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学生有学上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这是制约农村中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改革创新,优化结构,完善体制,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育质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学教学质量偏低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质量;偏低;原因;对策
现在农村初中教学质量普遍偏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事实所导致的后果正日益显现出来,这种事实严重制约了一个地域的教育发展,尤其是阻碍了学校的发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偏低呢?笔者长期工作在农村教育第一线,对农村教育现状比较熟悉,平时对农村教育所呈现出的一些突出问题也非常关注,笔者对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做了一些粗略探讨,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农村学生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党的富民惠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但囿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现在各乡镇或几个乡镇都办有或联合办有一所初级中学,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辖区内学生基本上都能就近免试入学,学生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乡镇中学与城镇中学的差别却很突出,也就是有所谓的好校与差校之分。好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学理念、教师待遇、生源、政府扶持、社会资助等诸多方面都要优越于差校。城里的学生在城镇读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一般不愿也不可能到乡下来读书,但乡下的学生想到城里来读书,一般却没那么容易。一是教育政策不容许,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不准许学生盲目往一个或几个区域拥挤,即使是家长有要求把学生往城里转,但手续却比较复杂;二是农村学生家庭条件无法满足学生来城里读书。乡下学生来城里读书,势必会给家庭增加在交通、生活、抚养、教育辅助、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费用。一般而言,农村学生家庭不愿或无法支付这笔开支,也没有必要。因此,农村学生与城里学生相比,在受教育的起点、公平环境上就先天性落后了一大步,这是制约农村初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瓶颈。
2 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
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要求,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十二五规划中再次动员全党全社会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但这一政策在基层组织还未完全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市、县级政府对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广大农村地区是主要的生源地,教育对农村而言,应该占有很大的比例。《教育规划纲要》已经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要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责任,积极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但这些政策的落实、行为的实施,在一些县级政府工作中没能得到很好地体现,甚至在少数政府文件中对教育规划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这一块很少提及,基层组织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大事来抓,忽视了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在教育经费投入上的不足。与城镇学校学生相比,农村学校学生很少或者无法享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育资源,城镇学校学生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农村学校学生却要依靠仅有的几台电视,几张过时的报纸获取微乎其微的所谓的新闻,真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师更是闭门造车,井底之蛙,缺乏外出深造、增长见视、获取最新知识的机会与技能。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2.2 乡镇政府对本区的教育扶持力度不大,支持不够。
目前,一些农村乡镇政府与本区的农村中学基本上是各自为阵,很少有横向和纵向上的联系。政府是行政部门,精神的领会,工作的开展源自上级政府部门,农村中学直接受县(区)教育局领导,工作业绩由教育局来考核,与乡镇政府没有多大关系。乡镇政府虽然设立了分管教育的领导,但实质上的领导作用不强,更谈不上指导、规划、实施本区的教育发展。农村教育的发展,离开了当地政府的支持,是很难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这也是当前广大农村中学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校园的扩建、活动场地的征收、教学用房的维修、设备设施的添加,学农基地的圈建,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级别的升级配套,仅靠学校通过教育主管部门争取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当地政府在地方教育投资很大程度上是一纸空文。甚至个别政府连教师节也不到当地中学去慰问战斗在一线的老师,捐资助学,全力扶持学校,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也往往是纸上谈兵。乡镇政府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乡镇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性,要想凭单方面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注定要失败的。
2.3 教育主管部门加强自身职能建设不够,协调处理外围关系缺乏能动性与实效性。
教育局作为农村中学的上级主管部门,学校的布局、规划、发展、业务指导、师资配备与业绩考核,是它的主要职能。按常理,教育局组织机构的所有成员,只能是领导和管理专家或业务专家,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局自身的职能却大打折扣,外行领导内行,外行指导内行,已屡见不鲜。分管局长不懂业务,股室负责人下校检查乱作指示,教研员听课却不懂得怎样评课,不根据各校实际,随意抽调师资是常有的现象。农村中学要健康发展,离不开职能部门的监督与检查,众多职能部门来校仅仅是检查指导工作倒无可厚非,但它们当中大多是带有一定营利性的。学校意思了,工作就没问题,学校不意思,工作肯定有问题。它们的工作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根本上就风牛马不相及。每期开学到放假,县级部门教育局来校检查工作很正常,人大要来,质量技术监督局要来,卫生防疫站要来,物价局要来,审计局要来,保险公司要来,电影公司要来,国、地税局要来,交警中队要来,等等;乡镇级政府要来,七站八所都要来。学校几乎成了一兜任意可掰剥的白菜,谁来了都想掰剥一片。校长一半精力要花在应付这些职能部门的检查上,这不能不说对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可就在这些检查中,教育局一般置若罔闻,很少主动出来协调或为学校减轻担子的,严重缺乏处理外围关系的能动性与实效性。教育主管部门在认识上尚且如此,校长又不能把所有精力放在抓教学质量提高上来,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高无从谈起。
3 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
