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就听说著名笑星巩汉林和金珠有个专业学电影的儿子,最近又有消息说“父子俩为金珠带的社区舞蹈队拍纪录片”,原来巩汉林一家与DV的关系相当紧密,甚至其子巩天阔选择“导演”这个行业也和DV有不解之缘。
一对DV“老”玩家
论起来,巩天阔接触影像也十多年了。家里第一台DV是巩汉林当年到柏林电影节参加吴子牛导演的《火狐》颁奖时买的一台夏普。虽然只是台模拟信号的摄像机,但在当年已算是“罕有”。当时一般人还没动态影像记录的概念,时髦点的也顶多是“拍照片”。就算几年之后家里添了一台索尼DV,也依旧像精密仪器一样收藏在柜子里。“那时候摄像机还算大件,我也不太敢下手。”巩天阔笑言。
和大部分导演的经历一样,巩天阔对影像的喜好是从看电影开始。“我初二的时候开始爱看动作片,那时正好有一部电影叫《谍中谍》,心想自己要是也能把拍的东西剪成这样就好了。”这时巩汉林正为迷上电脑游戏的儿子担心。但自从天阔参加了一次清华大学组织的电脑夏令营后,情况就有了些改变——在这次活动中天阔的作品获得大奖。这让爷俩都对电脑感兴趣了。巩汉林带着天阔参加了农展馆的一次软件展,发现了一种叫“会声会影”的软件。
“没想到这东西居然能把视频剪辑到一起,就好像在做电影。”偶然的发现让天阔对剪辑产生了兴趣。“结果这一学,又知道好多新名词,比如‘1394’、‘渲染’、‘生成’等等。我们到中关村找人问,说不但要买采集卡,就连家里那台电脑都要升级。”就这样,“学而不倦”的爷俩儿开始跟视频剪辑“较真儿”了。原本对电脑就比较在行的天阔第一次剪了段自己和同学表演的相声,渐渐地在剪辑方面也俨然成了“行家”。眼见复杂的剪辑工作儿子居然一人就能搞定,巩汉林也开始跟儿子学起了剪辑。
“初三运动会上,我参加跳远和百米比赛,我爸、我妈偷偷过来‘观战’,用DV拍下来了,后来我爸还把做好的视频刻了VCD送人。用我爸的话说,现有的资源要学会利用,否则就是一种浪费。更何况把东西编出来了还能省硬盘。”就这样影像也成了一家人沟通感情的重要工具。巩天阔在英国剑桥的设计学院毕业时,巩汉林和妻子金珠特地赶到,并与儿子一起同游欧洲。那一次巩汉林也跟着儿子“恶补”了不少剪辑的知识。
如今爷俩的影片也是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我爸和我做片子的风格不一样,我做片子一定要在色彩和技术上充分讲究,要有好听的音乐和好看的片头;我爸做片子一定中规中矩,要有配音,他甚至会专门为片中出现的著名建筑和风景古迹查资料。效果嘛,可以说是又看风景,又能学知识,既流畅又好看。”
名人之后
看过巩天阔小学、初中时代同桌的一篇BLOG。“我觉得有句话很对,就是他(巩天阔)从小就不炫耀自己有个这样的爸爸。记得是有一次聊天才提起的,当时真的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觉得挺不一样的……”这是同桌唯一一次听到巩天阔谈到他爸爸。“主要是不希望大家觉得他有什么不一样,于是就骗同学说我和他妈都是开超市的。”巩汉林如是说。
有人说,名人的后代,不管是否自己愿意,注定都要生活在上辈人的光环里。在演艺圈里子承父业现象并不少见,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但尽管王献之幼时学书法有“吾儿磨尽三缸水”的努力,仍有被人称作“唯有一点像羲之”的无奈。在众人眼中,虽然身为“明星二代”的孩子也很努力,甚至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才华,但他们的成功也或多或少地受到父辈的庇护。更多时候别人往往忽视他们的个人努力,以为这都是靠上辈人的名气。
