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需渗透到各科教学中。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我的一点看法。
1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新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与文本,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以班集体中的一员的角色出现,和学生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营造出愉快、和谐、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没有差距感,只有成功的喜悦以及创新的快乐,使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敏锐的发现所谓“差生”的闪光点,以独特眼光来理解、关怀“怪才”。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能超越老师和文本。
2 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
教师要善于设疑、疑问,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去创造、探索。如语文《桥》一文,文中为什么老汉在大桥快淹没时,先让村民先走?为什么让小伙子留下?这又说明了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众说纷纭,各执己见,但也有个别同学接近答案的。这时教师作了适当的提示后,学生很快答完整了。又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学习时有学生提出,五壮士既然光荣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呢?通过质疑,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两处用到“幸福”,学生读时,一眼晃过,似无所疑。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句中的两个“幸福”是同一个意思吗?从而引起学生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
通过设疑,学生通过仔细阅读,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答案,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比较阅读,促进学生的思维
比较即在同类事物中进行比较。即语文课上,相同的体裁、相同的材料比较,也可以在不同的体裁中比较,还可以在文章的表达手法上,词语的使用上,语言的表达上等进行比较,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
4 开拓求异的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必须从传统教学的单一结论的趋同,转变为多向思维的求异。教师要改变在教学中过分集中于结论的阐述与理解,而更着眼于思维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按不同的思路得出不同的结论。只要在教学设计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出这些蕴含着创新潜质的关节点,做到精心设计,重点突破,就能使求异的思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如在《曹冲称象》一课中,让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有的学生说以人代替石头更方便,有的学生说边称石头边装船会更省时,还有的学生想到了天平原理,在一个支点上放一块大木板,一头放大象,另一头放石头,两边平衡后,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5 开启求异思维,促于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唱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进迸发出来了。
6 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小狮子爱尔莎》一课,让学生想象小狮子爱尔莎回到大自然后生活得怎样?再如《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为什么要限期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能如期完成吗?
总之,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重在“引”和“激”,多给学生鼓励,少给学生严厉的训斥。否则,学生创新 意识的“幼苗”就会被扼杀。
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需渗透到各科教学中。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我的一点看法。
1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新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与文本,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以班集体中的一员的角色出现,和学生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营造出愉快、和谐、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没有差距感,只有成功的喜悦以及创新的快乐,使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敏锐的发现所谓“差生”的闪光点,以独特眼光来理解、关怀“怪才”。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能超越老师和文本。
2 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
教师要善于设疑、疑问,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去创造、探索。如语文《桥》一文,文中为什么老汉在大桥快淹没时,先让村民先走?为什么让小伙子留下?这又说明了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众说纷纭,各执己见,但也有个别同学接近答案的。这时教师作了适当的提示后,学生很快答完整了。又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学习时有学生提出,五壮士既然光荣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呢?通过质疑,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两处用到“幸福”,学生读时,一眼晃过,似无所疑。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句中的两个“幸福”是同一个意思吗?从而引起学生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
通过设疑,学生通过仔细阅读,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答案,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比较阅读,促进学生的思维
比较即在同类事物中进行比较。即语文课上,相同的体裁、相同的材料比较,也可以在不同的体裁中比较,还可以在文章的表达手法上,词语的使用上,语言的表达上等进行比较,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
4 开拓求异的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必须从传统教学的单一结论的趋同,转变为多向思维的求异。教师要改变在教学中过分集中于结论的阐述与理解,而更着眼于思维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按不同的思路得出不同的结论。只要在教学设计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出这些蕴含着创新潜质的关节点,做到精心设计,重点突破,就能使求异的思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如在《曹冲称象》一课中,让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有的学生说以人代替石头更方便,有的学生说边称石头边装船会更省时,还有的学生想到了天平原理,在一个支点上放一块大木板,一头放大象,另一头放石头,两边平衡后,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5 开启求异思维,促于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唱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进迸发出来了。
6 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小狮子爱尔莎》一课,让学生想象小狮子爱尔莎回到大自然后生活得怎样?再如《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为什么要限期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能如期完成吗?
总之,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重在“引”和“激”,多给学生鼓励,少给学生严厉的训斥。否则,学生创新 意识的“幼苗”就会被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