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的开头源于她在大银幕上的表演——在那个一部电影可以在全国巡演很久的年代,《巴山夜雨》中的小娟子为她赢得了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在她背后,有各种各样的光环:“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的孙女”、“最年轻的金鸡奖影后”,几乎人人都会唱的“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没人知道我的快乐和悲伤……”让人们记住了那个大眼睛的女孩。在大家都期待着她像秀兰·邓波儿一样继续出演更多电影的时候,她却突然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之中。
(小标)电影只是玩票,钢琴才是事业
电影的演出对于茅为蕙而言只是无心插柳,因为“那个时候爸妈觉得这样的经历可以让我不怯场”。早在她成为电影“小明星”之前,茅为蕙从四岁开始就每天都要练四个小时钢琴。“我从小就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钢琴家,拍电影只是一个业余爱好。”于是,当她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时候,钢琴就成为了她唯一的选择。
14岁那年,茅为蕙在日本著名指挥家福村芳一的指挥下和上海交响乐团作了首场演出,曲目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这次经历对她来说十分重要,“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乐队的契合观众的共鸣让我第一次感觉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远渡重洋求学也成为了她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当她再次出现的时候,她的身份变成了旅美钢琴家、南加州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音乐艺术学博士。
茅为蕙出现在成都,也是源自“施坦威钢琴之旅”。作为为数不多的“施坦威艺术家”,茅为蕙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着她对钢琴的热爱。在指导小琴童们的时候,她甚至比他们更投入;在独奏会上,她更将激情从舞台上撒播开来带到观众当中。
事实上,茅为蕙的工作重心从09年开始就转到了国内。她相继在上海、青岛、杭州、石家庄、大连、长春和中山建立和创办了“茅为蕙钢琴艺术中心”和“茅为蕙钢琴工作室”,现在,她的主要工作以在国内教学为主,培训年轻的钢琴教师。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她更多地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和当地的学生及家长交谈。“古典乐在中国刚起步,大剧院很容易建造,但培养出那么多会去剧院欣赏音乐的人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也是我的使命所在。”甚至在她演奏的时候,她也不仅是像大多数钢琴家那样完全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更愿意去向观众阐释乐曲的意义所在,更多地和他们对话和交流。
茅为蕙并不讳言,在成都碰到的琴童很有灵性,各方面都很全面,让她觉得教授的同时很有满足感。相比于琴童们之前接受的教学,茅为蕙给他们更感性的指点:要有控制地狂。“中国琴童的技术很好,但在音乐上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大多缺乏自信,还是抱着学生的心态而不是自我表达,我希望他们更多地表现自己。”
(小标)成长:追求“独立”的过程
通过电影出名是一个偶然,现在回想起来都会让茅为蕙觉得迷茫。“莫名其妙地一部接着一部拍,莫名其妙地出了名。”年龄太小,不太能明白为什么街上的人都认识她,也很不喜欢走在路上别人都跑来摸摸她的头。但电影注定只是她生命中的插曲,“爷爷(茅以升)说过,女孩子一定要有真才实学。”因此,在茅为蕙眼中,弹好钢琴才是一技傍身:“不是靠年轻,不是靠男人,而是可以靠自己。年轻时候能成功就继续弹,不能成功也可以去教。”
出生在名人家庭,茅为蕙的童年却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娇生惯养。父母老来得女,家里的物质条件也不错,但她从小就不喜欢依赖别人,“这和家庭环境无关,也许是基因里的东西。”
15岁的她到了美国之后就去餐馆打工,“迫不及待”地挣钱,刚到美国的时候,没人知道她是谁,刚开始这让茅为蕙觉得有些“不习惯”。但后来,她开始享受这样的时光。一切从零开始并不是坏事。
茅为蕙一直坚信,女人最可爱的特质是独立和自信。“无论在什么年龄,都要觉得现在的自己是最有魅力的。”当有人问到她觉得自己是怎样的女性时,她常用三句话来描述自己:“很哥们的女人,很北方的南方(上海)人,挺‘洋气’的中国人”。她最骄傲的一点,则是自己虽然去了美国那么多年,骨子里还是个中国人,越到后来越觉得依恋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这与茅家对传统的坚持密不可分,她甚至把这种对文化的眷念带到了钢琴的教学当中:“中国的字画、诗词和古典乐都有共通之处,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忘掉这些。”
(小标)被改变的婚姻观
除了父母在上海之外,她的先生John是施坦威在亚太地区的总裁,主要也是在中国工作——这也是他们相识的原因。说起John,茅为蕙的语气变得温柔了起来。“以前以为自己对婚姻是无所谓的,甚至认为情感只是生活中次要的部分,但在认识John以后,我发现原来自己还是有女人本性的部分,这在遇到他之前很难想象。”作为妻子,茅为蕙眼中的丈夫也是极为慷慨的。John给了她选择的自由:生不生小孩,工不工作都取决于她自己。John的工作和她密切相关,有音乐会的时候,John会尽可能陪着她。“即使我们没有在一个地方,在同一个城市也是很好的感觉。两个人在一起,任何地方都可以很浪漫;不管离多远,两个人的心总是在一起”。更难得的是,茅为蕙和John都可以在对方身上不断发现新鲜的元素,有无穷无尽的话题要聊,而不需要外在的其他东西,这也成为他们相互吸引的原因。
对钢琴的投入,让她从小开始就很少有玩乐的时间,当有人问到她是否有什么爱好的时候,她才突然发现,原来自己除了钢琴之外什么都不会。“还是会羡慕别人会画画、擅长运动什么的。
后记:
茅为蕙的观点:
关于“女博士嫁不掉”:
怎么可能因为嫁不掉而不读博士呢?唯一不读博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读不了。
关于“剩女”:
在美国,30几的未婚女性很多见,而在国内,20出头的男孩女孩都上相亲节目来找结婚对象,这是干嘛呢?20几岁的男孩,脸都没长开呢!
