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论文《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定名问题》的学习和其他相关资料的阅读,深入认识和了解考古学文化及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考古学文化;命名
一、关于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随着考古学研究发展到一定时期和水平出现的概念。德国考古学家古斯塔夫·科西纳是第一个运用考古学文化来整理考古材料的人,他认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中欧的考古记录就可以用文化和文化群来安排。他提出“文化群即民族群,文化区即民族区”,因此文化的差异就反映了民族的差异。科西纳声称,在地图上标出的一类器物的分布代表了某一民族的分布,而文化的延续反应了民族的延续,于是,考古学能够根据器物确定的文化单位来追溯民族群体的分布和延续。但科西纳是一个典型的种族主义者,他试图通过考古学文化的整理寻找德意志民族的起源。
真正系统地运用考古学文化重建欧洲史前历史框架的人是柴尔德,他系统定义了考古学文化。他采纳科西纳的考古学文化概念且摒弃了其中的种族主义观点,结合蒙特柳斯的类型学,用一种时空镶嵌分布的考古学模式来阐释一个区域中的史前演变。在《史前期多瑙河》一书中,他将文化定义为“一批总是反复共生的遗存类型——陶器、工具、装饰品、葬俗和房屋式样”,并强调,每一种文化必须从其器物组成予以独立表述,认为考古学文化不但可以从年代和阶段加以划分,而且每种文化延续的时间加上其地理分布,结合地层、类型排列及共时性来加以界定。柴尔德所创立的方法被英国考古界公认为是一个新创造而予以仿效,于是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范例便成为欧洲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分析概念。
二、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考古学发现的诸多史前遗存,由于分布地域不同,时代不同,为了准确的描述和研究它们,需要给遗址进行准确严格的命名,这样就确立了考古学文化。
在本论文中夏鼐先生针对当时中国考古界命名考古学文化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阐述了三方面:一种“文化”必须有一群特征;共同伴出的这一群类型,最好是发现不止一处;我们必须对于这一有共同特征文化的内容有相当充分的了解。王仁湘在《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原则与程序问题》一文中,他将夏鼐先生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归纳为“命名四原则”,即一种文化必须有一群的特征;同一类型的遗址最好发现不止一处;必须对这一文化的内容有相当充分的认识;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小地名命名。他还指出夏鼐先生在阐释考古学命名时没有明确的陶器群的量化问题,没有强调一个器物群至少应包括几种器型。
三、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问题
1、以典型文化特征来命名。例如安特生以彩陶为特征命名的彩陶文化,在命名时他并未考虑到遗物与遗迹之间的共存关系和时空特征。黑陶文化亦是如此,以遗址中典型的黑陶为特征来命名为黑陶文化。
2、以首次发现的某种考古学文化的典型遗址的小地名来命名。此种命名方法很容易发生冲突,因为典型遗址不一定在首次发掘时发现,而是在过一段时间之后。假如一个考古学文化又有更“典型”的遗址被发现,是否按理应该重新命名?如八十年代初出现的“岳石文化”与“尹家城二期文化”的命名之争,二者本是一种文化,山东平度东岳石遗址早在六十年代初即已进行了发掘,并公布了材料,但文化遗存并不丰富;而洒水尹家城遗址虽然是在七十年代始进行发掘,但其遗存要比东岳石遗址丰富。按照以首次发现地命名的原则,这种考古学文化应被称作“岳石文化”;若以典型遗址命名,在当时这种文化应称作“尹家城文化”或“尹家城二期文化”。
3、在小地名的基础上加前缀或后缀的命名方法。如“中原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绝大多数遗址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文化遗存,常常包含两个以上、不同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如城子崖遗址至少包含有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东周文化三种文化遗存,按此法命名,那么“龙山文化”需改作“龙山一期文化”。因此,只要加以说明,不需要再加前后缀。
4、以时代、族名来命名。例如旧石器时代文化、巴蜀文化。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属于泛指,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考古学文化。巴蜀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时期分布于我国四川地区的巴族、蜀族的考古学文化,它命名只能适用于较晚的文化,并要经过精确考据,否则易于造成混乱。
参考文献:
[1]王仁湘:《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原则与程序问题》,《文物季刊》,1999年第3期。
[2]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3]布鲁斯·G·特里格.考古学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陈淳.考古学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硕:《论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方法》,《中原文物》,1995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刘莉,女,邓小平故里管理局文博馆员。
