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动力,并且已经成为教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基础,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社会的教育环境下,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这不仅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同时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阐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以及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而立足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现状提出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途径,以期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内涵 落实途径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该学科的教学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通过该门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自身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思政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明确了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学生德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已成为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导向。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科的课程理念和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不断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来。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相关内容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简单来说是指学生学习此学科后所表现的行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宗旨就培养学生在品质、心理、法律认知和公民相应的义务和权力等方面的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因此,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正是育人的价值所在。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重要的德育学科,需要师生们认真理解其核心素养的真正构成。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即“三点一心”。“一心”即希望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时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社会责任心;“三点”是指健康生活、道德品质以及法制观念。该三点主要构成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既扣合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宗旨,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身心特点。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1.核心素养的道德品质方面
核心素养的道德品质是指个人在道德、思想等方面的行为方式,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对于一个人的思想而言,首先要认同自己国家的制度、道路;始终支持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要进行不断的传承和发扬。同时,在道德方面,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具备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精神和参与的能力,要具有助人为乐、团队合作的精神,这都是一个人核心素养中道德品质方面的体现。
2.核心素养的健康生活方面
核心素养的健康生活是指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能够和自身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一种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要乐观积极地去面对人生,努力追求人生的理想。学生还要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自身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只有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才能够保证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够稳定顺利的进行,为生活习惯的培养创造一定的条件。学生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全面认知和评价自己,淬炼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自控力和进取心。
3.核心素养的法治观念方面
核心素养的法治观念是指学生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要有清晰的认识。法治观念的养成来源于法律,因此学生要学会遵法、守法和用法。遵守法律是指学生尊重法律,从内心对法律的严谨与权威保持崇敬,同时要具有相应的法治意识、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要对法律具有敬畏的心理。守法指的是要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不触及法律的底线。用法指的是在遵法守法的基础上,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的权益。比如,在学习《走进法律》的内容时,该单元分别从“法律遍布我们生活各处、了解法律以及守法”等方面设置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可以对法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解到自身拥有的合法权益以及需要承担的义务责任,从而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途径
(一)注重课堂教学,立足学科核心素养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是关键点,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想要在有规范、有秩序的情况下有效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要落实好相应的课程标准,让学生能够按照相应的目标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在这个过程中,备课也是关键的一个環节。
道德与法治学科希望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进行单元教学,每个教学单元的展开围绕一个主题,做到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的统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课时的设计,没有对单元整体性进行很好的研究和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单元的备课,应该围绕每个单元的教学主题,确定教学的主线,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有序和整体性。同时,拥有优质的备课资源,是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二)整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整合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使得学生具备这样的素质,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意识并且行动起来,进行不同学科间的整合,紧密联系各种活动和现实生活,进行相应的优化整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对各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从多角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除此之位,课程的整合不仅仅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同时还包括教学课堂内外的整合,以此来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合实际生活,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结合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好融入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从而有效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转化成相应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相关角色的扮演和对话,实现相关价值观的引导。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需要将学生引导向更加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丰富学生的生活,并使其从中吸取成长的养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结合课堂内外的生活,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内容。核心素养中还包含相应的法治思维,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将学科教学融入到生活中,优化整合相关学科,才能有效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教授品德与社会课程时,可以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将法律运用到生活中的每一处。比如,在讲授《走进社会生活》一课时,教师在课程讲解完成后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进行分组并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其中要由学生自己完成活动策划到活动实行之间的环节,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建设性的意见。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也能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起“我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法律规定了每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权利与义务,而在社会中进行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很好体现学生应该承擔的法律义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四)创造相关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素养
学生进行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重课堂教学外,还要结合课堂之外的事情创设出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比如,在教授《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几个探究性情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1)人是一直活着吗?(2)如果能够,需要怎样实现?(3)如果不可以,原因是什么?这种情境的创设比较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们能够很好地进行讨论和探究,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总结
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一门具有思想性和育人性的学科,如何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教师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立足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整合道德与法治学科,促进其与不同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
通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的大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道德素养。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注重课堂教学,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整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结合实际生活,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创造相关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素养等措施,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问题导引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2框《爱在家人间》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 :65.
[2]巫凤云.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2019,(01) :39.
