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西藏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

来源 :世纪风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g45tg54h4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第一次看到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看到崭新的教育城的时候,我内心发出了真实的感慨:设备条件太好了!即使是在内地,这样现代化、多功能的中学校园也是不多见的。可见在西藏,各级政府对于教育、办学是多么的重视!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这是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的至理名言之一。从江苏南通第一中学的副校长, 到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校长, 我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我有责任把这所崭新、美丽的学校打造成一级校园, 更有责任把在这里就读的孩子培养成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用忠诚托起使命,用奉献履行责任。
  责任教育:从克服“工作高反”开始
  在强烈的责任感的驱使下,我们江苏、拉萨两地教学班子共同研究, 把学校的核心文化定为“责任教育”。
  拉萨江苏中学有初中、高中六个年级。孩子的年龄从12岁到18岁,不管在这里就读三年还是六年, 我们都要把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孩子培养成有责任感、对自己对社会敢于负责、有担当的年轻人。而我们的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奉献,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
  “责任教育”听上去很大,但真的要把这个文化深深烙在孩子们和老师的心里, 还需要细小的抓手。我們学校的孩子大多从拉萨附近的农牧区来。在我到拉萨工作的第一年, 也是我们学校招生的第一年, 很多十几岁的孩子背着行李和糌粑第一次离开自己农牧区的家,来到拉萨城里,来到我们学校就读。当我看着他们带着羞涩的眼神、小心翼翼地走进校园、和父母恋恋不舍地告别的时候,我就在想,如何让这样一群从来没有寄宿经历的孩子适应学校的管理?学校的草坪,在孩子们眼中就是可以过林卡的草地;学校的观赏水池就是他们可以戏水的小河。在来到这所学校之前,他们过的是“纯天然”的生活,无拘无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教授他们必要的知识, 还要让他们掌握社会的基本规则。
  我和几十名江苏援藏教师一起,带着满满的信心、按照内地办学的理念开始工作。可让我没想到的是, 开学初的状况并不像预设的局面那样顺风顺水、井然有序。首先是部分江苏援藏老师向我反映, 藏族学生在很多时候说悦耳但难懂的藏语, 师生交流困难; 拿到手里的是不同于内地苏教版的人教版教材, 教学内容迥异, 考试大纲悬殊, 汉藏要求不同。部分学生也来反映,说江苏老师上课很认真,就是讲得太难,要求也太高,有些吃不消。还有本地教师找我, 反映说援藏老师以朋友的身份管理学生,学生翻了天,学生虽然喜欢上了援藏老师,但却弄坏了班风, 同时也影响了其他当地老师正常的“严厉执法”。
  对开学所遇到的种种情况, 我意识到这是由内地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在西藏地区“水土不服”造成的, 也就是遭遇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原反应”。
  针对“工作高反”问题,我先在校长办公会上提出了应对原则和措施,让大家讨论。我认为,工作“高反”是双向的,是创新和传统的碰撞, 这是学校发展要经历的必然环节,要平稳过渡,双方都要宽容, 都要适应, 只要都朝着“打造西藏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的宏伟目标, 二者的隔阂终将消解,相互学习、接纳是消除“高反”的法宝。我对大家说,我们学校领导要坚持转动以“建设西藏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 为目标真言的“玛尼轮”不停歇,众志成城,全力以赴, 我们终将能点亮拉萨江苏实验中学全体师生、家长心中的那盏“酥油灯”。
  责任教育: 在用心交流中沉淀
  消除隔阂、打消误解,最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面对面、心对心地交流。我们组织江苏的援藏老师和拉萨本地的老师交流, 我们教师团队先要进行交流交往交融, 我们要学习藏族的文化、信仰、习惯,我们要学会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在经过一段学习之后,我这个校长觉得,有必要经常向藏族老师学习。他们更掌握孩子们的心理状态, 对当地孩子的教育更为有效。
  在和他们探讨、请教之后,我们决定,成立学校的宿管中心。孩子们这么小离开家, 有的孩子一周、两周能回一次家;有的孩子住在偏远的牧区, 一学期才能回一次家。他们在校期间,宿舍就是他们的家;老师就是他们的家长。宿舍怎么管? 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安全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们抽调老师, 由分管主任牵头,成立了宿管中心。每天都有老师在宿舍里巡查, 晚上提醒孩子们按时熄灯休息; 白天提醒孩子们起床、整理内务。每周老师们要对宿舍的消防设施进行检查;班主任老师会对孩子们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在春秋季节,老师们还要对宿舍进行定期消毒, 保证孩子们居住的安全、卫生。