3.1 教育改革的震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在某些地区特别是农村,不是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是根据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而是教育主管部门考虑到城区局部名校短期的品牌效应,或人情的因素,导致大批优秀师资“孔雀东南飞”,盲目挤进城里,留下老弱病残或经验不足的老师留守农村。城区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由此造成了教师队伍的极端不稳定。其后果一方面直接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情绪,教师容易产生自悲心理,工作缺乏热情,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能静下心来集中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另一方面导致部分教师加班加点,随意加大学生课业负担,把学生弄得焦头灿额,学生视学习为畏途,视学校如监狱。同样,新课程改革也与一些农村贫困学校的实际脱节,由于交通、信息、教育理念的落后,农村的学校、教师成了课程改革的“局外人”,因此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2 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守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学生层面增大。留守学生大多是家庭中的“独苗”,家庭中的“小皇帝”,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温室”中,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依赖性又很强,脾气也比较任性。一旦失去父母的管教与督促,学习上稍微遇到困难,遇到挫折,就听不进老师的教诲、教师的劝言,就选择了放弃;或者稍微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就置学校的规章制度而不顾,容易腐蚀变坏;再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迁就与宠爱,久而久之,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失去了约束,变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旷课、缺课、逃课、滋事是经常的事,这不仅误了自己的学业,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低下,教学质量下降。
3.3 资配备脱离实际,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初中学校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虽然各教育主管部门招聘了一些年轻教师补充到农村中学,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中学发展的需要。农村中学师资的矛盾依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村中学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师资出现严重断层。“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中学,哥哥姐姐教高中”,是对当前农村师资构成的真实写照。有些学校居然找不出30岁以下的青年老师,青年教师紧缺,老年教师的培训又跟不上,教学严重缺乏生机与活力。②目前农村中学的教师队伍虽然在数量总体上能满足教学需要,但是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均衡,英语、音乐、美术、体健、地理、生物、历史等科目缺乏专任教师。有很多农村中学,音乐、美术、体健、专题研究、社区服务与综合实践、信息等所谓的“杂科”,都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职担任,很少有科班出身的老师任教。③大量骨干教师外调,形成的余缺不能及时得到补充,或一直空缺。一位老师教两科或几科的现象十分普遍。④由于现在教师资格“门槛低”,新招聘来的教师一开始很难进入角色,在短期内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熟悉专业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4 现行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切实际和偏难导致了部分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
现在农村初中使用的教材和城市初中是一样的,但这种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制定的课程标准及教材是远离农村地区和学生实际的。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城乡差别并没有现在这样明显,那时候农村初中的教师、教材、教法是合时宜的,基本上是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劳动力,为高一级学校也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随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现在农村初中所使用的新的课程标准及教材反而不太适应农村实际了。以城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内容挫伤了农村初中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厌学辍学。农村中学教师也感觉无从适宜,因而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也会大打折扣。
3.5 现行教育评价机制阻碍了部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最终导致两极分化,“好生更好,差生更差。”
对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目前在学校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评价机制只能呈现学业失败,而不能激发学生个体发展及其成功的潜能。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程的重要领域都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对他们来说,继续学习只能得到更多的失败,于是要么辍学,要么就破罐子破摔地“混日子”。在过去,这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社会上做一些无需技能的工作,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一员,但现在情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没有一技之长是无法立足社会的。因为这部分人毕业后作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要流向城市。而由于早期的学业失败,使得他们很难在城市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因此后果是严果的。
3.6 “急功近利”的思想也是导致农村初中教学质量整体偏低的重要原因。
农村中学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稳定的生源。由于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要想取得“大面积丰收”是不可能的。而我们的政府、社会、学区的群众又需要学校取得一些明显的成绩,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在资源不足、教师不配套的情况下,只好放弃大多数,而集中“优势兵力”关注培养“尖子生”。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长期坐“冷板凳”,失去了教师应用的关心,于是慢慢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3.7 初中教育后的出路问题。