[3]李长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9,(01) :32.
[4]秦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8,(27) :41.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内涵 落实途径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该学科的教学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通过该门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自身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思政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明确了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学生德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已成为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导向。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科的课程理念和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不断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来。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相关内容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简单来说是指学生学习此学科后所表现的行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宗旨就培养学生在品质、心理、法律认知和公民相应的义务和权力等方面的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因此,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正是育人的价值所在。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重要的德育学科,需要师生们认真理解其核心素养的真正构成。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即“三点一心”。“一心”即希望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时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社会责任心;“三点”是指健康生活、道德品质以及法制观念。该三点主要构成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既扣合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宗旨,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身心特点。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1.核心素养的道德品质方面
核心素养的道德品质是指个人在道德、思想等方面的行为方式,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对于一个人的思想而言,首先要认同自己国家的制度、道路;始终支持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要进行不断的传承和发扬。同时,在道德方面,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具备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精神和参与的能力,要具有助人为乐、团队合作的精神,这都是一个人核心素养中道德品质方面的体现。
2.核心素养的健康生活方面
核心素养的健康生活是指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能够和自身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一种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要乐观积极地去面对人生,努力追求人生的理想。学生还要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自身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只有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才能够保证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够稳定顺利的进行,为生活习惯的培养创造一定的条件。学生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全面认知和评价自己,淬炼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自控力和进取心。
3.核心素养的法治观念方面
核心素养的法治观念是指学生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要有清晰的认识。法治观念的养成来源于法律,因此学生要学会遵法、守法和用法。遵守法律是指学生尊重法律,从内心对法律的严谨与权威保持崇敬,同时要具有相应的法治意识、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要对法律具有敬畏的心理。守法指的是要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不触及法律的底线。用法指的是在遵法守法的基础上,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的权益。比如,在学习《走进法律》的内容时,该单元分别从“法律遍布我们生活各处、了解法律以及守法”等方面设置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可以对法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解到自身拥有的合法权益以及需要承担的义务责任,从而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途径
(一)注重课堂教学,立足学科核心素养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是关键点,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想要在有规范、有秩序的情况下有效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要落实好相应的课程标准,让学生能够按照相应的目标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在这个过程中,备课也是关键的一个環节。
道德与法治学科希望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进行单元教学,每个教学单元的展开围绕一个主题,做到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的统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课时的设计,没有对单元整体性进行很好的研究和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单元的备课,应该围绕每个单元的教学主题,确定教学的主线,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有序和整体性。同时,拥有优质的备课资源,是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二)整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整合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使得学生具备这样的素质,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意识并且行动起来,进行不同学科间的整合,紧密联系各种活动和现实生活,进行相应的优化整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对各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从多角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除此之位,课程的整合不仅仅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同时还包括教学课堂内外的整合,以此来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合实际生活,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结合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好融入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从而有效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转化成相应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相关角色的扮演和对话,实现相关价值观的引导。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需要将学生引导向更加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丰富学生的生活,并使其从中吸取成长的养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结合课堂内外的生活,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内容。核心素养中还包含相应的法治思维,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将学科教学融入到生活中,优化整合相关学科,才能有效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教授品德与社会课程时,可以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将法律运用到生活中的每一处。比如,在讲授《走进社会生活》一课时,教师在课程讲解完成后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进行分组并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其中要由学生自己完成活动策划到活动实行之间的环节,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建设性的意见。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也能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起“我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法律规定了每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权利与义务,而在社会中进行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很好体现学生应该承擔的法律义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四)创造相关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素养
学生进行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重课堂教学外,还要结合课堂之外的事情创设出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比如,在教授《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几个探究性情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1)人是一直活着吗?(2)如果能够,需要怎样实现?(3)如果不可以,原因是什么?这种情境的创设比较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们能够很好地进行讨论和探究,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总结
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一门具有思想性和育人性的学科,如何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教师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立足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整合道德与法治学科,促进其与不同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
通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的大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道德素养。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注重课堂教学,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整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结合实际生活,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创造相关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素养等措施,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问题导引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2框《爱在家人间》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 :65.
[2]巫凤云.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2019,(01) :39.
[3]李长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9,(01) :32.
[4]秦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8,(27)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