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亚珂,1987年出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嵩县黄庄乡三合村党支部副书记,嵩县手绘小镇写生基地创办人。2019年被共青团中央和农业农村部共同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
2020年10月,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上映。在村里忙得不可开交的冯亚珂并没有时间去看。直到半个月后,一个朋友发来了电影人物原型的链接,冯亚珂才知道,原来电影中《神笔马亮》单元,讲的是自己的故事。
冯亚珂的家乡三合村,地处伏牛山深处。自打他记事起,村里就很穷。
立志成为画家的冯亚珂,在高中和大学时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写生基地,但每逢假期,背着画板回到老家的山上画画时,他对这些再熟悉不过的风景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与全国其他的写生基地相比,自己的家乡一点都不差。
大学毕业后,冯亚珂在郑州开办了美术培训班,他时常带着学生回村里写生。村子里没有宾馆,老师和学生只能住在镇上,相当不便。想要回乡创业的念头在冯亚珂的心中越发强烈。
一个冬天,快过年了,在外务工的乡亲们都回到了村子里。冯亚珂家是开超市的,一天,一位老乡来买东西,冯亚珂清晰地记得,老乡的脸和手都皴裂了,他不禁心生同情,甚至忍不住想问:“为什么几块钱一盒的护肤霜、擦脸油都舍不得买?”但下一秒,他又看到老乡脸上灿烂、真诚的笑容,想到“也许他们真的舍不得花这个钱,又或许他们觉得自己是粗人,没必要护手和脸”。这一次,冯亚珂下定了决心——要用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家乡创办一个写生基地,给村里带来经济效益,提高乡亲们的生活水平。
2015年,怀着一腔热血的冯亚珂回到家乡,迎来的却是家人的不解和反对。 “父母好不容易把我培养成大学生,本是光宗耀祖的事。当时村里人都往外边跑,我反而回到老家,让父母感觉很没面子。”给家人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后,三合村的第一个农家宾馆终于开张。
基础设施跟不上,去找写生团队吃闭门羹……克服前期的种种困难之后,冯亚珂家的生意渐渐好起来。他不厌其烦地劝说乡亲们一起改建农家宾馆,但大家仍然对此半信半疑。
转变乡亲们的观念,是冯亚珂觉得最难的一关。2017年上半年,创建写生基地的事业得到了乡政府的全力支持。首先要把中心区域建设得漂漂亮亮的,有停车场、广场、宾馆等。“但中心区的乡亲们觉得,我们农村那么破、那么穷,城里人为什么会到这里写生画画?如果建好了宾馆,没人来怎么办?所以我们要给老乡们一个承诺。”于是,乡政府向村民保证,乡里负责去找人。冯亚珂给出的承诺是,有写生团队来了,优先安排住在乡亲们的宾馆里。当时,作为个体户的冯亚珂并没有义务这么做,但他知道,如果家乡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让老乡们都参与进来,赚到钱。更何况他自己是党员,党员带头是应该的。不管受多少委屈,都是值得的。
随着手绘小镇的人气日益上涨,以及政府的参与主导,老百姓才渐渐相信:这件事,乡里都这么支持,肯定是好事。
2018年5月,适逢三合村两委换届。老乡们找到冯亚珂,对他说:“亚珂啊,你这样干,可能有些事不好解决,你参与竞选吧。我们都投你,我们相信你。”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期待,冯亚珂参加了选举,并高票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成为村干部队伍中最年轻的面孔。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冯亚珂的干劲也更足了。这一年,三合村的面貌发生了质的改变——2018年底,村里的13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然而,最让冯亚珂感到欣慰的,不是带着村民们赚了多少钱,而是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来村里写生的都是学生、老师、画家,他们有文化、有素质。换作以前,村里人根本没机会接触到这些人。从2016年到现在,写生团队来来去去,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里的每家每户。许多村民以前觉得上学没用处,学知识没用处,现在他们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也上大学,有的甚至要孩子学画画。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少年时的画家梦,青年时的手绘小镇梦,到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梦,冯亚珂没有天上掉下来的“神笔”,而是以智慧、勇气、干劲、努力为画笔,以美丽的家乡为画布,绘出了一幅动人的小康画卷。
Q:回乡创业之前,您就已经是一名党员了,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入党的?
冯亚珂:2009年大学毕业后,我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当了两年炮兵。在部队的时候我就想入党了,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2012年,从部队转业后,我主动找到三合村的一名老党员,说明自己的情况。他说:“可以啊,你是大学生,在家乡入个党,是好事。”于是他就做了我的入党介绍人。有了党员这个新身份后,在带学生的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平时也会留意相关的政策、时政新闻,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先进性。
Q:很多年轻人选择去大城市发展,为什么您会有这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回乡创业?