关于夫妻相处之道:
独立并不等于强势,在家庭生活中要把握平衡。大事听老公的,小事自己决定。如果意见不一致,尽量沟通。说服不了,还是听他的咯!
关于教学:
十年前会比较直接,会把学生批得很狠。但现在会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压根就是老师给的琴谱不对呢!
练钢琴的女孩多,知名的钢琴家却是男性居多?
·弹钢琴是体力活,女性体力比较吃亏。
·女孩成熟较早,男孩对于情感更晚熟。一旦开窍,男孩的潜力会很大。
·女性钢琴家在有了孩子之后,很难把精力完全投入;年龄越大,女性钢琴家越少。
孩子不喜欢弹琴怎么办:
孩子们不喜欢练琴很正常,有时候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或者老师的问题。看看自己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老师是不是做得完全正确,或者是表扬太少或者陪练得不够多。练琴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练习(成长)过程是和父母一起的。
关于好琴和一般的琴:
好的琴会给弹奏者带来“回馈”,能完全实现弹奏者的意图。就像一部好车,成为驾驶者身体的一部分。
弹好琴会给弹奏者带来自信,会让孩子觉得出来的声音是最美的。弹好琴弹上一个小时,胜过在一般的琴上弹奏五个小时。要想钢琴成为孩子一生的挚友,尽可能去买可以承担的经济条件下最好的琴。
(小标)电影只是玩票,钢琴才是事业
电影的演出对于茅为蕙而言只是无心插柳,因为“那个时候爸妈觉得这样的经历可以让我不怯场”。早在她成为电影“小明星”之前,茅为蕙从四岁开始就每天都要练四个小时钢琴。“我从小就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钢琴家,拍电影只是一个业余爱好。”于是,当她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时候,钢琴就成为了她唯一的选择。
14岁那年,茅为蕙在日本著名指挥家福村芳一的指挥下和上海交响乐团作了首场演出,曲目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这次经历对她来说十分重要,“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乐队的契合观众的共鸣让我第一次感觉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远渡重洋求学也成为了她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当她再次出现的时候,她的身份变成了旅美钢琴家、南加州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音乐艺术学博士。
茅为蕙出现在成都,也是源自“施坦威钢琴之旅”。作为为数不多的“施坦威艺术家”,茅为蕙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着她对钢琴的热爱。在指导小琴童们的时候,她甚至比他们更投入;在独奏会上,她更将激情从舞台上撒播开来带到观众当中。
事实上,茅为蕙的工作重心从09年开始就转到了国内。她相继在上海、青岛、杭州、石家庄、大连、长春和中山建立和创办了“茅为蕙钢琴艺术中心”和“茅为蕙钢琴工作室”,现在,她的主要工作以在国内教学为主,培训年轻的钢琴教师。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她更多地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和当地的学生及家长交谈。“古典乐在中国刚起步,大剧院很容易建造,但培养出那么多会去剧院欣赏音乐的人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也是我的使命所在。”甚至在她演奏的时候,她也不仅是像大多数钢琴家那样完全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更愿意去向观众阐释乐曲的意义所在,更多地和他们对话和交流。
茅为蕙并不讳言,在成都碰到的琴童很有灵性,各方面都很全面,让她觉得教授的同时很有满足感。相比于琴童们之前接受的教学,茅为蕙给他们更感性的指点:要有控制地狂。“中国琴童的技术很好,但在音乐上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大多缺乏自信,还是抱着学生的心态而不是自我表达,我希望他们更多地表现自己。”
(小标)成长:追求“独立”的过程
