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现阶段显得尤其重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思想活跃,接纳信息量大,求职欲强,可塑性较大,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心理和生理基础。这一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怎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重视积累,借材引发想象
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积累,通过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什么是想象力呢?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想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而表象则是指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知识的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引导学生精读优秀诗文,重视课内外材料的关系组合,充实表象。如学了有关描写流水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等,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不同的感情和景物,并形成对水的各种表象。二是通过语言训练增强学生想象的表达力。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就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用准确,生动的课堂语言来引导学生。如分析一篇洋溢着细腻情感的散文诗,我通常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全文,以声音来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领略其语言美,品味描绘的意境,进而训练想象力。对于某些抽象的材料难以用语言描绘使我尽量运用贴切的比喻,比较,使语言形象化,帮助学生准确,轻松地理解讲课内容。同时,在课堂教学前,进行五分钟的“我来说几句”活动。让学生根据刚学过课文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围绕最近的国内外形势发表自己的看法。三是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表象重合”及想象能力。想象决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观察人手,进而分析,再进入想象。如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一幅画面内容是一位小姑娘,悄悄趴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几只蚂蚁和一只瓢虫的图画,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或故事。先要求学生仔细看清蚂蚁数量,队形和走向,然后启发学生设想蚂蚁与瓢虫之间将会发生什么事----爆发一场殊死战斗,战斗的结果一定是孤单的瓢虫不敌越来越多的蚂蚁群,瓢虫成了蚂蚁的盘中餐。还可以想象出蚂蚁群凯旋而归庆祝胜利和饱餐的情节。学生产生了兴趣,想象丰富,写作起来便得心应手。
二.创设情境,适当拓展延伸
创设活动情境,增加体验,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思路,给学生一片创新的天地,点燃学生熊熊燃烧的思想火花,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水平。让学生写“自己”的文章。平时,很多学生写的文章非“非自己感情的流露,而是老师的想法”,“范文”的意思。作文时,老师先出题,然后“审题”,“立意”“选材”“列纲”。并指导如何写,运用什么样的事例,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读几篇“范文”;写话题作文老师更是给学生确定一个特定的写作范围,更有甚者,教学生如何将以前背过的文章改换成适合此题目的文章一一怎样开头,怎样改结尾,怎样改人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绝无任何创造性可言。我想,对中学生的作文应尽力使他们说自己的话,诉自己的真情实感,让他们想到什么写什么,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应给学生选择余地,让学生随心所欲的写,不受教师过多的限制,影响。
三.设置悬念,培养创新精神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凡事都爱问为什么。作为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博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以“自学生疑——讨论排疑——点拨解疑——练习花疑——创造质疑”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四.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人们以往对创新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认为培养创新能力只是对部分优秀学生而言的,事实上可以说人人都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积极地加以开发和利用,才能是每一名都感到创新是自己能做到的能做好的事情,使创新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动力和快乐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善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依靠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二是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和欣赏每一名学生,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特别是那些和传统教育不一致的见解,更应该给予鼓励。
总之,要想在教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该自觉地将创新意识融入教学中,要在教改实践中勇于求新求异,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修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
参考文献
[1]张彩云.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年07期
[2]高玉珍.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交流版),2010年12期
[3]曲桂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年16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重视积累,借材引发想象
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积累,通过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什么是想象力呢?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想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而表象则是指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知识的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引导学生精读优秀诗文,重视课内外材料的关系组合,充实表象。如学了有关描写流水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等,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不同的感情和景物,并形成对水的各种表象。二是通过语言训练增强学生想象的表达力。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就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用准确,生动的课堂语言来引导学生。如分析一篇洋溢着细腻情感的散文诗,我通常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全文,以声音来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领略其语言美,品味描绘的意境,进而训练想象力。对于某些抽象的材料难以用语言描绘使我尽量运用贴切的比喻,比较,使语言形象化,帮助学生准确,轻松地理解讲课内容。同时,在课堂教学前,进行五分钟的“我来说几句”活动。让学生根据刚学过课文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围绕最近的国内外形势发表自己的看法。三是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表象重合”及想象能力。想象决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观察人手,进而分析,再进入想象。如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一幅画面内容是一位小姑娘,悄悄趴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几只蚂蚁和一只瓢虫的图画,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或故事。先要求学生仔细看清蚂蚁数量,队形和走向,然后启发学生设想蚂蚁与瓢虫之间将会发生什么事----爆发一场殊死战斗,战斗的结果一定是孤单的瓢虫不敌越来越多的蚂蚁群,瓢虫成了蚂蚁的盘中餐。还可以想象出蚂蚁群凯旋而归庆祝胜利和饱餐的情节。学生产生了兴趣,想象丰富,写作起来便得心应手。
二.创设情境,适当拓展延伸
创设活动情境,增加体验,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思路,给学生一片创新的天地,点燃学生熊熊燃烧的思想火花,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水平。让学生写“自己”的文章。平时,很多学生写的文章非“非自己感情的流露,而是老师的想法”,“范文”的意思。作文时,老师先出题,然后“审题”,“立意”“选材”“列纲”。并指导如何写,运用什么样的事例,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读几篇“范文”;写话题作文老师更是给学生确定一个特定的写作范围,更有甚者,教学生如何将以前背过的文章改换成适合此题目的文章一一怎样开头,怎样改结尾,怎样改人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绝无任何创造性可言。我想,对中学生的作文应尽力使他们说自己的话,诉自己的真情实感,让他们想到什么写什么,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应给学生选择余地,让学生随心所欲的写,不受教师过多的限制,影响。
三.设置悬念,培养创新精神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凡事都爱问为什么。作为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博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以“自学生疑——讨论排疑——点拨解疑——练习花疑——创造质疑”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四.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人们以往对创新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认为培养创新能力只是对部分优秀学生而言的,事实上可以说人人都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积极地加以开发和利用,才能是每一名都感到创新是自己能做到的能做好的事情,使创新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动力和快乐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善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依靠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二是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和欣赏每一名学生,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特别是那些和传统教育不一致的见解,更应该给予鼓励。
总之,要想在教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该自觉地将创新意识融入教学中,要在教改实践中勇于求新求异,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修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
参考文献
[1]张彩云.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年07期
[2]高玉珍.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交流版),2010年12期
[3]曲桂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