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1
一、在古诗词教学当中应当努力的方向
古诗词教学应当如何进行才能使它焕发时代的活力,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彰显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呢?其实我们细读课标就能发现课标已经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共分为三个层面。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本人觉得我们应当改变观念、改变方法,还原古诗原有的韵味。本人在教学当中做了如下的努力:
(一)提高教者自身的古诗文素质
1、要想能够准确的解读古诗词,教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在古诗文方面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还原、领悟古诗词的原有诗意。自参加工作之后,我不断为自己充电,特别是在教学当中感受到自己在古诗文这方面素养的欠缺之后,阅读了不少相关类的书籍,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汉语》、《唐诗鉴赏辞典》等等,并加强积累,背诵了不少名篇佳作,自己在背诵、欣赏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中对古诗词的把握也就显得得心应手,有了教师的正确理解,才能有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2、教者应抱着对学生、对文本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去解读古诗词。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教师要想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必须广采博览。教学前,应当认真查找各种资料,多多吟诵,以期能最准确的把握诗歌的主旨,而不至于出现“误解”。
3、教师应该多多采用诗化的语言诠释诗歌。诗词本身就是美的浓缩品,如果我们的教师语言淡薄、生硬,又怎能引领学生去感受诗歌的美?以《江南》为例:“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蓮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一首充满了劳动情趣的民歌。如果我们的教师仅仅以“江南这个地方到了可以采莲的时候,莲叶就非常的茂盛。鱼儿在荷叶间游来游去,一会儿在东边,一会儿在西边,一会儿在南边,一会儿在北边。”这样粗陋的解释与学生交流的话,恐怕我们的学生是没法感受到盛夏千里荷塘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的。但反过来如果我们的教师如果能够使用契合诗歌的语言可能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我曾经这样尝试:“同学们,你们到过美丽的江南吗?那是水的世界、花的天地、更是小鱼小虾的天堂。炎炎夏日,家门前那一大片望不到边际的荷塘郁郁葱葱,绿油油的荷叶就像是一顶顶碧绿的大伞,挨挨挤挤地从水面冒出来,一直向远方延伸。粉红的、雪白的荷花也不甘寂寞地从荷叶中探出个头,得意地望着这美丽的世界。大莲蓬也出来凑热闹了,悄悄地躲在荷叶中。这可是个采莲蓬的好时候,摘下一个,剥下一粒,塞到嘴里,呀!甜丝丝的、翠生生的,美死了!这样诗意富于儿童情趣的语言就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采用多种方法,引领学生感悟诗歌意境.
1、整体感知,体会意境
因为意境是古诗词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意境指的是古诗词通过具体的形象创造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是一种整体的艺术氛围,因而对于古诗词意境的把握也应该是从整体入手,而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肢解。如,学习王维的诗歌,就要求我们能够透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中传达出的那种恬静、闲适、清幽的氛围。而不能把该诗简单的拆解为一系列景物的罗列。又如《登高》一诗里面通过秋风、苍天、清猿、洲渚、白沙、飞鸟这六个意象的铺陈,给读者呈现出了一副萧瑟的秋景。如果读者不能够将这几种意象同时在脑海中呈现,就无法准确、全面的把握诗歌所要传达的悲怆场景,无法理解作者作为一个孤独者的形象,而理解诗歌产生的这种刻骨铭心的艺术效果.
