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结革命家友谊的歙砚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asear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沙盛砚博物馆位于长沙市天心区,距地铁一号线桂花坪站西出口不到300米。馆长吴胜利先生酷爱书法,在服装界和餐饮界打拼多年,耗尽毕生积蓄藏砚三千余方,常年展出近千方,藏品跨度从先秦到民国,除了四大名砚还有各种地方砚。
  吴胜利先生的藏品中有一方不起眼的民国歙砚,圆形,直径约20厘米,可是读了砚盖上的铭文,却令人颇有些惊喜,铭文曰:
  吾见叔衡兄奋笔疾书,以碗当砚,旋回寓翻得此砚,留先生凑用。
  庚午仲冬月
  蔡和森
  铭文以行楷写就,有别于清代的馆阁体。
  以笔者所见,任何时代的书法均有其个性特征,蔡和森送给“叔衡”的这方砚台,正是民国风。那么,“叔衡兄”是谁呢?为何如此节约“以碗当砚”?让我们先来看看蔡和森的革命履历。
  蔡和森(1895年3月30日-1931年8月4日),字润寰,号泽膺,又名和仙,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县)永丰镇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领导人之一,杰出的共產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蔡和森同志是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担任过中共中央代理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两广省委书记。
  蔡和森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建党思想,不仅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名称,而且阐明了党的性质、指导思想、阶级基础、组织原则、奋斗目标、国际主义原则,以及建党的组织步骤等。
  1931年,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牺牲在广州军政监狱,终年36岁。2009年9月14日,蔡和森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蔡和森立场坚定、英勇无畏,在血雨腥风中锻炼成长为革命运动的领导中坚。在党的八七会议上,他力荐毛泽东同志进入中央政治局,并对党中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正确方针做出重要贡献。此后,蔡和森不顾白色恐怖,奉命恢复北方局领导机构,并指导顺直省委的工作。
  蔡和森以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践行着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有人早在1935年就这样评价蔡和森:“由于他的笃于友爱的性格,使他对于国家民族、对于全国同胞发展了最伟大的友爱,不惜牺牲一切以为国家民族、全国同胞求解放。”邓小平后来也曾动情地说:“蔡和森同志是我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永远记着他。”
  在中共的早期领导人中,除了毛泽东,还有一个湖南人与蔡和森关系密切,友谊非同一般,他就是湖南宁乡人——何叔衡!
  何叔衡(1876-1935),无产阶级革命家,谱名启璇,学名瞻岵,宁乡人,清末秀才,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新民学会骨干会员,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员。1930年回国,任共产国际救济总会和全国互济会主要负责人。次年秋赴中央苏区,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工农检查人民委员、内务部代理部长和中央政府临时法庭主席等职。“左”倾错误统治中央后,被撤销全部职务。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2月,途经福建上杭县时,为敌人追捕,英勇牺牲。
  蔡和森虽然比何叔衡小十九岁,但两人却因共同的革命理想与经历,结下深厚的情谊。
  1918年4月l4日,蔡和森、何叔衡与毛泽东在长沙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1928年6月,蔡和森与何叔衡都曾前往苏联,参加党的六大。
  两人在苏联共事两年,何叔衡1930年7月回国,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组织营救被捕同志,将暴露身份的同志转往苏区。据记载,蔡和森在1931年1月初回到国内,此砚落款“庚午(1930)仲冬月”,1930年的仲冬是1931年的一月,可能是他刚从苏联回到上海,老友相逢,他看见何叔衡“以碗当砚”,“旋回寓翻得此砚,留先生凑用”。
  何叔衡离开家乡在外进行革命期间,曾多次写信回家中,教导后代凡事要靠自己努力,要学会踏实做人做事。1928年,何叔衡远赴苏联学习深造,其中他在1929年给儿子何新九写的家书写到:“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善终的,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后来这句话成了何家家训。如今,这种精神依然激励着后人:自食其力,友善待人,坚守勤勉家风。
  所以,何叔衡“以碗当砚”符合他一贯勤勉的性格,在情理之中;而蔡和森以砚相赠,也是革命友谊的物化。笔者曾有一文《纪晓岚与刘墉的“砚”遇》,专门探索两人之以“砚”建立的高洁情谊!可见,无论古代文人还是革命家,都崇尚砚文化,这也是中华优秀文化赖以传承的原因!
