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乡镇发展模式多元化探析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kata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镇的发展模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主要指产业选择对乡镇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在当前新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乡镇发展模式”的选择将直接决定着农村的发展能否顺利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去,因此,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对乡镇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将成为这个领域重要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乡镇;发展模式;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7-0189-0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主流中去要求乡镇在进行产业选择时,应该在世界的产业链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否则,有可能造成被边缘化的危险,而且还会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外部不经济。在此背景下,一方面,乡镇如何把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纳入到国际准则和规范的框架之下;另一方面,乡镇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禀赋优势,而且使处于其中的主体的发展力量自我强化,完成从个体禀赋优势向区域竞争优势的转化,这都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以乡镇为单位参与全球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制度的供给提供了一个途径。
  1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全球化对世界历史进程和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深刻,这些年间国内和国际发生的各种重要事件,几乎都与全球化相关,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
  1.1 全球化的过程是各国在国际产业链上寻求定位的过程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产业分工协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经济主体依据自身现有的或潜在的优势,依据一定的国际行为准则,在国际生产的产业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参与世界分工,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1.2 全球化的过程是各国政策和个人行为规范协调的过程
  通过跨国界的市场交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越来越频繁的政治、学术和私人的交往和接触,一个国民经济中的制度变迁,会对同一地区另一个国家的制度变迁,产生极大的影响。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体间贸易模式也正变得越来越复杂细微。但是,具有潜在贸易机会的地域进一步的市场一体化却需要有效的市场治理基础结构,以便执行合作协议、排除人为的贸易障碍,而全球化必将促进各国政策和个人行为规范的协调。
  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乡镇发展的原则
  乡镇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有利的发展框架,那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在促进乡镇的经济发展时,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样的发展原则呢?从乡镇这一级政府的角度来看,在积极推进乡镇建设时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基本的发展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五统一”:
  2.1 乡镇功能性的发展措施同国家区域性发展政策的统一
  国家制定的区域发展政策大多是指导性和方针性的,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需要下级政府进行功能性的解码,也就是下级政府依据上面的精神制定具体的功能性的发展措施,这些功能性的发展措施,应该同国家的政策性的发展方针相一致。这是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上级的政策性的层面,另一个是可以具体操作的功能性的层面,这两个层面的运作机制应该实现很好的对接,只有这样,乡镇的发展才可以有效地通过国家的政策机制同国际的发展机制对接起来,从而使乡镇的发展融入到世界的发展潮流中去。
  2.2 立足本土与借力发展的统一
  一个地区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与开拓。在选择乡镇发展道路时,首先应该着眼于自身,认清自身存在的现实优势,分析自身拥有的潜在优势,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完善发展机制,形成自我强化的发展模式。
  招商引资、项目带动、产业支撑是这几年乡镇建设与发展实践中得出的比较成熟的结论和经验。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产业支撑 ,聚集生产要素,增强乡镇的发展活力。这与立足本土是相辅相成的,在制定具体的乡镇发展措施时,实现立足本土与借力发展的统一。
  2.3 可持续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统一