当然,能否突破“光环”,更大程度上还得靠自己。创作者永远要用作品说话,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想当然地以为巩汉林的儿子肯定会子承父业地搞相声小品,但巩天阔却想当导演。
专业人士巩天阔
“我当时就很想做电影,拍大片。”
做导演的志向是巩天阔初中时就建立起来的,而依照巩汉林一家认真的个性,还是希望孩子去学点真本事。“去美国吧,不放心;去新西兰吧,太远;去英国吧,好歹能培养出个英国绅士来。”初中毕业后的巩天阔离开父母,在英国东南部的一个小镇呆了1年后去了剑桥,开始了高中生活。
在国外的日子如何,只有自己知道,而现在说起来,巩天阔谈到最多的还是自己的电影梦。“我在英国学的是视觉艺术,主修平面,但心里想的还是电影。”如果你只是把这种说法当成少年对于动作片一时的喜爱就错了,在传统的英国学校里,天阔居然用自己收藏的玩具模拟了一场《黑客帝国》中的武打场面。
“我们那所学校略微保守,他们更习惯于那种将古典名著改编的作品,至少也要有一定的思想性。他们还不太能接受这个。”
但就是这个被英国老师们不太看好的作品,却成为巩天阔进入美国佛罗里达州弗塞(FULL SAlL)大学的一块敲门砖。“这个学院是一所有着全国杰出电影系的娱乐业大学,来的学生也有各种基础,有不少在电视台工作过的,也有一些拍过独立电影和广告的。但对学生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有一颗爱电影的心。”巩天阔终于开始他梦寐以求的电影制作和电影导演专业。“在这所大学里学影视有个好处就是可以用到世界上最新的设备,各大设备公司都与学校有业务联系,其中一些厂家也会把最新产品提供给学校。因为他们知道从这里毕业的人大部分都会在行业里工作。”
弗塞大学不但设备专业,连上课时间也要向专业剧组看齐。“我们学校24小时里都有课。每天9点开始第一堂课,每堂课为4小时。在每天的6堂课里,每个学生都至少上两堂课,没有双休日。要是赶上拍片子,每天就上4堂课,也就是16小时。什么都要自己动手,所以也把每个人的动手能力培养得很强,团队精神人人都有。”和英国大学一年要休假一个季度的作息时间相比,美国弗塞大学的学习时间简直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老师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知道行业的特性——任何时间都可能需要你工作。”也难怪老妈金珠说到巩天阔的工作时会感慨道:“我支持儿子的事业,但就是担心他的身体,导演这个职业累呀!”
做导演就是和人打交道
这几年巩天阔差不多做了80多部短片,“胶片和数字我们都学过,教我导演的老师说胶片和数字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摄影老师却认为有一些感觉上的东西数字不能表达,不过如果后期投资大,数字和胶片还是可以相抗衡的。”巩天阔的梦想是当一个剧情片导演,而他毕业前的作品《又得好东西》却是部彻底的恶搞武打喜剧。“正因为我要做一个导演,就更要学会适应任何剧本。这个剧本是我一个美国同学的,风格以香港早期武打片为主,其中也有大量的中西方幽默元素。当然这也是对自己能否完成他人思想的一种挑战。不过我还是希望能做个剧情动作片导演。”非但是好导演,而且还是一个好演员,在这部影片中,巩天阔不但身兼制片人、导演等职务,还亲自扮演了其中的男主人公。“做导演就要什么都尝试。”现在天阔还在巩汉林自编自导自演的贺岁舞台剧《戏里戏外戏中戏之草台班子》中官任技术协调。当然,和大部分刚接触社会的年轻人一样,巩天阔面临的最大问题同样是接触社会。 “在这所‘社会大学’里我还是新生,把握好心态才是成功的关键。”
记得巩汉林在一次采访中说:“DV是最好的人生记录,因为人人都会老。”十年过去了,时光不再,而回头看去,那些快乐的点滴却被DV记录下来。在父子俩对影像的切磋中,DV渐渐影响了一家人的生活,爸爸巩汉林用DV记录了生活中的快乐与思念的点滴;而儿子巩天阔却因DV找到了自己的未来之路。
