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经济责任审计的论述,主要阐明了经济责任审计我国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国内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情况总结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经过多年的发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范围已经在不断扩大,从低级别领导干部扩大到更高级别的领导干部,对国家高级干部如省部级领导干部也经逐步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并已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审计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评价对维护国民经济、国家利益、单位利益、集体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社会各界也对审计活动报有极大的期望。但是审计的效果和威慑作用以及审计后的问责制度和措施能否及时跟上和体现出来,被审计单位和负责人因决策失误或故意危害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导致的损失浪费责任有没有具体得到落实,领导个人责任有没有得到彻底追究,已经成为一个值得疑问和关注的热点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是政府问责制度的基础
单位主管经济负责人的责任除了对所管辖的经济活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还应对所管理的其他人和事负有管理责任,如单位的人员履职情况和廉政情况、单位内部控制和宏观管理制度是否得到落实等一系列与经济和履职有关的活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对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履职责任的评价和监督,更要体现对未履行受托责任或履行受托责任不力的追究和问责。
经济责任审计的查责可以看作政府问责制进行问责之前必不可少的一环,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责任的查验,政府问责侧重于责任的追究;责任追究是建立在责任查验基础上的,而责任查验的结果需要通过责任追究的效果来体现。
2.政府问责制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体现
经济责任审计强化了政府的监督责任和领导的受托责任,健全了政府问责机制,深化了问责内容,扩大了问责范围,提高了问责效率。
但是,我国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还达不到要求,这导致审计问责不能够公开,也不够透明;经济责任审计先离任后审计的情况比较普遍,往往一些单位的领导已经调任,经济责任审计还没开始实施。
二、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公正性和客观性表现不足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更多的是一种领导干部历任后的流于形式的环节。大多数经济责任审计着重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干部个人载人期间的政绩或单位综合管理情况的正面的评价和表述,对受托责任期内发现的违规违纪和负面的工作相关情况分析和具体存在的问题反映不够客观和充分,没有充分揭露被审计单位和个人与有关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及其因果关系。
2.责任性不强,谨慎性不够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还体现了责任性不强和谨慎性不够的缺陷,有的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被审计单位自己出具的会计报表或载人期间的工作总结出具审计评价和出具审计意见,过分采信被审计单位的自身数据和自我评价,缺乏对相关事项的核实和查证情况,审计谨慎性不够强;有的对审计工作底稿、神经科调查、审计取证的梳理和总结不够详实具体,做出的审计评价和审计结论不切合实际。
3.审计机关自身设置和人员制约
我国审计机关设置和人员一般相对较少,平时工作较轻松,但一般领导干部离任或换届比较集中,到领导干部换届调整时,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相对就比较集中,往往会大大超出了审计机关和部门的工作承受能力,这种审计任务不均衡和审计任务比较集中的工作不均衡性与平时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不仅使审计质量难于保证,需要随时抽调其他部门如财务人员等临时救急,而且使审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充电,导致审计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基层审计机关受地方政府的管辖和约束比较多,许多工作的范围和力度收到限制,很难独立的履行审计职责;部分领导干部审计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审计工作成果难以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4.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审计与问责脱节
审计机关在将审计结果报送政府及委托机构的同时,需抄送纪检监察机构和其他相关组织机构,审计结果一般不对外披露、审计和问责缺乏公开性、透明性导致公众缺乏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动态问责难以形成,审计问责也难以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先离后审或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这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对于领导干部廉政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对我国当前经济责任审计提出的建议
1.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公开性、透明性
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的使用者应该主要为归家机关、政府部门、纪检和检查机关、企事业单位以、任命党政领导干部的组织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和人民大众。但实际能知道和了解审计结论和审计结果的人少之又少,近限于拥有权利的相关单位和部门,范围比较狭小,社会公众与人民大众尚未成为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的真正使用者。
2.合理整合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
合理运用职责权限,把握评价范围;兼顾需求,适度拓展评价范围;责权对等地确定评价范围;相关制度规定审计内容、组织委托查证的事项、领导要求核实的问题、群众举报事项都应当有审计评价和审计结论;对没有审计的事项的、事实不清的事项、没有依据的、判断不清的事项不与评价,不出具审计结论。
3.科学合理设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要使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应有的评价作用和体现有效地评价效果,应进一步可行合理的设计审计贫家体系和运用审计评价指标。审计人员也要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合被审计对象的评价指标,运用专门的和专业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正确设计评价内容,兼顾干部管理监督需求,体现差异性。
4.灵活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
审计评价方法是多样化的,如何选择和运用经济责任审计分法是个技术和技巧问题。审计方法运用的是否得当,关系到审计评价是否合理,审计揭露你是否准确,也关系到审计风险和审计责任。审计方法不够妥当,问题的实质抓不住,审计评价的说服力和信服度就不强。合理运用审计评价方法,必须做到统分结合,围绕主线,综合分析,据实评价,突出重点。
参考文献:
[1]戚振东,尹平.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动因和权力监督特征研究[J].审计研究,2013(1):15-27.
[2]毛玉,李江濤,于维辕.刍论完善我国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J].财会月刊,2011(5):81-83.
[3]黄溶冰.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变权综合评价模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J].审计研究,2013(5):53-59.
[4]马志娟.腐败治理、政府问责与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研究,2013 (6):52-56.