  即使是这样, 有些突发情况也会让我们揪心。我最怕晚上12点钟接到电话, 十有八九是有孩子生病。当地的老师告诉我,在农牧区, 先天性心脏病和过敏是高发病,有些地方医疗条件差,孩子们没有经过系统的体检, 很多人患病但是并不知情。孩子自己不知道,家长也不一定清楚。
  宿管中心成立以后, 在拉萨本地老师的提醒下, 我们特别注意了这方面的巡视。在夜晚的巡查中, 真的就会发现有的孩子有胸闷、气短、眩晕的症状。宿管中心每天有一辆车辆24小时待命,每次一发现这样的情况, 我们赶紧第一时间就把孩子送到市里的医院进行救治。还有一次,一个晚上, 一连发现了三个孩子出现不适症状, 宿管中心的车刚拉着两个孩子去医院,又发现了第三个,是我们的值班老师用自己的车把孩子送去了医院。
  刚刚开始成立宿管中心的时候,我们的初衷是侧重于管理。但是,由于我们“责任教育”的大理念深入到了每个老师的心中,除了管理, 我们更多地为孩子们付出了爱和关心。孩子们看到了老师对于自己和同学的爱护, 看到了有同学生病时老师们的举动,进而对于学校的管理更加配合和理解。以前课间,大家喜欢到草坪上晒太阳, 一边晒太阳一边吃东西。上课铃声一响,孩子们转身就跑,后面是一草坪的纸屑、垃圾。
  宿管中心成立以后, 老师们言传身教,从教孩子叠被子、擦桌子、洗衣服做起, 努力培养他们对于公共环境的爱护。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时还有逆反,还有不爱听、不愿意做的时候,但是,当他们看到老师背着生病的同学去医院后,他们就会对老师呈上尊敬的目光。老师对他们再说什么,他们也就愿意听、愿意去做了。这个时候,老师再去强调“不能随意丢弃垃圾”“不要践踏草坪”,孩子们就会渐渐听进去,慢慢照着去做。   小小的宿管中心成了德育教育的抓手。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孩子们虽然之前受到的“规则教育”少,但是,他们都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我们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 将课间集体活动改为集体跑操,并且把跑操活动当做一项校园文化来抓,挖掘跑步的新内涵。藏族孩子们对音乐、舞蹈有天赋,我们就找专人录制了节奏明快、富有动感的跑操音乐既有藏族传统的“锅庄音乐”,也有孩子们喜欢的现代舞旋律,这样的跑操,能让学生在愉悦与激情中享受跑步的快乐。
  我们还鼓励学生们自己创作本班的口号, 在音乐的伴奏下激情释放,凝聚了班级人心。现在,课间跑操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形成了我們独特的“跑操文化”,不仅扮靓了阳光课间,更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容,让师生的精气神大涨。
  责任教育: 从提升教学质量上推进
  在西藏,内地西藏班对于老百姓孩子的吸引力是非常强的。我们如果在家门口能提供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教学,一样的服务,我觉得会对拉萨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是数学老师出身,现在做了校长,我依然保持着每周去高三年级听课的习惯。跟孩子们一起上课,看他们上课的状态,听他们回答问题,然后,我和老师们一起研讨,分析本堂课的心得……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地的孩子不喜欢回答问题,课上课下和老师的互动都比较少。分析原因,一方面是藏族孩子们比较害羞,不太敢于和老师进行互动;另一方面,当地传统的教课方式是“一言堂”,老师习惯性讲满40分钟。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将内地比较先进的授课方式引进到学校,提出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打造实效课堂。我再一次和老师们探讨,何为“责任教育”? 不能是我们讲完就走, 我们有责任把学生教会、教懂。那怎么能看出学生们是否会了? 是否掌握了你教的知识呢? 一堂课中,老师讲25分钟,剩下的时间要进行设计,要让孩子们动起来,让他们来展示,自己是否懂了? 可以用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可以用课堂随考、测验的方式。我们每讲一个新的知识点, 班级中有75%以上的孩子懂了、掌握了,就说明我们的讲课是基本成功的;不然,我们老师就要反思、研讨, 为什么孩子没有掌握?我们该怎么讲,才能让孩子学会。我还专门组织了学校内部的“赛课”活动和面向拉萨市所有中学的“学案导学”展示课活动。让所有老师互相学习、大胆尝试、勇于展示,他们锻炼中得到了成长,展示中增强了自信。备课组集体设计导学目标、流程、作业、考核试题等学案方面日臻成熟, 运用起来变得得心应手了。
  现在,“学案导学” 模式已经在全校推广。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老师们“减负”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也是我们当老师的一项重要责任。
  在援藏的两年时间里, 我越发认识到,教书育人是百年大计。
  尤其是在雪域高原, 我们的工作更考验自己的耐心和爱心。我们把“责任”两个字放在心里、记在心头,就是要践行“有志而来、有为而归”的庄严承诺。我和家乡南通第一中学的学生、校友共同发起了一项公益事业, 针对我们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孩子进行一对一救助,每人每月200元。这项事业在我援藏结束、离开拉萨之后仍旧会继续下去,我要把我对于学校、对于拉萨孩子的这份爱一直延续,久久为功。
其他文献
《贞观政要》中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如今铁路建设提速,地上地下,轨道不断伸向远方。当然,修建铁路是要花钱的。花香蝶自来,钱多诱惑多,为防手握重权的人贪腐,铁路部门的反腐倡廉抓得特别紧。江苏省常州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确实做到这样,警示教育不断搞,警钟常在耳边鸣。这还不够,他们特地让检察机关专人派驻,专职工程预防。这
