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力设备是供电网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如何采用合理的维修策略和运用高科技手段,采用最佳维修方式,以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及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是近年来电力生产、管理、科研等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电力设备;维修工作;问题;解决措施
前言
近年来,我国电力事业飞速发展,供电公司容量日益增大,用户对供电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管理电力设备、探索最佳的电力设备维修方式、提高电力设备的可靠性和利用效率逐渐成为摆在电力系统面前的新任务。因此,对电力设备维修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电力设备维修现状的概述
对于电力设备维修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是我们发现电力设备维修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改进电力设备维修的出发点。关于电力设备的维修现状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1.1 定期定点式的全面维修。目前各发电厂在施行发电机组的维修工作时主要按照国家电力部门制定的《发电厂维修规程》实施维修工作。具体的规定有:1)每四到六年进行一次大修,维修的期限为五十到八十天。2)每两年进行一次小修,小修的期限为十到十二天。3)维修的范围是所有电力设备的全面维修。因此,目前的电力设备维修多按照具体的规定每一次维修都是定时定点的全面开展不管是设备坏与不坏也不管设备的具体运行状态如何。
1.2 电力设备的事故维修。在现行的电力设备维修规定下,除了进行定期定点的全面维修以外。还会在电力设备发生事故时进行突发性的事故抢修,以确保电力供应的正常运转。这种维修是非计划性的,是短期内保证机组正常运转的维修方式。这也是对定期维修作出的一种补充措施,使得两者相辅相成为我国的电力供应事业做出更好的贡献。
二、电力设备维修工作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供电行业一直实行以定期维修为主的维修模式,无论电力设备运行状态如何,到了维修期间就要进行维修、这种体制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定期维修制度计划性较强,可以提前准备好设备维修需要的材料、备件等,易于组织和管理、而且通过定期对电力
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测,可以防止电力设备的突发故障,将各种隐性故障扼杀于萌芽状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定期维修制度对保证电能正常供给、提高供电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供电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用户对供电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各种先进的电力设备维修技术不断涌现,传统电力设备维修制度的弊端开始凸显。
2.1不利于设备的合理使用
目前,很多供电企业依然采用定期维修制度,到了维修期间,无论电力设备是否出现故障,都要停工进行维修,这种维修方式没有重点、不分主次、有时电力设备存在故障,但由于未到维修时间没有得到及时修理,造成很多设备带病运行,加速了设备的老化和磨损;有的设备运行正常,不存在故障问题,但也要进行定期维修,频繁的维修不仅加剧设备的磨损,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也增加了供电企业的经营成本。
2.2维修决策手段落后
长期以来,电力设备的维修缺乏科學、合理的决策手段,很多情况下都是维修人员根据工作经验、电力设备的运行时间和故障发生模式来进行判断,这种定性决策方法对维修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力要求较高,决策过程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在激烈竞争的电力市场中,定性决策方法在保证供电稳定性和降低维修成本等方面作用甚微。
2.3设备维修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直以来,很多供电企业对电力维修工作不重视,为了节约人力成本,配置的维修人员数量并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设备维修需求,维修人员工作强度大、任务重,维修效率和质量都有待提高。同时,由于电力设备维修技术性比较强,因此电力设备维修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管理技能和经验,同时也要非常熟悉电力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技术。
2.4维修相关信息资料不完整
电力设备维修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上一次的维修时间、故障原因和维修效果,对今后的维修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维修人员可以在分析上次维修记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维修过程,编制更加准确、有针对性的维修计划。因此,做好电力设备维修相关资料的记录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定期维修制度下,维修人员的工作缺乏弹性,到了维修时间就进行全面维修,因此对维修记录不太重视。而且由于维修次数多,维修信息被频繁、反复的记录,不能引起维修人员的重视。另外,很多供电企业依然采取手工记录的方式,很多重要的维修信息不能被及时记录而丢失,信息查询起来也十分困难。
三、提高电力设备维修工作的措施
3.1完善设备维修管理信息化工作
无论是设备维修策略的制定,还是维修计划编制,其中的决策都需要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有些决策模型离开了基础数据将无法完成。现代信息化技术使对零散信息数据的记录收集和海量信息数据的存储成为可能,为更合理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也简化管理工作。开发企业设备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维修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了企业设备维修管理的灵敏度、便捷性和时效性,对设备管理工作将起到促进作用。
