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馨香的播撒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65210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地处中华腹地,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异彩纷呈的河北民间艺术。各种地方戏曲、民间曲艺、工艺美术等历史绵长、文化醇厚、熠熠生辉。但是,长期以来,河北民间艺术的生命活力、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彰显和实现,对河北民间艺术的理论探究、实践开掘、现代意义的观照还显薄弱。在这种境域下,由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杨文会教授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河北民间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套丛书以整体性的视域俯瞰河北民间艺术,选取了颇具代表性的曲阳石雕、唐山皮影、武强年画、定窑陶瓷、磁州窑造型艺术、河北剪纸、河北古建筑等河北民间艺术,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既具有理论的深度,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既有历史文化的深厚,又具有现代的张力。不但展现了河北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更注重彰显其审美意蕴、开掘其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的视域是这套丛书贯穿始终的思维理路。追溯河北民间艺术的历史文化,寻觅其生成的母体和源头,不是简单地还原河北民间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而是要发掘民间艺术的文化本原,凸显其文化滋养下艺术的生命,并在艺术生命中彰显其民族精神。在对河北民间艺术历史文化的梳理中,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得到更多的关注。民俗文化被看作为一种基源性的存在,是河北民间艺术生成的根基和沃土。比如被誉为“民俗生活的艺术画廊”的武强年画、被称作是“乡间飘逸的‘诗人’”创作出来的剪纸以及磁州窑、定窑的陶瓷、曲阳的石雕等民间艺术,都承载着民间艺人和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反映着各方乡土的风土人情。在对宗教文化的解读中,将佛教、道教以及民间神话传说等和民间艺术的发展、艺术风格的特征、审美心理、思想蕴含结合起来,使读者从更深广的意味上理解民间艺术,而不是停留在单纯的视觉感受上。
  艺术生态的视角,显示了这套丛书解读河北民间艺术的独到性。这种艺术生态观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以一种整体的视域俯瞰河北民间艺术,对其进行整体的观照,以一种良性的、和谐的、共生的生态观来面对民间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二是在对河北民间艺术的纵览中,将民间艺术与哲学理念、美学观点、宗教文化、民俗生活以及神话故事等结合起来,不是就艺术而谈艺术,体现出一种大的人文生态理念;三是在对每一种艺术形式的解读中,融进其他的艺术形式,在艺术生态的视野中进行阐释。例如,在郄建业对武强年画的研究中,将年画和戏曲文学结合起来考察,探究了武强年画同戏曲艺术的文化渊源;陈文增将定窑装饰技法与中国书画、诗词之契合来彰显定窑陶瓷的人文理念及其艺术精神;张墨瑶则将剪纸、建筑雕花、陶瓷绘画、民歌俚曲、戏曲文学等融进皮影艺术的研究中。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一种艺术生态的思想视域。
  艺术伦理观、教育观的进入同样是这套丛书引以关注的理论点。在对河北民间艺术的生成、创作、题材以及艺术功能的探究中,河北民间艺术的伦理价值和人文教育的意义得到充分地强调。例如,唐山皮影艺术被作者称为“通俗的人文历史讲义”,具有塑造人生观及安身立命之意义;河北古建筑的作者赵晓峰在对古建筑艺术的探究中融进人的文化生命的存在,如此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套丛书的作者并没有生硬地讲授河北民间艺术的这种道德教化功能,而是将这种艺术的“善”作为一种阐释的视角融进民间艺术的自身之中,使读者在了解相关的知识、品味艺术作品甚至是艺术制作中来感受到这种伦理价值的力量,体会到民间艺术所具有的生命伦理的意味。河北民间艺术反映着燕赵大地的生命情怀,这块土地上生民的信仰、情感、价值理念、生活情趣等,都孕育在这方土地生成的艺术中,他们的心路历程、生存状态,他们的庆贺娱乐、祈愿祝福,他们的稚朴天然、勤劳智慧等等,都通过民间艺术的各种形式播撒出来,散发着浓郁的馨香。这香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会熏染、感发众多的生灵。
  面对如此悠久绵长、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瑰宝,传承和保护自然是当今重要的课题。此套丛书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并进,传承与保护同行。关注当代河北民间艺术的存在境域,探究其未来的发展,显示了此丛书的一份忧患和担当。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流露于字里行间,落脚于当代境域的思考。在对曲阳石雕的研究中,作者阐述了石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前景,分析了其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对于定窑陶瓷,作者就其制作工艺、发展设想、新产品的创作等问题阐述了“当代定窑及其使命”;对于剪纸艺术,作者将剪纸艺术和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现代动画设计结合起来进行观照,凸显了其“现代意义”;而武强年画的作者直视于“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分析了民间文化的生态保护和现状、武强年画的保护性开发以及传习等问题,作者认为,将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等日常生活内容有机结合,才是更为有效和至关重要的保护和传承方式。
