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了,我们面对的问题,每天都是新的,都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发现、去研究、去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提高,在研究中找乐趣。
要想重新激发起阅读者的兴趣,就要推陈出新,哪怕是旧瓶也要装上新酒。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撷取身边的材料。罗丹说过:“我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在作文时无话可说,首先是因为阅读量太少,阅读总是局限于手头的课本及作文选之类的书,其他书籍很少涉猎,尤为明显的是体现在议论中缺少论据材料,说明文中缺乏准确的说明。其次,材料老化现象也是重要原因,一个材料总是用了又用,又没有搜集新材料,于是,作文模式化了。还有就是没有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到写作中来。那么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在具体的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呢?
一、拟题要创新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而且关系极大。如果能拟出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的题目,无疑会使作文锦上添花。如以“音乐”为话题的作文,要求自拟题目。有的学生不认真审题,就直接以“音乐”为题目,这样从一开始作文就走向平庸。反之,如能灵活巧妙运用修辞或借用与话题有关的影片名、歌曲名、古诗词、成语、俗语等,常常会使文题显得典雅大方,妙趣横生,文章也会因题而亮了起来。如《心灵的变奏》《生活中的阳光》《锅碗瓢盆交响曲》等比喻鲜活,过目不忘;《一个没乐队的指挥》与《一个没有指挥的乐队》对比鲜明,名显其妙;《“五线谱”和他的五线谱》《二胡和小提琴的爱情变奏曲》巧用借代,别出心裁,饶有情趣;《刘禹锡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采用设问杂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令人耳目一新,等等。当然,“题无定法”,作文拟题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只有根据作文的精神实质,以最能发挥个人才能、最能吸引人为出发点,随之而悟,拟出的题目才能成为传神之睛。
二、立意要创新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人云亦云,一没有价值,二没有新意。训练学生立意创新,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要不为习以为常的看法所左右,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比如,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崇尚愉快教育、探究学习科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应当倡导学生这样立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又如对“严是爱,松是害”这句流行语的反思,从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身心的成长,提倡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激励教育的角度看,立论“不严不松又慈爱”更会受到青睐和欢迎。对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辨证分析,在我们安乐祥和的社会主义国度,尤其是对生活条件逐渐奔小康的家庭来说,提倡“生于安乐”,论述如何“生于安乐”应更有现实意义。通过对常见俗语的合理反思能培养学生立意创新能力。例如对俗语“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胳膊拧不过大腿”、“谦虚是美德”、“知难而退”等等,都可以创新思维,逆向立论:无风也起浪、人在屋檐下就是不低头、胳膊就要拧大腿、要勇于展示自我、要迎难而上等等。
三、素材要创新
素材要想创新,得有资本,你得熟悉它才能创新,不熟悉又何谈创新。高考作文不同意写特别不着边的文字,因为那是国家正规的语文考试,是有规范的,不是考你港台腔、歌词、网络语文。有的同学对创新作文的理解往往过于狭隘,他们一味地认为,既然没了“桎梏”,那么就可以随情由性、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有些“为所欲为”了,也正由于如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所谓的“创新”作文走进了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误区,这些学生写的所谓的创新作文,就是利用跟帖的方式,什么沙发、板凳,你得给人解释沙发、板凳的意思,你还有什么工夫解释文章啊。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内容高于形式,如果写的文章形式高于内容了,就是绣花枕头。这样的文章不只是有经验的老师,就是普通人也没人爱看你的东西,一看就觉得有上当的感觉,根本无法被吸引。就好比汽车展览,有好车才有请美女的资本,请美女才有正面的价值,如果是破车就干脆别请,还有可能滥竽充数。写素材创新的作文,不是拥有的素材量越大、内容越新,就一定能写出来的,而是需要用感悟生活法取代素材,其实作文写不好的学生不是没有素材,大家年龄相近,经历相似,一天24小时,没比别人少一分钟,凭什么别人有素材,你没有素材啊,这就是学生生活感悟水平高与低的差别。比如在以“有你在,灯亮着”为话题的作文练习中,大概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利用了当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作为写作对象,但打动人心者屈指可数,这充分的证明了死背素材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真正的思考生活,理解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的真谛在我们的创新作文教学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只有回归真实,才能回收创新。
四、结构要创新
一篇优秀的作文,在谋篇布局方面,除了做到结构完整之外,还应当对传统的文章结构形式合理改造,以求创新和发展。在写作实践中,以下几种结构方式,有助于文章结构的创新: 题记式结构,在正文前援引他人或自撰几句富有意蕴的话,或交代写作缘由,或揭示文章主题,这样的文字,我们称之为“题记”。小标题式结构,在一篇文章中,精心设计两三个小标题,有两种妙处:一是既可以减少过渡性的文字,又可使文章疏密有致,令人赏心悦目;二是能让读者迅速抓住文章要领。镜头式结构,有些作文材料并不新鲜,但一些聪明的同学能借助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通过镜头组合、画面切换以及画外音等形式来展示作文丰富的内涵。这样的文章往往因形式的新颖、结构的巧妙而平中见奇,令人耳目一新。问答式结构,以“提问”和“回答”来组成文章,新鲜别致。其中的“问”实际是作者的提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这样的结构,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回环反复式结构,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结构方式,多用于散文、议论文和诗歌之中,有利于展现事物的层次,加强气势,增强感染力。一线串珠式结构,面对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材料贯串起来,使之浑然一休。这个线索,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某一事物如《药》中的人血馒头,也可以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或者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等。
提倡作文标题、立意、素材、结构的创新,并不是让学生盲目且不计后果的一味创新,我们要教会学生在作文中恰当的创新,因为“真体验、新思维、新表达”才是真正的创新。只有回归真实才能在作文教学中真正发挥创新的作用,实现创新的真谛。
要想重新激发起阅读者的兴趣,就要推陈出新,哪怕是旧瓶也要装上新酒。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撷取身边的材料。罗丹说过:“我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在作文时无话可说,首先是因为阅读量太少,阅读总是局限于手头的课本及作文选之类的书,其他书籍很少涉猎,尤为明显的是体现在议论中缺少论据材料,说明文中缺乏准确的说明。其次,材料老化现象也是重要原因,一个材料总是用了又用,又没有搜集新材料,于是,作文模式化了。还有就是没有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到写作中来。那么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在具体的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呢?