王杨新苗,女,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展研部主任。
(作者单位:邓小平故里管理局)
【关键词】考古学文化;命名
一、关于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随着考古学研究发展到一定时期和水平出现的概念。德国考古学家古斯塔夫·科西纳是第一个运用考古学文化来整理考古材料的人,他认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中欧的考古记录就可以用文化和文化群来安排。他提出“文化群即民族群,文化区即民族区”,因此文化的差异就反映了民族的差异。科西纳声称,在地图上标出的一类器物的分布代表了某一民族的分布,而文化的延续反应了民族的延续,于是,考古学能够根据器物确定的文化单位来追溯民族群体的分布和延续。但科西纳是一个典型的种族主义者,他试图通过考古学文化的整理寻找德意志民族的起源。
真正系统地运用考古学文化重建欧洲史前历史框架的人是柴尔德,他系统定义了考古学文化。他采纳科西纳的考古学文化概念且摒弃了其中的种族主义观点,结合蒙特柳斯的类型学,用一种时空镶嵌分布的考古学模式来阐释一个区域中的史前演变。在《史前期多瑙河》一书中,他将文化定义为“一批总是反复共生的遗存类型——陶器、工具、装饰品、葬俗和房屋式样”,并强调,每一种文化必须从其器物组成予以独立表述,认为考古学文化不但可以从年代和阶段加以划分,而且每种文化延续的时间加上其地理分布,结合地层、类型排列及共时性来加以界定。柴尔德所创立的方法被英国考古界公认为是一个新创造而予以仿效,于是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范例便成为欧洲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分析概念。
二、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考古学发现的诸多史前遗存,由于分布地域不同,时代不同,为了准确的描述和研究它们,需要给遗址进行准确严格的命名,这样就确立了考古学文化。
在本论文中夏鼐先生针对当时中国考古界命名考古学文化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阐述了三方面:一种“文化”必须有一群特征;共同伴出的这一群类型,最好是发现不止一处;我们必须对于这一有共同特征文化的内容有相当充分的了解。王仁湘在《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原则与程序问题》一文中,他将夏鼐先生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归纳为“命名四原则”,即一种文化必须有一群的特征;同一类型的遗址最好发现不止一处;必须对这一文化的内容有相当充分的认识;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小地名命名。他还指出夏鼐先生在阐释考古学命名时没有明确的陶器群的量化问题,没有强调一个器物群至少应包括几种器型。
三、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问题
1、以典型文化特征来命名。例如安特生以彩陶为特征命名的彩陶文化,在命名时他并未考虑到遗物与遗迹之间的共存关系和时空特征。黑陶文化亦是如此,以遗址中典型的黑陶为特征来命名为黑陶文化。
2、以首次发现的某种考古学文化的典型遗址的小地名来命名。此种命名方法很容易发生冲突,因为典型遗址不一定在首次发掘时发现,而是在过一段时间之后。假如一个考古学文化又有更“典型”的遗址被发现,是否按理应该重新命名?如八十年代初出现的“岳石文化”与“尹家城二期文化”的命名之争,二者本是一种文化,山东平度东岳石遗址早在六十年代初即已进行了发掘,并公布了材料,但文化遗存并不丰富;而洒水尹家城遗址虽然是在七十年代始进行发掘,但其遗存要比东岳石遗址丰富。按照以首次发现地命名的原则,这种考古学文化应被称作“岳石文化”;若以典型遗址命名,在当时这种文化应称作“尹家城文化”或“尹家城二期文化”。
3、在小地名的基础上加前缀或后缀的命名方法。如“中原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绝大多数遗址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文化遗存,常常包含两个以上、不同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如城子崖遗址至少包含有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东周文化三种文化遗存,按此法命名,那么“龙山文化”需改作“龙山一期文化”。因此,只要加以说明,不需要再加前后缀。
4、以时代、族名来命名。例如旧石器时代文化、巴蜀文化。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属于泛指,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考古学文化。巴蜀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时期分布于我国四川地区的巴族、蜀族的考古学文化,它命名只能适用于较晚的文化,并要经过精确考据,否则易于造成混乱。
参考文献:
[1]王仁湘:《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原则与程序问题》,《文物季刊》,1999年第3期。
[2]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3]布鲁斯·G·特里格.考古学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陈淳.考古学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硕:《论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方法》,《中原文物》,1995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刘莉,女,邓小平故里管理局文博馆员。
王杨新苗,女,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展研部主任。
(作者单位:邓小平故里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