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者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际运用。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任务问题的设置,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进行数据测量,得出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通过对物理问题的探究得出相关物理规律,最后生成物理结论,实现思维的深化,构建物理高效课堂。
关键词:任务驱动;初中物理;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0-0058-02
引 言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learning by doing”教育模式,他认为,学生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1]。教学中,要想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教师就应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通过问题设置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物理思维的培养。
一、观察,提出问题
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当学生能够在观察后提出问题时,教师便可依据学生的问题设置任务[2]。教师应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物理现象,让学生自然提出疑问,并在疑问的驱使下进行探究和思考,从而完成任务驱动教学的第一步,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
例如,在教学“声现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聆听声音现象,从而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声音现象是一种可以观察的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几种音调、响度、音色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其中的区别。首先,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第一种音调较高、响度较大的声音,让学生仔细聆听,然后播放同一个人发出的音调较低、响度相同的声音。此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这种声音和前一种有哪些不同。学生会发现两者存在音调的差别,一种声音听起来明显较高,另一种明显较低。接着,教师再为学生播放其他声音,让学生听不同声音之间响度、音色的差别。此时,学生自然就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声音存在不同?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声音的不同?”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设置任务。
观察有效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效探究,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提出自己的疑問,阐述自己的见解。
二、体验,动手实验
提出问题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针对任务进行实际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对物理问题形成认知,从而深入掌握物理知识[3]。
例如,在教学“熔化和凝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物理实验。这一实验操作较简单,危险性较低。教师先为学生准备适量冰块,让学生将其放在烧杯或试管中,接着让学生用手紧贴试管补充热量。此时,教师告知学生:“大家仔细观察试管中的现象,看看冰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开始观察,发现试管中的冰块渐渐熔化。当学生观察到冰块完全变成水后,教师说道:“我们刚刚看到了什么现象?是不是冰块由固体变为液体,这种现象就叫作熔化。熔化就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反应。大家在刚才实验过程中手感觉到了什么?”学生感到手部冷。教师告知学生:“我们刚才感到手部很冷,这是因为我们手部的热量都被冰块吸收了,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熔化是一种吸热还是放热过程?”学生此时就会回答:“吸热过程。”这样,学生就理解了熔化其实是一种吸热现象,从而对物理知识形成了真实的体验。
对物理现象的体验能让学生真实感受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主得出结论,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三、测量,分析数据
一些实验难以通过体验得出相关结论,还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记录,并进行分析。这虽然针对的是较为复杂的物理知识,但这样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提高[4]。
例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与汽化相关的物理知识。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观察水的沸腾”这一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教师首先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将烧杯置于铁架台上,下部用酒精灯进行加热。烧杯内部有适量水,水中放入悬置的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此时,教师让学生在表格中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让学生每隔30s记录一次温度。此时,学生会发现温度随着酒精灯的加热不断上升,在水温到达90度后,温度的上升越来越缓慢,当到达100度左右时,温度计的数字不再变化。等待5分钟后,学生发现温度计的数字仍未变化。教师告诉学生接下来可以停止实验,展开数据的分析。教师询问学生:“水在加热的过程中,由液体变成了气体,大家观察温度计的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此时就会展开分析,并说出结论:“水在汽化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说明在吸热。”教师继续询问学生:“那么当水沸腾之后,大家通过数据分析,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学生再次回答:“温度计没有变化,说明水达到了沸点,在沸点这一温度上水发生了剧烈的汽化。虽然这一过程在不断吸热,但温度并没有发生改变。”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就理解了沸腾和沸点的相关知识。
数据分析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实验逻辑能力[5]。在进行数据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物理学习动力也就有效增强了。
四、探究,得出规律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通过探究得出物理规律,实现对教材中物理定理和原理的有效理解。这要求教师为学生设置相关的探究任务,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和推演,从而总结物理规律。
例如,在“光的颜色、色彩”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与光的颜色相关的物理知识,了解如何将色彩混合生成新的颜色。此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颜色的混合,教师可先让学生将蓝色和红色进行混合,让学生思考按照1∶1混合之后会产生何种颜色。学生在探究后会发现蓝色与红色光混合产生的颜色是紫色。教师再让学生尝试混合其他颜色。在进行多次探究后,学生会了解任何颜色都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混合形成的这一物理规律,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这种探究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逐一完成任务,从而构建清晰的物理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五、生成,深化思维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物理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物理概念,实现对物理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将教材内容转变为自己脑中的内容,实现对思维的培养和深化。
例如,在“光的反射”这一节中,学生要学习与光的反射相关的物理知识。教师应让学生掌握平面镜反射的概念,实现思维的深化。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探究,指导学生在脑中建构平面镜成像的相关概念,然后让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观察入射角和反射角。待学生发现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后,教师再让学生利用这一知识观察平面镜,让学生真正内化和吸收这些知识,实现思维的深化。
这样进行物理概念的生成和内化,能让学生有效应用任务中得出的结论和知识,从而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结 语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任务驱动教法,可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奠定学科认知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应针对这一教学方法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更多适用于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完善物理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马丽英,张怀斌,王雷,等.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物理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风,2021(18):33-34.
李燕.任务驱动教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1(06):40-41.
赵娜,赵姗姗.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名師在线,2019(09):66-67.
陈太冲.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1):134.
刘玉宏,熊鹏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1):228.
