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小课本”,无限“大天地”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c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它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以教材为依托,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不断将阅读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知识与人文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拓展,就是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着眼于阅读材料的某一内容进行拓展,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和阅读,从而对该内容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大语文教育”的观念,它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教课文”或者说“用课文教”。那么,如何把有限的“小课本”化为无限的“大天地”呢?即如何通过“课文”这一媒介,更多地了解、把握与课文相关的更为丰富的内容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方面谈谈自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完成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扩充与辐射的认识与实施。
  
  一、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拥有着丰富沉淀和积累的古老文化。我们当代青年人,不但要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建设国家的重任。语文教学正是担负着这样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有着承前启后的伟大作用。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以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
  可以说,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是我们教育学生的真正目的所在。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行当的多元化要求职业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而综合型人才需要有广博丰富的知识,有生动活泼的思维,有全面的素质和创新的能力。而这些知识、思维、素质、能力从哪里来呢?只能从阅读中来,只能从拓展式学习中来。所以中职语文拓展式教学的目的,正是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拓展式学习中,学生一方面通过阅读大量材料,汲取各种人生经验,为将来参与社会实践奠定知识、思想、情感、方法的基础;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大量材料,开阔思维空间,转变思维方式,形成思维个性,为将来进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文艺创作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可以说,素质教育的原则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式,就是拓展式教学。而语文学科的两大特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恰恰能正确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并在文本间建立思维联系,既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增长经验,悟出读写的规律和方法,又可以使学生的人文意识、人文精神从小得以熔铸和培养,使年少的心灵在美文佳作的照耀下放射出璀璨的人性之光。
  
  二、更新教材处理的观念,拓展语文教学的思路
  
  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同样是一篇优美生动的课文,有的老师处理起来,犹如庖丁解牛般得心应手,出神入化,教者轻松自如,听者如沐春风。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融为一体,互相欲罢不能;而有的教师却只是照本宣科,四平八稳,教者生拉硬扯,听者恹恹欲睡,课堂上毫无半点生机和活气。同样的教材,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课堂效果。笔者认为,要塑造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树立“大文章”观念。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乍看这句话,似乎并不深奥,但认真细致琢磨一下,短短的八个字却蕴含着相当深刻的内涵:一方面,正因为是“例子”,我们教学时就要“胸中有丘壑”正确运用教材作为凭借,加以拓展和延伸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另一方面也正因为是个“例子”,我们教学时更要“目中有人”,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不要被一篇文章所局限,而应“举一反三”,立足“小课文”,放眼“大语文”。上述两点,人们对第二点的认识还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就是“就文讲文”,搞应考灌输,形成一种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发展的观念。
  因此,教师一定要精心钻研这个“例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出有价值的拓展点,将课本知识引向纵深处,将语文课堂引向更广阔的世界。这就确实有必要多渠道、多方位地进行课文知识拓展和延伸的教学活动。
  
  三、注重多渠道拓展,延伸全方位知识
  
  在中等职校,仍然存在许多学生的语文水平偏低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常识的缺乏、见识的浅陋、语言积累的薄弱和学习方法的不当。从语文学习状态来看,综合表现为,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试的功利主义、重理轻文尤其是轻视语文的短视现象、语文学习兴趣的缺失以及懒惰与懈怠的情况。他们缺乏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缺乏人文涵养,缺乏社会化的锤炼,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面对着这样的现实,我们就要努力拓展语文阅读教学的空间,在完善教材教学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学生缺少什么,我们就给他们补充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为他们选择什么;课程目标规定什么,我们就侧重什么。尽可能地将语文课堂变“大”,将语文内容变“长”,将教学思路变“宽”,将施教方式变“活”。下面,笔者将自己多年在实施拓展式教学中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一)朗读中拓展
  读的方法、技巧、形式是多样的,无论是齐读、引读、自由读,还是朗读、默读、速读,都要能有体验地读、抓住主要信息地读。在诗歌的学习中,朗读无疑是首要的学习方法。
  例如:中职语文第三册的《宋词两首》一文,收编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这两首宋词中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为了能让学生更形象、更充分地体味它们的词风特色,在诗词讲解之后,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朗读拓展。因为,古代的词都可以用来唱的,词有“合乐而歌”的特点。南宋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讴。因问:“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在课堂上,如果可以分成男生和女生两组,分别反复朗读这两首词,学生入情入境,那么,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对宋词中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的理解和体味也就容易到位了。
  (二)比较中拓展
  通过比较阅读进行拓展,就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中进行阅读教学,通过题材、结构、形象、表现手法、写作风格等角度进行多方位的拓展和延伸,使阅读中的已知和未知、旧知和新知建立联系。借助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观点和同一材料的各种加工方式以及表达上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性地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采用比较阅读,可以提高学生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的梳理水平,提高阅读速度。
  例如形象比较,尤其适合于小说等叙事类作品的学习。通过同类人物形象比较或异类人物形象比较,能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性格。比如《项链》与《荷花淀》、《边城》进行拓展比较阅读中,学生经教师的引导,通过小组讨论发言,很快达成了共识:同是作为一名女性,她们却因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不同而导致命运截然相反。通过比较,更使学生加深对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同时受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三)想象中拓展
  教师如果能巧妙地结合课文分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上自然会出现思维火花的迸射,创造之泉的奔涌。例如教《雨霖铃》一文,可就“离别情景”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一幅怎样的意境?一个与爱人离别的诗人会有何感想?教师可以根据这几个拓展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或让他们口头描绘,或据诗配画,甚至可以借助多媒体,大胆进行MTV音乐制作。这样的拓展和延伸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又能培养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
  (四)活动中拓展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给学生一定开放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有充分的发挥。
  例如讲授《鸿门宴》一文。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历史故事,学习时为了避免单一归纳文言字词容易显得晦涩生硬,就应该开放课堂。既是“开放”,必然是在开放课堂中放开学生,可以采取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分组进行片段表演,“无伤告密”、“樊哙闯帐”、“刘邦脱逃”等经典情节的演绎一定是栩栩如生的。其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自身的多方面真实的体验中才能不断积蓄,最终在积蓄的各种体验中真正拓展、升华!
  (五)学科渗透中拓展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识性目标,将课堂教学囿于一个小圈子里,方法单一、死板。其实,语文学科综合性很强,它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知识领域,在笔者的电子类中职校,语文学科与计算机、电子和电工等诸多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要根据某一篇课文内容的重点,寻找“发散点”,进行学科渗透性的拓展。例如:讲授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学习的重点是掌握程序顺序的说明方法,课前可以与电子专业课老师共同集备,将实验报告的撰写和本文的学习结合起来,真正实行学科整合。
  当然,以上多渠道的拓展,运用时一定要把握好恰当的“度”,决不能喧宾夺主,冲淡重点。
  
