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厌学现象如今已成为职教学生中相当突出的问题。面这种厌学现象, 职教工作者不应该一味加以指责和抱怨, 而应积极认真地探索学生厌学的原因, 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力求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几年来, 在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中, 厌学之风愈刮愈盛, 学生各种违反纪律的现象比比皆是: 晚上通宵泡网吧, 白天上课无精打采; 随意迟到早退, 无故旷课; 不做作业, 不参加考试; 在大庭广众之中拥抱接吻, 彼此直呼“老公” “老婆”; 男生女生在课堂上手拉手相拥睡觉, 面对老师的批评不以为然。诸如此类“新闻事件”, 不胜枚举。据笔者所知, 某职业学校因教学需要, 返聘了一位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上课, 而这位老教师教了一段时间后,找到学校领导颇有感慨地说了一句话: “如果自己再继续教下去, 恐怕会晚节不保。” 这发自于他肺腑的声音, 是多么耐人寻味而又充满无奈之情!
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过去的学生好教好管, 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有人简单地把个中原因归结为生源质量太差, 认为现在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是其他学校筛选后所剩下的“渣子”。这种评价未免过于偏激。我们并不否认现在职教学生进校时考分很低的事实, 但决不能用偏激的带有侮辱性的语言评价和责怪他们。他们进校时的考分不理想, 原因是多方面的, 应该全面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他们中确实有人平时比较“调皮”, 不好好读书。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他们中有人考分低是因考试怯场, 或是因考试失误, 还有人是因为智力发展不平衡, 学习偏科没有考好等诸多因素。大家熟悉的青年作家韩寒, 就是学习严重偏科的典型例子。如果有人让韩寒再去复读参加高考, 恐怕他也很难考取理想的大学。现在大家都承认韩寒是事业有成的典型, 再也不会对韩寒考不上大学而滥加指责了。那么,我们对因偏科等各种原因在升学考试中没考出好成绩的职教学生, 也正确看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如今即使是职业学校的学生, 相对我们这些昔日的学生来说, 显得“聪明” 多了。昔日, 我们的父母整天为温饱奔波忙碌, 哪里还顾得上对小孩进行教育。如今绝大多数家庭都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都特别重视, 很多孩子从小就接触到高科技产品。客观地说, 生活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中的学生们, 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比过去要多得多, 知识面也广泛得多。他们的思想不受任何禁锢, 不唯书, 不唯上, 思维活跃, 思考问题喜欢另辟蹊径。相对社会的快速发展而言, 我国教育改革的步子迈得太慢了。教育思想、教育方法都相对滞后, 教学过程中不能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致使应试教育至今依然盛行, 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只是只打雷、不下雨。因此, 从某种角度来说, 教育改革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是学生厌学的首要原因。
其次, 学生厌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直接因素, 与教师的“教” 有很大的关系。客观地说, 在应试教育模式化的指挥棒下, 有多少教师能够站在改革的前沿, 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去积极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思想故步自封, 只是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方法组织教学, 讲授的内容脱离社会实际, 完全不顾学生各自不同的感受, 学生的疑虑和困惑在课堂上得不到解决, 这怎能保证学生不厌学呢? 在听课索然无味、不能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况下, 学生去寻求心理上的愉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有的学生到网吧上网还不仅仅是寻求心理上的愉悦, 他们还能通过上网赚钱呢! 大家都熟知的计算机病毒, 有不少病毒是学生制造出来的。他们利用病毒盗别人的游戏账号去卖钱, 或是直接用病毒卖钱。几年前, 媒体不是报道过武汉的一名学生用自己制造出来的“熊猫烧香” 病毒在网上直接销售的消息吗? 至于有的学生通过上网玩游戏升级、打装备卖钱, 那就更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虽然这其中有些做法是不可取, 甚至是违法的, 我们并不提倡。但是作为学生, 如果他们无法在课堂上获得认可和成就感, 那他们势必会在另一领域内寻求。
我国古代《学记》中提出了一条“长善救失” 的教学原则, 认为: “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 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救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担负着给学生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思想品德的重任, 掌握着教的主动权, 对学生的学起着直接的影响。作为一名称职的职教教师, 就应当与时俱进, 敢于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和枷锁, 争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认真找准职教学生厌学的“病因”, 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及时帮助他们矫正心理毛病, 端正学习态度和方向。
