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第一次看到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看到崭新的教育城的时候,我内心发出了真实的感慨:设备条件太好了!即使是在内地,这样现代化、多功能的中学校园也是不多见的。可见在西藏,各级政府对于教育、办学是多么的重视!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这是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的至理名言之一。从江苏南通第一中学的副校长, 到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校长, 我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我有责任把这所崭新、美丽的学校打造成一级校园, 更有责任把在这里就读的孩子培养成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用忠诚托起使命,用奉献履行责任。
责任教育:从克服“工作高反”开始
在强烈的责任感的驱使下,我们江苏、拉萨两地教学班子共同研究, 把学校的核心文化定为“责任教育”。
拉萨江苏中学有初中、高中六个年级。孩子的年龄从12岁到18岁,不管在这里就读三年还是六年, 我们都要把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孩子培养成有责任感、对自己对社会敢于负责、有担当的年轻人。而我们的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奉献,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
“责任教育”听上去很大,但真的要把这个文化深深烙在孩子们和老师的心里, 还需要细小的抓手。我們学校的孩子大多从拉萨附近的农牧区来。在我到拉萨工作的第一年, 也是我们学校招生的第一年, 很多十几岁的孩子背着行李和糌粑第一次离开自己农牧区的家,来到拉萨城里,来到我们学校就读。当我看着他们带着羞涩的眼神、小心翼翼地走进校园、和父母恋恋不舍地告别的时候,我就在想,如何让这样一群从来没有寄宿经历的孩子适应学校的管理?学校的草坪,在孩子们眼中就是可以过林卡的草地;学校的观赏水池就是他们可以戏水的小河。在来到这所学校之前,他们过的是“纯天然”的生活,无拘无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教授他们必要的知识, 还要让他们掌握社会的基本规则。
我和几十名江苏援藏教师一起,带着满满的信心、按照内地办学的理念开始工作。可让我没想到的是, 开学初的状况并不像预设的局面那样顺风顺水、井然有序。首先是部分江苏援藏老师向我反映, 藏族学生在很多时候说悦耳但难懂的藏语, 师生交流困难; 拿到手里的是不同于内地苏教版的人教版教材, 教学内容迥异, 考试大纲悬殊, 汉藏要求不同。部分学生也来反映,说江苏老师上课很认真,就是讲得太难,要求也太高,有些吃不消。还有本地教师找我, 反映说援藏老师以朋友的身份管理学生,学生翻了天,学生虽然喜欢上了援藏老师,但却弄坏了班风, 同时也影响了其他当地老师正常的“严厉执法”。
对开学所遇到的种种情况, 我意识到这是由内地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在西藏地区“水土不服”造成的, 也就是遭遇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原反应”。
针对“工作高反”问题,我先在校长办公会上提出了应对原则和措施,让大家讨论。我认为,工作“高反”是双向的,是创新和传统的碰撞, 这是学校发展要经历的必然环节,要平稳过渡,双方都要宽容, 都要适应, 只要都朝着“打造西藏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的宏伟目标, 二者的隔阂终将消解,相互学习、接纳是消除“高反”的法宝。我对大家说,我们学校领导要坚持转动以“建设西藏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 为目标真言的“玛尼轮”不停歇,众志成城,全力以赴, 我们终将能点亮拉萨江苏实验中学全体师生、家长心中的那盏“酥油灯”。
责任教育: 在用心交流中沉淀
消除隔阂、打消误解,最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面对面、心对心地交流。我们组织江苏的援藏老师和拉萨本地的老师交流, 我们教师团队先要进行交流交往交融, 我们要学习藏族的文化、信仰、习惯,我们要学会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在经过一段学习之后,我这个校长觉得,有必要经常向藏族老师学习。他们更掌握孩子们的心理状态, 对当地孩子的教育更为有效。
在和他们探讨、请教之后,我们决定,成立学校的宿管中心。孩子们这么小离开家, 有的孩子一周、两周能回一次家;有的孩子住在偏远的牧区, 一学期才能回一次家。他们在校期间,宿舍就是他们的家;老师就是他们的家长。宿舍怎么管? 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安全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们抽调老师, 由分管主任牵头,成立了宿管中心。每天都有老师在宿舍里巡查, 晚上提醒孩子们按时熄灯休息; 白天提醒孩子们起床、整理内务。每周老师们要对宿舍的消防设施进行检查;班主任老师会对孩子们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在春秋季节,老师们还要对宿舍进行定期消毒, 保证孩子们居住的安全、卫生。
