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可以说,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必须关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的适时使用、灵活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何等的重要。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油然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获得较大的成功。从而,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那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育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新颖性和实用价值,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使其体会到快乐,激发其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就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个问题上。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中虽然有许多优美、生动、形象的句子,如:“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蜂罗列、形态万千”。这些“静、清、绿、奇、秀、险”的山水特点和优美画面无法单纯从文字中获得亲切体会与美感的熏陶,单凭教师有意的渲染赞叹似乎也颇显费力与空洞,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如让他们眼见为实,适时地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录像片。在浓厚学习兴趣的促进下,学生们畅所欲言,满怀激情朗读起课文来;在优美的旋律中,全班学生已陶醉在美妙的境界里。可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巧用多媒体,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教学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影像、声音、图片的能力,能做到图文并茂、声形兼备,显示了其辅助教学的非凡才能。再加上软件设计时,有多种不同的响应方式可供选择,所以它更能承担起教学信息传递的任务,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媒体——学生”的三元双向反馈机构。不仅能优化教育环镜、提高课堂效率,使整个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乐趣,更重要的是它在突破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具有任何一种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其丰富的物产,我得花大量时间进行板书,把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的重点词语都板书在黑板上,有时还需要把一些句子抄在小黑板上,这样把一篇课文讲完,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无形中也就占据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其学习效果也就不那么理想了。上学期我又教这篇课文时,我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在课堂上分别再现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物特点,然后再把重点词语定格在画面上。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省下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读书的机会也就更多了。这一课的重点也迎刃而解,学生所学到的东西也就更多了。
三、巧用多媒体深化拓展,升华情感
语文有着广阔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语文本该是各门学科中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最有人文色彩、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遗憾的是,多年来语文竟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这跟语文被严重功利化有关。课堂上教师不敢也没能力对有关学习内容进行恰当的延伸拓展,语文的视域打不开,局限于一方狭小的空间。在我眼中,理想的语文课,教师可以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或者把生活之水和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以丰富教学内容;或者引导学生就某一学习内容生发开去,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真正实现“大语文”观。那么巧妙利用多媒体资源,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课堂实效。如教《再见了,亲人》这课,课前引导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同时老师也通过不同渠道搜集补充相关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整合设计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再把这些资料一一展示给学生。在这些资料中,有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有中朝两国人民的战争情谊,有志愿军彭德怀司令的生平事迹,有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赴朝参战而牺牲的情景。学生们结合这些信息,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他們朗读课文的最后部分:“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时,自然而然的便理解了“亲人”的含义,理解了中朝人民的战斗情谊是永恒的、是血浓于水的。
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做到勤思、善思,一定能更好地驾驭多媒体这个法宝,使它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课堂实效。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我相信这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生竭力追求的境界,让我们共同努力妙用多媒体,开辟语文课堂的新天地。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何等的重要。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油然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获得较大的成功。从而,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那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育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新颖性和实用价值,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使其体会到快乐,激发其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就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个问题上。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中虽然有许多优美、生动、形象的句子,如:“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蜂罗列、形态万千”。这些“静、清、绿、奇、秀、险”的山水特点和优美画面无法单纯从文字中获得亲切体会与美感的熏陶,单凭教师有意的渲染赞叹似乎也颇显费力与空洞,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如让他们眼见为实,适时地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录像片。在浓厚学习兴趣的促进下,学生们畅所欲言,满怀激情朗读起课文来;在优美的旋律中,全班学生已陶醉在美妙的境界里。可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巧用多媒体,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教学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影像、声音、图片的能力,能做到图文并茂、声形兼备,显示了其辅助教学的非凡才能。再加上软件设计时,有多种不同的响应方式可供选择,所以它更能承担起教学信息传递的任务,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媒体——学生”的三元双向反馈机构。不仅能优化教育环镜、提高课堂效率,使整个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乐趣,更重要的是它在突破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具有任何一种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其丰富的物产,我得花大量时间进行板书,把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的重点词语都板书在黑板上,有时还需要把一些句子抄在小黑板上,这样把一篇课文讲完,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无形中也就占据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其学习效果也就不那么理想了。上学期我又教这篇课文时,我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在课堂上分别再现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物特点,然后再把重点词语定格在画面上。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省下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读书的机会也就更多了。这一课的重点也迎刃而解,学生所学到的东西也就更多了。
三、巧用多媒体深化拓展,升华情感
语文有着广阔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语文本该是各门学科中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最有人文色彩、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遗憾的是,多年来语文竟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这跟语文被严重功利化有关。课堂上教师不敢也没能力对有关学习内容进行恰当的延伸拓展,语文的视域打不开,局限于一方狭小的空间。在我眼中,理想的语文课,教师可以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或者把生活之水和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以丰富教学内容;或者引导学生就某一学习内容生发开去,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真正实现“大语文”观。那么巧妙利用多媒体资源,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课堂实效。如教《再见了,亲人》这课,课前引导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同时老师也通过不同渠道搜集补充相关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整合设计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再把这些资料一一展示给学生。在这些资料中,有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有中朝两国人民的战争情谊,有志愿军彭德怀司令的生平事迹,有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赴朝参战而牺牲的情景。学生们结合这些信息,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他們朗读课文的最后部分:“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时,自然而然的便理解了“亲人”的含义,理解了中朝人民的战斗情谊是永恒的、是血浓于水的。
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做到勤思、善思,一定能更好地驾驭多媒体这个法宝,使它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课堂实效。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我相信这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生竭力追求的境界,让我们共同努力妙用多媒体,开辟语文课堂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