笔者作为在职教园地长期耕耘的老教师, 深深地体会到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无论是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 都有赖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有赖于学生的思考、吸收、消化, 否则教师教的一切就不能够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财富。如果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这对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统一起来, 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学生的厌学, 教师厌教。学生抱怨教师课讲得太差, 教师指责学生素质太差, 教学目的的最终实现就变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虽然闻道在先, 学业有专攻, 但绝不能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可以一辈子包打天下, 更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糊弄学生。针对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日益突出的矛盾, 笔者在实践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 注重自身学习的提高。俗话说, 打铁须靠本身硬。教师本身素质过硬, 才能够教育好学生。过去虽然受过系统高等教育, 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但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 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远不能满足如今思想活跃的学生求知欲望的需要。因此, 笔者利用一切机会加强自身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笔者有目的地把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列出来, 并通过师生换位, 由学生唱“主角”, 让他们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对老师进行轮番“轰炸”。笔者感到这样做可以收到一箭三雕之效: 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了检验, 二是迫使自己的思维越来越敏锐,三是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其次,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笔者在讲授《寡人之于国》这篇课文时, 结合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 和学生一起畅谈仁政思想。在讲授苏轼的《前赤壁赋》时, 结合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人生追求, 强调苏轼“入世” 精神的重要意义。学生普遍反映说,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方法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既使他们学到了知识, 又端正了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认识。再次, 加强正确引导。笔者在给成教大专班的学生上课时, 一学生恶作剧地把荣誉证书里面的芯子换成了“结婚证书”, 有几位同学争相传看, 课堂气氛受到了严重影响。笔者并没有劈头盖脸地给他们一顿狠批, 而是结合《婚姻法》等方面的知识耐心细致地讲道理, 强调结婚是青年人对爱情生活最终的向往和追求, 结婚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 受法律的保护和制约, 不容亵渎。经过笔者的引导, 学生的认识得到了理性的提升, “结婚证书” 制作者也深受教育, 他主动站起来承认了错误, 说自己不该在传授知识的神圣殿堂里开这种玩笑。事后想来, 如果自己当时大发脾气, 用尖刻的语言批评他们, 一定不能收到这么好的教育效果。
职教学生厌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今后还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加强责任心和爱心, 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观察, 找准厌学的症结所在,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引导, 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人才。
【作者简介】袁谋典,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管理科学院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 职业教育。
近几年来, 在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中, 厌学之风愈刮愈盛, 学生各种违反纪律的现象比比皆是: 晚上通宵泡网吧, 白天上课无精打采; 随意迟到早退, 无故旷课; 不做作业, 不参加考试; 在大庭广众之中拥抱接吻, 彼此直呼“老公” “老婆”; 男生女生在课堂上手拉手相拥睡觉, 面对老师的批评不以为然。诸如此类“新闻事件”, 不胜枚举。据笔者所知, 某职业学校因教学需要, 返聘了一位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上课, 而这位老教师教了一段时间后,找到学校领导颇有感慨地说了一句话: “如果自己再继续教下去, 恐怕会晚节不保。” 这发自于他肺腑的声音, 是多么耐人寻味而又充满无奈之情!
