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第一大考——2011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结束。考研热持续升温,2011年考研报名人数达151.2万,比去年的140万增长了11.2万人,创历史新高。据分析,毕业生报考研究生,主要原因之一是就业形势严峻,通过考研延后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1月16日新华网)
又是一年考研时。每年到这个时候,我们都能读到那句人们都已经麻木的“新闻旧话”——“考研人数创历史新高”。可悲的是,让人们麻木的远非只有这句话,还有那一串串的数字与对比,以至于我们差点忘记了151.2万与140万是两个不同的数字,而这一百多万中的每一个分子,也都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与个体,他们有尊严、有梦想、有豪迈,也有苦涩、彷徨与迷茫。
考研曾经是神圣的,它反映了年轻人的学术理想和人生抱负,代表两种价值追求:为学术而生,还是为职业而生。考与不考绝对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如今,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考研?是为了研究学术,登学术的大雅之堂,还是为了逃避“毕业即失业”、逃避流浪?现实的答案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正常来算,应届生考研的年龄应该在二十二三岁上下,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可是,就当下的就业情况而言,有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是注定要去流落街头的。除此之外,还有相当一批学生只在城市中找到了“还算凑合”与“相当凑合”的工作,虽然有份收入,可与不断飞涨的物价和城市生活成本相比,那点收入显得实在可怜。于是,那些城市里拥有高学历、低工资,大志向、小房居的年轻人被冠以“蚁族”和“城市夹心层”的称号。他们心有不甘,自然会重拾梦想。
就业,意味着“蚁族”生涯的开始,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慢慢定性和平凡人生的开始,也是梦想开始着陆的过程。当梦想遇到高房价,遇到难就业,遇到工资收入不均,遇到权力的飞扬跋扈,考研、读研,也就找到了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借口——延长自己拥有梦想的时间。
考研,就是让梦想多飞一会儿。然而,三年之后,很多人还要面临就业,研究来研究去,很可能会导致不是我们研究了社会,而是我们被社会研究了。说到底,对于许多人来说,无论考研,还是就业,都是“次劣选择”。其实,真正的选择只有一种,那就是无论我们身处何位,是研究生,是打工者,还是城市白领,我们都必须踏踏实实地工作。梦想,迟早要着陆。无论何时着陆,考研,都不过只是人生无数考试中的一次考试而已。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艰辛之路,对于“80后”来说,考研就是最重要的标签之一。所以,不应该只有无奈和叹息,更应该有成熟与自信。就像诗人食指写的那样: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又是一年考研时。每年到这个时候,我们都能读到那句人们都已经麻木的“新闻旧话”——“考研人数创历史新高”。可悲的是,让人们麻木的远非只有这句话,还有那一串串的数字与对比,以至于我们差点忘记了151.2万与140万是两个不同的数字,而这一百多万中的每一个分子,也都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与个体,他们有尊严、有梦想、有豪迈,也有苦涩、彷徨与迷茫。
考研曾经是神圣的,它反映了年轻人的学术理想和人生抱负,代表两种价值追求:为学术而生,还是为职业而生。考与不考绝对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如今,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考研?是为了研究学术,登学术的大雅之堂,还是为了逃避“毕业即失业”、逃避流浪?现实的答案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正常来算,应届生考研的年龄应该在二十二三岁上下,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可是,就当下的就业情况而言,有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是注定要去流落街头的。除此之外,还有相当一批学生只在城市中找到了“还算凑合”与“相当凑合”的工作,虽然有份收入,可与不断飞涨的物价和城市生活成本相比,那点收入显得实在可怜。于是,那些城市里拥有高学历、低工资,大志向、小房居的年轻人被冠以“蚁族”和“城市夹心层”的称号。他们心有不甘,自然会重拾梦想。
就业,意味着“蚁族”生涯的开始,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慢慢定性和平凡人生的开始,也是梦想开始着陆的过程。当梦想遇到高房价,遇到难就业,遇到工资收入不均,遇到权力的飞扬跋扈,考研、读研,也就找到了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借口——延长自己拥有梦想的时间。
考研,就是让梦想多飞一会儿。然而,三年之后,很多人还要面临就业,研究来研究去,很可能会导致不是我们研究了社会,而是我们被社会研究了。说到底,对于许多人来说,无论考研,还是就业,都是“次劣选择”。其实,真正的选择只有一种,那就是无论我们身处何位,是研究生,是打工者,还是城市白领,我们都必须踏踏实实地工作。梦想,迟早要着陆。无论何时着陆,考研,都不过只是人生无数考试中的一次考试而已。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艰辛之路,对于“80后”来说,考研就是最重要的标签之一。所以,不应该只有无奈和叹息,更应该有成熟与自信。就像诗人食指写的那样: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