即使是这样, 有些突发情况也会让我们揪心。我最怕晚上12点钟接到电话, 十有八九是有孩子生病。当地的老师告诉我,在农牧区, 先天性心脏病和过敏是高发病,有些地方医疗条件差,孩子们没有经过系统的体检, 很多人患病但是并不知情。孩子自己不知道,家长也不一定清楚。
宿管中心成立以后, 在拉萨本地老师的提醒下, 我们特别注意了这方面的巡视。在夜晚的巡查中, 真的就会发现有的孩子有胸闷、气短、眩晕的症状。宿管中心每天有一辆车辆24小时待命,每次一发现这样的情况, 我们赶紧第一时间就把孩子送到市里的医院进行救治。还有一次,一个晚上, 一连发现了三个孩子出现不适症状, 宿管中心的车刚拉着两个孩子去医院,又发现了第三个,是我们的值班老师用自己的车把孩子送去了医院。
刚刚开始成立宿管中心的时候,我们的初衷是侧重于管理。但是,由于我们“责任教育”的大理念深入到了每个老师的心中,除了管理, 我们更多地为孩子们付出了爱和关心。孩子们看到了老师对于自己和同学的爱护, 看到了有同学生病时老师们的举动,进而对于学校的管理更加配合和理解。以前课间,大家喜欢到草坪上晒太阳, 一边晒太阳一边吃东西。上课铃声一响,孩子们转身就跑,后面是一草坪的纸屑、垃圾。
宿管中心成立以后, 老师们言传身教,从教孩子叠被子、擦桌子、洗衣服做起, 努力培养他们对于公共环境的爱护。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时还有逆反,还有不爱听、不愿意做的时候,但是,当他们看到老师背着生病的同学去医院后,他们就会对老师呈上尊敬的目光。老师对他们再说什么,他们也就愿意听、愿意去做了。这个时候,老师再去强调“不能随意丢弃垃圾”“不要践踏草坪”,孩子们就会渐渐听进去,慢慢照着去做。 小小的宿管中心成了德育教育的抓手。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孩子们虽然之前受到的“规则教育”少,但是,他们都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我们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 将课间集体活动改为集体跑操,并且把跑操活动当做一项校园文化来抓,挖掘跑步的新内涵。藏族孩子们对音乐、舞蹈有天赋,我们就找专人录制了节奏明快、富有动感的跑操音乐既有藏族传统的“锅庄音乐”,也有孩子们喜欢的现代舞旋律,这样的跑操,能让学生在愉悦与激情中享受跑步的快乐。
我们还鼓励学生们自己创作本班的口号, 在音乐的伴奏下激情释放,凝聚了班级人心。现在,课间跑操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形成了我們独特的“跑操文化”,不仅扮靓了阳光课间,更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容,让师生的精气神大涨。
责任教育: 从提升教学质量上推进
在西藏,内地西藏班对于老百姓孩子的吸引力是非常强的。我们如果在家门口能提供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教学,一样的服务,我觉得会对拉萨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是数学老师出身,现在做了校长,我依然保持着每周去高三年级听课的习惯。跟孩子们一起上课,看他们上课的状态,听他们回答问题,然后,我和老师们一起研讨,分析本堂课的心得……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地的孩子不喜欢回答问题,课上课下和老师的互动都比较少。分析原因,一方面是藏族孩子们比较害羞,不太敢于和老师进行互动;另一方面,当地传统的教课方式是“一言堂”,老师习惯性讲满40分钟。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将内地比较先进的授课方式引进到学校,提出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打造实效课堂。我再一次和老师们探讨,何为“责任教育”? 不能是我们讲完就走, 我们有责任把学生教会、教懂。那怎么能看出学生们是否会了? 是否掌握了你教的知识呢? 一堂课中,老师讲25分钟,剩下的时间要进行设计,要让孩子们动起来,让他们来展示,自己是否懂了? 可以用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可以用课堂随考、测验的方式。我们每讲一个新的知识点, 班级中有75%以上的孩子懂了、掌握了,就说明我们的讲课是基本成功的;不然,我们老师就要反思、研讨, 为什么孩子没有掌握?我们该怎么讲,才能让孩子学会。我还专门组织了学校内部的“赛课”活动和面向拉萨市所有中学的“学案导学”展示课活动。让所有老师互相学习、大胆尝试、勇于展示,他们锻炼中得到了成长,展示中增强了自信。备课组集体设计导学目标、流程、作业、考核试题等学案方面日臻成熟, 运用起来变得得心应手了。
现在,“学案导学” 模式已经在全校推广。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老师们“减负”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也是我们当老师的一项重要责任。
在援藏的两年时间里, 我越发认识到,教书育人是百年大计。
