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读"和"写"似双鸟比翼?两树连枝,相得益彰,不可分割。在这个信息化普及?高中生越来越疏于书写的时代,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取读写结合的技巧,"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让语文教学更高效。
1."读读?写写"能有效唤醒学生的注意力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曾有教育专家调查发现,不少学生上课时,思维处在清醒与半清醒之中,原因在于注意力不够集中。在职业学校的语文课上,很多学生上课翻开书?下课合上书,手里握笔却不着一字,有些学生干脆连笔都没有,更有甚者连教材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只"听?说?读",不"写",老师讲的内容无异于耳旁风,稍纵即逝。只"读"不"写"的教学方式,也会使一些得过且过的学生读书时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无疑会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2."读读?写写"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语文学习有着神奇的促进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笔者在执教莫泊桑的《项链》一课时,讲读完课文之后,设计了一副上联"借来项链风光一晚",让学生来写下联,或仿写对联一副。学生兴致高昂,都认真在纸上"写",片刻之后,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成果。那节课就收获了"枉做仆役痛苦十年"?"筹措债款苦闷半生"等诸多妙趣横生的下联。
自从将创作对联引入课堂之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吸引着学生们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学完李煜的《虞美人》后,有学生拟出了"颜如明月随风老,愁似春水向东流"的妙联;学完曹禺的《雷雨》后,有学生拟出了"父兄妻子爱恨情仇纠纠葛葛留孽债,白昼黑夜风雨雷电飘飘荡荡雪辱耻"。如今联系课文创作对联,已经成为笔者语文课堂的一个保留节目。除了对联,学生还喜欢上了仿写打油诗词?名句名言等。可见"读读?写写"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
3."读读?写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可见阅读的意义深远。关于阅读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如何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读读?写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时常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写段文字,从课文体裁?主要内容?语言特点等方面来介绍所学课文。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其实牵动着学生对全篇课文的理解。从表面上看,是要求学生读读课文,找出要点,而实际上是让学生深入课文?熟悉课文,进行概括性训练,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这一"读读?写写"的环节,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培养了学生对整篇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针对课文的某个段落,让学生写出小标题,则能培养学生语段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让学生自己写出郁达夫所描绘的五幅秋景图,就起到了锻炼学生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效果。
4."读读?写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著名作家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宝便是多写,多练。可如今的学生普遍对写作文不感兴趣,甚至面对作文题心生畏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采用"读读?写写"相结合的方式,则能在不经意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让学生联系课文进行续写?扩写?改写?仿写等方式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捕捉学生创作的灵感,挖掘学生创作的潜能。在讲授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我鼓励学生续写第二幕的结尾——"鲁侍萍:(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有同学就精彩地写出了鲁侍萍在周萍的凶狠逼迫下,道出亲生母子关系的场景。在讲授李清照的《生生慢》时,我要求同学扩写文章,有同学就运用细节描写,精彩地刻画了李清照喝酒的微醉之态。在职校语文教材里,有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有些课文的中间运用了不少省略号,常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有些作品里人物的命运可以是另一种样子,有些作品的描写手法可以迁移到作文训练里,语文老师根据课文特点因势利导,诱发学生练笔,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读读?写写"作为一种习惯,融入平时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相信只要语文老师和学生坚持不懈地探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新形式,就一定能获得更多的进步,也让职校的语文教学更高效。
1."读读?写写"能有效唤醒学生的注意力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曾有教育专家调查发现,不少学生上课时,思维处在清醒与半清醒之中,原因在于注意力不够集中。在职业学校的语文课上,很多学生上课翻开书?下课合上书,手里握笔却不着一字,有些学生干脆连笔都没有,更有甚者连教材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只"听?说?读",不"写",老师讲的内容无异于耳旁风,稍纵即逝。只"读"不"写"的教学方式,也会使一些得过且过的学生读书时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无疑会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2."读读?写写"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语文学习有着神奇的促进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笔者在执教莫泊桑的《项链》一课时,讲读完课文之后,设计了一副上联"借来项链风光一晚",让学生来写下联,或仿写对联一副。学生兴致高昂,都认真在纸上"写",片刻之后,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成果。那节课就收获了"枉做仆役痛苦十年"?"筹措债款苦闷半生"等诸多妙趣横生的下联。
自从将创作对联引入课堂之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吸引着学生们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学完李煜的《虞美人》后,有学生拟出了"颜如明月随风老,愁似春水向东流"的妙联;学完曹禺的《雷雨》后,有学生拟出了"父兄妻子爱恨情仇纠纠葛葛留孽债,白昼黑夜风雨雷电飘飘荡荡雪辱耻"。如今联系课文创作对联,已经成为笔者语文课堂的一个保留节目。除了对联,学生还喜欢上了仿写打油诗词?名句名言等。可见"读读?写写"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
3."读读?写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可见阅读的意义深远。关于阅读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如何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读读?写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时常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写段文字,从课文体裁?主要内容?语言特点等方面来介绍所学课文。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其实牵动着学生对全篇课文的理解。从表面上看,是要求学生读读课文,找出要点,而实际上是让学生深入课文?熟悉课文,进行概括性训练,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这一"读读?写写"的环节,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培养了学生对整篇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针对课文的某个段落,让学生写出小标题,则能培养学生语段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让学生自己写出郁达夫所描绘的五幅秋景图,就起到了锻炼学生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效果。
4."读读?写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著名作家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宝便是多写,多练。可如今的学生普遍对写作文不感兴趣,甚至面对作文题心生畏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采用"读读?写写"相结合的方式,则能在不经意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让学生联系课文进行续写?扩写?改写?仿写等方式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捕捉学生创作的灵感,挖掘学生创作的潜能。在讲授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我鼓励学生续写第二幕的结尾——"鲁侍萍:(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有同学就精彩地写出了鲁侍萍在周萍的凶狠逼迫下,道出亲生母子关系的场景。在讲授李清照的《生生慢》时,我要求同学扩写文章,有同学就运用细节描写,精彩地刻画了李清照喝酒的微醉之态。在职校语文教材里,有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有些课文的中间运用了不少省略号,常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有些作品里人物的命运可以是另一种样子,有些作品的描写手法可以迁移到作文训练里,语文老师根据课文特点因势利导,诱发学生练笔,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读读?写写"作为一种习惯,融入平时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相信只要语文老师和学生坚持不懈地探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新形式,就一定能获得更多的进步,也让职校的语文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