现在的农村初中毕业生不能全部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一部分仍需回家务农和进城打工。现行的初中教材对需要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合适的、有效的,但在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大军这一问题上是不足的,课程的深度、广度都略显过大。想一想,学习这么吃力的教材,而且最终又不太实用,谁会认真去学?农民是实用主义者,当他们看不到子女学习的出路时,他们就不太关心子女的学习,按照他们的说法,“能够认几个字就够了”。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学生只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后果是严重的,形势是严峻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巩固“普九”成果,首先国家要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形成推动优先发展教育合力,统筹推进农村教育,实现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其次是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农村教育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基层党组织、政府要积极为本地区的教育服务,要为本地区的教育发展献计献策,要积极筹措资金,解决本地区教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要摸清本辖区留守家庭、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实建立好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教育体系,让留守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受到平等的教育。第三,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农村教师,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他们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村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教师绩效工资,落实和完善教师社会保障政策,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为教师发展成长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要支持和鼓励农村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完善绩效考核,发扬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力戒浮躁,形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氛围。第四、教育主管部门要注重加强自身领导职能和业务职能建设。要确实当好农村教育发展的行家,要制订切合农村中学实际的教育评价机制,要积极为农村教育解围,要协调好与各部门的关系,为农村教育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安全和谐的发展环境,要根据各校实际,努力做好教育发展均衡,切实解决农村学生上好学的问题,要合理配置师资,严格教师流动程序,严把教师进出关,严格新聘教师标准,要多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多了解农村一线教师的情况,为提高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与政策上的支持。第五,要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多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先进做法。僻如:改变目前农村初中的办学形式,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在小学毕业升入初中时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分流。在部分学生进入普通课程班学习,主要是为进入高一级学校作准备,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课程班学习,为将来的职业作准备,使职业教育提前介入普通教育,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通过降低职业课程班的课程标准,同时引入技术课来调动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具体实施时,我们可以通过降低专业等级和扩大学习领域,使专业间有更大迁移性,以此来解决农村初中毕业后的出路。所有这些都是改变目前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2010年5月25日第12版
[2] 《人民日报》2010年9月9日第2版
[3] 《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道路》曹天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
[5] 《西边农村地区学校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骆小平教育发展研究 2004.4
【关键词】教学质量;偏低;原因;对策
现在农村初中教学质量普遍偏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事实所导致的后果正日益显现出来,这种事实严重制约了一个地域的教育发展,尤其是阻碍了学校的发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偏低呢?笔者长期工作在农村教育第一线,对农村教育现状比较熟悉,平时对农村教育所呈现出的一些突出问题也非常关注,笔者对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做了一些粗略探讨,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农村学生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党的富民惠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但囿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现在各乡镇或几个乡镇都办有或联合办有一所初级中学,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辖区内学生基本上都能就近免试入学,学生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乡镇中学与城镇中学的差别却很突出,也就是有所谓的好校与差校之分。好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学理念、教师待遇、生源、政府扶持、社会资助等诸多方面都要优越于差校。城里的学生在城镇读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一般不愿也不可能到乡下来读书,但乡下的学生想到城里来读书,一般却没那么容易。一是教育政策不容许,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不准许学生盲目往一个或几个区域拥挤,即使是家长有要求把学生往城里转,但手续却比较复杂;二是农村学生家庭条件无法满足学生来城里读书。乡下学生来城里读书,势必会给家庭增加在交通、生活、抚养、教育辅助、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费用。一般而言,农村学生家庭不愿或无法支付这笔开支,也没有必要。因此,农村学生与城里学生相比,在受教育的起点、公平环境上就先天性落后了一大步,这是制约农村初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瓶颈。
2 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
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要求,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十二五规划中再次动员全党全社会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但这一政策在基层组织还未完全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市、县级政府对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广大农村地区是主要的生源地,教育对农村而言,应该占有很大的比例。《教育规划纲要》已经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要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责任,积极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但这些政策的落实、行为的实施,在一些县级政府工作中没能得到很好地体现,甚至在少数政府文件中对教育规划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这一块很少提及,基层组织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大事来抓,忽视了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在教育经费投入上的不足。与城镇学校学生相比,农村学校学生很少或者无法享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育资源,城镇学校学生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农村学校学生却要依靠仅有的几台电视,几张过时的报纸获取微乎其微的所谓的新闻,真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师更是闭门造车,井底之蛙,缺乏外出深造、增长见视、获取最新知识的机会与技能。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2.2 乡镇政府对本区的教育扶持力度不大,支持不够。