3.2对设备进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设备维修管理的目的是保持或恢复设备规定性能。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从电力设备的长期经济效益出发,全面考虑设备的规划、购置、安装、运行、维修、技改、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减少设备故障发生率,最大限度地获取设备投资效益和发挥设备效能。在设备维修管理中引入资产全寿命管理能有效提高设备维修效益,降低设备维修成本,延长设备寿命。
3.3加强员工的综合素质培训
人力资源是电力设备维修中最重要的因素,离开了人力资源,再先进的设备维修技术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而且随着电力设备数量的增多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对维修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应用是供电企业的长效工程。企业可以结合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开发出适合本企业的培训项目,对所有的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聘请相关专家或请企业内部有经验或优秀的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才有资格上岗。也可以选拔优秀中青年骨干人员到维修工作比较先进的单位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先进的管理和指导维修方面的工作。为了激发维修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引导员工进行自我提升,如参加职业技能考试或参加继续教育项目等,提升员工的维修资质认证等级。此外,企业还应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3.4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是通过合理完善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激发出来的。要做到这一点,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必须全面科学具体、定性与定量结合、符合工作特性和针对性强等、奖金、薪酬等激励机制必须体现差异,同时坚守公平公正原则。管理者在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与员工沟通,听取员工的意见,这样才能使整个制度具有说服力。绩效沟通也是管理者与员工一起讨论有关工作的进展情况、影响绩效的潜在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以及管理者如何向员工提供支持和帮助等信息的过程。
结语
电力设备的安全是电网可靠性运行的基础,随着电力系统不断发展,对设备的安全、经济、可靠运行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电力工作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和政策,从而为我国电力设备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有力地推动电力系统可靠性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晓编.浅谈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J].科技咨询导报,2007(3).
[2]马洪芹.电力维修管理分析[J].民营科技,2008(9).
[3]于志祥,徐忠国,刘彦旗.电气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探究[J].大氮肥,2006-12-25.
关键词:电力设备;维修工作;问题;解决措施
前言
近年来,我国电力事业飞速发展,供电公司容量日益增大,用户对供电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管理电力设备、探索最佳的电力设备维修方式、提高电力设备的可靠性和利用效率逐渐成为摆在电力系统面前的新任务。因此,对电力设备维修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电力设备维修现状的概述
对于电力设备维修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是我们发现电力设备维修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改进电力设备维修的出发点。关于电力设备的维修现状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1.1 定期定点式的全面维修。目前各发电厂在施行发电机组的维修工作时主要按照国家电力部门制定的《发电厂维修规程》实施维修工作。具体的规定有:1)每四到六年进行一次大修,维修的期限为五十到八十天。2)每两年进行一次小修,小修的期限为十到十二天。3)维修的范围是所有电力设备的全面维修。因此,目前的电力设备维修多按照具体的规定每一次维修都是定时定点的全面开展不管是设备坏与不坏也不管设备的具体运行状态如何。
1.2 电力设备的事故维修。在现行的电力设备维修规定下,除了进行定期定点的全面维修以外。还会在电力设备发生事故时进行突发性的事故抢修,以确保电力供应的正常运转。这种维修是非计划性的,是短期内保证机组正常运转的维修方式。这也是对定期维修作出的一种补充措施,使得两者相辅相成为我国的电力供应事业做出更好的贡献。
二、电力设备维修工作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供电行业一直实行以定期维修为主的维修模式,无论电力设备运行状态如何,到了维修期间就要进行维修、这种体制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定期维修制度计划性较强,可以提前准备好设备维修需要的材料、备件等,易于组织和管理、而且通过定期对电力
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测,可以防止电力设备的突发故障,将各种隐性故障扼杀于萌芽状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定期维修制度对保证电能正常供给、提高供电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供电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用户对供电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各种先进的电力设备维修技术不断涌现,传统电力设备维修制度的弊端开始凸显。
2.1不利于设备的合理使用
目前,很多供电企业依然采用定期维修制度,到了维修期间,无论电力设备是否出现故障,都要停工进行维修,这种维修方式没有重点、不分主次、有时电力设备存在故障,但由于未到维修时间没有得到及时修理,造成很多设备带病运行,加速了设备的老化和磨损;有的设备运行正常,不存在故障问题,但也要进行定期维修,频繁的维修不仅加剧设备的磨损,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也增加了供电企业的经营成本。