  四、注意科学施教,讲究收放自如
  
  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犹如“节外生枝”,长势好确能枝繁叶茂,但要注意科学培育,避免旁生冗枝。因此,拓展式教学要讲究语文性、目标性和实际性。既要体现语文特色,又要切忌不着边际,更要避免形式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堂变成一个开放的课堂,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
  古人云:“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又云:“节外生枝,叶更繁茂,枝更坚实。”语文教学若能抓住事物的变化特征,拓展教学的时空,课堂必将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激情的天地,师生必将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创新世界。■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师间的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讨论各自教案得失和备课经验。但目前很多学校的集体备课仍是雷声大,雨点小。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能否清醒地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能否以此作为我们加深对集体备课理解与了解的支点。    一、目前集体备课存在什么问题    目前的集体备课,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备课资源共享变成了“教案共享”;二是个人备课缺乏相互交流;
期刊
教育部公布2007年各类留学人员情况统计结果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07年度各类留学人员情况统计结果:   2007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4.4万人,其中,国家公派8853人,单位公派6957人,自费留学12.9万人。  2007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4万人,其中:国家公派4302人,单位公派4211人,自费留学3.6万人。  从1978年到2007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
期刊
可能很多新教师都有和我一样的体会,刚走上讲台,教室中总是乱哄哄的,学生对你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讲话的讲话,开小差的开小差,让班主任、校领导对你颇有微词。然后,你迫于压力开始铁腕教育,利用学习成绩、班主任或者家长压制这些手段使学生不敢再犯。之后,课堂就鸦雀无声,虽然表面看学生似乎在认真听讲,但实际却大相径庭,从最后的考试就可以看出,学习效率没有提高,甚至还有所下降,于是我们开始困惑问题究竟在哪?在听
期刊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土地,在教学中,教师有时有意无意的用语,都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尴尬,有时积极,更有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的教学用语要值得斟酌。老师是园丁,只有选好种子,辛勤耕耘,才能收获丰硕的成果。为了使每一节课的学习孩子都有收获,我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思考的问题:  如何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处理“肥胖”的艺术  案例片段描
期刊
溧阳市位于锦绣苏南,现辖10个镇、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区域面积1535平方公里,在籍人口77.4万,是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2007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6亿元,财政总收入44亿元。  溧阳,是一座千年古县,公元前221年建县,具有极为丰厚的文脉传承。在这片热土上,李白发出过“何时到溧里,一见平生亲”的千古喟叹;孟郊留下了“
期刊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备受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就业指导工作直接影响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关系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从本质上讲,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就业信息发布、就业知识讲授、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心理炼狱,实现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促进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完善。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教育、就业制度、政策的宣传和
期刊
【摘 要】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本文对国外流行的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首先介绍了基于项目的学习所蕴含的理论,讨论了其包含的基本要素,最后指出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流程,以期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基于项目的学习;建构主义;情境认知    一、传统教学模式所遇到的困境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
期刊
去年苏州的中考作文题是《晨》,放眼苏州这几年的中考作文均普遍降低了审题难度,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放宽审题要求并非毫无限制,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因审题不清而出现作文走题、偏题的现象。  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握住作文题目所限制的内容呢?笔者认为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关于审题的技巧应该向学生灌输以下几点。    一、抓本与象的交叉点,多问为什么    以去年的中考题为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事实上,在倡导优化识字,提高效率的今天,我们的低年级识字教学依然普遍存在着目标单一,形式单调、乏味,高耗低效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识字教学充满情趣,让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长。    一、趣味识字 寓教于乐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期刊
【摘 要】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是指学生在校四年期间,不间断地修读大学英语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本文根据开设七轮影视欣赏课程和调查问卷,对本课程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总结和分析,旨在推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教学改革;选修课    一、引言    大学英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