  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伴随着发展环境的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定义是在不损害子孙后代发展条件的前提下,实现当代的发展目标。除了这个一般的含义外,这里的可持续发展还有着乡镇发展措施的可持续性的含义。由于乡镇的具体发展措施相对来说都是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一般情况下,这些发展措施所影响的时间相对来所比较短,这在现实中便造成了不同的发展措施的不协调,甚至是不同时间段的发展措施相矛盾的问题,这给乡镇的发展造成了不必要的不良冲击,因此,捋顺不同时间纬度的发展措施,实现发展措施的可持续性是维持乡镇平稳发展的关键。
  另外,实现发展措施的可持续性、连续性,并不意味着乡镇的发展便要按部就班、宿守成规。在关键的时间点,也要注意乡镇的跨越式发展。换句话说,实现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是量变的过程,而一定的时间点,实现乡镇的跨越式发展,则是质的飞跃,二者是统一的。
  2.4 区域产业趋同与产品差异化的统一
  从乡镇的角度来看,以乡镇为单位的区域是不可能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构成的,而且完善的产业构成对乡镇来说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产业构成是向趋同化方向发展的,也就是说,乡镇的产业的现实选择是做大做强一个或者两个产业,发挥这些产业的积聚效应,形成基于自身优势的支柱产业。
  在选择了基于自身优势的重点产业的前提下,然后进入到产业的内部,对重点产业实行细化,也就是同种产业的产品的差异化,实现二者的统一。
  2.5 尊重个体微观行为选择与宏观管理规范的统一
  制度可以定义为经济行为者就现实中的博弈如何进行而达成的共同信念。为什么人们能够形成一致而持久的信念,从而将博弈的内在规则变成了自我的强制,这是因为,这些共同信念反映了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行为者在战略行为上的均衡。一个行为者,在其他人遵守规则时,是无法从不遵守中获益的。许多被现实证明是卓越的制度,至少在最初,它们既不是由法律也不是由合同规定的。它们自发出现,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惯例,形成了人们对正在进行中的博弈的认识。而且,由于人们在经济、政治、组织和社会诸领域中所选择的最佳战略互相依赖,可以出现多种均衡。换句话说,制度的互补性容许出现多样化的制度安排。在任何条件下,都没有理由认为,只有一种制度安排是可行的和最优的。制度不只局限于法律、规则或者组织,法律、规则和组织设计,当千百万经济行为者据此策略地反映并选择自己的行动对策时,有时候会产生无意的社会后果。因此,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尊重个体的微观行为选择,保证宏观的管理规范与微观个体的行为选择统一。   3 全球化背景下乡镇发展机理的变化和模式选择
  3.1 乡镇发展机理的变化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在不断的探索中,乡镇未来的发展道路可能会变得相对比较明确。目前,似乎已经有了一些征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政治制度
  基本的政治的制度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乡镇和上级、乡镇地方内部的博弈机制会做比较大的调整。乡镇同上级之间,公共决策将越来越侧重于地方化,而在乡镇地方内部,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出现一些新的私人利益集团、民间的协会,这两个部门同乡镇的相关行政部门形成部门分隔式的三角共谋,在日益开放的市场中,分隔式的三角共谋则更多地带来的是外部不经济,这损害了市场经济多元主义原则的经济基础,因此,乡镇的决策博弈机制应该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3.1.2 组织架构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乡镇以前的那种排他的信息处理机制的价值在衰减。而民间自发的组织能够更快地处理信息,能够更灵活地进行系统革新。通过与同类的其他组织相连接,模拟组织可以形成高效率的供应链。传统的乡镇模式,在改变组织惯例以适应新的市场和技术环境方面,往往行动迟缓。因此,乡镇的组织架构则由以前的政府提供政策和农业信息供给转变为,由政府提供外在政策与基础信息设施和由微观个体进行信息筛选。
  3.1.3 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的改变,不管是对乡镇政府和个人,还是对其他各级政府都会带来影响。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政府和个人的行为规范受到了相应的挑战,政府的行为规范的指导原则由管理转变为了服务,而个人的行为原则由服从转变为了自愿的行动。由于这些规范原则上可以得到跨国界的认同,它们将促进跨国界的一体化,反之亦然。国际政府对行为认同的分歧,和青年对流行文化的共同接受,可以被视为新规范出现的一种征兆。
  这些发展趋势还不足以产生出宏观的新的制度安排,但是,这已经切切实实影响到了微观的个体,包括已经同世界经济有所接触的微观的行政单元——乡镇。微观的乡镇对全球化影响所作的反映,可能同宏观的新的制度安排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性的互补。因此,这也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乡镇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模式选择。
  3.2 全球化背景下乡镇发展的模式选择