冯亚珂:回到家乡,还是因为情怀。其实回家创业,并没有我在外边赚得多,但能把人气、流量引到自己的家鄉,带领老乡们一起致富,意义是很重大的。我觉得这与自己追求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关系。搞艺术创作的人,本身都比较有耐心,否则艺术的道路不能顺利走下去。两年的部队经历也锻炼了我的意志,部队里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把一件事干成了,你就成功了。”
采写:许淑瑶 整理:韩 政
2020年10月,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上映。在村里忙得不可开交的冯亚珂并没有时间去看。直到半个月后,一个朋友发来了电影人物原型的链接,冯亚珂才知道,原来电影中《神笔马亮》单元,讲的是自己的故事。
冯亚珂的家乡三合村,地处伏牛山深处。自打他记事起,村里就很穷。
立志成为画家的冯亚珂,在高中和大学时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写生基地,但每逢假期,背着画板回到老家的山上画画时,他对这些再熟悉不过的风景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与全国其他的写生基地相比,自己的家乡一点都不差。
大学毕业后,冯亚珂在郑州开办了美术培训班,他时常带着学生回村里写生。村子里没有宾馆,老师和学生只能住在镇上,相当不便。想要回乡创业的念头在冯亚珂的心中越发强烈。
一个冬天,快过年了,在外务工的乡亲们都回到了村子里。冯亚珂家是开超市的,一天,一位老乡来买东西,冯亚珂清晰地记得,老乡的脸和手都皴裂了,他不禁心生同情,甚至忍不住想问:“为什么几块钱一盒的护肤霜、擦脸油都舍不得买?”但下一秒,他又看到老乡脸上灿烂、真诚的笑容,想到“也许他们真的舍不得花这个钱,又或许他们觉得自己是粗人,没必要护手和脸”。这一次,冯亚珂下定了决心——要用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家乡创办一个写生基地,给村里带来经济效益,提高乡亲们的生活水平。
2015年,怀着一腔热血的冯亚珂回到家乡,迎来的却是家人的不解和反对。 “父母好不容易把我培养成大学生,本是光宗耀祖的事。当时村里人都往外边跑,我反而回到老家,让父母感觉很没面子。”给家人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后,三合村的第一个农家宾馆终于开张。
基础设施跟不上,去找写生团队吃闭门羹……克服前期的种种困难之后,冯亚珂家的生意渐渐好起来。他不厌其烦地劝说乡亲们一起改建农家宾馆,但大家仍然对此半信半疑。
转变乡亲们的观念,是冯亚珂觉得最难的一关。2017年上半年,创建写生基地的事业得到了乡政府的全力支持。首先要把中心区域建设得漂漂亮亮的,有停车场、广场、宾馆等。“但中心区的乡亲们觉得,我们农村那么破、那么穷,城里人为什么会到这里写生画画?如果建好了宾馆,没人来怎么办?所以我们要给老乡们一个承诺。”于是,乡政府向村民保证,乡里负责去找人。冯亚珂给出的承诺是,有写生团队来了,优先安排住在乡亲们的宾馆里。当时,作为个体户的冯亚珂并没有义务这么做,但他知道,如果家乡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让老乡们都参与进来,赚到钱。更何况他自己是党员,党员带头是应该的。不管受多少委屈,都是值得的。
随着手绘小镇的人气日益上涨,以及政府的参与主导,老百姓才渐渐相信:这件事,乡里都这么支持,肯定是好事。
2018年5月,适逢三合村两委换届。老乡们找到冯亚珂,对他说:“亚珂啊,你这样干,可能有些事不好解决,你参与竞选吧。我们都投你,我们相信你。”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期待,冯亚珂参加了选举,并高票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成为村干部队伍中最年轻的面孔。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冯亚珂的干劲也更足了。这一年,三合村的面貌发生了质的改变——2018年底,村里的13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然而,最让冯亚珂感到欣慰的,不是带着村民们赚了多少钱,而是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来村里写生的都是学生、老师、画家,他们有文化、有素质。换作以前,村里人根本没机会接触到这些人。从2016年到现在,写生团队来来去去,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里的每家每户。许多村民以前觉得上学没用处,学知识没用处,现在他们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也上大学,有的甚至要孩子学画画。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少年时的画家梦,青年时的手绘小镇梦,到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梦,冯亚珂没有天上掉下来的“神笔”,而是以智慧、勇气、干劲、努力为画笔,以美丽的家乡为画布,绘出了一幅动人的小康画卷。
Q:回乡创业之前,您就已经是一名党员了,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入党的?
冯亚珂:2009年大学毕业后,我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当了两年炮兵。在部队的时候我就想入党了,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2012年,从部队转业后,我主动找到三合村的一名老党员,说明自己的情况。他说:“可以啊,你是大学生,在家乡入个党,是好事。”于是他就做了我的入党介绍人。有了党员这个新身份后,在带学生的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平时也会留意相关的政策、时政新闻,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先进性。
Q:很多年轻人选择去大城市发展,为什么您会有这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回乡创业?
冯亚珂:回到家乡,还是因为情怀。其实回家创业,并没有我在外边赚得多,但能把人气、流量引到自己的家鄉,带领老乡们一起致富,意义是很重大的。我觉得这与自己追求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关系。搞艺术创作的人,本身都比较有耐心,否则艺术的道路不能顺利走下去。两年的部队经历也锻炼了我的意志,部队里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把一件事干成了,你就成功了。”
采写:许淑瑶 整理:韩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