目前,一些农村乡镇政府与本区的农村中学基本上是各自为阵,很少有横向和纵向上的联系。政府是行政部门,精神的领会,工作的开展源自上级政府部门,农村中学直接受县(区)教育局领导,工作业绩由教育局来考核,与乡镇政府没有多大关系。乡镇政府虽然设立了分管教育的领导,但实质上的领导作用不强,更谈不上指导、规划、实施本区的教育发展。农村教育的发展,离开了当地政府的支持,是很难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这也是当前广大农村中学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校园的扩建、活动场地的征收、教学用房的维修、设备设施的添加,学农基地的圈建,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级别的升级配套,仅靠学校通过教育主管部门争取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当地政府在地方教育投资很大程度上是一纸空文。甚至个别政府连教师节也不到当地中学去慰问战斗在一线的老师,捐资助学,全力扶持学校,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也往往是纸上谈兵。乡镇政府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乡镇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性,要想凭单方面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注定要失败的。
2.3 教育主管部门加强自身职能建设不够,协调处理外围关系缺乏能动性与实效性。
教育局作为农村中学的上级主管部门,学校的布局、规划、发展、业务指导、师资配备与业绩考核,是它的主要职能。按常理,教育局组织机构的所有成员,只能是领导和管理专家或业务专家,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局自身的职能却大打折扣,外行领导内行,外行指导内行,已屡见不鲜。分管局长不懂业务,股室负责人下校检查乱作指示,教研员听课却不懂得怎样评课,不根据各校实际,随意抽调师资是常有的现象。农村中学要健康发展,离不开职能部门的监督与检查,众多职能部门来校仅仅是检查指导工作倒无可厚非,但它们当中大多是带有一定营利性的。学校意思了,工作就没问题,学校不意思,工作肯定有问题。它们的工作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根本上就风牛马不相及。每期开学到放假,县级部门教育局来校检查工作很正常,人大要来,质量技术监督局要来,卫生防疫站要来,物价局要来,审计局要来,保险公司要来,电影公司要来,国、地税局要来,交警中队要来,等等;乡镇级政府要来,七站八所都要来。学校几乎成了一兜任意可掰剥的白菜,谁来了都想掰剥一片。校长一半精力要花在应付这些职能部门的检查上,这不能不说对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可就在这些检查中,教育局一般置若罔闻,很少主动出来协调或为学校减轻担子的,严重缺乏处理外围关系的能动性与实效性。教育主管部门在认识上尚且如此,校长又不能把所有精力放在抓教学质量提高上来,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高无从谈起。
3 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
3.1 教育改革的震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在某些地区特别是农村,不是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是根据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而是教育主管部门考虑到城区局部名校短期的品牌效应,或人情的因素,导致大批优秀师资“孔雀东南飞”,盲目挤进城里,留下老弱病残或经验不足的老师留守农村。城区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由此造成了教师队伍的极端不稳定。其后果一方面直接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情绪,教师容易产生自悲心理,工作缺乏热情,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能静下心来集中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另一方面导致部分教师加班加点,随意加大学生课业负担,把学生弄得焦头灿额,学生视学习为畏途,视学校如监狱。同样,新课程改革也与一些农村贫困学校的实际脱节,由于交通、信息、教育理念的落后,农村的学校、教师成了课程改革的“局外人”,因此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2 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守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学生层面增大。留守学生大多是家庭中的“独苗”,家庭中的“小皇帝”,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温室”中,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依赖性又很强,脾气也比较任性。一旦失去父母的管教与督促,学习上稍微遇到困难,遇到挫折,就听不进老师的教诲、教师的劝言,就选择了放弃;或者稍微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就置学校的规章制度而不顾,容易腐蚀变坏;再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迁就与宠爱,久而久之,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失去了约束,变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旷课、缺课、逃课、滋事是经常的事,这不仅误了自己的学业,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低下,教学质量下降。
3.3 资配备脱离实际,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初中学校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虽然各教育主管部门招聘了一些年轻教师补充到农村中学,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中学发展的需要。农村中学师资的矛盾依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村中学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师资出现严重断层。“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中学,哥哥姐姐教高中”,是对当前农村师资构成的真实写照。有些学校居然找不出30岁以下的青年老师,青年教师紧缺,老年教师的培训又跟不上,教学严重缺乏生机与活力。②目前农村中学的教师队伍虽然在数量总体上能满足教学需要,但是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均衡,英语、音乐、美术、体健、地理、生物、历史等科目缺乏专任教师。有很多农村中学,音乐、美术、体健、专题研究、社区服务与综合实践、信息等所谓的“杂科”,都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职担任,很少有科班出身的老师任教。③大量骨干教师外调,形成的余缺不能及时得到补充,或一直空缺。一位老师教两科或几科的现象十分普遍。④由于现在教师资格“门槛低”,新招聘来的教师一开始很难进入角色,在短期内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熟悉专业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4 现行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切实际和偏难导致了部分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