尤其是在雪域高原, 我们的工作更考验自己的耐心和爱心。我们把“责任”两个字放在心里、记在心头,就是要践行“有志而来、有为而归”的庄严承诺。我和家乡南通第一中学的学生、校友共同发起了一项公益事业, 针对我们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孩子进行一对一救助,每人每月200元。这项事业在我援藏结束、离开拉萨之后仍旧会继续下去,我要把我对于学校、对于拉萨孩子的这份爱一直延续,久久为功。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这是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的至理名言之一。从江苏南通第一中学的副校长, 到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校长, 我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我有责任把这所崭新、美丽的学校打造成一级校园, 更有责任把在这里就读的孩子培养成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用忠诚托起使命,用奉献履行责任。
责任教育:从克服“工作高反”开始
在强烈的责任感的驱使下,我们江苏、拉萨两地教学班子共同研究, 把学校的核心文化定为“责任教育”。
拉萨江苏中学有初中、高中六个年级。孩子的年龄从12岁到18岁,不管在这里就读三年还是六年, 我们都要把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孩子培养成有责任感、对自己对社会敢于负责、有担当的年轻人。而我们的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奉献,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
“责任教育”听上去很大,但真的要把这个文化深深烙在孩子们和老师的心里, 还需要细小的抓手。我們学校的孩子大多从拉萨附近的农牧区来。在我到拉萨工作的第一年, 也是我们学校招生的第一年, 很多十几岁的孩子背着行李和糌粑第一次离开自己农牧区的家,来到拉萨城里,来到我们学校就读。当我看着他们带着羞涩的眼神、小心翼翼地走进校园、和父母恋恋不舍地告别的时候,我就在想,如何让这样一群从来没有寄宿经历的孩子适应学校的管理?学校的草坪,在孩子们眼中就是可以过林卡的草地;学校的观赏水池就是他们可以戏水的小河。在来到这所学校之前,他们过的是“纯天然”的生活,无拘无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教授他们必要的知识, 还要让他们掌握社会的基本规则。
我和几十名江苏援藏教师一起,带着满满的信心、按照内地办学的理念开始工作。可让我没想到的是, 开学初的状况并不像预设的局面那样顺风顺水、井然有序。首先是部分江苏援藏老师向我反映, 藏族学生在很多时候说悦耳但难懂的藏语, 师生交流困难; 拿到手里的是不同于内地苏教版的人教版教材, 教学内容迥异, 考试大纲悬殊, 汉藏要求不同。部分学生也来反映,说江苏老师上课很认真,就是讲得太难,要求也太高,有些吃不消。还有本地教师找我, 反映说援藏老师以朋友的身份管理学生,学生翻了天,学生虽然喜欢上了援藏老师,但却弄坏了班风, 同时也影响了其他当地老师正常的“严厉执法”。
对开学所遇到的种种情况, 我意识到这是由内地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在西藏地区“水土不服”造成的, 也就是遭遇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原反应”。
针对“工作高反”问题,我先在校长办公会上提出了应对原则和措施,让大家讨论。我认为,工作“高反”是双向的,是创新和传统的碰撞, 这是学校发展要经历的必然环节,要平稳过渡,双方都要宽容, 都要适应, 只要都朝着“打造西藏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的宏伟目标, 二者的隔阂终将消解,相互学习、接纳是消除“高反”的法宝。我对大家说,我们学校领导要坚持转动以“建设西藏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 为目标真言的“玛尼轮”不停歇,众志成城,全力以赴, 我们终将能点亮拉萨江苏实验中学全体师生、家长心中的那盏“酥油灯”。
责任教育: 在用心交流中沉淀
消除隔阂、打消误解,最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面对面、心对心地交流。我们组织江苏的援藏老师和拉萨本地的老师交流, 我们教师团队先要进行交流交往交融, 我们要学习藏族的文化、信仰、习惯,我们要学会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在经过一段学习之后,我这个校长觉得,有必要经常向藏族老师学习。他们更掌握孩子们的心理状态, 对当地孩子的教育更为有效。
在和他们探讨、请教之后,我们决定,成立学校的宿管中心。孩子们这么小离开家, 有的孩子一周、两周能回一次家;有的孩子住在偏远的牧区, 一学期才能回一次家。他们在校期间,宿舍就是他们的家;老师就是他们的家长。宿舍怎么管? 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安全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们抽调老师, 由分管主任牵头,成立了宿管中心。每天都有老师在宿舍里巡查, 晚上提醒孩子们按时熄灯休息; 白天提醒孩子们起床、整理内务。每周老师们要对宿舍的消防设施进行检查;班主任老师会对孩子们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在春秋季节,老师们还要对宿舍进行定期消毒, 保证孩子们居住的安全、卫生。
即使是这样, 有些突发情况也会让我们揪心。我最怕晚上12点钟接到电话, 十有八九是有孩子生病。当地的老师告诉我,在农牧区, 先天性心脏病和过敏是高发病,有些地方医疗条件差,孩子们没有经过系统的体检, 很多人患病但是并不知情。孩子自己不知道,家长也不一定清楚。