通过电影出名是一个偶然,现在回想起来都会让茅为蕙觉得迷茫。“莫名其妙地一部接着一部拍,莫名其妙地出了名。”年龄太小,不太能明白为什么街上的人都认识她,也很不喜欢走在路上别人都跑来摸摸她的头。但电影注定只是她生命中的插曲,“爷爷(茅以升)说过,女孩子一定要有真才实学。”因此,在茅为蕙眼中,弹好钢琴才是一技傍身:“不是靠年轻,不是靠男人,而是可以靠自己。年轻时候能成功就继续弹,不能成功也可以去教。”
出生在名人家庭,茅为蕙的童年却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娇生惯养。父母老来得女,家里的物质条件也不错,但她从小就不喜欢依赖别人,“这和家庭环境无关,也许是基因里的东西。”
15岁的她到了美国之后就去餐馆打工,“迫不及待”地挣钱,刚到美国的时候,没人知道她是谁,刚开始这让茅为蕙觉得有些“不习惯”。但后来,她开始享受这样的时光。一切从零开始并不是坏事。
茅为蕙一直坚信,女人最可爱的特质是独立和自信。“无论在什么年龄,都要觉得现在的自己是最有魅力的。”当有人问到她觉得自己是怎样的女性时,她常用三句话来描述自己:“很哥们的女人,很北方的南方(上海)人,挺‘洋气’的中国人”。她最骄傲的一点,则是自己虽然去了美国那么多年,骨子里还是个中国人,越到后来越觉得依恋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这与茅家对传统的坚持密不可分,她甚至把这种对文化的眷念带到了钢琴的教学当中:“中国的字画、诗词和古典乐都有共通之处,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忘掉这些。”
(小标)被改变的婚姻观
除了父母在上海之外,她的先生John是施坦威在亚太地区的总裁,主要也是在中国工作——这也是他们相识的原因。说起John,茅为蕙的语气变得温柔了起来。“以前以为自己对婚姻是无所谓的,甚至认为情感只是生活中次要的部分,但在认识John以后,我发现原来自己还是有女人本性的部分,这在遇到他之前很难想象。”作为妻子,茅为蕙眼中的丈夫也是极为慷慨的。John给了她选择的自由:生不生小孩,工不工作都取决于她自己。John的工作和她密切相关,有音乐会的时候,John会尽可能陪着她。“即使我们没有在一个地方,在同一个城市也是很好的感觉。两个人在一起,任何地方都可以很浪漫;不管离多远,两个人的心总是在一起”。更难得的是,茅为蕙和John都可以在对方身上不断发现新鲜的元素,有无穷无尽的话题要聊,而不需要外在的其他东西,这也成为他们相互吸引的原因。
对钢琴的投入,让她从小开始就很少有玩乐的时间,当有人问到她是否有什么爱好的时候,她才突然发现,原来自己除了钢琴之外什么都不会。“还是会羡慕别人会画画、擅长运动什么的。
后记:
茅为蕙的观点:
关于“女博士嫁不掉”:
怎么可能因为嫁不掉而不读博士呢?唯一不读博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读不了。
关于“剩女”:
在美国,30几的未婚女性很多见,而在国内,20出头的男孩女孩都上相亲节目来找结婚对象,这是干嘛呢?20几岁的男孩,脸都没长开呢!
关于夫妻相处之道:
独立并不等于强势,在家庭生活中要把握平衡。大事听老公的,小事自己决定。如果意见不一致,尽量沟通。说服不了,还是听他的咯!
关于教学:
十年前会比较直接,会把学生批得很狠。但现在会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压根就是老师给的琴谱不对呢!
练钢琴的女孩多,知名的钢琴家却是男性居多?
·弹钢琴是体力活,女性体力比较吃亏。
·女孩成熟较早,男孩对于情感更晚熟。一旦开窍,男孩的潜力会很大。
·女性钢琴家在有了孩子之后,很难把精力完全投入;年龄越大,女性钢琴家越少。
孩子不喜欢弹琴怎么办:
孩子们不喜欢练琴很正常,有时候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或者老师的问题。看看自己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老师是不是做得完全正确,或者是表扬太少或者陪练得不够多。练琴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练习(成长)过程是和父母一起的。
关于好琴和一般的琴:
好的琴会给弹奏者带来“回馈”,能完全实现弹奏者的意图。就像一部好车,成为驾驶者身体的一部分。
弹好琴会给弹奏者带来自信,会让孩子觉得出来的声音是最美的。弹好琴弹上一个小时,胜过在一般的琴上弹奏五个小时。要想钢琴成为孩子一生的挚友,尽可能去买可以承担的经济条件下最好的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