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教学点德育教学软硬件条件相对薄弱,开放性德育课堂的建设和完善已势在必行。基于此种现状,农村教学点在开放性德育课堂建设中,应把握如下四个原则:教育信息的开放性、师资队伍的开放性、教育教学对象的开放性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农村教学点 德育课堂 开放性
在小学课程教学体系中,品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课程,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引导性核心课程。开放性的德育课堂是学生了解外部世界,增长见识的重要平台。这样的课堂不仅会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会使参与者形成较为全面的价值认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道德判断能力。农村教学点的环境相对闭塞,学生所在的社会环境单一,对社会的认知比较狭窄,教学点开放性德育课堂的建设更为迫切,农村教学点开放性德育课堂应本着教育信息的开放性、师资队伍的开放性、教育教学对象的开放性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等方面来进行建设。
一、教育信息的开放性
品德教育本身具有时代性的特征,教学点教师要及时了解社会道德文化的变化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学,从而让学生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做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人。
农村教学点保持教育信息的开放性,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观念的时代性和开放性。教师是实施德育教学的关键角色,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领路人。教师要做到教育信息的开放性,农村教学点的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开放性德育课堂有较全面的认识,只有教师主动去接收和甄别外来世界教育信息,才能保证学生接受信息的时效性和正确性,才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二,农村教学点和中心小学等上一级的教育单位要形成互动的教育信息网络。农村教学点教学环境相对较差,大部分教育信息的来源都取之上一级教育教学单位。保持教育信息的开放性,不同级别教学单位信息网络的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种网络为德育教师之间的互通有无和教学交流提供了快速的通道。在相互交流中,教学点的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师资队伍的开放性
农村教学点师资队伍本身就极度缺乏,德育教学往往流于形式,甚至有的教学点根本就不开设此类课程,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保持师资队伍的开放性。
农村教学点保持师资队伍的开放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方式为学校引进具有专业素质的师范生来实施德育教学。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教育信息和教育模式,而且在置换的过程中,师范生可以增长教学经验,教学点教师可以充分把握机会,进行自身的再教育,以更新观念,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第二,动员社会力量来实施德育教学。德育教学的重要功能就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教学点可以采取“引进来”的方式邀请校外兼职教师来现身说法,通常都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保证角色承担的持久性、稳定性和经常性。
第三,通过轮岗等方式引进中心小学优秀师资来实施德育教学。农村教学点师资的良好补充也可以通过引进其他小学优秀师资来完成。不同教学区域和不同级别教学单位的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体验中存在一定的差别,相互间的交流可以使教师取长补短,更是教师教学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教学对象的开放性
德育教学的成效如何直接取决于这些学生是否能积极地配合教师实施教学。由于教学点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部分学生会存在诸如自卑、孤独、冷漠等心理和情感问题。教师如果想通过德育教学缓解甚至消除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参与。
农村教学点德育教学的群体参与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首先,是在校学生群体,他们是学校德育实施的核心对象,是关乎教学点德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点对在校学生的德育教学最容易实施。其次,为学生家庭成员群体,家庭在学生的德行培育过程中举足轻重,家庭成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言行举动和身心发展。孩子在学校中所接受的教育成果需要巩固和发展,这时家庭成员的作用就凸现出来。基于留守儿童特殊的家庭环境,学校把家庭成员列为另一授课对象也势在必行。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现有监护人的个人素质,而且还会完善这一群体对在校学生的监管效能。对这一群体的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以集体授课或个人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再次,为与学生相关联的社会群体。教学点教师巩固在校学生的德育成果,还需要将与学生相关联的其他社会成员纳入到德育教学的范围之内。针对问题学生,除了找出个人和家庭根源外,还要挖出社会根源。留守儿童大部分自控能力较差,加之家庭监管不力,往往会与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形成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密切与该社会群体的关系,引导该群体成员接受德育熏陶,以此来间接达到教化在校学生的重要目的。
四、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农村教学点德育课堂形式主要分为课堂和非课堂模式,教学点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来实施教学过程。“走出去” 的教学形式是指教师引导留守儿童在社会参与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学点教师需要注意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
第一,做好学生社会参与过程的价值引导。在社会参与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的社会群体,也就不可避免的要与不同的人与事打交道,这些因素都会带给他们一定的价值判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价值观念的比较,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引导他们。
第二,做好社会参与后的价值引导。学生在社会参与后的综合价值判断是对自身社会参与的行为回馈。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集体或单独交流的方式,教会学生在正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学会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总结,为今后个体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是非判断基础。同时,行为回馈本身即是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增强个人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农村教学点德育教学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顺利完成该阶段儿童社会化的整个过程。开放性的德育课堂是农村教学点学生品德教育中的着力点之一,开放性德育课堂的建设必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袁元,郑航.德育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
[2]刘秋梅.学校德育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2.
[3]侯兴.目前西北农村教学点面临困境带来的负面影响[J].时代教育,2010,(2).