宿管中心成立以后, 在拉萨本地老师的提醒下, 我们特别注意了这方面的巡视。在夜晚的巡查中, 真的就会发现有的孩子有胸闷、气短、眩晕的症状。宿管中心每天有一辆车辆24小时待命,每次一发现这样的情况, 我们赶紧第一时间就把孩子送到市里的医院进行救治。还有一次,一个晚上, 一连发现了三个孩子出现不适症状, 宿管中心的车刚拉着两个孩子去医院,又发现了第三个,是我们的值班老师用自己的车把孩子送去了医院。
刚刚开始成立宿管中心的时候,我们的初衷是侧重于管理。但是,由于我们“责任教育”的大理念深入到了每个老师的心中,除了管理, 我们更多地为孩子们付出了爱和关心。孩子们看到了老师对于自己和同学的爱护, 看到了有同学生病时老师们的举动,进而对于学校的管理更加配合和理解。以前课间,大家喜欢到草坪上晒太阳, 一边晒太阳一边吃东西。上课铃声一响,孩子们转身就跑,后面是一草坪的纸屑、垃圾。
宿管中心成立以后, 老师们言传身教,从教孩子叠被子、擦桌子、洗衣服做起, 努力培养他们对于公共环境的爱护。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时还有逆反,还有不爱听、不愿意做的时候,但是,当他们看到老师背着生病的同学去医院后,他们就会对老师呈上尊敬的目光。老师对他们再说什么,他们也就愿意听、愿意去做了。这个时候,老师再去强调“不能随意丢弃垃圾”“不要践踏草坪”,孩子们就会渐渐听进去,慢慢照着去做。 小小的宿管中心成了德育教育的抓手。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孩子们虽然之前受到的“规则教育”少,但是,他们都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我们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 将课间集体活动改为集体跑操,并且把跑操活动当做一项校园文化来抓,挖掘跑步的新内涵。藏族孩子们对音乐、舞蹈有天赋,我们就找专人录制了节奏明快、富有动感的跑操音乐既有藏族传统的“锅庄音乐”,也有孩子们喜欢的现代舞旋律,这样的跑操,能让学生在愉悦与激情中享受跑步的快乐。
我们还鼓励学生们自己创作本班的口号, 在音乐的伴奏下激情释放,凝聚了班级人心。现在,课间跑操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形成了我們独特的“跑操文化”,不仅扮靓了阳光课间,更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容,让师生的精气神大涨。
责任教育: 从提升教学质量上推进
在西藏,内地西藏班对于老百姓孩子的吸引力是非常强的。我们如果在家门口能提供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教学,一样的服务,我觉得会对拉萨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是数学老师出身,现在做了校长,我依然保持着每周去高三年级听课的习惯。跟孩子们一起上课,看他们上课的状态,听他们回答问题,然后,我和老师们一起研讨,分析本堂课的心得……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地的孩子不喜欢回答问题,课上课下和老师的互动都比较少。分析原因,一方面是藏族孩子们比较害羞,不太敢于和老师进行互动;另一方面,当地传统的教课方式是“一言堂”,老师习惯性讲满40分钟。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将内地比较先进的授课方式引进到学校,提出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打造实效课堂。我再一次和老师们探讨,何为“责任教育”? 不能是我们讲完就走, 我们有责任把学生教会、教懂。那怎么能看出学生们是否会了? 是否掌握了你教的知识呢? 一堂课中,老师讲25分钟,剩下的时间要进行设计,要让孩子们动起来,让他们来展示,自己是否懂了? 可以用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可以用课堂随考、测验的方式。我们每讲一个新的知识点, 班级中有75%以上的孩子懂了、掌握了,就说明我们的讲课是基本成功的;不然,我们老师就要反思、研讨, 为什么孩子没有掌握?我们该怎么讲,才能让孩子学会。我还专门组织了学校内部的“赛课”活动和面向拉萨市所有中学的“学案导学”展示课活动。让所有老师互相学习、大胆尝试、勇于展示,他们锻炼中得到了成长,展示中增强了自信。备课组集体设计导学目标、流程、作业、考核试题等学案方面日臻成熟, 运用起来变得得心应手了。
现在,“学案导学” 模式已经在全校推广。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老师们“减负”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也是我们当老师的一项重要责任。
在援藏的两年时间里, 我越发认识到,教书育人是百年大计。
尤其是在雪域高原, 我们的工作更考验自己的耐心和爱心。我们把“责任”两个字放在心里、记在心头,就是要践行“有志而来、有为而归”的庄严承诺。我和家乡南通第一中学的学生、校友共同发起了一项公益事业, 针对我们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孩子进行一对一救助,每人每月200元。这项事业在我援藏结束、离开拉萨之后仍旧会继续下去,我要把我对于学校、对于拉萨孩子的这份爱一直延续,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