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由此可见,思考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学与思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可分割,学生只有在思中学,在学中思,才会有所收获.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的同时,更要注重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 教学方法;初中数学;反思意识
学生是一个有生命、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所谓的课堂学习并不代表一味地听讲、机械地记忆、被动地思考,而是有思想地、有计划地、有主见地学习.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出反思的空间,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强化反思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引导反思错误,提高反思品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是推动学生再度发展的有效教学资源. 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教师不应立即为学生纠正错误,给出其正确的答案. 教师可以借此时机,为学生提供反思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在反思自己解题思路的过程中思考出错的原因. 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反思、思考,对自己的错误进行纠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学习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解关于x的方程3x-a=ax 1. 很快学生就得出了结果. 此时有学生向笔者展示自己的解题结果: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a)x=a 1,之后化系数为1,得x=.因为不能确定未知数的系数3-a是否为0,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分类讨论. 很明显,学生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但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学生正确的解题结果,也并没有就此草草了事,而是给学生预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反思、学习. 此时,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开始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解题步骤. 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的原因,意识到自己错误之处. 反思到在移项、合并同类项之后,不应立即化系数为1,要先进行分类讨论. 先讨论3-a=0,方程无解,然后再讨论3-a≠0. 学生就这样通过自己的反思,很好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记忆,间接地降低了错误率.
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反思,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透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培养了学生的反思品质.
设计开放练习,激发反思意识
初中生的思维还不太成熟,有待教师的开发.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以往,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大多都很死板、封闭,大多都是一些固定模式的练习,限制了学生的四维空间,不利于学生发展. 由此,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促使学生反思,从不同的角度解题,从而有效地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道较为开放的练习题: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试求第三条边的长度. 学生在笔者给出问题后,立即利用课堂所学的勾股定理的知识内容,列出算式32 42=25;之后经过开方得到最后结果为5. 学生都很兴奋地向笔者展示自己的结果:第三边为5厘米. 大部分学生在得到这一结果后,都很满足、很自豪,不再继续思考这道题. 很明显,这是一个一题多解的开放型数学练习题,学生少考虑了一种情况. 于是,笔者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师:你们的思路很清晰,计算结果也很正确,但是真的就只有这一种情况吗?你们的解题思路能否再拓展一下呢?
学生在笔者问题的刺激下,反思意识被激活,开始更深入地思考这道题,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寻找自己的思维漏洞. 学生经过反思并反复阅读题意后,发现自己漏想了一个条件:“4厘米”可能是直角边,还可能是斜边. 学生经过反思完善了自己的解题步骤.
开放性练习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反思空间,推动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练习,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反思学习,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反思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再局限于课程标准以及教材要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以在新课导入时,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反思、思考. 自主思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寻找其中的突破口,对新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在学习有关矩形的判定时,笔者在新课导入时,联系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结合将要接触到的新知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师:如何将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矩形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与矩形之间的联系: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此时,笔者继续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呢?既然矩形是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是否可以依照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内容,去思考判定矩形呢?
学生在笔者问题的引导下,有了思考的方向,开始回顾有关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知识内容,之后,开始反思是否可以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引入到矩形的判定中.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反思、思考,更加主动地去积极探索、归纳.
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让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间接地强化了学生的反思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快、更好地寻找到学习的突破口.
反思解题结论,开拓学生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做到无数的练习题. 作为教师不应一味地强调做数学练习的数量,要注重每一道练习题的质量,让学生吸收其精髓,而不是雁过无痕. 对于一些较为特殊、浅显的练习,教师要下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其解题结论,对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以开拓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地学习与思考.
例如,在教学“二次根式的乘除”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几道练习题: 判断下列算式的正误
学生立即投身于计算中,利用自己所学的二次根式的知识内容,进行计算验证. 很快学生就给出答案,(1)(2)(3)正确,(4)不正确. 在学生给出正确的答案后,笔者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引导学生对其解题结论进行反思. 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开始观察、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有学生通过反思发现其中正确的三个算式中,蕴藏着一定的规律,并开始回忆反思自己在解题时,所得到的一些结果. 学生从中探索到分子与分母的特殊性,并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之后,学生尝试着自己写出一些新的相似的等式,从特殊寻找一般. 学生就这样根据自己的猜想,探索其中的规律,寻找其中的奥秘,无形中积累到更多的解题规律.
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解题结论,让其对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 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优化课尾反思,提高反思能力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小结意义不大,强迫学生大谈收获,就会显得有些画蛇添足,这是错误的认识. 由此可知,教师对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 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要学会优化课堂小结,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引导学生反思课堂所学,进而深化自己对知识的认识,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课堂小结成为整个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
例如,在教学“圆的有关性质”时,笔者在课堂结尾时,选择让学生自主反思小结. 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开始反思、回忆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此时,有学生反思到:经过本节的学习,我理解了圆、弦、直径、圆弧、等圆、等弧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判断一些真假命题. 了解到优弧、劣弧的区别与联系. 我发现我对每一个概念都能够很好地理解,但将这些概念具体运用到练习实践中,会感到很困难,总是会忘记一些概念的关键点. 在自己亲自画圆之后,体会到圆内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小于半径,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都在圆内. 初步掌握了圆与一个集合之间的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经过一系列的反思,我发现自己很欠缺巩固练习,需要加强练习,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知识内容.
案例中,笔者通过在课堂结尾引导学生自主反思,让学生对圆的知识内容有了充分的再认识、再吸收. 同时,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不足之处,并进一步弥补的机会. 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反思能力,推动了学生进一步发展.