  通过几年建设,特别是2006年强调特色建镇以来,乡镇建设与经济发展日益融合,逐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乡镇发展模式 。我国乡镇发展可供选择的模式大体分为两种:一是从宽泛角度来讲,乡镇在选择发展模式时,可以选择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模式、以工业发展为基础的模式和以商贸发展为基础的模式;二是从具体角度来讲,主要有工业镇、农业深加工镇、商贸镇、工矿依托镇、城市卫星镇、交通枢纽镇、旅游服务镇等模式可以选择。每个乡镇通过横向的、纵向的、历史的、现实的比较,找出既有的、可创造的、自然的、人文的等自身现实的和潜在的优势,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以河南省为例,西峡县双龙镇的香菇市场,从业人员1.5万人,年交易额达7亿多元,双龙镇香菇价格直接影响全国现价和期货价;巩义市米河镇白水泥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濮阳县柳屯镇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编织袋生产基地,日产各类编织袋450多万条,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2%;濮阳县文留镇玻管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8%,其中高硼硅玻管占76%;长垣县丁栾镇卫生耗材占全国市场70%以上;商丘市夏邑县会亭镇的铸造业、打火机、编织袋进入了占7.2km2的工业园区,铸造产品已出口到美国;虞城县稍岗乡的钢卷尺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镇平县石佛寺镇被誉为“玉雕城”;淅川县香花镇为“辣椒城”;林州姚村镇为“汽配城”;周口市鹿邑县玄武镇有辅仁药业和赛潮鞋城;开封永兴镇为“农机城”。还有以小商品批发为主的洛阳市关林镇,利用中原油田等大型企业发展的清丰县马庄桥等工矿依托镇,安阳县水冶镇、信阳明港镇等城市卫星镇,淮阳县四通镇、沁阳市西万镇等交通枢纽镇,嵩县车村镇、淅川县荆紫关镇等区域中心镇,济源市五龙口镇、鲁山县下汤镇等旅游服务镇。而郑州按照可持续发展、产业支撑、商品流通、科技教育、开发资源、风景名胜、综合发展、交通枢纽八个类型,分类指导,建设特色镇,更是给全省乡镇建设提供了经验。这些都是河南省乡镇特色建设的重要成果,也代表了乡镇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
  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乡镇发展模式多样化的现实对策
  根据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来说,乡镇发展模式的关键点在于发展基础的选择,如区域差异是乡镇模式发展多样化的基础也是乡镇多元经济发展的基础;乡镇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乡镇多元化发展的保障,公共物品的供给需要有多元化的筹资渠道;经济全球化时代对农业的新要求,需要乡镇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在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土地使用模式的多样化为乡镇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产资本的保障等。
  4.1 特色产业选择
  从产业选择的角度来看,区域差异是乡镇模式发展多样化的基础也是乡镇特色经济发展的基础,但自然存在的差异不可能自发成为发展的动力。发展特色经济,既要注意特定环境生成的资源稀缺性,也要把握特定发展环境和稍纵即逝的发展时机。我省的乡镇建设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横向比较、科学判断,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出发展经济的实际优势与潜在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自身优势为基础,以产品精深加工为龙头,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为动力,积极培育有特色的乡镇的主导产业链和主导产业集群。
  4.2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 既需要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又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会给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的农民的特点是文化技术水平普遍不高,而经济发展的最终基础还是要归结于劳动者的素质,因此,在乡镇模式多样化的过程中,适应现实需要,逐渐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提高劳动者本身的素质,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务之急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提高农业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例如:制定振兴发展农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大力宣传对“三农”人才的急需,鼓励农业院校、城市人才到农村去,投入到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去,发光发热、建功立业,树立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着力推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四种成功模式,即“村村大学生计划”模式、“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在大学开展创业班培训”模式、“大学生村官班”模式;行业和企业支持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创建中国特色的“三级绿色证书”制度,培养造就农业农村高、中、初三个层次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等。   4.3 乡镇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多样化
