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雯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会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老年性骨骼肌减少症又称肌少症,是因持续骨骼肌量流失、强度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综合症。肌少症会导致人体平衡功能下降、肌肉功能减退、肌肉数量减少以及活动能力下降。肌少症一般表现为畏寒、步态不稳、易疲倦、食欲减退以及乏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蛋白的合成和分解不平衡,激素内分泌改变,老年人饮食不均衡和身体缺乏运动,以及慢性病和药物的影响,都会加剧肌肉的丢失。
评判肌肉丢失可以从体型、臂围、臀围、握力、饮食摄入情况来分析。体型是营养状况最直观的反映,低于推荐体重的80%定义为低体重,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或者通过定期筛查记录体型数据,如小腿围≥31cm,上臀围≥22cm,平时不方便测量时可以看看自己的裤腰是不是松了,右手卡左手手腕,手腕是否变细了。还可以看握力,握力体重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握力体重指数应≥35,平时不方便测量时可以看看提同样东西时有没有更困难。
若想要长肌肉,多吃瘦肉是不行的,需要均衡膳食加优质蛋白质。均衡膳食,不仅是吃肉,还要保证每日膳食食物种类丰富,主食要粗细搭配。其次要增加户外运动,延缓肌肉减少,每天户外锻炼1~2次,每次1小时左右,以轻微出汗为宜,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家人一起进餐。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于康:
“三高”患者应该怎么吃
于康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营养是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管理的基础,人类要敬畏食物,讲究营养,要从我们自身做起,饮食和运动控制好,体重才能控制好,在控制脂肪份额的同时要保护好肌肉。人们每日应快走6000~10000步,每周运动150~300分钟,对于盐的食用,健康人总量每日应控制在6g,糖尿病且非高血压人群总量每日控制在4g,高血压人群每日控制在2~3g,肾脏病每日控制在2g。食用油每日应吃25g油,且要各类油脂交替食用,一年要换至少5种食用油,即2~3个月换一种食用油。提高单不饱和脂肪酸要选用橄榄油、茶油,提高n-3多不饱和脂肪酸应选用深海鱼油,降低饱和脂肪要少吃动物油、内脏、肥肉等,降低反式脂肪要减少人造奶油、酥皮点心等。调节烹饪方式,要以清淡为主。
老年人的膳食营养应注意食物多样化,每周要多于25种,要以全谷类+杂豆类+薯类主食为基础,每日粗粮100g;要多吃新鲜蔬菜,每日应喝250~500ml的牛奶。无论血胆固醇是否高,每日都要吃鸡蛋一个,主张吃水煮蛋、蒸蛋;不要放弃红肉,但不宜过多,可食用禽类、适量深海鱼;要足量饮水,不管渴不渴,要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可以喝点淡茶;可以喝少量酒,以红酒为主;不要迷信肉汤,选择清淡些的汤。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赵丽芹:
骨质疏松与骨折知识
赵丽芹 教授,主任医师,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医养结合促进会副会长。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会使晚年生活幸福指数下降。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Ⅰ型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在停经的15~20年。Ⅱ型骨质疏松(老年骨质疏松)是由于户外活动减少、紫外线照射减少引起的。女性发病为50~60岁,男性>60岁,男女比例为1∶4。判断骨质疏松症,可以从家族史、个人因素、生活方式等方面来测试,而骨质疏松诊断最主要的测定是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主要是看是否发生了脆性骨折及骨密度低下。脆性骨折是非外傷或轻微外伤发生的骨折,是骨强度下降的明确体现。骨密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最佳定量标准。
骨质疏松症的日常保健应注意,首先要调整生活方式,防止跌倒;其次要进行适当的日照,时间最好选择在每天下午3时到傍晚时分,且20~30分钟为宜;再次要戒烟、戒酒、减少碳酸饮料以及咖啡因的摄入;最后要适当地补充骨健康、钙剂以及维生素D,还要进行适当运动,因为运动不仅可预防因不运动引起的骨量丢失,还可以改善肌肉和增加灵活性,从而减少跌倒几率。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刘学军:
老年人及老年病
刘学军 医学博士,教授,老年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主任。
老年人有三大特征,即特殊性、脆弱性、高危性,老年人在形体方面的变化表现为外貌方面的毛发变白、脱发、皱纹增多、皮肤松弛、身高体重有所减少、眼部晶体调节能力减弱、出现远视。60岁以上的老人由于中高音部的听力阈值上升,出现老年性耳聋。在机理方面,老年人身体水分减少,细胞数量减少约30%,脂肪占体重的百分比增加。脑、脊髓重量减轻,脑体积变小,脑、脊髓细胞数减少,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脑血流量减少,脑能量储备降低。心输出量减少40%~50%,心室收缩速度减慢。肺活量减少50%~60%,肺泡面积减少,肺容量减少。骨粘膜萎缩,唾液分泌减少,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肾单位减少,滤过率降低,肾血流减少,排泄功能降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衰老是老年病之源,某些老年病就是衰老的产物,衰老会导致疾病,疾病和意外都有可能导致死亡。老年病多属于慢性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病情迁延,变化迅速,发病方式独特,75岁以上老人最脆弱的部位是脑、下尿路、心血管及运动系统,无论何种疾病发作,都以跌倒、不想活动、精神症状、大小便失禁及生活能力丧失等老年病五联征之一或几项表现出来。老年病并发症多,因此根据老年患者特点的诊断策略应与年轻人不同,在参考值、疾病诊断、健康风险因素、诊疗思维模式、治疗目标、照顾模式、维护功能方法等方面均有差异,在看待老年人时人们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去对待,而对待老年病,要防治结合,但重在预防。
