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语文对话教学?如何进行语文对话教学?本文尝试根据对话教学的原理,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阐述语文对话教学的内涵、特点、原则、实施策略、中学语文对话教学的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旨在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废”的现状,探索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一、语文对话教学的概念界定
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学,它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通过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对话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存在价值,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教学在学习价值上,不仅注重获取有意义的知识信息,而且注重参与到知识的批判和创建中创新学习;不仅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展开外向型对话交流(即人与他者展开对话),而且注重展开内向型对话交流(即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在学习组织上,不仅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化展示,而且注重学习群体之间多向交流与整合。学习成果上,不仅注重改变自身,而且注重改变人赖以生存的世界图景。
二、语文对话教学的特点
1.和谐性。对话教学的和谐性是指对话的各要素之间相处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和谐是对话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课堂是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课堂,要做到师生关系平等美、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共享美、教学过程流畅美、教学内容丰富有效美。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座位、环境各要素具有不同的质、能和效用,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条件适宜,就能各自将潜能释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形成各种组合和互补优势,从而提高系统的活力和效用。
2.民主性。既然学习是一种对话,对话的多主体间的关系就应是平等的。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实现有效对话教学的策略之一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之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
3.主体性。如前所说,对话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更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对话建立在最基本的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关系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使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差异,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4.生成性。对话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对话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互动合作是对话的基本手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不断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建立在对话基础上,教学会超越传递信息的功能,具有生成性。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对话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对话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呈现或再现已获得了知识,而是通过对话信息的交流互动,生成和建构新的意义,使知识增殖、价值提升。
5.创新性。“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对话教学改变了师问生答的单向输出模式,而代之以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互答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成了主动发问者,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因而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对话鼓励创新,鼓励与众不同,在各种思维的碰撞中,又促进了新的创新。
6.发展性。对话教学是立足于充分尊重人性、全面提升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教学方式,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是全面的。对话教学改变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结果的格局,非常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关照,讲求在学习中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建构,在建构中发展,然后又通过新的生成和建构,达到新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学习也就促进了人的发展。对话教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符合人的本质发展的教学方式。对话的教学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提高,全面发展,最终产品是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发展是对话教学的第一要务。
7.多维性。对话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等。因此,有效的对话需要在多维的对话空间中进行。
8.体验性。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对于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
9.感悟性。“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的特点”。对话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突出学生的感悟。学生是听说读写的主体,正是在听说读写的自主活动中不断“自得”成长起来的。对话材料本身就是认知元素与情感元素的集合体,在进行认知性教学的同时,还要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而在进行情感性教学的同时,又必须以语文认知为依托。
三、中学语文对话教学的评价
1.总要求。语文对话教学的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促进学生的成长,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积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评价的内容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除关注学业成绩外,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对话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制定具有科学性、简便易行、有实效性的评价工具,探索便于教师普遍使用和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
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文对话教学课堂评价,应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促进学生对话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目的,形成评价目标多元、手段多样、方式灵活、关注对话过程、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应用的评价体系。
3.传媒式点评,即通过网络、电话、邮件等多种现代传媒进行辅助点评。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既不敢当面表达意见,又不愿在作业后记中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等现代传媒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语文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充满着人文关怀,对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有效途径,将会给语文教学注入强劲的活力。
一、语文对话教学的概念界定
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学,它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通过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对话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存在价值,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教学在学习价值上,不仅注重获取有意义的知识信息,而且注重参与到知识的批判和创建中创新学习;不仅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展开外向型对话交流(即人与他者展开对话),而且注重展开内向型对话交流(即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在学习组织上,不仅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化展示,而且注重学习群体之间多向交流与整合。学习成果上,不仅注重改变自身,而且注重改变人赖以生存的世界图景。
二、语文对话教学的特点
1.和谐性。对话教学的和谐性是指对话的各要素之间相处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和谐是对话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课堂是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课堂,要做到师生关系平等美、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共享美、教学过程流畅美、教学内容丰富有效美。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座位、环境各要素具有不同的质、能和效用,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条件适宜,就能各自将潜能释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形成各种组合和互补优势,从而提高系统的活力和效用。
2.民主性。既然学习是一种对话,对话的多主体间的关系就应是平等的。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实现有效对话教学的策略之一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之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
3.主体性。如前所说,对话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更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对话建立在最基本的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关系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使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差异,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4.生成性。对话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对话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互动合作是对话的基本手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不断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建立在对话基础上,教学会超越传递信息的功能,具有生成性。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对话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对话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呈现或再现已获得了知识,而是通过对话信息的交流互动,生成和建构新的意义,使知识增殖、价值提升。
5.创新性。“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对话教学改变了师问生答的单向输出模式,而代之以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互答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成了主动发问者,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因而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对话鼓励创新,鼓励与众不同,在各种思维的碰撞中,又促进了新的创新。
6.发展性。对话教学是立足于充分尊重人性、全面提升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教学方式,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是全面的。对话教学改变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结果的格局,非常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关照,讲求在学习中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建构,在建构中发展,然后又通过新的生成和建构,达到新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学习也就促进了人的发展。对话教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符合人的本质发展的教学方式。对话的教学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提高,全面发展,最终产品是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发展是对话教学的第一要务。
7.多维性。对话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等。因此,有效的对话需要在多维的对话空间中进行。
8.体验性。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对于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
9.感悟性。“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的特点”。对话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突出学生的感悟。学生是听说读写的主体,正是在听说读写的自主活动中不断“自得”成长起来的。对话材料本身就是认知元素与情感元素的集合体,在进行认知性教学的同时,还要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而在进行情感性教学的同时,又必须以语文认知为依托。
三、中学语文对话教学的评价
1.总要求。语文对话教学的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促进学生的成长,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积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评价的内容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除关注学业成绩外,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对话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制定具有科学性、简便易行、有实效性的评价工具,探索便于教师普遍使用和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
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文对话教学课堂评价,应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促进学生对话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目的,形成评价目标多元、手段多样、方式灵活、关注对话过程、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应用的评价体系。
3.传媒式点评,即通过网络、电话、邮件等多种现代传媒进行辅助点评。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既不敢当面表达意见,又不愿在作业后记中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等现代传媒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语文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充满着人文关怀,对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有效途径,将会给语文教学注入强劲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