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的发展、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最有力、最根本的保證。为人师者,应该追求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以更好地开展教学,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基于教师发展理论,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给出了几点实践策略,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教师发展;教学能力提升;深入探究;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未来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深度发展。在学校教育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教师发展理念下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年教师要不断自我提升
师资培训一般有年龄、教龄、专业的条件限制,培训周期不定,名额和机会有限,青年教师要想成为名师还须不断自我提升。
一是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培训实践。在参加实践过程中,青年教师不能流于形式,要脚踏实地地深入教学一线,全面参与教学培训过程。定期参加教学培训实践活动能不断拓展青年教师的视野,促进其教育理念的延伸,通过新技术、新技能的引入,进一步增强其教育教学、竞赛指导能力,实现反哺实践教学与课程建设。二是青年教师要不断自我充电。当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大量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青年教师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必须要不断学习、自我充电。青年教师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延伸学习,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青年教师也可在课余时间学习在职学历教育课程,考取更高层次的院校进行继续教育。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将会促使青年教师走向更高的平台。
二、教学技能培训内容
1.完善教学设计
完善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教学设计需要明确课程目标、重难点、学生学情、教学内容、拟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资源等。教学流程的逻辑性设计是核心,其中教学引入、教学主线、教学高潮和教学总结是教学流程设计的关键环节。教学引入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选择社会热点、专业热点或学生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作为教学引入的切入点;教学主线应该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按照知识的发现、探索、应用的流程展开,将学科方法论融入其中;教学高潮的设计是难点,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激情,达到师生教学互动中的情感共鸣,完成重难点的教学;课堂总结要画龙点睛、高度凝练、引人深思、拓展思维空间,使得教学活动自发地由课上延展到课下。
2.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活动的实施一方面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质疑、辨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思维,鼓励创新。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的基本学情,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基于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概念学习型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驱动式教学、互动参与式教学、研究讨论式教学等等。青年教师需要学习每一种教学策略的特点及其适用的教学内容。根据授课内容选择适当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并进行教学反思。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领悟不同教学策略的差异和精髓。
3.板书设计和PPT设计
板书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也是青年教师的普遍短板。运用和设计好板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板书设计要有周密性,合理安排书写的内容、书写的时机、位置和顺序等,绝不能随心所欲。板书的内容要高度概括,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条理清晰,学生通过板书可以掌握教师授课的思维过程,明晰课程的重难点。使用PPT演示文稿是当前主流的授课方式。但青年教师的PPT课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文字内容过多,页面单调无重点;排版毫无章法,缺少文字信息层次的划分;背景图片过亮或过暗,遮挡文字信息;缺乏动画效果,无法动态展开流程信息;不会借助PPT使用视频和音频展示丰富的授课材料。
4.教学互动与课堂把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杜绝满堂灌。青年教师,由于对教学互动的时机、方法、节奏把握不力,学生贪图热闹而流于形式,进而拖慢教学进度,未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学互动要以高质量的问题为依托。所提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能够开启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思维的创新,必须是经过认真思考与反复的探讨才能解决的问题;问题一方面要利于教材精髓的挖掘,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疑难问题的解决;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问题串要环环相扣、由易到难。教学互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采用学生演示、学生汇报、分组讨论、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展开。青年教师可以先采用较为简单的互动方式,随着课堂把控能力的增强,采用较为复杂的互动模式。核心是要通过师生互教互学,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技能培训的组织形式
教学技能培训的组织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集体培训,另一种是一对一辅导。集体培训的内容包括上述技能培训的所有内容。集体培训的方式包括实地观摩、研讨、讲座、集体观看国家级微课比赛获奖视频、国家级教学名师视频公开课等多种方式,做到培训必有讨论、总结和反思。
1.集体培训有两种形式至关重要
其一,是观摩公开课和示范课。特别是由教学名师主讲的视频公开课或教学示范课,他们的教学不仅具有独特的专业品性,而且具有高度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品味。通过全方位观摩、研讨对比、揣摩差异,逐步领悟高水平教学的精妙和独特之处,通过反思、实践、逐步内化,最终累积融合为自己的教学理念。
其二,是研讨。可以是对观摩课的研讨,每位教师阐述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讨论其优点、精髓、如何改进、如何内化并应用。还可以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性问题进行研讨。集体培训还包括让青年教师参与到课程组的教研活动中,参与集体备课、听课、组织过程性考核、课下答疑、题库建设等。学习课程大纲以及专业规范,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教材选取、精品课建设等教研活动,从宏观上把握课程体系结构,了解发展方向,清楚每门课程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教学。
2.一对一的辅导
一对一的辅导可以使得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细微环节跟密切互动、学习并提高。通过现场听课,针对其在教学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其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改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在与老教师密切沟通过程中,青年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习并领悟老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通过实践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四、互助协作:建立学习共同体
新教育背景下,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较大挑战,单纯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进行教学能力提升,用时长、收效慢。 学校应根据教师学科专业、教学现状等组建学习共同体,对教师分团队、分批次进行培养,建立知识建构共同体、实践协作共同体。 要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教改等为依托,通过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设计研讨、教学实践帮扶等环节,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确保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性。
结语
总而言之,青年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实现自己的发展,则需要科学合理的提升策略去进行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要想学生之所想,忧学生之所忧,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业精于勤,真正下工夫和精力,如此教学能力自然能够实现提升。
参考文献
[1]罗荷花,李明贤.高等农林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制约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
[2]张晶,张海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机制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9(1).