[5]张勇.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研究[J].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经过多年的发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范围已经在不断扩大,从低级别领导干部扩大到更高级别的领导干部,对国家高级干部如省部级领导干部也经逐步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并已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审计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评价对维护国民经济、国家利益、单位利益、集体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社会各界也对审计活动报有极大的期望。但是审计的效果和威慑作用以及审计后的问责制度和措施能否及时跟上和体现出来,被审计单位和负责人因决策失误或故意危害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导致的损失浪费责任有没有具体得到落实,领导个人责任有没有得到彻底追究,已经成为一个值得疑问和关注的热点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是政府问责制度的基础
单位主管经济负责人的责任除了对所管辖的经济活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还应对所管理的其他人和事负有管理责任,如单位的人员履职情况和廉政情况、单位内部控制和宏观管理制度是否得到落实等一系列与经济和履职有关的活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对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履职责任的评价和监督,更要体现对未履行受托责任或履行受托责任不力的追究和问责。
经济责任审计的查责可以看作政府问责制进行问责之前必不可少的一环,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责任的查验,政府问责侧重于责任的追究;责任追究是建立在责任查验基础上的,而责任查验的结果需要通过责任追究的效果来体现。
2.政府问责制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体现
经济责任审计强化了政府的监督责任和领导的受托责任,健全了政府问责机制,深化了问责内容,扩大了问责范围,提高了问责效率。
但是,我国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还达不到要求,这导致审计问责不能够公开,也不够透明;经济责任审计先离任后审计的情况比较普遍,往往一些单位的领导已经调任,经济责任审计还没开始实施。
二、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公正性和客观性表现不足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更多的是一种领导干部历任后的流于形式的环节。大多数经济责任审计着重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干部个人载人期间的政绩或单位综合管理情况的正面的评价和表述,对受托责任期内发现的违规违纪和负面的工作相关情况分析和具体存在的问题反映不够客观和充分,没有充分揭露被审计单位和个人与有关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及其因果关系。
2.责任性不强,谨慎性不够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还体现了责任性不强和谨慎性不够的缺陷,有的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被审计单位自己出具的会计报表或载人期间的工作总结出具审计评价和出具审计意见,过分采信被审计单位的自身数据和自我评价,缺乏对相关事项的核实和查证情况,审计谨慎性不够强;有的对审计工作底稿、神经科调查、审计取证的梳理和总结不够详实具体,做出的审计评价和审计结论不切合实际。
3.审计机关自身设置和人员制约
我国审计机关设置和人员一般相对较少,平时工作较轻松,但一般领导干部离任或换届比较集中,到领导干部换届调整时,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相对就比较集中,往往会大大超出了审计机关和部门的工作承受能力,这种审计任务不均衡和审计任务比较集中的工作不均衡性与平时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不仅使审计质量难于保证,需要随时抽调其他部门如财务人员等临时救急,而且使审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充电,导致审计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基层审计机关受地方政府的管辖和约束比较多,许多工作的范围和力度收到限制,很难独立的履行审计职责;部分领导干部审计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审计工作成果难以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4.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审计与问责脱节
审计机关在将审计结果报送政府及委托机构的同时,需抄送纪检监察机构和其他相关组织机构,审计结果一般不对外披露、审计和问责缺乏公开性、透明性导致公众缺乏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动态问责难以形成,审计问责也难以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先离后审或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这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对于领导干部廉政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对我国当前经济责任审计提出的建议
1.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公开性、透明性
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的使用者应该主要为归家机关、政府部门、纪检和检查机关、企事业单位以、任命党政领导干部的组织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和人民大众。但实际能知道和了解审计结论和审计结果的人少之又少,近限于拥有权利的相关单位和部门,范围比较狭小,社会公众与人民大众尚未成为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的真正使用者。
2.合理整合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
合理运用职责权限,把握评价范围;兼顾需求,适度拓展评价范围;责权对等地确定评价范围;相关制度规定审计内容、组织委托查证的事项、领导要求核实的问题、群众举报事项都应当有审计评价和审计结论;对没有审计的事项的、事实不清的事项、没有依据的、判断不清的事项不与评价,不出具审计结论。
3.科学合理设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要使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应有的评价作用和体现有效地评价效果,应进一步可行合理的设计审计贫家体系和运用审计评价指标。审计人员也要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合被审计对象的评价指标,运用专门的和专业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正确设计评价内容,兼顾干部管理监督需求,体现差异性。
4.灵活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
审计评价方法是多样化的,如何选择和运用经济责任审计分法是个技术和技巧问题。审计方法运用的是否得当,关系到审计评价是否合理,审计揭露你是否准确,也关系到审计风险和审计责任。审计方法不够妥当,问题的实质抓不住,审计评价的说服力和信服度就不强。合理运用审计评价方法,必须做到统分结合,围绕主线,综合分析,据实评价,突出重点。
参考文献:
[1]戚振东,尹平.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动因和权力监督特征研究[J].审计研究,2013(1):15-27.
[2]毛玉,李江濤,于维辕.刍论完善我国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J].财会月刊,2011(5):81-83.
[3]黄溶冰.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变权综合评价模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J].审计研究,2013(5):53-59.
[4]马志娟.腐败治理、政府问责与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研究,2013 (6):52-56.
[5]张勇.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