一对DV“老”玩家
论起来,巩天阔接触影像也十多年了。家里第一台DV是巩汉林当年到柏林电影节参加吴子牛导演的《火狐》颁奖时买的一台夏普。虽然只是台模拟信号的摄像机,但在当年已算是“罕有”。当时一般人还没动态影像记录的概念,时髦点的也顶多是“拍照片”。就算几年之后家里添了一台索尼DV,也依旧像精密仪器一样收藏在柜子里。“那时候摄像机还算大件,我也不太敢下手。”巩天阔笑言。
和大部分导演的经历一样,巩天阔对影像的喜好是从看电影开始。“我初二的时候开始爱看动作片,那时正好有一部电影叫《谍中谍》,心想自己要是也能把拍的东西剪成这样就好了。”这时巩汉林正为迷上电脑游戏的儿子担心。但自从天阔参加了一次清华大学组织的电脑夏令营后,情况就有了些改变——在这次活动中天阔的作品获得大奖。这让爷俩都对电脑感兴趣了。巩汉林带着天阔参加了农展馆的一次软件展,发现了一种叫“会声会影”的软件。
“没想到这东西居然能把视频剪辑到一起,就好像在做电影。”偶然的发现让天阔对剪辑产生了兴趣。“结果这一学,又知道好多新名词,比如‘1394’、‘渲染’、‘生成’等等。我们到中关村找人问,说不但要买采集卡,就连家里那台电脑都要升级。”就这样,“学而不倦”的爷俩儿开始跟视频剪辑“较真儿”了。原本对电脑就比较在行的天阔第一次剪了段自己和同学表演的相声,渐渐地在剪辑方面也俨然成了“行家”。眼见复杂的剪辑工作儿子居然一人就能搞定,巩汉林也开始跟儿子学起了剪辑。
“初三运动会上,我参加跳远和百米比赛,我爸、我妈偷偷过来‘观战’,用DV拍下来了,后来我爸还把做好的视频刻了VCD送人。用我爸的话说,现有的资源要学会利用,否则就是一种浪费。更何况把东西编出来了还能省硬盘。”就这样影像也成了一家人沟通感情的重要工具。巩天阔在英国剑桥的设计学院毕业时,巩汉林和妻子金珠特地赶到,并与儿子一起同游欧洲。那一次巩汉林也跟着儿子“恶补”了不少剪辑的知识。
如今爷俩的影片也是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我爸和我做片子的风格不一样,我做片子一定要在色彩和技术上充分讲究,要有好听的音乐和好看的片头;我爸做片子一定中规中矩,要有配音,他甚至会专门为片中出现的著名建筑和风景古迹查资料。效果嘛,可以说是又看风景,又能学知识,既流畅又好看。”
名人之后
看过巩天阔小学、初中时代同桌的一篇BLOG。“我觉得有句话很对,就是他(巩天阔)从小就不炫耀自己有个这样的爸爸。记得是有一次聊天才提起的,当时真的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觉得挺不一样的……”这是同桌唯一一次听到巩天阔谈到他爸爸。“主要是不希望大家觉得他有什么不一样,于是就骗同学说我和他妈都是开超市的。”巩汉林如是说。
有人说,名人的后代,不管是否自己愿意,注定都要生活在上辈人的光环里。在演艺圈里子承父业现象并不少见,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但尽管王献之幼时学书法有“吾儿磨尽三缸水”的努力,仍有被人称作“唯有一点像羲之”的无奈。在众人眼中,虽然身为“明星二代”的孩子也很努力,甚至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才华,但他们的成功也或多或少地受到父辈的庇护。更多时候别人往往忽视他们的个人努力,以为这都是靠上辈人的名气。
当然,能否突破“光环”,更大程度上还得靠自己。创作者永远要用作品说话,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想当然地以为巩汉林的儿子肯定会子承父业地搞相声小品,但巩天阔却想当导演。
专业人士巩天阔
“我当时就很想做电影,拍大片。”
