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会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必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会学”,就要采用多方位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活跃的问题情境,指导灵活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学会学习;学习能力;学习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摸索、自求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贯穿于教学活中。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会学”,既要培养兴趣又要教会方法,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 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很大程度寄托在老师身上,老师的素养可以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要熟练掌握利用各种媒介获得信息的技能,养成不断接收新信息的良好习惯,努力在小学生心目中树立学识渊博的形象。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这是一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课文,要抓住中心,帮助学生从这个感人的故事中了解英雄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在教学时,最后我利用多媒体放了一段录像,学生情绪高涨,充满了对英雄的敬佩之情。通过恰当地运用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直观地感悟了知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了重要保证。
然而,在一节课内,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为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及时肯定学生的成功,比如完整准确地回答出问题时,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时,积极思考并发现好的学习方法时等等,教师都要适时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鲜明的目的,它摒弃了传统的“问答式+单项训练”这种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和名目繁多的习题训练,以生动鲜明的形象,让学生身处具体场境,形象逼真。
在语文学习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陷”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但经过思考后往往又能豁然开朗,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种解决困惑后的成功就是学习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产生再学习冲动的动力源。由于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步步登高,而创设又简单易行,因此,这种方法我在课堂上经常运用。
如在学习《船长》一课时,我就设计了三个问题:发生了什么事?临危不惧的船长如何处理这异常紧急情况的?课文末尾写船长哈尔威有什么深意?问题不多,却囊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了课文的标题。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要精干,不能太琐碎,有时可以提出一个主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吃透课文、精心设计,以最少的问题精准地表达课文内容。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一定非得教师亲自动手,有时可以交给学生。学生设疑的好处可以归纳为两点:因为疑问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会被充分调动,这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一边设疑一边在讨论中释疑,而这种释疑正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新课标一直要求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法,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学生设疑则完全符合新课标这一理念。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投影显示参考答案,当学生看到答案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指导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内容多,又零碎,学生学习的难度大,效率低,一部分学生语文成绩不好,产生厌学情绪,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传授一些好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每教学一课实际上都体现出学习的方法。教师的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因此,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必须优化自己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如“比较法”,在教学每一课的生字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并区分易混淆字的特征,我让学生先学新字,再出示学过的形近字,这样学生就不容易写错了。如学习“渡”字时,认识了“渡”字以后,我又出示“度”字,告诉学生前一个与水有关,可组词“渡江、渡河”,后一个字与时间有关,可以组词“度假、度日如年”。这样教学不到一个月,学生就学会了识字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会自己学习新字,同时也会巩固学过的字 了。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是讲读课文,我则提问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辅助学生学习。例如讲《将相和》一课,我就针对第一个小故事提问“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怎样的,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各是怎样的?”当学生理解、交流了这段后,就会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另外两个故事了。如果是略讲课文,我一般把一组问题写到黑板上,让同学们对照黑板上的问题学习,然后再讨论交流。例如写景类的略讲课文,我会提问以下问题“本文描写了哪里的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你领悟了哪些表达方法?文章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你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这样学生学课文就有目标,有内容,有收获。另外,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用到了课外,对阅读各类文章都感到有方法可依了。长期坚持,学习能力必然会提高。
总之,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实践出发,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 吴纲 教育创新的目标选择 《教育研究》
【关键词】学会学习;学习能力;学习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摸索、自求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贯穿于教学活中。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会学”,既要培养兴趣又要教会方法,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 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很大程度寄托在老师身上,老师的素养可以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要熟练掌握利用各种媒介获得信息的技能,养成不断接收新信息的良好习惯,努力在小学生心目中树立学识渊博的形象。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这是一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课文,要抓住中心,帮助学生从这个感人的故事中了解英雄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在教学时,最后我利用多媒体放了一段录像,学生情绪高涨,充满了对英雄的敬佩之情。通过恰当地运用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直观地感悟了知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了重要保证。
然而,在一节课内,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为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及时肯定学生的成功,比如完整准确地回答出问题时,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时,积极思考并发现好的学习方法时等等,教师都要适时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鲜明的目的,它摒弃了传统的“问答式+单项训练”这种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和名目繁多的习题训练,以生动鲜明的形象,让学生身处具体场境,形象逼真。
在语文学习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陷”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但经过思考后往往又能豁然开朗,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种解决困惑后的成功就是学习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产生再学习冲动的动力源。由于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步步登高,而创设又简单易行,因此,这种方法我在课堂上经常运用。
如在学习《船长》一课时,我就设计了三个问题:发生了什么事?临危不惧的船长如何处理这异常紧急情况的?课文末尾写船长哈尔威有什么深意?问题不多,却囊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了课文的标题。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要精干,不能太琐碎,有时可以提出一个主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吃透课文、精心设计,以最少的问题精准地表达课文内容。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一定非得教师亲自动手,有时可以交给学生。学生设疑的好处可以归纳为两点:因为疑问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会被充分调动,这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一边设疑一边在讨论中释疑,而这种释疑正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新课标一直要求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法,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学生设疑则完全符合新课标这一理念。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投影显示参考答案,当学生看到答案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指导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内容多,又零碎,学生学习的难度大,效率低,一部分学生语文成绩不好,产生厌学情绪,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传授一些好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每教学一课实际上都体现出学习的方法。教师的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因此,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必须优化自己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如“比较法”,在教学每一课的生字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并区分易混淆字的特征,我让学生先学新字,再出示学过的形近字,这样学生就不容易写错了。如学习“渡”字时,认识了“渡”字以后,我又出示“度”字,告诉学生前一个与水有关,可组词“渡江、渡河”,后一个字与时间有关,可以组词“度假、度日如年”。这样教学不到一个月,学生就学会了识字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会自己学习新字,同时也会巩固学过的字 了。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是讲读课文,我则提问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辅助学生学习。例如讲《将相和》一课,我就针对第一个小故事提问“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怎样的,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各是怎样的?”当学生理解、交流了这段后,就会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另外两个故事了。如果是略讲课文,我一般把一组问题写到黑板上,让同学们对照黑板上的问题学习,然后再讨论交流。例如写景类的略讲课文,我会提问以下问题“本文描写了哪里的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你领悟了哪些表达方法?文章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你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这样学生学课文就有目标,有内容,有收获。另外,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用到了课外,对阅读各类文章都感到有方法可依了。长期坚持,学习能力必然会提高。
总之,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实践出发,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 吴纲 教育创新的目标选择 《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