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提高科学课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科学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实践,认为落实科学课常规、遵循实验设计原则,优化实验设计、关注实验过程指导和给予充足的实验探究时间和空间等是实现有效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有效策略 实践探究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经过教研组两年多的科学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1.落实科学课常规,规范学生课堂行为。只要常规落实到位,我们的科学实验就有了保证。学习常规不是要学生记忆背诵条文,而是理解后的行为守则,学生的自觉行动。笔者将何树德老师关于科学课的学习常规打印出来,把它们抄写在实验室黑板的左侧,让他们每次走进实验室从头到尾读一遍,让学生明白实验课不是体育课,也不是活动课。
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约束,学生自然能初步遵守,慢慢地习惯这样的科学课堂学习。在分组活动时,能控制音量,不会认为教室是个农贸市场;也不会把分组活动误解为自由活动,漫无边际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只是明明知道还要在不小心中继续违反,大多是想动手做个究竟,想弄个明白,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他们还是学生。只要耐心教育,给他们树立合适的标杆,经常提醒督促,他们会慢慢开始遵守课堂学习常规的,这一点我们要充分相信他们。
2.遵循实验设计原则,设计有效实验。实验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又存在着差异。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小学科学学科特点
科学课具备自己的特点:1.实证意识:讲求证据、实事求是;2.逻辑思维:符合逻辑的思考;3.质疑精神:能够提出独特的观点。在科学课中,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终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那么,在设计实验时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实验内容、实验对象、实验方法等等需要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在设计时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也要从学校和周边环境去考量,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并因地制宜地进行实验设计,这样方可运用自如。如设计六上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这类教学实验时,要安排学生对校园里生物的种类和分布调查时间,然后再给动植物分类,研究人的相貌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对生物种类和性状的影响。通过研究知道生物种类和差别是多种多样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知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最终明白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四、指导学生整个实验过程,扶放结合有的放矢
1.引导学生在实验活动前猜想和假设。当要研究的问题提出以后,我们一般会让学生猜想和假设,如果只是为了得到答案走走形式,那探究活动的过程就会显得毫无意义。因为学生根本体验不到科学家发现这一真理时的思维过程。
2.控制实验材料,明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验证。很多时候,我们课堂的实验步骤是由教师一步一步演示,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或是简单地操作。在整个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中,从学生表面上看是参与了,其实质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其心智活动很少的,不利于学生发展。
3.引导分析现象和数据,讨论和交流提炼结论。实验后的交流汇报,教师往往指向实验结果,忽视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当学生说出结论后,往往我们做老师的就感到万事大吉了;忽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匆匆地走过场,没有指出存在的问题,其中存在着相当大的隐患。甚至会扭曲实验本来的结论,影响了正确地认识事物。
4.保证实验探究时间,创造拓展探究空间。科学探究需要时间。在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们得要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得要留出出错误耽误的时间,得要有时间作沉思默想,还得要有时间来展开讨论。因此充足的时间成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可或缺的前提。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开展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韦钰 探究式科学教育.湖南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3。
[2]喻伯军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安徽教育,安徽出版集团,2014,3。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有效策略 实践探究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经过教研组两年多的科学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1.落实科学课常规,规范学生课堂行为。只要常规落实到位,我们的科学实验就有了保证。学习常规不是要学生记忆背诵条文,而是理解后的行为守则,学生的自觉行动。笔者将何树德老师关于科学课的学习常规打印出来,把它们抄写在实验室黑板的左侧,让他们每次走进实验室从头到尾读一遍,让学生明白实验课不是体育课,也不是活动课。
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约束,学生自然能初步遵守,慢慢地习惯这样的科学课堂学习。在分组活动时,能控制音量,不会认为教室是个农贸市场;也不会把分组活动误解为自由活动,漫无边际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只是明明知道还要在不小心中继续违反,大多是想动手做个究竟,想弄个明白,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他们还是学生。只要耐心教育,给他们树立合适的标杆,经常提醒督促,他们会慢慢开始遵守课堂学习常规的,这一点我们要充分相信他们。
2.遵循实验设计原则,设计有效实验。实验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又存在着差异。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小学科学学科特点
科学课具备自己的特点:1.实证意识:讲求证据、实事求是;2.逻辑思维:符合逻辑的思考;3.质疑精神:能够提出独特的观点。在科学课中,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终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那么,在设计实验时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实验内容、实验对象、实验方法等等需要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在设计时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也要从学校和周边环境去考量,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并因地制宜地进行实验设计,这样方可运用自如。如设计六上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这类教学实验时,要安排学生对校园里生物的种类和分布调查时间,然后再给动植物分类,研究人的相貌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对生物种类和性状的影响。通过研究知道生物种类和差别是多种多样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知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最终明白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四、指导学生整个实验过程,扶放结合有的放矢
1.引导学生在实验活动前猜想和假设。当要研究的问题提出以后,我们一般会让学生猜想和假设,如果只是为了得到答案走走形式,那探究活动的过程就会显得毫无意义。因为学生根本体验不到科学家发现这一真理时的思维过程。
2.控制实验材料,明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验证。很多时候,我们课堂的实验步骤是由教师一步一步演示,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或是简单地操作。在整个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中,从学生表面上看是参与了,其实质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其心智活动很少的,不利于学生发展。
3.引导分析现象和数据,讨论和交流提炼结论。实验后的交流汇报,教师往往指向实验结果,忽视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当学生说出结论后,往往我们做老师的就感到万事大吉了;忽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匆匆地走过场,没有指出存在的问题,其中存在着相当大的隐患。甚至会扭曲实验本来的结论,影响了正确地认识事物。
4.保证实验探究时间,创造拓展探究空间。科学探究需要时间。在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们得要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得要留出出错误耽误的时间,得要有时间作沉思默想,还得要有时间来展开讨论。因此充足的时间成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可或缺的前提。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开展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韦钰 探究式科学教育.湖南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3。
[2]喻伯军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安徽教育,安徽出版集团,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