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职融通是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工程的重要内容。我校从模块化选择、校本课程、商业社团以及课堂改革等方面做出大量的尝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另外,关于普职融通深层次发展遇到的瓶颈也做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普职融通;举措;瓶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9-003-2
一、我校“普职融通”办学实验的背景
1.破解薄弱学校发展困局。
秣陵中学具有六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曾数度创造教育辉煌,成就一方学子。2007年,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布局调整后,因办学绩效、校友影响以及学校区位优势等诸多因素,学校得以保存。但由于校园面积偏小,不满足江苏省三星级以上学校办学硬件要求,学校办学方向被政策性定位为“满足部分学生上普通高中的愿望”,学校招生定位在普通高中末端。办学绩效下滑导致招生质量与数量逐年下降,成就感的落差扼杀教师工作激情,在普通高考“同质化”竞争的独木桥中,学校办学陷入困境。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另辟蹊径。
2.满足低分学生成才需要。
对一个家庭而言,孩子就是“百分百”。学生文化基础再薄弱,家长对学生依旧充满期待,寄以厚望。我们秉持“提升学生生活能力、就业能力和生活品质,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在普通高考方面,“合格 特长”的培养模式成了学校必然选择。“合格”有两层含义:思想素质过硬,文化素质过关。一方面每个班级推行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主体的学生千分制考核,让学生发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另一方面,在高二时,要求普高升学班的所有学生参加全部七门学科省级学业水平测试,力争全科合格。“合格”是我们的最低目标,“特长”是我们的重点挖掘。每一个学生都有亮点,在学校的三年,就是寻找这个亮点并让它尽情发光的三年。体育、美术、音乐、舞蹈、播音主持等全面开花,哪怕一种专业只有一个学生,学校也决不放弃。尽管如此,本科以上升学率依旧很低,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3.成就区域教育多样格局。
2011年秋,南京市启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工程建设,拟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20所具有鲜明办学特征的高水平高中,即:综合改革高中、学科创新高中、普职融通高中和国际高中。到2020年,通过滚动发展,努力形成全市普通高中教育灵活多样、学校特色鲜明的办学新格局。结合校情实际,经过反复讨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抢抓发展机遇,开始“普职融通”办学实验。
二、两轮试验、四年实践后的涅槃重生
普职融通是一项全新的办学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校全体师生以“求生存谋发展”的责任和担当,上下求索,经历了四年的探索,到如今初见成效,普职融通让秣陵中学在面临困境之际重新焕发出新生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让低起点的学生享受到了高品质的升学追求。2015年,学校共有108人参加高考,19人达本科线,本科达线率17.6%,专科达线率98.1%;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过关率按艺术类计算我校学生100%过关,按文理分科过关率达94.37%;体育综合素质测评,我校在南京市所有高中中综合排名第五;江宁区中小学文艺展演,我校舞蹈获江宁区舞蹈类一等奖;学生研究性学习五项成果获市级表彰,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教师、学生竞赛获奖较往年大幅提升!南京晨报以《江宁秣陵中学书写教育“奇迹”》为题大篇幅报道学校办学情况。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在《魅力校园》栏目分三个档期分别报道学校办学学情与社团活动情况。学校办学绩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普职融通”办学试验的四大支柱性举措
1.模块化成才渠道。作为南京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办学实验改革学校,学校根据校情实际,探索架构了“二分五选”普职融通特色办学模式。“二分”就是学生分别在高一修学结束后、高二省学业水平测试后,两次进行对五种学习模式的选择。这五种选择具体包括:“普高升学模式”,即通常的普通高中学习模式;“对口单招模式”是我校通过与江宁高职校合作,帮助学生参加对口单招高考升入高校;“境外升学模式”是与省教育厅下属的苏安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帮助学生到境外高校就读的学习模式;“高职升学模式”即学校与省内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由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的学生自主参加,学校单独组班,对其实施“特别培养”,帮助他们通过高职院校的单独自主招生平台提前升入高校;“毕业就业模式”面向有志于早就业的学生,由学校与江宁高职校、区内名企合作培养,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实现毕业即就业。每一种选择,便是一条清晰可见的路;每一条路,便是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为了便于学生准确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志业规划”校本课程,引导学生逐步明确自己的兴趣、特长、志向,帮助学生从“普高升学”、“对口单招”、“境外升学”三种模式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进入高二后,对口单招班的学生全力冲击对口单招高考;学业水平测试后,高职升学的同学明确自己是高职院校的“预科生”,早定位、早适应、早发展;普高升学模式的同学持之以恒地走体艺特长之路,充分提升自我。
由于学生自主选择更加务实,人生方向也更加清晰,学习起来也更加自觉,更有劲头。“二分五选”普职融通办学模式为学生接受适合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为学生的多元成才提供了更宽广的路径和空间!