期刊
转眼四秩光阴,  萦怀千般景象,  庆我祖国又换新天地!  欢呼九州潮奔,  喜迎万邦客来,  东方巨龙昂首正崛起!  乡村云锦焕彩,  城镇繁星腾辉,  盛世家园是处竞相丽!  伟人一声号召,  各族百姓拼搏,  春华秋实笑傲风雨里!  碧落有事敢问,  寰球無险可惧,  炎黄子孙满腔浩然气!  奇迹迭出频传,  佳梦高筑速圆,  中华儿女铁肩担大义!  昏霾时而蔽日,  银汉始终横空,  神圣
期刊
1953年初,中央决定在6月召开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掌握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第一手资料,毛泽东决定从武汉至南京进行沿江考察,沿途听取相关负责人的汇报和建议,并对海军提出要求: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做出“走水路,乘军舰去”的指示  在确定这次考察的行程时,毛泽东明确指示:“走水路,坐军舰去。”“走水路”是为了考察水利,“乘军舰”是为了视察海军。经过军地多部门协调,最终决定由华东
期刊
时光如梭,岁月飞逝。人们是否还记得60年前《解放军画报》封面上那位给孩子们讲述战斗故事的英雄,他就是江苏省沛县抗美援朝一等功臣张立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等战士勋章获得者,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金日成等外国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寒门志坚  1930年10月,张立春出生在微山湖西岸朱阁村(今属沛县胡寨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张立春兄妹9人,可渭人丁兴旺。但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给这
期刊
1941 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夏末,为了发展地方武装,牵制日伪,使主力部队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八路军二纵第十旅从旅部抽调25 名干部、战士充实地方。同年9 月,淮泗县成立便衣队,旅部通讯连连长陈世锦被任命为队长。刚成立时,便衣队只有8 个人,8 支短枪。其任务是:一、扩大便衣队;二、抓俘虏,搜集情报;三、插进敌人心脏,打击敌人。任务虽艰巨,但他们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 相信群众,
期刊
朱镜我,原名朱德安,又名朱雪纯、朱镜吾,左翼作家,新四军军部首任宣传部长。1901年,朱镜我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朱家峰一户乡村塾师家庭,童年生活虽说艰辛,但一家人在一起,还是幸福温馨的。在他10岁那年,不幸接踵而至,父母相继去世,家境日渐困苦,19岁的大哥、7岁的小弟和已出嫁的姐姐也先后夭亡。他和大2岁的二哥朱德和相依为命,只得投靠奉化县吴江泾的外祖母家。好在外祖母对他哥俩很好,支持
期刊
肖永银,河南省新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三团司号长,第三十军军部交通队排长,西路军总指挥部警卫连排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随营学校连长,三八五旅第十四团营长、第十三团副团长、第七六九团副团长、第十四团团长,太行军区第八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
期刊
1958年,周恩来60周岁。这年的7月23日晚,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家中接待了家乡江苏省淮安县县长王汝祥。他拉着王汝祥的手说:“老王,你是‘父母官’,我的心里话对你不隐瞒,我讲个故事你听听,你裁判裁判。有这么一个摆渡的,他在湍急的激流中,把船划到了河中心,这时,他感到很疲劳,而对岸又是旅客很向往的地方,你说,这个摆渡的该怎么办?”“六十耳顺”的周恩来人生道路上又遇到了一个拐点,刚刚起步的中国社会主
期刊
人民装甲兵是从我军步兵和炮兵发展起来的。它孕育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于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成长于解放战争时期,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培育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抗战爆发前, 毛泽东就开始关注装甲兵的人才培养  肩负民族解放和建设发展重任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20 世纪20 年代初建党以来, 始终以深远的战略眼光关注着坦克装甲车辆这一新式武器的发展与应用。中国
期刊
陈毅元帅生前有诗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以此诗意境言项英、陈毅及南方各游击区同志的斗争精神,那是再贴切不过。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他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实现了党的战略意图,保住了革命火种,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可传可诵的一章。而这一切折射出来的,正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牢记初心  项英、陈毅及南方各游击区同志,是指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