作者简介:陈单飞(1980.3-),男,江苏如皋人,本科学历。
关键词:任务驱动;初中物理;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0-0058-02
引 言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learning by doing”教育模式,他认为,学生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1]。教学中,要想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教师就应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通过问题设置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物理思维的培养。
一、观察,提出问题
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当学生能够在观察后提出问题时,教师便可依据学生的问题设置任务[2]。教师应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物理现象,让学生自然提出疑问,并在疑问的驱使下进行探究和思考,从而完成任务驱动教学的第一步,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
例如,在教学“声现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聆听声音现象,从而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声音现象是一种可以观察的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几种音调、响度、音色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其中的区别。首先,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第一种音调较高、响度较大的声音,让学生仔细聆听,然后播放同一个人发出的音调较低、响度相同的声音。此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这种声音和前一种有哪些不同。学生会发现两者存在音调的差别,一种声音听起来明显较高,另一种明显较低。接着,教师再为学生播放其他声音,让学生听不同声音之间响度、音色的差别。此时,学生自然就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声音存在不同?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声音的不同?”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设置任务。
观察有效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效探究,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提出自己的疑問,阐述自己的见解。
二、体验,动手实验
提出问题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针对任务进行实际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对物理问题形成认知,从而深入掌握物理知识[3]。
例如,在教学“熔化和凝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物理实验。这一实验操作较简单,危险性较低。教师先为学生准备适量冰块,让学生将其放在烧杯或试管中,接着让学生用手紧贴试管补充热量。此时,教师告知学生:“大家仔细观察试管中的现象,看看冰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开始观察,发现试管中的冰块渐渐熔化。当学生观察到冰块完全变成水后,教师说道:“我们刚刚看到了什么现象?是不是冰块由固体变为液体,这种现象就叫作熔化。熔化就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反应。大家在刚才实验过程中手感觉到了什么?”学生感到手部冷。教师告知学生:“我们刚才感到手部很冷,这是因为我们手部的热量都被冰块吸收了,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熔化是一种吸热还是放热过程?”学生此时就会回答:“吸热过程。”这样,学生就理解了熔化其实是一种吸热现象,从而对物理知识形成了真实的体验。
对物理现象的体验能让学生真实感受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主得出结论,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三、测量,分析数据
一些实验难以通过体验得出相关结论,还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记录,并进行分析。这虽然针对的是较为复杂的物理知识,但这样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提高[4]。
例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与汽化相关的物理知识。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观察水的沸腾”这一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教师首先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将烧杯置于铁架台上,下部用酒精灯进行加热。烧杯内部有适量水,水中放入悬置的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此时,教师让学生在表格中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让学生每隔30s记录一次温度。此时,学生会发现温度随着酒精灯的加热不断上升,在水温到达90度后,温度的上升越来越缓慢,当到达100度左右时,温度计的数字不再变化。等待5分钟后,学生发现温度计的数字仍未变化。教师告诉学生接下来可以停止实验,展开数据的分析。教师询问学生:“水在加热的过程中,由液体变成了气体,大家观察温度计的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此时就会展开分析,并说出结论:“水在汽化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说明在吸热。”教师继续询问学生:“那么当水沸腾之后,大家通过数据分析,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学生再次回答:“温度计没有变化,说明水达到了沸点,在沸点这一温度上水发生了剧烈的汽化。虽然这一过程在不断吸热,但温度并没有发生改变。”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就理解了沸腾和沸点的相关知识。
数据分析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实验逻辑能力[5]。在进行数据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物理学习动力也就有效增强了。
四、探究,得出规律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通过探究得出物理规律,实现对教材中物理定理和原理的有效理解。这要求教师为学生设置相关的探究任务,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和推演,从而总结物理规律。
例如,在“光的颜色、色彩”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与光的颜色相关的物理知识,了解如何将色彩混合生成新的颜色。此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颜色的混合,教师可先让学生将蓝色和红色进行混合,让学生思考按照1∶1混合之后会产生何种颜色。学生在探究后会发现蓝色与红色光混合产生的颜色是紫色。教师再让学生尝试混合其他颜色。在进行多次探究后,学生会了解任何颜色都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混合形成的这一物理规律,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这种探究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逐一完成任务,从而构建清晰的物理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五、生成,深化思维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物理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物理概念,实现对物理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将教材内容转变为自己脑中的内容,实现对思维的培养和深化。
例如,在“光的反射”这一节中,学生要学习与光的反射相关的物理知识。教师应让学生掌握平面镜反射的概念,实现思维的深化。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探究,指导学生在脑中建构平面镜成像的相关概念,然后让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观察入射角和反射角。待学生发现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后,教师再让学生利用这一知识观察平面镜,让学生真正内化和吸收这些知识,实现思维的深化。
这样进行物理概念的生成和内化,能让学生有效应用任务中得出的结论和知识,从而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结 语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任务驱动教法,可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奠定学科认知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应针对这一教学方法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更多适用于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完善物理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马丽英,张怀斌,王雷,等.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物理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风,2021(18):33-34.
李燕.任务驱动教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1(06):40-41.
赵娜,赵姗姗.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名師在线,2019(09):66-67.
陈太冲.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1):134.
刘玉宏,熊鹏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1):228.
作者简介:陈单飞(1980.3-),男,江苏如皋人,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