2.小班化高效课堂。我们认为:薄弱学校的学生智商并不差,之所以成绩不够好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自信心不够,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存有诸多不足。为此,学校从高一年级起推行“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在预习、记笔记、课后反思整理以及作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考核和评优,培养学习习惯,改进学习规范。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强调抓基础,提出了“两个80%”的要求:即堂课教学至少有80%的学生能掌握课堂教学80%的基础知识,提升学习兴趣,重建学习自信。
3.特色化校本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学校除了在高一开学初开设初高中教学衔接课程外,还在高三开设了高中与大学教学类衔接必修校本课程,如《大学语文》、《军事理论》等;为了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培养学习兴趣,学校开设了《生活中的化学》、《太极拳》、《大合唱》等学科拓展性课程;为了拓宽职业思维,提升就业能力,学校开设了如“网店的经营”、“超级演说家”“公文写作”等职业志向类课程。目前,学校编写并开设的校本课程种类近30种,让校本课程通畅“谋职发展”之路。
4.商业化社团活动。每年一度的体育节、艺术节、校园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汉字听写大赛等为体艺特长生提供了锻炼与展示的舞台,学校还别出心裁地探索管理服务性学生社团商业化运作,成立了校园“卫生保洁公司”、“电视广播公司”等8个商业性社团,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锤炼个性能力,彰显综合素养。让校园生活、社团活动抹上“职业”色彩。
四、制约“普职融通”深层次发展的瓶颈
四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取得了成功,我们的选择是对的,措施是有效的。学校所取得的成绩更加坚定了我们“普职融通”的特色办学之路。但要深层次的发展,需要克服的困难也是持续而艰巨的。
1.职业选择。“普职融通”办学,终究还处于试验阶段。从体制上说,普教和职教无论从学生学籍管理还是从教师编制管理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对口单招方面,普通高中只能和小区域范围内(如区县内)的职教或中专校开展“融通”合作。因此,专业选择的面比较窄,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2.教师转型。“普职融通”试验学校需要较多的职业技能老师,借用教师资源很难持续发展,比较实际而又可行的办法是利用学校自身教师资源培养“一专多能”型兼职教师。教师转型是“普职融通”实验学校深层次发展必须经受的阵痛。转型是一个持续过程,带来的教师评价、绩效、职称评聘等问题需逐一化解。
3.校际融通。进行“普职融通”试验的普通高中必须和职业中专学校,甚至高等职业学校(学院)开展合作办学,即所谓的“融通”。人和物的融通相对较易,体系和制度的融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普职融通;举措;瓶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9-003-2
一、我校“普职融通”办学实验的背景
1.破解薄弱学校发展困局。
秣陵中学具有六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曾数度创造教育辉煌,成就一方学子。2007年,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布局调整后,因办学绩效、校友影响以及学校区位优势等诸多因素,学校得以保存。但由于校园面积偏小,不满足江苏省三星级以上学校办学硬件要求,学校办学方向被政策性定位为“满足部分学生上普通高中的愿望”,学校招生定位在普通高中末端。办学绩效下滑导致招生质量与数量逐年下降,成就感的落差扼杀教师工作激情,在普通高考“同质化”竞争的独木桥中,学校办学陷入困境。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另辟蹊径。
2.满足低分学生成才需要。
对一个家庭而言,孩子就是“百分百”。学生文化基础再薄弱,家长对学生依旧充满期待,寄以厚望。我们秉持“提升学生生活能力、就业能力和生活品质,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在普通高考方面,“合格 特长”的培养模式成了学校必然选择。“合格”有两层含义:思想素质过硬,文化素质过关。一方面每个班级推行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主体的学生千分制考核,让学生发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另一方面,在高二时,要求普高升学班的所有学生参加全部七门学科省级学业水平测试,力争全科合格。“合格”是我们的最低目标,“特长”是我们的重点挖掘。每一个学生都有亮点,在学校的三年,就是寻找这个亮点并让它尽情发光的三年。体育、美术、音乐、舞蹈、播音主持等全面开花,哪怕一种专业只有一个学生,学校也决不放弃。尽管如此,本科以上升学率依旧很低,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3.成就区域教育多样格局。
2011年秋,南京市启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工程建设,拟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20所具有鲜明办学特征的高水平高中,即:综合改革高中、学科创新高中、普职融通高中和国际高中。到2020年,通过滚动发展,努力形成全市普通高中教育灵活多样、学校特色鲜明的办学新格局。结合校情实际,经过反复讨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抢抓发展机遇,开始“普职融通”办学实验。
二、两轮试验、四年实践后的涅槃重生