老年性骨骼肌减少症又称肌少症,是因持续骨骼肌量流失、强度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综合症。肌少症会导致人体平衡功能下降、肌肉功能减退、肌肉数量减少以及活动能力下降。肌少症一般表现为畏寒、步态不稳、易疲倦、食欲减退以及乏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蛋白的合成和分解不平衡,激素内分泌改变,老年人饮食不均衡和身体缺乏运动,以及慢性病和药物的影响,都会加剧肌肉的丢失。
评判肌肉丢失可以从体型、臂围、臀围、握力、饮食摄入情况来分析。体型是营养状况最直观的反映,低于推荐体重的80%定义为低体重,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或者通过定期筛查记录体型数据,如小腿围≥31cm,上臀围≥22cm,平时不方便测量时可以看看自己的裤腰是不是松了,右手卡左手手腕,手腕是否变细了。还可以看握力,握力体重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握力体重指数应≥35,平时不方便测量时可以看看提同样东西时有没有更困难。
若想要长肌肉,多吃瘦肉是不行的,需要均衡膳食加优质蛋白质。均衡膳食,不仅是吃肉,还要保证每日膳食食物种类丰富,主食要粗细搭配。其次要增加户外运动,延缓肌肉减少,每天户外锻炼1~2次,每次1小时左右,以轻微出汗为宜,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家人一起进餐。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于康:
“三高”患者应该怎么吃
于康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营养是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管理的基础,人类要敬畏食物,讲究营养,要从我们自身做起,饮食和运动控制好,体重才能控制好,在控制脂肪份额的同时要保护好肌肉。人们每日应快走6000~10000步,每周运动150~300分钟,对于盐的食用,健康人总量每日应控制在6g,糖尿病且非高血压人群总量每日控制在4g,高血压人群每日控制在2~3g,肾脏病每日控制在2g。食用油每日应吃25g油,且要各类油脂交替食用,一年要换至少5种食用油,即2~3个月换一种食用油。提高单不饱和脂肪酸要选用橄榄油、茶油,提高n-3多不饱和脂肪酸应选用深海鱼油,降低饱和脂肪要少吃动物油、内脏、肥肉等,降低反式脂肪要减少人造奶油、酥皮点心等。调节烹饪方式,要以清淡为主。
老年人的膳食营养应注意食物多样化,每周要多于25种,要以全谷类+杂豆类+薯类主食为基础,每日粗粮100g;要多吃新鲜蔬菜,每日应喝250~500ml的牛奶。无论血胆固醇是否高,每日都要吃鸡蛋一个,主张吃水煮蛋、蒸蛋;不要放弃红肉,但不宜过多,可食用禽类、适量深海鱼;要足量饮水,不管渴不渴,要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可以喝点淡茶;可以喝少量酒,以红酒为主;不要迷信肉汤,选择清淡些的汤。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赵丽芹:
骨质疏松与骨折知识
赵丽芹 教授,主任医师,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医养结合促进会副会长。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会使晚年生活幸福指数下降。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Ⅰ型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在停经的15~20年。Ⅱ型骨质疏松(老年骨质疏松)是由于户外活动减少、紫外线照射减少引起的。女性发病为50~60岁,男性>60岁,男女比例为1∶4。判断骨质疏松症,可以从家族史、个人因素、生活方式等方面来测试,而骨质疏松诊断最主要的测定是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主要是看是否发生了脆性骨折及骨密度低下。脆性骨折是非外傷或轻微外伤发生的骨折,是骨强度下降的明确体现。骨密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最佳定量标准。
骨质疏松症的日常保健应注意,首先要调整生活方式,防止跌倒;其次要进行适当的日照,时间最好选择在每天下午3时到傍晚时分,且20~30分钟为宜;再次要戒烟、戒酒、减少碳酸饮料以及咖啡因的摄入;最后要适当地补充骨健康、钙剂以及维生素D,还要进行适当运动,因为运动不仅可预防因不运动引起的骨量丢失,还可以改善肌肉和增加灵活性,从而减少跌倒几率。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刘学军:
老年人及老年病
刘学军 医学博士,教授,老年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主任。
老年人有三大特征,即特殊性、脆弱性、高危性,老年人在形体方面的变化表现为外貌方面的毛发变白、脱发、皱纹增多、皮肤松弛、身高体重有所减少、眼部晶体调节能力减弱、出现远视。60岁以上的老人由于中高音部的听力阈值上升,出现老年性耳聋。在机理方面,老年人身体水分减少,细胞数量减少约30%,脂肪占体重的百分比增加。脑、脊髓重量减轻,脑体积变小,脑、脊髓细胞数减少,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脑血流量减少,脑能量储备降低。心输出量减少40%~50%,心室收缩速度减慢。肺活量减少50%~60%,肺泡面积减少,肺容量减少。骨粘膜萎缩,唾液分泌减少,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肾单位减少,滤过率降低,肾血流减少,排泄功能降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衰老是老年病之源,某些老年病就是衰老的产物,衰老会导致疾病,疾病和意外都有可能导致死亡。老年病多属于慢性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病情迁延,变化迅速,发病方式独特,75岁以上老人最脆弱的部位是脑、下尿路、心血管及运动系统,无论何种疾病发作,都以跌倒、不想活动、精神症状、大小便失禁及生活能力丧失等老年病五联征之一或几项表现出来。老年病并发症多,因此根据老年患者特点的诊断策略应与年轻人不同,在参考值、疾病诊断、健康风险因素、诊疗思维模式、治疗目标、照顾模式、维护功能方法等方面均有差异,在看待老年人时人们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去对待,而对待老年病,要防治结合,但重在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