2.2维修决策手段落后
长期以来,电力设备的维修缺乏科學、合理的决策手段,很多情况下都是维修人员根据工作经验、电力设备的运行时间和故障发生模式来进行判断,这种定性决策方法对维修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力要求较高,决策过程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在激烈竞争的电力市场中,定性决策方法在保证供电稳定性和降低维修成本等方面作用甚微。
2.3设备维修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直以来,很多供电企业对电力维修工作不重视,为了节约人力成本,配置的维修人员数量并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设备维修需求,维修人员工作强度大、任务重,维修效率和质量都有待提高。同时,由于电力设备维修技术性比较强,因此电力设备维修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管理技能和经验,同时也要非常熟悉电力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技术。
2.4维修相关信息资料不完整
电力设备维修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上一次的维修时间、故障原因和维修效果,对今后的维修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维修人员可以在分析上次维修记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维修过程,编制更加准确、有针对性的维修计划。因此,做好电力设备维修相关资料的记录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定期维修制度下,维修人员的工作缺乏弹性,到了维修时间就进行全面维修,因此对维修记录不太重视。而且由于维修次数多,维修信息被频繁、反复的记录,不能引起维修人员的重视。另外,很多供电企业依然采取手工记录的方式,很多重要的维修信息不能被及时记录而丢失,信息查询起来也十分困难。
三、提高电力设备维修工作的措施
3.1完善设备维修管理信息化工作
无论是设备维修策略的制定,还是维修计划编制,其中的决策都需要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有些决策模型离开了基础数据将无法完成。现代信息化技术使对零散信息数据的记录收集和海量信息数据的存储成为可能,为更合理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也简化管理工作。开发企业设备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维修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了企业设备维修管理的灵敏度、便捷性和时效性,对设备管理工作将起到促进作用。
3.2对设备进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设备维修管理的目的是保持或恢复设备规定性能。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从电力设备的长期经济效益出发,全面考虑设备的规划、购置、安装、运行、维修、技改、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减少设备故障发生率,最大限度地获取设备投资效益和发挥设备效能。在设备维修管理中引入资产全寿命管理能有效提高设备维修效益,降低设备维修成本,延长设备寿命。
3.3加强员工的综合素质培训
人力资源是电力设备维修中最重要的因素,离开了人力资源,再先进的设备维修技术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而且随着电力设备数量的增多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对维修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应用是供电企业的长效工程。企业可以结合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开发出适合本企业的培训项目,对所有的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聘请相关专家或请企业内部有经验或优秀的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才有资格上岗。也可以选拔优秀中青年骨干人员到维修工作比较先进的单位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先进的管理和指导维修方面的工作。为了激发维修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引导员工进行自我提升,如参加职业技能考试或参加继续教育项目等,提升员工的维修资质认证等级。此外,企业还应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3.4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是通过合理完善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激发出来的。要做到这一点,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必须全面科学具体、定性与定量结合、符合工作特性和针对性强等、奖金、薪酬等激励机制必须体现差异,同时坚守公平公正原则。管理者在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与员工沟通,听取员工的意见,这样才能使整个制度具有说服力。绩效沟通也是管理者与员工一起讨论有关工作的进展情况、影响绩效的潜在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以及管理者如何向员工提供支持和帮助等信息的过程。
结语
电力设备的安全是电网可靠性运行的基础,随着电力系统不断发展,对设备的安全、经济、可靠运行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电力工作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和政策,从而为我国电力设备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有力地推动电力系统可靠性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晓编.浅谈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J].科技咨询导报,2007(3).
[2]马洪芹.电力维修管理分析[J].民营科技,2008(9).
[3]于志祥,徐忠国,刘彦旗.电气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探究[J].大氮肥,2006-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