2、重视诵读体验意境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学生拖着长音有气无力的“唱读”,这种朗读没有实效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就是给我们老师指出了朗读教学的方向,也就是在指导中我们应充分重视诗歌的韵律与节奏。中国古典诗歌节奏是由“顿”来体现的:如四言诗每句两顿,(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五言三顿(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七言四顿(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而押韵则是指相关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再加上声调的平仄搭配,就形成了古诗词的音调和谐之美。明白了这些再指导学生能够将诗词的内在情绪读出来,诗歌的诵读就会变得有滋有味,有表现力,有感染力。
3、巧用多媒体感悟意境
古诗词的语言学生有时难于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如《忆江南》这首词,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江南艳丽的春景,伴以悠扬的音乐和感人的朗诵,不用老师讲解,学生就很自然地走入了美丽的是个境界中。
4、简介背景把握意境
古诗词的创作有他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只有充分了解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境。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列会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内容看上去似乎浅显易懂,学生如果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的话,就很容易把这理解为一首单纯的状物诗,认为这是赞美石灰。如果课前老师能和学生多了解一些关于于谦的资料,知道于谦为官清廉、正直,有着高尚的情操。而这首诗是他十七岁是在家乡一座石灰窑观看烧石灰所作,表达了他一生的追求,那么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肯定能进入另一个层次,诗歌的意境也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5、活动创新领略意境
其实诗歌教学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当在实践当中不断的思考、创新,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做向导,学生自然学习起来格外带劲。我在教学当中尝试过如下做法:
①画诗小学阶段的孩子对画画特别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之后让学生把自己所想用具体的图画表现出来,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意境。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这种形式了解学生是否准确把握古诗意境。如《登鹳雀楼》,让学生通过群山、大河、落日、高楼、色彩的对比在画面的铺陈,感受画面的壮阔雄浑,心旷神怡,这也比简单的读写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②演诗
古诗词语言凝练,其中故事情节强、人物形象丰富的古诗特别适合表演。如《悯农》,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农民耕种的情形,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容易加深了内心体验。又如在《回乡偶书》中,在学生想象画面之后,老师请一个学生做诗人贺知章,又请几个同学做村上的孩子表演当时的情形,这样就促使孩子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表演的形式,不仅使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同学的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的色彩。
③写诗
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而且是一种十分优美的语言,教师也可尝试让学生将古诗改写成意境优美的现代文。如《赠汪伦》,有个学生就是这样改写的: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在长江渡口将要远行。突然岸上传来了嘹亮的歌声,诗人走出船一看,原来是汪伦一路踏歌而来。他们四目相对,无限深情。船即将远行,船头的诗人怎么也不肯进舱,一次次抱拳施礼,岸边的送行人更是依依不舍,举起手臂不知挥动了多长时间。这样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
总而言之,诗歌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维品质、文化品味上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多管齐下,真正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才是真正实现诗歌的素质教育。
一、在古诗词教学当中应当努力的方向
古诗词教学应当如何进行才能使它焕发时代的活力,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彰显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呢?其实我们细读课标就能发现课标已经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共分为三个层面。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本人觉得我们应当改变观念、改变方法,还原古诗原有的韵味。本人在教学当中做了如下的努力:
(一)提高教者自身的古诗文素质
1、要想能够准确的解读古诗词,教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在古诗文方面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还原、领悟古诗词的原有诗意。自参加工作之后,我不断为自己充电,特别是在教学当中感受到自己在古诗文这方面素养的欠缺之后,阅读了不少相关类的书籍,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汉语》、《唐诗鉴赏辞典》等等,并加强积累,背诵了不少名篇佳作,自己在背诵、欣赏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中对古诗词的把握也就显得得心应手,有了教师的正确理解,才能有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2、教者应抱着对学生、对文本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去解读古诗词。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教师要想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必须广采博览。教学前,应当认真查找各种资料,多多吟诵,以期能最准确的把握诗歌的主旨,而不至于出现“误解”。
3、教师应该多多采用诗化的语言诠释诗歌。诗词本身就是美的浓缩品,如果我们的教师语言淡薄、生硬,又怎能引领学生去感受诗歌的美?以《江南》为例:“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蓮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一首充满了劳动情趣的民歌。如果我们的教师仅仅以“江南这个地方到了可以采莲的时候,莲叶就非常的茂盛。鱼儿在荷叶间游来游去,一会儿在东边,一会儿在西边,一会儿在南边,一会儿在北边。”这样粗陋的解释与学生交流的话,恐怕我们的学生是没法感受到盛夏千里荷塘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的。但反过来如果我们的教师如果能够使用契合诗歌的语言可能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我曾经这样尝试:“同学们,你们到过美丽的江南吗?那是水的世界、花的天地、更是小鱼小虾的天堂。炎炎夏日,家门前那一大片望不到边际的荷塘郁郁葱葱,绿油油的荷叶就像是一顶顶碧绿的大伞,挨挨挤挤地从水面冒出来,一直向远方延伸。粉红的、雪白的荷花也不甘寂寞地从荷叶中探出个头,得意地望着这美丽的世界。大莲蓬也出来凑热闹了,悄悄地躲在荷叶中。这可是个采莲蓬的好时候,摘下一个,剥下一粒,塞到嘴里,呀!甜丝丝的、翠生生的,美死了!这样诗意富于儿童情趣的语言就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采用多种方法,引领学生感悟诗歌意境.
