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经济性要求将会提高,配电自动化各种功能之间的协调性要求增强,对信息的需求加大,从而对配电自动化功能的集成及综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文章针对当前我国配电自动化新技术的发展形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集成;新技术;
1 当前我国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存在的缺失
1.1 配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电力市场的环境来看,配电系统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亟待改进。
1.1.1电能质量监测评价功能缺失
当前电力市场环境下,电能质量受到的关注颇高,促使电能质量监测手段的建立,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单独建立监测系统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成本支出,产生大量的费用,这无形中会加大供电企业的成本。因此,现在各大配电公司采取将电能质量监测作为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的一项功能进行开发,研制可以同时考虑电能质量检测的配电SCADA系统和相应的分析软件,该软件的出现解决了电能质量监测中否认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数据信息通道及数据库系统的共享,进而实现了高效经济的在线监测目标。供电公司也可以通过所监测的信息检验其电能质量状况,然后决定需要采取的对策。
1.1.2 改进软件使其适应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配电企业的软件存在着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对此,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完善,使其可以指导实践。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峰谷电价、分时电机及实时电价的出现,使负荷的随机性增加,也增加了对预测负荷的难度,这就要求必须要调整预测负荷的软件,使其适应这一变化。
过去,无功优化是在满足电压约束的条件下以网损最小最为目标进行的,在电力市场环境中,无功优化与电压调整是与用户的供电质量息息相关的,而供电质量与配电电价是存在着一定关联的,所以,当前的无功优化要与增加收益为目标。同样,故障的检测与网络的重构都必须要建立收益为最大目标的理念,以为企业创收为终极目标。
1.1.3 加大信息系统集成化及应用功能综合化力度
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支出,就需要从当前的管理模式出发,从传统的模式中脱离处来,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集成配网自动化系统信息,将其所具备的功能进行必要的重组与综合,实现SCADA系统与CIS系统的一体化设计、融合现有的CIS系统、线损管理系统、可靠性管理系统及生产 MIS系统,实现一体化的配电管理系统。
1.2 实现用户自动化需要面对的困难
1.2.1 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配电网阻塞
当前,我国的电力市场环境属于零售市场模式,相对传统的市场模式,其更加开放,需求侧竞价是允许存在的,这在无形中加大了网络运营商工作的难度,其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才能防止配电网络的阻塞,综合考虑,采取配电自动化系统解决这一问题经济可行。
1.2.2 加入分时电价、实时电价信息发布及计量的功能
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环境较为复杂,要想更好地运用电价调节功能,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调节,可以采用分时电价或者实时电价的方式进行控制,主要是对系统负荷曲线的调节,降低高峰,改善负载率,降低配电网建设所需成本,可以采取延缓基建投资、提高系统容量负载率的方法来实现成本的降低,这就需要必须要的技术手段来支持实时电价、分时电价,因此,可以将电价的信息发布与计量、结算向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配电自动化的综合效益。
1.3 配电自动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首先,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电力市场环境中,要想保证终端用户供电的可靠性,变电站、馈线自动化等系统就需要建立高度可靠的管理模式,具备灵敏的故障评判标准,同时具备隔离及恢复故障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增加投资,加大建设的步伐,提高变电站的安全管理能力,尽可能的减少停电的次数与实践,降低损失。同时,一旦配电网发生故障,必須要立即维修,在这一过程中,要采用相应的软件迅速识别重要客户,尽可能的减少对其供电影响,优先保障其需求。
其次,为了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就需要不断地完善SCADA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对部分重要客户的监控,更要做到可靠、高速、准确,尽量减少失误,否则必然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从损失的类型来看,分为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直接损失就是由于停电导致的损失,间接损失就是指可能产生的社会不良影响。
再次,完善SCADA与GIS一体化设计,促进 SCADA和GIS数据一体化、功能一体化、界面一体化,实现从GIS中自动提取SCA-DA需要的网络结构和属性数据及由SCADA系统向GIS提供配电实时运行数据。
最后,可以采用具有扩展功能的综合型配电自动化终端,尽量满足当前电力市场对电能质量监测及实时电价信息的发布需求,实现综合信息的采集与控制,尽可能的降低现场终端数量及系统的复杂功能,可以采用具有可扩展功能的综合型配电自动化终端,除了要具备一般的功能外,还需要具备电能质量监测、实时电价信息发布、故障录波及仪表的部分功能。
