人口数量不无关系。
人类生存最离不开的是空气、水、土地。同处在一个星球上的大循环系统中,水源、土壤、气候、污染之间互相作用,而这些都受到人类活动越来越多的影响。
/全世界可耕种土地面积每年减少10万平方公里。/
人类用水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過去的百年中,河流改道、干涸和水质量快速退化,几乎是每个国家都要面临的难题。目前,全世界8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人口增长使总用水量成倍增长,而人均可用水量急剧减少。
地下水的使用远远超过其恢复速度的状况,在全世界都很普遍。孕育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近些年因为地下水的抽取,面积急剧缩小。
人口增长加大了对动植物产品的需求,这需要更多的水。农业灌溉用水量远大于居民日常用水量。每公斤果蔬、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500~2000升的水;而每公斤肉类产品用水量,是植物类的100倍左右。缺水不但会影响人类日常生活,还会使森林退化、土地沙化、土壤质量恶化,并使环境失去生态多样性的特点,严重影响水利和土壤生态。
好的土壤需要充分的休养生息。但因市场上对食物的刚需,有限的土地资源不允许土壤在收获季节后,得到两至三年休息和恢复的时间。如此以往,不仅会发生土壤颗粒化、固不住水分、有机物流失的状况,相应出现的病菌也会随着植物进入生物链。非优质土地产出的农作物,也无法保证应有的营养成分。
工业生产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也影响到农作物。人口在逐年增长,但环境却在恶化。全世界可耕种土地面积每年减少10万平方公里。粮食盈余明显的状况,在二战后就已日渐消失。
人口增长威胁可持续发展?
在人口密度排名靠前的国家中,菲律宾每年2%的人口增长率,使土地资源愈发陷入困境,优质土地资源落入地主手中,而农民不得不迁徙至贫瘠的高地;有两亿人口的巴基斯坦,水源、耕地、电力的短缺制约着该国的发展,也使阶级分化更突出。
国与国之间争夺自然资源的状况,也会加剧。非洲部分国家饥饿的原因,不仅是贫穷和战乱,还有自然条件耕种不出足够的粮食。进入21世纪,各种粮食作物价格一路飙涨。2020年全球食品价格又涨了20%。土壤、水源仍然只占我们日常所需的一小部分。近百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消费主义的蔓延,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家用电器和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产品,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
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到70%。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在工业革命以来的两百余年间,已将陆地上能利用的资源发掘得淋漓尽致。人类的技术设备越先进,受到影响的生物就越多。
人类从海洋获取食物古而有之。渔业为我们提供15.3%的动物蛋白质。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将野心转移到开发海洋资源上,以应对未来之需。在过去的两百年间,捕捞数量逐年升高,到当代呈爆发式增长。过度捕捞已造成对海洋生态的破坏,海洋生物数量急剧减少。
人类同时具有创造性和毁灭性。世界上大部分宗教都鼓励多生多育,这大概是只畅想了人类的创造性。1907年誕生的塑料,给整个人类群体带来了方便。但当时,无人能预料到塑料将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灾难。现在,全世界每天有80亿吨的塑料产品在市场上流通,每年有800万吨的塑料制品污染进入海洋。塑料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都远远超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范畴。
2020年塑料制品的用量多于往年,更加剧了塑料制品处理的难度。预计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物会多于鱼类。现在,在城市生活的人们平均每天产生两公斤垃圾,这些垃圾远远超出我们的处理能力和大自然的消化能力。丢弃的垃圾,以不同的形式又回到我们身边:我们的饮用水和食物中,都已发现为数不少的塑料颗粒。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最低的马里亚纳海沟,都已遭到人类垃圾的威胁。
地球资源并非如我们臆想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已在透支未来的资源,也减弱了未来地球的承载能力。人类从地球中汲取生活所需的养分,回馈的是不可降解、伤害极强的化工品。心理学研究表明,几乎每个人都认为环境恶化与自己无关。那谁又是“他人”呢?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来讲,可能更大程度上,世界人口如今不是患少,而是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