  对于河北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确实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但如何传承保护?又如何开发拓展?走进博物馆的民间艺术成为了文物但却不免孤独;民间艺术市场化被高价消费但却少了几分艺术魅力的感召;国家的巨资供养保障了资源的延续,但却消失了原生态的意味。如此等等,暂时的繁荣和表面的光耀中,失却的也许是民间艺术的根基,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民间艺术何以会走过历史的长河?支撑她生命的究竟是什么?她所扎根的土壤何在?如果这些被忽视,那传承和保护将会成为幻影,未来的发展也将会出现诸多的泡沫。因此,所谓“民间艺术”之“民间”应引以重视,“河北民间艺术”之“河北民间”应引以深思。此套丛书的出版在学术上和专业实践上对上述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思考,也将会带动更多的有识之士及其相关管理部门对河北民间艺术给予更多的关注。
  (作者系河北大学教授、哲学博士)
其他文献
晚上,我快到家的时候,看见院子栅栏上有一个像鸟又像人的东西。说他像鸟,是因为他长着鸟的翅膀和尾巴;说他像人,是因为他打着领带,还长着一张人的脸。这个家伙耷拉着翅膀,歪扎着领带,表情狡谲,全身一股酒气。  我惊讶地停住了脚步。  这时,那只鸟先开口对我说:  “你跑哪去了,尼古拉?”  他竟然知道我的名字!他的声音沙哑,是男人的声音。看来,这是一只雄鸟。他说完还从翅膀下掏出一支烟吸了起来。  我目瞪
期刊
前些天,有位好友想重建天桥,要借我保存的几张旧北京照片作参考。照片放的年头太多,泛黄了,但还清楚。一张是前门箭楼旁边一个戴毡帽穿大棉袄的壮年汉,拉着一串骆驼,漫天风沙,几堆残雪;另一张是故宫东华门外停着的一溜儿洋车,一个车夫正坐在车簸箕上啃锅饼。朋友说这两张照片很有老北京的风韵,并且说:“这合起来一看,不就是一部骆驼祥子吗?”    不错,确是有点风韵。不过,这韵味在一边看看还可以,亲历一下就觉得
期刊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推崇谦逊、反对骄傲的。“满招损,谦受益”不仅是古圣先贤的谆谆教诲,而且也是谦虚的人和骄傲的人古往今来现实处境的鲜明写照。一个人,不管他的学识才华本事如何,只要这个人足够谦虚,就会得到积极的评价,就有良好的人缘,就能得到他人的帮助获得种种好处;相反,如果这人不懂谦虚之道,有点卖弄聪明,恃才自骄,那肯定会人见人厌,甚至招致旁人的嫉妒打击,为自己招来祸害。这种文化沿袭下来,不少人就患上了
期刊
明朝嘉靖年间,富庶的江南地区店铺林立,商品交易频繁。在当时的苏州府,万福记的酥饼是远近闻名的风味小吃,每天门口排队的顾客络绎不绝,店家开足马力生产仍是供不应求。不仅如此,还经常有官府和大户插班下大订单,足够万福记忙上几天的,门面生意自然就照顾不了了。有钱有势的大佬当然得罪不起,但是散客也是不能随意怠慢的。为了不让散客再空跑一趟,掌柜沈鸿昌情急之下,在收取定金之后打下了白条,允诺在指定的日子一定交货
期刊
近日,河北邯郸丛台区发布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署名文章,竟然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的政府文件除了地区名和人名之外,几乎一字不差。这与之前“河南开封指导漯河工作”闹剧相同。法律对此类的抄袭也难以监管、界定和举证,这就让“剽窃”者钻了空子。(《法制日报》7月7日)  常言道“英雄所见略同”,对于同一事物的见解,确实完全有可能出现雷同或相似的观点,假如就此扣上“抄袭”的帽子,则未免显得仓皇。从这个角度来看,
期刊
近日,大渝网出现一篇名为《史上最牛政府收费》的帖子,一张由重庆长寿区某村组长开出的收据中,坦然写出了“好处费”的字样,引起了网友热议。据悉,重庆长寿区反贪局已介入调查。(《重庆商报》6月23日)  “好处费”这玩意儿,要说并不稀奇,甚至可以说在某些地区或某种程度上相当的普遍和盛行,早已潜规则化了。不过,既然是潜规则,总该按人家的“规则”好好“潜”着才是,何以“最牛好处费”不仅堂而皇之的走上台面,甚
期刊
同名同姓的困扰古已有之,成语“曾参杀人”“毛遂堕井”,说的都是重名问题引发不实传闻的后果。近代以来人口膨胀,人际交往的半径也扩大了许多倍,重名问题也就更为严重。  如何解决现代中国人的重名重姓的问题,人们想过不少办法。例如:放弃本姓,另创新姓;将父母的姓合为复姓;选用冷僻字作人名;取三字名、四字名。  然而,这些招数统统行不通!因为它们或者违反了中国人的文化取向和社会习俗,或者有悖于中国人的审美心
期刊
到达西塘时是午后三点,但烟雨迷蒙中的古镇俨然薄暮时分了。我顾不上去酒店客栈拾掇行李,便沿着老街漫无目标地走着。西塘,就像尘封已久的画卷一样,在我面前徐徐舒展开来——  多么靓丽的风景,多么温馨的古意!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细雨熏风,粉墙黛瓦,我就这么轻易地迷失在江南特有的氤氲里,仿佛前世的我来这儿拣拾起遗落的旧梦……  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的西塘古镇号称“吴根越角”。俗语有云:“春秋的水,唐宋的镇,
期刊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扑进了拉萨的怀抱。  进入拉萨市区,我特地提醒司机师傅,在经过布达拉宫时,提前告诉我一声。说话间,车就到了布达拉宫广场。顿时一座宏大的红白相间的建筑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很虔诚地注视着这多次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上见过,也曾梦见过的神秘建筑。  我们沿色拉路至林廓路漫步,不知不觉间走到了布达拉宫后宗角禄康公园的大门前,看着进出自由的行人,我们也就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公园里藏族同
期刊
友人窳君家雇用一扬州女佣,她和乡伴闲谈,指我们这些湘赣浙闽的人,说是南蛮子怎样怎样,我不禁为之讶然。在另一场合,我在讲授《中国文化史》,问在座的同学:“百五十年以前,黄浦江两岸蒲苇遍地,田野间偶见村落,很少的人知道有所谓上海。诸位试想想那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是什么地方?”同学们有的说是北京,有的说是洛阳,有的说是南京,没有人说到扬州。自吴晋以来,占据中国经济中心,为诗人骚客所讴歌的扬州,在这短短百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