现在农村初中使用的教材和城市初中是一样的,但这种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制定的课程标准及教材是远离农村地区和学生实际的。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城乡差别并没有现在这样明显,那时候农村初中的教师、教材、教法是合时宜的,基本上是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劳动力,为高一级学校也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随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现在农村初中所使用的新的课程标准及教材反而不太适应农村实际了。以城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内容挫伤了农村初中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厌学辍学。农村中学教师也感觉无从适宜,因而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也会大打折扣。
3.5 现行教育评价机制阻碍了部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最终导致两极分化,“好生更好,差生更差。”
对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目前在学校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评价机制只能呈现学业失败,而不能激发学生个体发展及其成功的潜能。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程的重要领域都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对他们来说,继续学习只能得到更多的失败,于是要么辍学,要么就破罐子破摔地“混日子”。在过去,这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社会上做一些无需技能的工作,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一员,但现在情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没有一技之长是无法立足社会的。因为这部分人毕业后作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要流向城市。而由于早期的学业失败,使得他们很难在城市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因此后果是严果的。
3.6 “急功近利”的思想也是导致农村初中教学质量整体偏低的重要原因。
农村中学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稳定的生源。由于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要想取得“大面积丰收”是不可能的。而我们的政府、社会、学区的群众又需要学校取得一些明显的成绩,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在资源不足、教师不配套的情况下,只好放弃大多数,而集中“优势兵力”关注培养“尖子生”。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长期坐“冷板凳”,失去了教师应用的关心,于是慢慢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3.7 初中教育后的出路问题。
现在的农村初中毕业生不能全部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一部分仍需回家务农和进城打工。现行的初中教材对需要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合适的、有效的,但在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大军这一问题上是不足的,课程的深度、广度都略显过大。想一想,学习这么吃力的教材,而且最终又不太实用,谁会认真去学?农民是实用主义者,当他们看不到子女学习的出路时,他们就不太关心子女的学习,按照他们的说法,“能够认几个字就够了”。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学生只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后果是严重的,形势是严峻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巩固“普九”成果,首先国家要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形成推动优先发展教育合力,统筹推进农村教育,实现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其次是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农村教育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基层党组织、政府要积极为本地区的教育服务,要为本地区的教育发展献计献策,要积极筹措资金,解决本地区教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要摸清本辖区留守家庭、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实建立好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教育体系,让留守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受到平等的教育。第三,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农村教师,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他们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村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教师绩效工资,落实和完善教师社会保障政策,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为教师发展成长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要支持和鼓励农村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完善绩效考核,发扬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力戒浮躁,形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氛围。第四、教育主管部门要注重加强自身领导职能和业务职能建设。要确实当好农村教育发展的行家,要制订切合农村中学实际的教育评价机制,要积极为农村教育解围,要协调好与各部门的关系,为农村教育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安全和谐的发展环境,要根据各校实际,努力做好教育发展均衡,切实解决农村学生上好学的问题,要合理配置师资,严格教师流动程序,严把教师进出关,严格新聘教师标准,要多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多了解农村一线教师的情况,为提高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与政策上的支持。第五,要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多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先进做法。僻如:改变目前农村初中的办学形式,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在小学毕业升入初中时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分流。在部分学生进入普通课程班学习,主要是为进入高一级学校作准备,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课程班学习,为将来的职业作准备,使职业教育提前介入普通教育,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通过降低职业课程班的课程标准,同时引入技术课来调动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具体实施时,我们可以通过降低专业等级和扩大学习领域,使专业间有更大迁移性,以此来解决农村初中毕业后的出路。所有这些都是改变目前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2010年5月25日第12版
[2] 《人民日报》2010年9月9日第2版
[3] 《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道路》曹天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
[5] 《西边农村地区学校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骆小平教育发展研究 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