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理财·市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1230_yuzt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助力个人美好生活的实现。很显然,当下创新创业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尤其在双创政策大力支持的新形势下,学生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实现。高职院校要积极顺应时代的变化,积极地探索和创新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提升方法,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专业教育模式,全面夯实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行业挑战。本文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高职财经类专业双创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并就提升双创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
  现阶段,社会和各行业的发展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体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国家或是行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面临的阻力会越来越大,同时各方面的瓶颈也会明显地制约前进的脚步。很显然,创新是突出重围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的唯一途径,无数的历史实践证明,一味地沉迷于当下的成绩是行不通的,必须要在现在的发展基础上不断地寻求突破与新的增长点。唯创新者胜,很显然,创新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的生命,更是国家命运发展所系,而这一切都需要依靠创新型人才来实现,人才是推进社会与技术进步的关键力量,所以说民族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显然已经成为推动科技更新,行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而创业,是人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探索更多可能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持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教育的目标不再重点关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以双创能力为代表的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为首要任务。所以,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在人才培育的目标与内容上,要充分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及当前高校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特点,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内容、实施方案等进行综合考虑,并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通过着力培养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来实现学生个人更好的发展,以及更好地促进社会可持续进步。
  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强大的实践能力支撑,并且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落到实处、落到细节,不能停留在教材上或是口头上,这就意味着除了对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加强培养之外,还要要求学生有其他综合素质的支撑,比如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廉洁精神,以及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在日常的创新与创业过程中能发挥出有效的助力作用。因此,这也对双创教育的理念与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在双创教育上还存在着较大的进步空间,具体的问题与不足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双创教育的模式落后,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理念与技术瞬息万变,很显然,这就需要双创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素材还极为落后,还是沿用之前的方案与素材,已经与当下的社会形势脱节,而且操作性不强,都是口头教育。二是教育主体的综合能力参差不齐,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动向,当前许多双创教育工作的思想较为落后,自身本就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仅仅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不仅缺少针对性,更是缺少时效性。三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个别学生对人生蓝图没有具体的规划,对生活方向没有清晰的目标,无心进取,而且极易沉迷于网络,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创新意识都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四是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和机会较少,当前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普遍停留在口头上,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搭建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较少,这就导致学生的应用和输出能力较弱,无法将所学转变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要加强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双创意识与双创能力培养,首先教育工作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吸收和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从教学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等四个方面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实施的过程,以实际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当下学生的思维与行为特点,对学生从理论知识、个人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教学培养,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以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地位,同时,还要从学生的思维上着手,以新颖的课程设计以及课程实施路径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比如,利用微课等课件形式来提升双创教育的质量与时效性,微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而且针对性强,更贴近学生的思维习惯,更具有综合性与指导性,更适合当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2.紧跟行业发展需求,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创新创业之所以不易,是因为这个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面临不可知的风险与困难,这就需要学生自身能力过硬,应对得当。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双创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明确双创教育的内容,对课程设计进行分级,一级一级的循序渐进,从专业能力、心理素质、环境认知、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各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所以,仅仅依靠传统的双创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需要积极打造第二课堂,在创新能力方面,利用互联网的海量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创业环境的风险识别层面,利用现实案例让学生及时了解创业的环境、机会以及风险,掌握基本的法律、财务、金融、税务知识。在创业实践层面,积极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流程,营造创业体验环节,如市场评估、融资、撰写创业计划书等,引导学生理性创业。
  3.实行多角度评价,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须基于“立德树人”的目标出发。建立健全综合评价体系,实行多角度、全方位评价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的有效途径。因为基础教育的方法不一样,教学的结果就会有差别,要多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要从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心理素质、专业水平、思想品质等全方位培养出发,而不仅仅只是以专业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通过同学互评、家长点评、老师评价、学生自評等多种评价方式,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以评价结果为参照,不断研究和调整育人的方法和目标,以教学质量的提升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转移,想要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很显然,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尤为重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时代的发展趋势不会因个体而改变,教育也是如此,唯有积极顺应形势,结合当前社会高速发展下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学生的思维行为等综合特点,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才能真正意义上为社会建设输出高质量的人才。而学生自身也要有清晰的目标和对自身清醒的认识,积极接收新的市场发展信息,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巩固专业技能,让自身与市场发展环境融为一体,为日后的就业、发展、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进一步弘扬榜样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6月30日,河南省审计厅组织举办庆“七一”表彰大会暨专题党课活动,为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对“两优一先”等各类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并由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級巡视员吴晓春为全体党员干部讲授专题党课。活动由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凯主持。  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第三巡回指导组成
期刊
高职院校在招生的时候运用传统媒体进行招生,传统媒体没有交互的效能,会导致高校在招新生的时候不能更好地掌控学生的情况,这会对高校的宣传广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新媒体背景下,因为新媒体有共享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高职院校使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做好招生工作,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校的具体情况,可以给予学生更全面的信息,提升高校的吸引作用,从而促使高校招收更多的生源。  多元化主流媒体传播方式  什么
期刊
家庭财务现状  1.家庭情况  主人公年龄47岁,已婚,爱人是家庭主妇,育有2个小孩,职业:某私立医院股东  2.财务状况  房产3套,一套自住,一套父母住,一套闲置,总市值约2000万元。  财富目标  1.短期目标:置换学区房;  2.中期目标:储备子女的教育经费;  3.长期目标:为退休养老做好准备,有出国移民的打算。  理财规划  王先生理财资产配置过于单一,随着资管新规的逐步落地,后期可
期刊
在今年“五一”长假中,洛阳市多个景区都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除了龙门石窟、白马寺等“老牌”风景名胜区外,近年建成投用的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主要包括应天门、九洲池、明堂等三大片区)表现抢眼,吸引了大批游客的目光,上央视、限客流、创纪录,无不彰显着新晋“网红打卡地”的顶级流量特质。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有着洛阳审计人不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  2020年,洛陽市审计局受市委委托对洛阳市“文化旅游
期刊
2021年5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修正草案)》。草案保持审计基本制度不变,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下扩展审计范围,增加了对除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外的其他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国有资源、国有资产、公共资金和地方银行等进行审计监督的规定,强化审计监督手段,增强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公信力。继1994年8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