1、整体感知,体会意境
因为意境是古诗词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意境指的是古诗词通过具体的形象创造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是一种整体的艺术氛围,因而对于古诗词意境的把握也应该是从整体入手,而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肢解。如,学习王维的诗歌,就要求我们能够透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中传达出的那种恬静、闲适、清幽的氛围。而不能把该诗简单的拆解为一系列景物的罗列。又如《登高》一诗里面通过秋风、苍天、清猿、洲渚、白沙、飞鸟这六个意象的铺陈,给读者呈现出了一副萧瑟的秋景。如果读者不能够将这几种意象同时在脑海中呈现,就无法准确、全面的把握诗歌所要传达的悲怆场景,无法理解作者作为一个孤独者的形象,而理解诗歌产生的这种刻骨铭心的艺术效果.
2、重视诵读体验意境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学生拖着长音有气无力的“唱读”,这种朗读没有实效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就是给我们老师指出了朗读教学的方向,也就是在指导中我们应充分重视诗歌的韵律与节奏。中国古典诗歌节奏是由“顿”来体现的:如四言诗每句两顿,(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五言三顿(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七言四顿(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而押韵则是指相关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再加上声调的平仄搭配,就形成了古诗词的音调和谐之美。明白了这些再指导学生能够将诗词的内在情绪读出来,诗歌的诵读就会变得有滋有味,有表现力,有感染力。
3、巧用多媒体感悟意境
古诗词的语言学生有时难于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如《忆江南》这首词,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江南艳丽的春景,伴以悠扬的音乐和感人的朗诵,不用老师讲解,学生就很自然地走入了美丽的是个境界中。
4、简介背景把握意境
古诗词的创作有他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只有充分了解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境。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列会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内容看上去似乎浅显易懂,学生如果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的话,就很容易把这理解为一首单纯的状物诗,认为这是赞美石灰。如果课前老师能和学生多了解一些关于于谦的资料,知道于谦为官清廉、正直,有着高尚的情操。而这首诗是他十七岁是在家乡一座石灰窑观看烧石灰所作,表达了他一生的追求,那么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肯定能进入另一个层次,诗歌的意境也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5、活动创新领略意境
其实诗歌教学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当在实践当中不断的思考、创新,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做向导,学生自然学习起来格外带劲。我在教学当中尝试过如下做法:
①画诗小学阶段的孩子对画画特别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之后让学生把自己所想用具体的图画表现出来,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意境。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这种形式了解学生是否准确把握古诗意境。如《登鹳雀楼》,让学生通过群山、大河、落日、高楼、色彩的对比在画面的铺陈,感受画面的壮阔雄浑,心旷神怡,这也比简单的读写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②演诗
古诗词语言凝练,其中故事情节强、人物形象丰富的古诗特别适合表演。如《悯农》,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农民耕种的情形,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容易加深了内心体验。又如在《回乡偶书》中,在学生想象画面之后,老师请一个学生做诗人贺知章,又请几个同学做村上的孩子表演当时的情形,这样就促使孩子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表演的形式,不仅使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同学的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的色彩。
③写诗
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而且是一种十分优美的语言,教师也可尝试让学生将古诗改写成意境优美的现代文。如《赠汪伦》,有个学生就是这样改写的: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在长江渡口将要远行。突然岸上传来了嘹亮的歌声,诗人走出船一看,原来是汪伦一路踏歌而来。他们四目相对,无限深情。船即将远行,船头的诗人怎么也不肯进舱,一次次抱拳施礼,岸边的送行人更是依依不舍,举起手臂不知挥动了多长时间。这样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
总而言之,诗歌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维品质、文化品味上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多管齐下,真正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才是真正实现诗歌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