关键词:教师发展;教学能力提升;深入探究;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未来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深度发展。在学校教育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教师发展理念下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年教师要不断自我提升
师资培训一般有年龄、教龄、专业的条件限制,培训周期不定,名额和机会有限,青年教师要想成为名师还须不断自我提升。
一是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培训实践。在参加实践过程中,青年教师不能流于形式,要脚踏实地地深入教学一线,全面参与教学培训过程。定期参加教学培训实践活动能不断拓展青年教师的视野,促进其教育理念的延伸,通过新技术、新技能的引入,进一步增强其教育教学、竞赛指导能力,实现反哺实践教学与课程建设。二是青年教师要不断自我充电。当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大量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青年教师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必须要不断学习、自我充电。青年教师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延伸学习,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青年教师也可在课余时间学习在职学历教育课程,考取更高层次的院校进行继续教育。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将会促使青年教师走向更高的平台。
二、教学技能培训内容
1.完善教学设计
完善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教学设计需要明确课程目标、重难点、学生学情、教学内容、拟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资源等。教学流程的逻辑性设计是核心,其中教学引入、教学主线、教学高潮和教学总结是教学流程设计的关键环节。教学引入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选择社会热点、专业热点或学生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作为教学引入的切入点;教学主线应该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按照知识的发现、探索、应用的流程展开,将学科方法论融入其中;教学高潮的设计是难点,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激情,达到师生教学互动中的情感共鸣,完成重难点的教学;课堂总结要画龙点睛、高度凝练、引人深思、拓展思维空间,使得教学活动自发地由课上延展到课下。
2.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活动的实施一方面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质疑、辨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思维,鼓励创新。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的基本学情,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基于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概念学习型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驱动式教学、互动参与式教学、研究讨论式教学等等。青年教师需要学习每一种教学策略的特点及其适用的教学内容。根据授课内容选择适当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并进行教学反思。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领悟不同教学策略的差异和精髓。
3.板书设计和PPT设计
板书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也是青年教师的普遍短板。运用和设计好板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板书设计要有周密性,合理安排书写的内容、书写的时机、位置和顺序等,绝不能随心所欲。板书的内容要高度概括,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条理清晰,学生通过板书可以掌握教师授课的思维过程,明晰课程的重难点。使用PPT演示文稿是当前主流的授课方式。但青年教师的PPT课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文字内容过多,页面单调无重点;排版毫无章法,缺少文字信息层次的划分;背景图片过亮或过暗,遮挡文字信息;缺乏动画效果,无法动态展开流程信息;不会借助PPT使用视频和音频展示丰富的授课材料。
4.教学互动与课堂把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杜绝满堂灌。青年教师,由于对教学互动的时机、方法、节奏把握不力,学生贪图热闹而流于形式,进而拖慢教学进度,未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学互动要以高质量的问题为依托。所提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能够开启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思维的创新,必须是经过认真思考与反复的探讨才能解决的问题;问题一方面要利于教材精髓的挖掘,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疑难问题的解决;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问题串要环环相扣、由易到难。教学互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采用学生演示、学生汇报、分组讨论、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展开。青年教师可以先采用较为简单的互动方式,随着课堂把控能力的增强,采用较为复杂的互动模式。核心是要通过师生互教互学,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技能培训的组织形式
教学技能培训的组织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集体培训,另一种是一对一辅导。集体培训的内容包括上述技能培训的所有内容。集体培训的方式包括实地观摩、研讨、讲座、集体观看国家级微课比赛获奖视频、国家级教学名师视频公开课等多种方式,做到培训必有讨论、总结和反思。
1.集体培训有两种形式至关重要
其一,是观摩公开课和示范课。特别是由教学名师主讲的视频公开课或教学示范课,他们的教学不仅具有独特的专业品性,而且具有高度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品味。通过全方位观摩、研讨对比、揣摩差异,逐步领悟高水平教学的精妙和独特之处,通过反思、实践、逐步内化,最终累积融合为自己的教学理念。
其二,是研讨。可以是对观摩课的研讨,每位教师阐述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讨论其优点、精髓、如何改进、如何内化并应用。还可以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性问题进行研讨。集体培训还包括让青年教师参与到课程组的教研活动中,参与集体备课、听课、组织过程性考核、课下答疑、题库建设等。学习课程大纲以及专业规范,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教材选取、精品课建设等教研活动,从宏观上把握课程体系结构,了解发展方向,清楚每门课程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教学。
2.一对一的辅导
一对一的辅导可以使得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细微环节跟密切互动、学习并提高。通过现场听课,针对其在教学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其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改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在与老教师密切沟通过程中,青年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习并领悟老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通过实践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四、互助协作:建立学习共同体
新教育背景下,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较大挑战,单纯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进行教学能力提升,用时长、收效慢。 学校应根据教师学科专业、教学现状等组建学习共同体,对教师分团队、分批次进行培养,建立知识建构共同体、实践协作共同体。 要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教改等为依托,通过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设计研讨、教学实践帮扶等环节,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确保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性。
结语
总而言之,青年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实现自己的发展,则需要科学合理的提升策略去进行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要想学生之所想,忧学生之所忧,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业精于勤,真正下工夫和精力,如此教学能力自然能够实现提升。
参考文献
[1]罗荷花,李明贤.高等农林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制约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
[2]张晶,张海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机制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