做导演的志向是巩天阔初中时就建立起来的,而依照巩汉林一家认真的个性,还是希望孩子去学点真本事。“去美国吧,不放心;去新西兰吧,太远;去英国吧,好歹能培养出个英国绅士来。”初中毕业后的巩天阔离开父母,在英国东南部的一个小镇呆了1年后去了剑桥,开始了高中生活。
在国外的日子如何,只有自己知道,而现在说起来,巩天阔谈到最多的还是自己的电影梦。“我在英国学的是视觉艺术,主修平面,但心里想的还是电影。”如果你只是把这种说法当成少年对于动作片一时的喜爱就错了,在传统的英国学校里,天阔居然用自己收藏的玩具模拟了一场《黑客帝国》中的武打场面。
“我们那所学校略微保守,他们更习惯于那种将古典名著改编的作品,至少也要有一定的思想性。他们还不太能接受这个。”
但就是这个被英国老师们不太看好的作品,却成为巩天阔进入美国佛罗里达州弗塞(FULL SAlL)大学的一块敲门砖。“这个学院是一所有着全国杰出电影系的娱乐业大学,来的学生也有各种基础,有不少在电视台工作过的,也有一些拍过独立电影和广告的。但对学生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有一颗爱电影的心。”巩天阔终于开始他梦寐以求的电影制作和电影导演专业。“在这所大学里学影视有个好处就是可以用到世界上最新的设备,各大设备公司都与学校有业务联系,其中一些厂家也会把最新产品提供给学校。因为他们知道从这里毕业的人大部分都会在行业里工作。”
弗塞大学不但设备专业,连上课时间也要向专业剧组看齐。“我们学校24小时里都有课。每天9点开始第一堂课,每堂课为4小时。在每天的6堂课里,每个学生都至少上两堂课,没有双休日。要是赶上拍片子,每天就上4堂课,也就是16小时。什么都要自己动手,所以也把每个人的动手能力培养得很强,团队精神人人都有。”和英国大学一年要休假一个季度的作息时间相比,美国弗塞大学的学习时间简直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老师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知道行业的特性——任何时间都可能需要你工作。”也难怪老妈金珠说到巩天阔的工作时会感慨道:“我支持儿子的事业,但就是担心他的身体,导演这个职业累呀!”
做导演就是和人打交道
这几年巩天阔差不多做了80多部短片,“胶片和数字我们都学过,教我导演的老师说胶片和数字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摄影老师却认为有一些感觉上的东西数字不能表达,不过如果后期投资大,数字和胶片还是可以相抗衡的。”巩天阔的梦想是当一个剧情片导演,而他毕业前的作品《又得好东西》却是部彻底的恶搞武打喜剧。“正因为我要做一个导演,就更要学会适应任何剧本。这个剧本是我一个美国同学的,风格以香港早期武打片为主,其中也有大量的中西方幽默元素。当然这也是对自己能否完成他人思想的一种挑战。不过我还是希望能做个剧情动作片导演。”非但是好导演,而且还是一个好演员,在这部影片中,巩天阔不但身兼制片人、导演等职务,还亲自扮演了其中的男主人公。“做导演就要什么都尝试。”现在天阔还在巩汉林自编自导自演的贺岁舞台剧《戏里戏外戏中戏之草台班子》中官任技术协调。当然,和大部分刚接触社会的年轻人一样,巩天阔面临的最大问题同样是接触社会。 “在这所‘社会大学’里我还是新生,把握好心态才是成功的关键。”
记得巩汉林在一次采访中说:“DV是最好的人生记录,因为人人都会老。”十年过去了,时光不再,而回头看去,那些快乐的点滴却被DV记录下来。在父子俩对影像的切磋中,DV渐渐影响了一家人的生活,爸爸巩汉林用DV记录了生活中的快乐与思念的点滴;而儿子巩天阔却因DV找到了自己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