一、拟题要创新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而且关系极大。如果能拟出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的题目,无疑会使作文锦上添花。如以“音乐”为话题的作文,要求自拟题目。有的学生不认真审题,就直接以“音乐”为题目,这样从一开始作文就走向平庸。反之,如能灵活巧妙运用修辞或借用与话题有关的影片名、歌曲名、古诗词、成语、俗语等,常常会使文题显得典雅大方,妙趣横生,文章也会因题而亮了起来。如《心灵的变奏》《生活中的阳光》《锅碗瓢盆交响曲》等比喻鲜活,过目不忘;《一个没乐队的指挥》与《一个没有指挥的乐队》对比鲜明,名显其妙;《“五线谱”和他的五线谱》《二胡和小提琴的爱情变奏曲》巧用借代,别出心裁,饶有情趣;《刘禹锡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采用设问杂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令人耳目一新,等等。当然,“题无定法”,作文拟题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只有根据作文的精神实质,以最能发挥个人才能、最能吸引人为出发点,随之而悟,拟出的题目才能成为传神之睛。
二、立意要创新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人云亦云,一没有价值,二没有新意。训练学生立意创新,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要不为习以为常的看法所左右,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比如,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崇尚愉快教育、探究学习科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应当倡导学生这样立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又如对“严是爱,松是害”这句流行语的反思,从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身心的成长,提倡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激励教育的角度看,立论“不严不松又慈爱”更会受到青睐和欢迎。对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辨证分析,在我们安乐祥和的社会主义国度,尤其是对生活条件逐渐奔小康的家庭来说,提倡“生于安乐”,论述如何“生于安乐”应更有现实意义。通过对常见俗语的合理反思能培养学生立意创新能力。例如对俗语“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胳膊拧不过大腿”、“谦虚是美德”、“知难而退”等等,都可以创新思维,逆向立论:无风也起浪、人在屋檐下就是不低头、胳膊就要拧大腿、要勇于展示自我、要迎难而上等等。
三、素材要创新
素材要想创新,得有资本,你得熟悉它才能创新,不熟悉又何谈创新。高考作文不同意写特别不着边的文字,因为那是国家正规的语文考试,是有规范的,不是考你港台腔、歌词、网络语文。有的同学对创新作文的理解往往过于狭隘,他们一味地认为,既然没了“桎梏”,那么就可以随情由性、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有些“为所欲为”了,也正由于如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所谓的“创新”作文走进了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误区,这些学生写的所谓的创新作文,就是利用跟帖的方式,什么沙发、板凳,你得给人解释沙发、板凳的意思,你还有什么工夫解释文章啊。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内容高于形式,如果写的文章形式高于内容了,就是绣花枕头。这样的文章不只是有经验的老师,就是普通人也没人爱看你的东西,一看就觉得有上当的感觉,根本无法被吸引。就好比汽车展览,有好车才有请美女的资本,请美女才有正面的价值,如果是破车就干脆别请,还有可能滥竽充数。写素材创新的作文,不是拥有的素材量越大、内容越新,就一定能写出来的,而是需要用感悟生活法取代素材,其实作文写不好的学生不是没有素材,大家年龄相近,经历相似,一天24小时,没比别人少一分钟,凭什么别人有素材,你没有素材啊,这就是学生生活感悟水平高与低的差别。比如在以“有你在,灯亮着”为话题的作文练习中,大概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利用了当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作为写作对象,但打动人心者屈指可数,这充分的证明了死背素材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真正的思考生活,理解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的真谛在我们的创新作文教学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只有回归真实,才能回收创新。
四、结构要创新
一篇优秀的作文,在谋篇布局方面,除了做到结构完整之外,还应当对传统的文章结构形式合理改造,以求创新和发展。在写作实践中,以下几种结构方式,有助于文章结构的创新: 题记式结构,在正文前援引他人或自撰几句富有意蕴的话,或交代写作缘由,或揭示文章主题,这样的文字,我们称之为“题记”。小标题式结构,在一篇文章中,精心设计两三个小标题,有两种妙处:一是既可以减少过渡性的文字,又可使文章疏密有致,令人赏心悦目;二是能让读者迅速抓住文章要领。镜头式结构,有些作文材料并不新鲜,但一些聪明的同学能借助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通过镜头组合、画面切换以及画外音等形式来展示作文丰富的内涵。这样的文章往往因形式的新颖、结构的巧妙而平中见奇,令人耳目一新。问答式结构,以“提问”和“回答”来组成文章,新鲜别致。其中的“问”实际是作者的提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这样的结构,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回环反复式结构,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结构方式,多用于散文、议论文和诗歌之中,有利于展现事物的层次,加强气势,增强感染力。一线串珠式结构,面对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材料贯串起来,使之浑然一休。这个线索,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某一事物如《药》中的人血馒头,也可以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或者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等。
提倡作文标题、立意、素材、结构的创新,并不是让学生盲目且不计后果的一味创新,我们要教会学生在作文中恰当的创新,因为“真体验、新思维、新表达”才是真正的创新。只有回归真实才能在作文教学中真正发挥创新的作用,实现创新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