  从建设资金的角度来看,资金是乡镇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建设和发展乡镇优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在现实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集体、个人多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乡镇建设资金。一是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采取拍卖、出让等方式,走出一条“拓路造地、以路带房、房地生财、聚财建镇”的路子。二是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进外部资金进行乡镇开发建设。三是各地财政部门可以安排一些资金,用于乡镇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吸引直属单位在乡镇投资建设。四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投资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乡镇投资开发,扩大乡镇建设的资金来源。对于农民投资开发的,给予一定资助,或通过贷款给予支持。五是加强镇级财政对乡镇公用建设事业的投资比例。在乡镇征收的耕地占用税、复垦基金以及城市配套费等都可以投入到乡镇的建设上来。乡镇土地开发经营的收益,除按规定必须上缴的部分外,可以主要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建立集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为一体的股份制投资公司,通过房地产开发增加乡镇建设的资金来源,在政策上要保证房地产经营利润有相当部分用于乡镇建设。七是将乡镇公益事业的建设放开,实行公平竞争,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镇的建设。可以拍卖某些基础设施一定年限的使用权,吸引社会投资建设乡镇基础设施。允许和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直接投资举办和经营乡镇的市政公用事业。八是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乡镇建设,可以设立专项贷款用于乡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同时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为农村居民到乡镇建房、购房提供抵押贷款,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到乡镇集中建房或购房,发展乡镇居民区。
  4.4 土地使用模式多样化
  从土地使用的角度来看,土地是乡镇建设的载体和基础,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应从完善制度入手。一是对乡镇建设用地,要在节约用地、保持耕地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对乡镇建设用地,可以仍然实行土地部门先征为国有,再由乡镇或开发单位建设后进行出售、转让或租赁。二是在不违背镇区规划的前提下,也可以改革变耕地转为非农业用地,由政府先征用后出让的方法,对转移到乡镇的乡镇企业,可以由农民以土地入股或与企业合作建设新厂房;也可以由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将土地租给企业使用。乡镇的住宅建设,既可以由拥有土地的农民建设商品住房,出租或出售给迁入的居民,也可以将土地直接出售给迁入的居民,再由居民自主建房。三是合理利用土地级差地租,对工业、商业、住宅等用地,采取不同地价政策。有偿出让乡镇优良区位的土地使用权,把用地结构调整与乡镇功能区的建设结合起来。四是为了协调乡镇用地与农村集体、农民的利益关系,改变以往一次性征地、一次性付款的方式,对于按照规划转入乡镇建设的乡村集体用地,可以保留其原有属性和地权收益关系,也可以采取租用、入股等方式参与开发,使农民能够享受到土地的长期收益。五是挖掘土地资源,节约保护耕地。要严格按照城市和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有效保护耕地。在这个基础上,乡镇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村庄闲置宅院,加快旧村改造,并搞好开发复垦、退宅还田。
  4.5 土地流转模式多样化
  从土地流转的角度来看,乡镇政府根据当地实际使土地适当集中,以促进乡镇的发展。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引导“农田向大户集中、工业向小区集中、居民向乡镇集中”。制约农民进入乡镇的因素,除去户籍制度的限制外,重要的一点在于农民不能携带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要素进城。承包的耕地和所拥有的宅基地是农民最主要的财产,如何处置进城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是农民能否顺利进城的关键,也关系到农村能否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避免农民在乡镇定居后,在享受居民待遇的同时在农村长期拥有土地。建议政策取向是:采取多种形式,鼓励落户进城的农民将其承包的责任田,有偿转让给村集体或其他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民,宅基地则通过出让或进行置换等方式加以解决。一是促使在乡镇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农民逐步退出原有的承包土地。如有的地方规定,农民进入乡镇后,农民原承包的土地可以保留3年,3年后实现彻底分离。对于退出承包地的进城农民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补偿。二是按照“明确所有权、确保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采用协议出让或转让、公开拍卖或租用等方式进行流转,允许农民将承包土地使用权异地转包、出租转让和投资入股开发,以鼓励进镇农民承包的土地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促进土地逐步实现规模经营。进城农民不直接经营土地后,可以股权形式参与农田收益分红;也可以将土地的股权转让,带资金进城。三是对于被长期征用的农户承包地,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农民用土地向建设项目方入股,项目建设方按年度向农民支付占用费。这有助于保证农民稳定的经济来源,同时,减少重新调整土地引起的矛盾。四是对于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级差地租收益折成一定比例调换乡镇规划区的土地,作为进城农民的居住、经营用地。
  参考文献:
  [1]G.M.格罗斯曼,E.赫尔普曼.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英)彼得·迪肯.全球性转变:重塑21世纪的经济地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王守颂.北京创新型乡镇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0(20).