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过去的学生好教好管, 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有人简单地把个中原因归结为生源质量太差, 认为现在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是其他学校筛选后所剩下的“渣子”。这种评价未免过于偏激。我们并不否认现在职教学生进校时考分很低的事实, 但决不能用偏激的带有侮辱性的语言评价和责怪他们。他们进校时的考分不理想, 原因是多方面的, 应该全面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他们中确实有人平时比较“调皮”, 不好好读书。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他们中有人考分低是因考试怯场, 或是因考试失误, 还有人是因为智力发展不平衡, 学习偏科没有考好等诸多因素。大家熟悉的青年作家韩寒, 就是学习严重偏科的典型例子。如果有人让韩寒再去复读参加高考, 恐怕他也很难考取理想的大学。现在大家都承认韩寒是事业有成的典型, 再也不会对韩寒考不上大学而滥加指责了。那么,我们对因偏科等各种原因在升学考试中没考出好成绩的职教学生, 也正确看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如今即使是职业学校的学生, 相对我们这些昔日的学生来说, 显得“聪明” 多了。昔日, 我们的父母整天为温饱奔波忙碌, 哪里还顾得上对小孩进行教育。如今绝大多数家庭都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都特别重视, 很多孩子从小就接触到高科技产品。客观地说, 生活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中的学生们, 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比过去要多得多, 知识面也广泛得多。他们的思想不受任何禁锢, 不唯书, 不唯上, 思维活跃, 思考问题喜欢另辟蹊径。相对社会的快速发展而言, 我国教育改革的步子迈得太慢了。教育思想、教育方法都相对滞后, 教学过程中不能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致使应试教育至今依然盛行, 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只是只打雷、不下雨。因此, 从某种角度来说, 教育改革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是学生厌学的首要原因。
其次, 学生厌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直接因素, 与教师的“教” 有很大的关系。客观地说, 在应试教育模式化的指挥棒下, 有多少教师能够站在改革的前沿, 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去积极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思想故步自封, 只是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方法组织教学, 讲授的内容脱离社会实际, 完全不顾学生各自不同的感受, 学生的疑虑和困惑在课堂上得不到解决, 这怎能保证学生不厌学呢? 在听课索然无味、不能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况下, 学生去寻求心理上的愉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有的学生到网吧上网还不仅仅是寻求心理上的愉悦, 他们还能通过上网赚钱呢! 大家都熟知的计算机病毒, 有不少病毒是学生制造出来的。他们利用病毒盗别人的游戏账号去卖钱, 或是直接用病毒卖钱。几年前, 媒体不是报道过武汉的一名学生用自己制造出来的“熊猫烧香” 病毒在网上直接销售的消息吗? 至于有的学生通过上网玩游戏升级、打装备卖钱, 那就更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虽然这其中有些做法是不可取, 甚至是违法的, 我们并不提倡。但是作为学生, 如果他们无法在课堂上获得认可和成就感, 那他们势必会在另一领域内寻求。
我国古代《学记》中提出了一条“长善救失” 的教学原则, 认为: “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 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救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担负着给学生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思想品德的重任, 掌握着教的主动权, 对学生的学起着直接的影响。作为一名称职的职教教师, 就应当与时俱进, 敢于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和枷锁, 争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认真找准职教学生厌学的“病因”, 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及时帮助他们矫正心理毛病, 端正学习态度和方向。
笔者作为在职教园地长期耕耘的老教师, 深深地体会到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无论是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 都有赖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有赖于学生的思考、吸收、消化, 否则教师教的一切就不能够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财富。如果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这对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统一起来, 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学生的厌学, 教师厌教。学生抱怨教师课讲得太差, 教师指责学生素质太差, 教学目的的最终实现就变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虽然闻道在先, 学业有专攻, 但绝不能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可以一辈子包打天下, 更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糊弄学生。针对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日益突出的矛盾, 笔者在实践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 注重自身学习的提高。俗话说, 打铁须靠本身硬。教师本身素质过硬, 才能够教育好学生。过去虽然受过系统高等教育, 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但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 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远不能满足如今思想活跃的学生求知欲望的需要。因此, 笔者利用一切机会加强自身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笔者有目的地把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列出来, 并通过师生换位, 由学生唱“主角”, 让他们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对老师进行轮番“轰炸”。笔者感到这样做可以收到一箭三雕之效: 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了检验, 二是迫使自己的思维越来越敏锐,三是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其次,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笔者在讲授《寡人之于国》这篇课文时, 结合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 和学生一起畅谈仁政思想。在讲授苏轼的《前赤壁赋》时, 结合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人生追求, 强调苏轼“入世” 精神的重要意义。学生普遍反映说,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方法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既使他们学到了知识, 又端正了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认识。再次, 加强正确引导。笔者在给成教大专班的学生上课时, 一学生恶作剧地把荣誉证书里面的芯子换成了“结婚证书”, 有几位同学争相传看, 课堂气氛受到了严重影响。笔者并没有劈头盖脸地给他们一顿狠批, 而是结合《婚姻法》等方面的知识耐心细致地讲道理, 强调结婚是青年人对爱情生活最终的向往和追求, 结婚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 受法律的保护和制约, 不容亵渎。经过笔者的引导, 学生的认识得到了理性的提升, “结婚证书” 制作者也深受教育, 他主动站起来承认了错误, 说自己不该在传授知识的神圣殿堂里开这种玩笑。事后想来, 如果自己当时大发脾气, 用尖刻的语言批评他们, 一定不能收到这么好的教育效果。
职教学生厌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今后还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加强责任心和爱心, 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观察, 找准厌学的症结所在,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引导, 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人才。
【作者简介】袁谋典,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管理科学院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 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