2 加强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与人员素质培训
配电自动化系统相对较为复杂,功能集合,健全、完善的配网自动化管理机制是发挥其功能,提高企业与社会综合效益的凭证。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要从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员培训等方面着手控制,通过合理的分工,明确的规章及专业的运行人员使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效益得到最大的发挥。
配电自动化管理机构设置方案要做到部门分工明确,权责分明,明确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一、二次设备、主站系统、终端设备、通讯等运行与维护单位,并就有关工作交叉情况作出明确的指示,对各单位的工作流程有明确的规定,建立健全专职机构,从事规划编制、工程管理、质量管理及运行维护管理等日常工作。按照“配售分离”的原则设置专职呼叫中心和客户服务部门,提高供电企业形象。
相关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明确部门人员的操作权限,要使员工职责分明,互不冲突,对设备的操作规范进行明确的规定,对出现的状况进行分析,使设备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运行管理人员是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相对较为灵活且积极的因素,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做好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人员的素质培训,使其可以更清楚的掌握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相关知识,并可以在实践中应用,可以处理好系统自身的故障,熟悉变电站及配电网结构与运行的方式,对监控范围内的设备运行情况及相关参数与性能有足够的了解,通过有组织的培训工作,提高系统运行维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对SCADA技术、数据传输网络技术、GIS技术、新型通信协议标准、网络安全、光通信与PLC技术、IED 现场设备技术(包括RTU、FTU、TTU、电子TA/TV等)和配电网运行分析等配点自动化相关知识的理解。通过激发培训人的潜能促进系统整体运行水平与工作效率的提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经济性要求将会提高,配电自动化各种功能之间的协调性要求增强,对信息的需求加大,从而对配电自动化功能的集成及综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帆,肖红亮.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浅探[J].科技信息.2010(21).
[2]戚振军.论数字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J].广东科技.2008(14).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集成;新技术;
1 当前我国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存在的缺失
1.1 配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电力市场的环境来看,配电系统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亟待改进。
1.1.1电能质量监测评价功能缺失
当前电力市场环境下,电能质量受到的关注颇高,促使电能质量监测手段的建立,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单独建立监测系统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成本支出,产生大量的费用,这无形中会加大供电企业的成本。因此,现在各大配电公司采取将电能质量监测作为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的一项功能进行开发,研制可以同时考虑电能质量检测的配电SCADA系统和相应的分析软件,该软件的出现解决了电能质量监测中否认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数据信息通道及数据库系统的共享,进而实现了高效经济的在线监测目标。供电公司也可以通过所监测的信息检验其电能质量状况,然后决定需要采取的对策。
1.1.2 改进软件使其适应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配电企业的软件存在着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对此,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完善,使其可以指导实践。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峰谷电价、分时电机及实时电价的出现,使负荷的随机性增加,也增加了对预测负荷的难度,这就要求必须要调整预测负荷的软件,使其适应这一变化。
过去,无功优化是在满足电压约束的条件下以网损最小最为目标进行的,在电力市场环境中,无功优化与电压调整是与用户的供电质量息息相关的,而供电质量与配电电价是存在着一定关联的,所以,当前的无功优化要与增加收益为目标。同样,故障的检测与网络的重构都必须要建立收益为最大目标的理念,以为企业创收为终极目标。
1.1.3 加大信息系统集成化及应用功能综合化力度
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支出,就需要从当前的管理模式出发,从传统的模式中脱离处来,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集成配网自动化系统信息,将其所具备的功能进行必要的重组与综合,实现SCADA系统与CIS系统的一体化设计、融合现有的CIS系统、线损管理系统、可靠性管理系统及生产 MIS系统,实现一体化的配电管理系统。
1.2 实现用户自动化需要面对的困难