  [4] 王凤华.乡镇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及对探策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7).
  [5]黄吉丽,姚海明.乡镇经济发展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视角,介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内部构成要素,并分析各要素之间的配合程度,即制度内部兼容性问题。这一问题的探讨,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有着建设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兼容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7-0156-03  1 问题的缘起  1.
期刊
摘要:在总体介绍非洲地区人民币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肯尼亚地区为例,指出了肯尼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景繁荣可期,中肯经贸合作紧密、肯尼亚吸引中资需求热切以及中资、外资银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在肯尼亚的积极推广等,为肯尼亚建立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提供了发展机遇。分析了肯尼亚建立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的潜在风险及路径借鉴。  关键词:肯尼亚;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路径借鉴  中图分类号:F830  针对人民币
期刊
摘要:目前,培育市场导向已经成为企业在提升自身竞争优势以及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的首要前提。但是研究中很少具体考察企业在市场导向的各个层面的不同执行力度。本文选择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为研究对象,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市场导向执行模式。执行全面市场导向的企业在绩效方面尤其是市场绩效方面表现较为优异,竞争主导型执行模式的企业绩效弱于执行全面市场导向的企业。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绩效;市场导
期刊
[摘要]2013年5月,华为在郑州成立全球首家花粉俱乐部,正式启动“粉丝营销”战略。本文对粉丝营销的脉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基于华为花粉俱乐部的立场,对华为粉丝营销中暴露的制度性缺陷进行了批评、反思与建言。对于企业如何洞悉消费者行为,得当处理与粉丝间的微妙关系,审慎且灵活的利用粉丝营销实现品牌战略,乃至企业长远文化的养成,本文均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粉丝营销;消费者行为学;花粉俱乐部  
期刊
[摘要]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走差异化之路。本文以天津财经大学为例,对其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历程及特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兼顾学校特色与社会需求、细化专业小方向分流学生、按需多学科融合开发课程、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关键词]财经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
期刊
[摘要]云南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会计发展史是我国会计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由于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特殊性,会计发展进程中有浓厚的多民族色彩文化,本文对不同社会时期的云南民族会计思想进行整理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我国会计发展史研究,提供更多新的会计发展史研究视角和方向;另一方面有利于传承和保护各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会计;会计发展史;文化融合
期刊
[摘要]市场营销专业作为经济类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其毕业生更是炙手可热,广泛就业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但是市场营销专业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专业设置理论性过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交叉重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本专业的发展空间。本文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提倡学历教育与证书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改革,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打好基础。  [关键词]市场营销;双证书;课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就越发凸显出来。其中由于我国家庭结构多以核心家庭为主,机构养老逐步成为我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之地。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老年人自立、自理、有尊严高品质的生活,已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老年人;宜居建筑;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TU24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
期刊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商业中心对社区资源整合,增进邻里交往,增强社区的活力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发展社区商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下社区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研究的社区商业中心的选址问题,旨在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出发,并与一线城市的实际社区商业案例相结合,站在运营商的角度和社区的角度,通过对当地社区所面临的位势与其他问题的分析,分析最适宜的社区商业选址,达到利润的最大化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的平衡点。特别
期刊
[摘 要]随着辽宁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合理保障在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迫在眉捷。如何处理解决农民进入城镇之后宅基地及耕地等后续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比较分析和解释分析的方法,对辽宁城镇化建设中常见的几种针对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关键词]辽宁城镇化;土地权益;耕地;宅基地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