[4]刘继军.路在脚下 农村教育改革实践与思考[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2.
[5]范先佐,郭清扬,赵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学点的建设[J].教育研究,2011,(9).
农村教学点 德育课堂 开放性
在小学课程教学体系中,品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课程,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引导性核心课程。开放性的德育课堂是学生了解外部世界,增长见识的重要平台。这样的课堂不仅会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会使参与者形成较为全面的价值认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道德判断能力。农村教学点的环境相对闭塞,学生所在的社会环境单一,对社会的认知比较狭窄,教学点开放性德育课堂的建设更为迫切,农村教学点开放性德育课堂应本着教育信息的开放性、师资队伍的开放性、教育教学对象的开放性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等方面来进行建设。
一、教育信息的开放性
品德教育本身具有时代性的特征,教学点教师要及时了解社会道德文化的变化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学,从而让学生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做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人。
农村教学点保持教育信息的开放性,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观念的时代性和开放性。教师是实施德育教学的关键角色,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领路人。教师要做到教育信息的开放性,农村教学点的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开放性德育课堂有较全面的认识,只有教师主动去接收和甄别外来世界教育信息,才能保证学生接受信息的时效性和正确性,才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二,农村教学点和中心小学等上一级的教育单位要形成互动的教育信息网络。农村教学点教学环境相对较差,大部分教育信息的来源都取之上一级教育教学单位。保持教育信息的开放性,不同级别教学单位信息网络的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种网络为德育教师之间的互通有无和教学交流提供了快速的通道。在相互交流中,教学点的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师资队伍的开放性
农村教学点师资队伍本身就极度缺乏,德育教学往往流于形式,甚至有的教学点根本就不开设此类课程,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保持师资队伍的开放性。
农村教学点保持师资队伍的开放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方式为学校引进具有专业素质的师范生来实施德育教学。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教育信息和教育模式,而且在置换的过程中,师范生可以增长教学经验,教学点教师可以充分把握机会,进行自身的再教育,以更新观念,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第二,动员社会力量来实施德育教学。德育教学的重要功能就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教学点可以采取“引进来”的方式邀请校外兼职教师来现身说法,通常都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保证角色承担的持久性、稳定性和经常性。
第三,通过轮岗等方式引进中心小学优秀师资来实施德育教学。农村教学点师资的良好补充也可以通过引进其他小学优秀师资来完成。不同教学区域和不同级别教学单位的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体验中存在一定的差别,相互间的交流可以使教师取长补短,更是教师教学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教学对象的开放性
德育教学的成效如何直接取决于这些学生是否能积极地配合教师实施教学。由于教学点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部分学生会存在诸如自卑、孤独、冷漠等心理和情感问题。教师如果想通过德育教学缓解甚至消除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参与。
农村教学点德育教学的群体参与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首先,是在校学生群体,他们是学校德育实施的核心对象,是关乎教学点德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点对在校学生的德育教学最容易实施。其次,为学生家庭成员群体,家庭在学生的德行培育过程中举足轻重,家庭成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言行举动和身心发展。孩子在学校中所接受的教育成果需要巩固和发展,这时家庭成员的作用就凸现出来。基于留守儿童特殊的家庭环境,学校把家庭成员列为另一授课对象也势在必行。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现有监护人的个人素质,而且还会完善这一群体对在校学生的监管效能。对这一群体的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以集体授课或个人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再次,为与学生相关联的社会群体。教学点教师巩固在校学生的德育成果,还需要将与学生相关联的其他社会成员纳入到德育教学的范围之内。针对问题学生,除了找出个人和家庭根源外,还要挖出社会根源。留守儿童大部分自控能力较差,加之家庭监管不力,往往会与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形成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密切与该社会群体的关系,引导该群体成员接受德育熏陶,以此来间接达到教化在校学生的重要目的。
四、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农村教学点德育课堂形式主要分为课堂和非课堂模式,教学点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来实施教学过程。“走出去” 的教学形式是指教师引导留守儿童在社会参与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学点教师需要注意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
第一,做好学生社会参与过程的价值引导。在社会参与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的社会群体,也就不可避免的要与不同的人与事打交道,这些因素都会带给他们一定的价值判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价值观念的比较,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引导他们。
第二,做好社会参与后的价值引导。学生在社会参与后的综合价值判断是对自身社会参与的行为回馈。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集体或单独交流的方式,教会学生在正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学会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总结,为今后个体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是非判断基础。同时,行为回馈本身即是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增强个人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农村教学点德育教学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顺利完成该阶段儿童社会化的整个过程。开放性的德育课堂是农村教学点学生品德教育中的着力点之一,开放性德育课堂的建设必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袁元,郑航.德育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
[2]刘秋梅.学校德育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2.
[3]侯兴.目前西北农村教学点面临困境带来的负面影响[J].时代教育,2010,(2).
[4]刘继军.路在脚下 农村教育改革实践与思考[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2.
[5]范先佐,郭清扬,赵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学点的建设[J].教育研究,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