1.2.1 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配电网阻塞
当前,我国的电力市场环境属于零售市场模式,相对传统的市场模式,其更加开放,需求侧竞价是允许存在的,这在无形中加大了网络运营商工作的难度,其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才能防止配电网络的阻塞,综合考虑,采取配电自动化系统解决这一问题经济可行。
1.2.2 加入分时电价、实时电价信息发布及计量的功能
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环境较为复杂,要想更好地运用电价调节功能,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调节,可以采用分时电价或者实时电价的方式进行控制,主要是对系统负荷曲线的调节,降低高峰,改善负载率,降低配电网建设所需成本,可以采取延缓基建投资、提高系统容量负载率的方法来实现成本的降低,这就需要必须要的技术手段来支持实时电价、分时电价,因此,可以将电价的信息发布与计量、结算向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配电自动化的综合效益。
1.3 配电自动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首先,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电力市场环境中,要想保证终端用户供电的可靠性,变电站、馈线自动化等系统就需要建立高度可靠的管理模式,具备灵敏的故障评判标准,同时具备隔离及恢复故障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增加投资,加大建设的步伐,提高变电站的安全管理能力,尽可能的减少停电的次数与实践,降低损失。同时,一旦配电网发生故障,必須要立即维修,在这一过程中,要采用相应的软件迅速识别重要客户,尽可能的减少对其供电影响,优先保障其需求。
其次,为了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就需要不断地完善SCADA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对部分重要客户的监控,更要做到可靠、高速、准确,尽量减少失误,否则必然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从损失的类型来看,分为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直接损失就是由于停电导致的损失,间接损失就是指可能产生的社会不良影响。
再次,完善SCADA与GIS一体化设计,促进 SCADA和GIS数据一体化、功能一体化、界面一体化,实现从GIS中自动提取SCA-DA需要的网络结构和属性数据及由SCADA系统向GIS提供配电实时运行数据。
最后,可以采用具有扩展功能的综合型配电自动化终端,尽量满足当前电力市场对电能质量监测及实时电价信息的发布需求,实现综合信息的采集与控制,尽可能的降低现场终端数量及系统的复杂功能,可以采用具有可扩展功能的综合型配电自动化终端,除了要具备一般的功能外,还需要具备电能质量监测、实时电价信息发布、故障录波及仪表的部分功能。
2 加强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与人员素质培训
配电自动化系统相对较为复杂,功能集合,健全、完善的配网自动化管理机制是发挥其功能,提高企业与社会综合效益的凭证。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要从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员培训等方面着手控制,通过合理的分工,明确的规章及专业的运行人员使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效益得到最大的发挥。
配电自动化管理机构设置方案要做到部门分工明确,权责分明,明确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一、二次设备、主站系统、终端设备、通讯等运行与维护单位,并就有关工作交叉情况作出明确的指示,对各单位的工作流程有明确的规定,建立健全专职机构,从事规划编制、工程管理、质量管理及运行维护管理等日常工作。按照“配售分离”的原则设置专职呼叫中心和客户服务部门,提高供电企业形象。
相关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明确部门人员的操作权限,要使员工职责分明,互不冲突,对设备的操作规范进行明确的规定,对出现的状况进行分析,使设备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运行管理人员是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相对较为灵活且积极的因素,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做好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人员的素质培训,使其可以更清楚的掌握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相关知识,并可以在实践中应用,可以处理好系统自身的故障,熟悉变电站及配电网结构与运行的方式,对监控范围内的设备运行情况及相关参数与性能有足够的了解,通过有组织的培训工作,提高系统运行维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对SCADA技术、数据传输网络技术、GIS技术、新型通信协议标准、网络安全、光通信与PLC技术、IED 现场设备技术(包括RTU、FTU、TTU、电子TA/TV等)和配电网运行分析等配点自动化相关知识的理解。通过激发培训人的潜能促进系统整体运行水平与工作效率的提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经济性要求将会提高,配电自动化各种功能之间的协调性要求增强,对信息的需求加大,从而对配电自动化功能的集成及综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帆,肖红亮.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浅探[J].科技信息.2010(21).
[2]戚振军.论数字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J].广东科技.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