总之,在这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时代中,教师要不断优化自己所使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反思,自主思考,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教学方法;初中数学;反思意识
学生是一个有生命、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所谓的课堂学习并不代表一味地听讲、机械地记忆、被动地思考,而是有思想地、有计划地、有主见地学习.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出反思的空间,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强化反思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引导反思错误,提高反思品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是推动学生再度发展的有效教学资源. 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教师不应立即为学生纠正错误,给出其正确的答案. 教师可以借此时机,为学生提供反思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在反思自己解题思路的过程中思考出错的原因. 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反思、思考,对自己的错误进行纠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学习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解关于x的方程3x-a=ax 1. 很快学生就得出了结果. 此时有学生向笔者展示自己的解题结果: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a)x=a 1,之后化系数为1,得x=.因为不能确定未知数的系数3-a是否为0,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分类讨论. 很明显,学生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但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学生正确的解题结果,也并没有就此草草了事,而是给学生预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反思、学习. 此时,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开始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解题步骤. 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的原因,意识到自己错误之处. 反思到在移项、合并同类项之后,不应立即化系数为1,要先进行分类讨论. 先讨论3-a=0,方程无解,然后再讨论3-a≠0. 学生就这样通过自己的反思,很好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记忆,间接地降低了错误率.
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反思,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透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培养了学生的反思品质.
设计开放练习,激发反思意识
初中生的思维还不太成熟,有待教师的开发.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以往,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大多都很死板、封闭,大多都是一些固定模式的练习,限制了学生的四维空间,不利于学生发展. 由此,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促使学生反思,从不同的角度解题,从而有效地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道较为开放的练习题: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试求第三条边的长度. 学生在笔者给出问题后,立即利用课堂所学的勾股定理的知识内容,列出算式32 42=25;之后经过开方得到最后结果为5. 学生都很兴奋地向笔者展示自己的结果:第三边为5厘米. 大部分学生在得到这一结果后,都很满足、很自豪,不再继续思考这道题. 很明显,这是一个一题多解的开放型数学练习题,学生少考虑了一种情况. 于是,笔者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师:你们的思路很清晰,计算结果也很正确,但是真的就只有这一种情况吗?你们的解题思路能否再拓展一下呢?
学生在笔者问题的刺激下,反思意识被激活,开始更深入地思考这道题,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寻找自己的思维漏洞. 学生经过反思并反复阅读题意后,发现自己漏想了一个条件:“4厘米”可能是直角边,还可能是斜边. 学生经过反思完善了自己的解题步骤.
开放性练习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反思空间,推动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练习,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反思学习,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反思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再局限于课程标准以及教材要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以在新课导入时,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反思、思考. 自主思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寻找其中的突破口,对新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在学习有关矩形的判定时,笔者在新课导入时,联系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结合将要接触到的新知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师:如何将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矩形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与矩形之间的联系: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此时,笔者继续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呢?既然矩形是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是否可以依照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内容,去思考判定矩形呢?
学生在笔者问题的引导下,有了思考的方向,开始回顾有关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知识内容,之后,开始反思是否可以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引入到矩形的判定中.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反思、思考,更加主动地去积极探索、归纳.
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让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间接地强化了学生的反思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快、更好地寻找到学习的突破口.
反思解题结论,开拓学生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做到无数的练习题. 作为教师不应一味地强调做数学练习的数量,要注重每一道练习题的质量,让学生吸收其精髓,而不是雁过无痕. 对于一些较为特殊、浅显的练习,教师要下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其解题结论,对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以开拓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地学习与思考.
例如,在教学“二次根式的乘除”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几道练习题: 判断下列算式的正误
学生立即投身于计算中,利用自己所学的二次根式的知识内容,进行计算验证. 很快学生就给出答案,(1)(2)(3)正确,(4)不正确. 在学生给出正确的答案后,笔者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引导学生对其解题结论进行反思. 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开始观察、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有学生通过反思发现其中正确的三个算式中,蕴藏着一定的规律,并开始回忆反思自己在解题时,所得到的一些结果. 学生从中探索到分子与分母的特殊性,并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之后,学生尝试着自己写出一些新的相似的等式,从特殊寻找一般. 学生就这样根据自己的猜想,探索其中的规律,寻找其中的奥秘,无形中积累到更多的解题规律.
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解题结论,让其对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 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优化课尾反思,提高反思能力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小结意义不大,强迫学生大谈收获,就会显得有些画蛇添足,这是错误的认识. 由此可知,教师对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 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要学会优化课堂小结,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引导学生反思课堂所学,进而深化自己对知识的认识,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课堂小结成为整个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
例如,在教学“圆的有关性质”时,笔者在课堂结尾时,选择让学生自主反思小结. 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开始反思、回忆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此时,有学生反思到:经过本节的学习,我理解了圆、弦、直径、圆弧、等圆、等弧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判断一些真假命题. 了解到优弧、劣弧的区别与联系. 我发现我对每一个概念都能够很好地理解,但将这些概念具体运用到练习实践中,会感到很困难,总是会忘记一些概念的关键点. 在自己亲自画圆之后,体会到圆内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小于半径,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都在圆内. 初步掌握了圆与一个集合之间的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经过一系列的反思,我发现自己很欠缺巩固练习,需要加强练习,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知识内容.
案例中,笔者通过在课堂结尾引导学生自主反思,让学生对圆的知识内容有了充分的再认识、再吸收. 同时,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不足之处,并进一步弥补的机会. 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反思能力,推动了学生进一步发展.
总之,在这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时代中,教师要不断优化自己所使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反思,自主思考,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