普职融通是一项全新的办学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校全体师生以“求生存谋发展”的责任和担当,上下求索,经历了四年的探索,到如今初见成效,普职融通让秣陵中学在面临困境之际重新焕发出新生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让低起点的学生享受到了高品质的升学追求。2015年,学校共有108人参加高考,19人达本科线,本科达线率17.6%,专科达线率98.1%;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过关率按艺术类计算我校学生100%过关,按文理分科过关率达94.37%;体育综合素质测评,我校在南京市所有高中中综合排名第五;江宁区中小学文艺展演,我校舞蹈获江宁区舞蹈类一等奖;学生研究性学习五项成果获市级表彰,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教师、学生竞赛获奖较往年大幅提升!南京晨报以《江宁秣陵中学书写教育“奇迹”》为题大篇幅报道学校办学情况。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在《魅力校园》栏目分三个档期分别报道学校办学学情与社团活动情况。学校办学绩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普职融通”办学试验的四大支柱性举措
1.模块化成才渠道。作为南京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办学实验改革学校,学校根据校情实际,探索架构了“二分五选”普职融通特色办学模式。“二分”就是学生分别在高一修学结束后、高二省学业水平测试后,两次进行对五种学习模式的选择。这五种选择具体包括:“普高升学模式”,即通常的普通高中学习模式;“对口单招模式”是我校通过与江宁高职校合作,帮助学生参加对口单招高考升入高校;“境外升学模式”是与省教育厅下属的苏安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帮助学生到境外高校就读的学习模式;“高职升学模式”即学校与省内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由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的学生自主参加,学校单独组班,对其实施“特别培养”,帮助他们通过高职院校的单独自主招生平台提前升入高校;“毕业就业模式”面向有志于早就业的学生,由学校与江宁高职校、区内名企合作培养,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实现毕业即就业。每一种选择,便是一条清晰可见的路;每一条路,便是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为了便于学生准确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志业规划”校本课程,引导学生逐步明确自己的兴趣、特长、志向,帮助学生从“普高升学”、“对口单招”、“境外升学”三种模式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进入高二后,对口单招班的学生全力冲击对口单招高考;学业水平测试后,高职升学的同学明确自己是高职院校的“预科生”,早定位、早适应、早发展;普高升学模式的同学持之以恒地走体艺特长之路,充分提升自我。
由于学生自主选择更加务实,人生方向也更加清晰,学习起来也更加自觉,更有劲头。“二分五选”普职融通办学模式为学生接受适合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为学生的多元成才提供了更宽广的路径和空间!
2.小班化高效课堂。我们认为:薄弱学校的学生智商并不差,之所以成绩不够好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自信心不够,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存有诸多不足。为此,学校从高一年级起推行“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在预习、记笔记、课后反思整理以及作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考核和评优,培养学习习惯,改进学习规范。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强调抓基础,提出了“两个80%”的要求:即堂课教学至少有80%的学生能掌握课堂教学80%的基础知识,提升学习兴趣,重建学习自信。
3.特色化校本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学校除了在高一开学初开设初高中教学衔接课程外,还在高三开设了高中与大学教学类衔接必修校本课程,如《大学语文》、《军事理论》等;为了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培养学习兴趣,学校开设了《生活中的化学》、《太极拳》、《大合唱》等学科拓展性课程;为了拓宽职业思维,提升就业能力,学校开设了如“网店的经营”、“超级演说家”“公文写作”等职业志向类课程。目前,学校编写并开设的校本课程种类近30种,让校本课程通畅“谋职发展”之路。
4.商业化社团活动。每年一度的体育节、艺术节、校园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汉字听写大赛等为体艺特长生提供了锻炼与展示的舞台,学校还别出心裁地探索管理服务性学生社团商业化运作,成立了校园“卫生保洁公司”、“电视广播公司”等8个商业性社团,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锤炼个性能力,彰显综合素养。让校园生活、社团活动抹上“职业”色彩。
四、制约“普职融通”深层次发展的瓶颈
四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取得了成功,我们的选择是对的,措施是有效的。学校所取得的成绩更加坚定了我们“普职融通”的特色办学之路。但要深层次的发展,需要克服的困难也是持续而艰巨的。
1.职业选择。“普职融通”办学,终究还处于试验阶段。从体制上说,普教和职教无论从学生学籍管理还是从教师编制管理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对口单招方面,普通高中只能和小区域范围内(如区县内)的职教或中专校开展“融通”合作。因此,专业选择的面比较窄,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2.教师转型。“普职融通”试验学校需要较多的职业技能老师,借用教师资源很难持续发展,比较实际而又可行的办法是利用学校自身教师资源培养“一专多能”型兼职教师。教师转型是“普职融通”实验学校深层次发展必须经受的阵痛。转型是一个持续过程,带来的教师评价、绩效、职称评聘等问题需逐一化解。
3.校际融通。进行“普职融通”试验的普通高中必须和职业中专学校,甚至高等职业学校(学院)开展合作办学,即所谓的“融通”。人和物的融通相对较易,体系和制度的融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