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和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教育。历史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应重新构建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应从明确教学目标、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入手,真正把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情境
教学应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可是许多教师的历史教学仍然停留在单纯的知识讲授上,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机会,不让学生质疑问难。更因为教学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轻视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束缚学生自我潜能的发展,致使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失望、厌恶状态,创新意识缺乏,创造精神泯灭,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识别知识要点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应达到的最低标准,这个最低标准不仅是针对教师的,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使学生学完一节课后知道自己该掌握什么,该做些什么。所以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一课在教学开始时,师生定出这课的学习目标,结合“标题、子目、带星号的图表、课后练习”四个方面寻找知识要点的大体方向,再据此进入子目的深究。如学习《鸦片战争》,①从标题可见要探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②从子目①可知:A.战争发动者是谁?B.战争经过怎样?③从子目②可知:抗英斗争有哪些英雄事迹?④从子目③得知: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和内容是要点;⑤从子目④可知影响是要点。⑥从三幅图片之一得知带星号的“鸦片战争形势图”是重点历史地图。
二、设计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颖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其思维活跃,调动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不经意中进入学习状态。
贴近生活是教学成功的一大法宝。如在《世界历史》第一册讲“为什么要学习世界历史”时,能否消除学生“学《世界历史》难,外国和我们太远,人名长而难记”之类的疑虑,是能否教好整个《世界历史》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导入这节课时,充分利用贴近生活的实物——“扑克”进行激趣:“学完了中国历史,为什么要学世界历史呢?有用吗?我们还是来认一样东西。”出示4张不同品牌的黑桃K扑克牌,教师先展示扑克牌背面,质疑后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是“扑克”;后出示正面,让学生认出是“黑桃K”;再问“牌中的人是谁”,到这时学生就答不出来了。此时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最佳良机,教师因势利导:“这就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世界历史知识。当你读了第46—47页的正文再对照第46页第一幅人物肖像后,你就知道黑桃K是谁了。”当学生明白黑桃K是查理大帝后,教师顺水推舟:“同学们,学世界历史有用吗?”“有!”“所以我们应该把世界历史学好!”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顺利地导入全册新课。
三、采用灵活的记忆方法,强化记忆效果
历史学习需要记忆大量的史实。而史实繁多而杂乱,常常让学生无从下手,如何将繁杂的史实灵活记忆,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教学中注重记忆方法的引导是强化记忆效果,提高历史兴趣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对其中某些至关重要的时间年号、人名事件等可以灵活记背,避免枯燥。其中用“谐音法”巧记有事半功倍之效。
四、创设教学情境,启动创造性思维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的过程。它可以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多疑好问,并时常把握教材的关键,不断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情境创设成功了,学生的好奇心就被激发起来,就会顺着教师指引的思路开动脑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学起于思”,一个好的提问,就可以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和解决矛盾的愿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达成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在教红军长征这课时,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并结合右边的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和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思考,看谁最先发现和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泸定桥架设在大渡河上,红军长征的路线应该是先夺桥再过河。可文段中却表述为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既然已经过河,还要夺桥干什么?教材的表述是不是错了?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同样首先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然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素质教育的核心不在教书而在育人,在于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和创新的能力。整个教育应竭尽全力全方位地实践探索,以期待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有独立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创造者。
责任编辑 沁 砚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情境
教学应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可是许多教师的历史教学仍然停留在单纯的知识讲授上,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机会,不让学生质疑问难。更因为教学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轻视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束缚学生自我潜能的发展,致使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失望、厌恶状态,创新意识缺乏,创造精神泯灭,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识别知识要点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应达到的最低标准,这个最低标准不仅是针对教师的,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使学生学完一节课后知道自己该掌握什么,该做些什么。所以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一课在教学开始时,师生定出这课的学习目标,结合“标题、子目、带星号的图表、课后练习”四个方面寻找知识要点的大体方向,再据此进入子目的深究。如学习《鸦片战争》,①从标题可见要探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②从子目①可知:A.战争发动者是谁?B.战争经过怎样?③从子目②可知:抗英斗争有哪些英雄事迹?④从子目③得知: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和内容是要点;⑤从子目④可知影响是要点。⑥从三幅图片之一得知带星号的“鸦片战争形势图”是重点历史地图。
二、设计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颖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其思维活跃,调动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不经意中进入学习状态。
贴近生活是教学成功的一大法宝。如在《世界历史》第一册讲“为什么要学习世界历史”时,能否消除学生“学《世界历史》难,外国和我们太远,人名长而难记”之类的疑虑,是能否教好整个《世界历史》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导入这节课时,充分利用贴近生活的实物——“扑克”进行激趣:“学完了中国历史,为什么要学世界历史呢?有用吗?我们还是来认一样东西。”出示4张不同品牌的黑桃K扑克牌,教师先展示扑克牌背面,质疑后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是“扑克”;后出示正面,让学生认出是“黑桃K”;再问“牌中的人是谁”,到这时学生就答不出来了。此时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最佳良机,教师因势利导:“这就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世界历史知识。当你读了第46—47页的正文再对照第46页第一幅人物肖像后,你就知道黑桃K是谁了。”当学生明白黑桃K是查理大帝后,教师顺水推舟:“同学们,学世界历史有用吗?”“有!”“所以我们应该把世界历史学好!”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顺利地导入全册新课。
三、采用灵活的记忆方法,强化记忆效果
历史学习需要记忆大量的史实。而史实繁多而杂乱,常常让学生无从下手,如何将繁杂的史实灵活记忆,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教学中注重记忆方法的引导是强化记忆效果,提高历史兴趣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对其中某些至关重要的时间年号、人名事件等可以灵活记背,避免枯燥。其中用“谐音法”巧记有事半功倍之效。
四、创设教学情境,启动创造性思维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的过程。它可以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多疑好问,并时常把握教材的关键,不断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情境创设成功了,学生的好奇心就被激发起来,就会顺着教师指引的思路开动脑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学起于思”,一个好的提问,就可以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和解决矛盾的愿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达成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在教红军长征这课时,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并结合右边的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和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思考,看谁最先发现和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泸定桥架设在大渡河上,红军长征的路线应该是先夺桥再过河。可文段中却表述为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既然已经过河,还要夺桥干什么?教材的表述是不是错了?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同样首先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然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素质教育的核心不在教书而在育人,在于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和创新的能力。整个教育应竭尽全力全方位地实践探索,以期待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有独立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创造者。
责任编辑 沁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