其他文献
中西方艺术在20世纪的迎面相遇,又一次成为人类新文化诞生的契机。例如,无论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中蕴含的东方因素,或者是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张大千晚年所醉心的泼彩山水,都预示着中西文化走出自身循环,迈向一种更为多元和交错的时空场域。  这样语境下,台湾现代艺术的发展,亦与其自身特征性相关。台湾本土文化带有一种典型的综合性特征,包含了来自中国大陆、日本与欧美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中,这些异质文
期刊
设计与创意  ●玄思阐发,视觉乾坤,静修吾禅,动参已佛。  ●创新对设计者来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开拓的智慧和勇气。创新,就是倡导原创。当今设计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其一,设计作品不一定是原创;其二,原创作品不等于一样的轻重程度和富有价值。在别人的东西面前,东拼西凑,改头换面,是借鉴还是创新?作品是一级原创还是二级原创?价值体现在小群体之中还是带给全人类的福祉?是仅有物质层面里的实用还是包含精神
期刊
济智不是一个聪明的人。  初次认识,他给我留下了这个印象。  在省书协的一次培训班上,济智只知道低头写字,不善言谈,甚至有些木讷。我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人,有时候在班里抖个包袱,别人都已经哈哈大笑了,可他只是抬头看看笑不能已的我们,嘿嘿表示了一下,也算是给了一个礼貌有加的回应。  难到是理解力欠佳?  济智写字,如同其人。一笔一划,一丝不苟,没有半点应付。虽看不到过人的才气,但处处显现出扎实的功夫。从
期刊
李玲近些年的艺术探索,很有新意,把心中的梦境和细腻的情感用适可而止的艺术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意境:静寂、温柔、浪漫、恬静,显示了她艺术实践的价值。这些近作,融合了现代人的视觉经验和生存经验,经得住仔细品味。  读李玲的画作,似酷暑中的一杯冷饮,让人感到轻松和愉悦,正如她画中的桃花源。一束温暖的光线洒在精灵们的脸庞或身上,周围反射出幽冥的微光,如此美丽、温暖安详。混和着古典主义的典雅与浪漫主义的幻想,
期刊
对于杨文彪来说,四十年的人生,前十九年是走过来的,后二十一年是爬过来的。前十九年的生活泯然于众,后二十一年却磨练成了书法界的新星。  在十九岁之前,楊文彪一直是令父母寄予厚望的学霸。然而在他大学毕业的前夕,因一次意外事故,从十余米高的悬崖上坠下,胸十一椎骨折,脊髓断裂,生命断裂成两半,腰部以上在轮椅上和床上活着,腰部以下在手术中死去,他在医院挣扎了两年,全家陷入债台高筑的困局。2000年,父母泪流
期刊
两个多月前,在小洲村麦客老弟诚邀的晚餐席上,我有幸认识了也同在小洲村客居发展,为人朴实真诚、谦和低调的青年书法家兼篆刻家彭本科。我欣赏了他的一批文化底气很足、艺术素养很好的书法和篆刻作品。  “无巧不成书”,本科不但与我是广州美术学院的校友,而且他还是个湖南娄底伢子,而我自1968年从广州毕业后就分配到长沙工作,一晃就是40个年头,对湖南人的性格、气质、思想等特点非常熟悉。本科身上就有非常鲜明的湖
期刊
早些年,娄底书法活动做得风生水起,学术氛围十分浓郁,是湖南乃至全国书法界少有的书法人才汇聚地之一。娄底市书协、婁底书法研究会经常邀请省内外书法名家前去讲学,点评作品。许多国内书法大家、学者都曾到娄底讲学,我也多次受邀参加过娄底的书法活动,因而,我不仅对娄底书法界有一定的了解,也结识了许多娄底书法界的好朋友,曾峰就是其中之一。  我原以为曾峰是一位专事书法的艺术家,直到认识他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他
期刊
海边拾石二首  五彩缤纷眼欲迷, 欢腾跳跃返孩提。  此身恍若成精卫, 填海不嫌躯体微。  斑斓疑是女娲遗, 万劫千磨水下奇。  不补昊天甘委地, 归来携袖夕阳西。  《海边拾石二首》隶书中堂,见于《沈鹏书画续谈》下册,此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沈鹏先生作为卓越的艺术家,他首先是思想家、学者、诗人。他的创作,激情与理性、诗意与技法达到了有机的统一。这两首诗,平中见奇,浅中见深,飞腾着丰富的想象与聯
期刊
画家杨强立  杨强立,1965年出生,长沙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湖南省文史馆员书画院特聘书画家。作品被北京荣宝斋、台湾故宫博物院等权威机构收藏,连续六次入选全国美展。出版有《杨强立画集》《杨强立山水画集》等。  湖南山水自古以雄秀奇谲、缥缈神秘而见称于世。杨强立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其对湖湘山水之幽秀奇古、湖湘文化之坚毅本朴,有着深入之感受与长期之浸渍。而其内在所
期刊
2014年,杨克炎先生赠我其所藏游寿先生论书手札《书法新认识》复件,我捧读再三,不禁潸然。  此信围绕《吊比干文》的书者和书风而展开论述,由此信中,游寿先生之治学崇尚与书学思想亦初见端倪。  游寿先生在此信中言:  拓跋魏迁洛之举,是中国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民族史上一次大联合。我们读北史,当时虽统一了北方,实是非常混乱。所以孝文(拓跋宏,即元宏)决(定)移都历代文化中心的洛阳。由于移风易俗不是轻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