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表现主义文学大师。他与他的作品被世人称为文学的无解方程。本文以卡夫卡畸变的性格、断裂的婚姻、偏激的遗嘱、个性化的创作方面试析卡夫卡思想的动荡与矛盾,并由此对小说《城堡》中的意象加以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文学 无解方程 《城堡》 卡夫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奥地利著名的作家,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表现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传诸后世的作品并不多,几十个短篇,几部没有最后完成的长篇,与其他著名大师相比,似乎有些寒酸,但是从这些简陋的文字中所透露出来的绝望和痛苦却是震撼人心的,而他所创造的文学形象如甲虫格里高尔,在其独特性、表现力、涵盖力和人性的深度等方面都足以和世界文学中的“超一流”文学形象哈默雷特、唐吉珂德相比肩,这也正表明了卡夫卡对现代社会的巨大洞察力。他的文学世界是极度敏感和恐惧的,他那源于犹太血统和世态炎凉的无家可归感,他那对人类世界灾难的独特审视,他那对人性崩溃的现场目击,都使他的作品成为“现代启示录”,成为现代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卡夫卡的一生是短暂而又凄凉的一生。他善良、正直、坦诚的个性导致了他在精神上的“赤裸”,导致了他的一生始终处在极度的被冷落和伤害之中。所以,他是一个失去了庇护、在穿着衣服的人群中惊慌失措的“唯一的裸体者”。他以痛苦走进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去触及真相,以毁灭为自己加冕,从而,他完成了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终生从事业余创作的“现代主义文学之父”。英国大诗人奥登1941年评价道:“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的话,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的作品需要一读再读,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阐释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又被称为文学的无解方程”。
一 《城堡》:畸变的性格、断裂的婚姻、偏激的遗嘱,个性化的创作
1883年卡夫卡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专横有如暴君”的父亲家长式的管教,如同幽灵一样紧紧跟在他的身后,使得他不单单在父亲面前,甚至在全世界面前都觉得自己可怜,他的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同时,再加之气质抑郁、多愁善感的母亲影响,又使他形成了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畸变性格。这种性格是一种极端内敛型的性格,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形象,容易受到伤害,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导致他婚姻的断裂,他害怕成家立室,三次订婚却又三次解除了婚约,直到他去世也未组成家庭。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认为:
“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陌生’。”
安德尔十分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卡夫卡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对形成卡夫卡内向、孤独、忧郁与不幸人生和家庭的较为完整公允的阐述。
卡夫卡个体生命的不幸,对于20世纪小说家来说,确实是显得很平淡、很无奇的。他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的创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遣忧郁苦闷的手段。许多作品随意写来,并无结尾,他对自己的作品也多为不满。直到1924年(41岁)喉头结核发病去世时,他也只发表过一些短篇,重要的三部长篇《美国》、《审判》、《城堡》,还有其他的短篇都是他死后出版的。卡夫卡临终前给挚友马克思·布洛德留下遗嘱:
“……在我的全部文字中,只有《审判》、《司炉》、《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和一个短篇故事《饥饿艺术家》还可以。我说这五本书和一个短篇还可以,那意思并不是说我希望把它们再版,流传后世,恰恰相反,假如它们完全失传的话,那倒是符合我本来的愿望。……凡是我遗物中的一切稿件(即书箱里的、衣柜里的、写字台里的、家里和办公室里的,以及不论弄到什么地方去的,只要你发现到的),日记也好,手稿也好,别人和我自己的信件也好,等等,毫无保留地,读也不必读地统统予以焚毁。”
布洛德没有执行这份偏激的遗嘱,不仅保存并收集了所有文稿,而且整理出版了卡夫卡全部作品以及日记和书信,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十卷本《卡夫卡全集》。
卡夫卡的创作生涯堪称是一种纯粹的个人写作状态。正因为如此,他才可能更真实地直接面对生命个体所遭遇的处境,客观地写出人的本真的生存状态,并最终上升为一种20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本真的生存状态正像他于1924年写过的小说《地洞》一样,小说的叙事者“我”是一只鼹鼠类动物,“我”担心外来袭击,修筑了坚固地洞,贮存了大量食物,地洞虽畅通无阻,无懈可击,防御退逃自如,但“我”还是时时处于惊恐之中,惶惶不可终日。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现代人处境的象征性写照,意味着生存在世界中,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这个地洞正是卡夫卡想象为自己的生存方式,是他对自己生存形态的一种自我体认和表述,更是他与世俗化的外部世界的生活相对抗的一种内在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内心生活,一种生活在个人写作中的想象性的生活。有了想象性,也就有了可能性,有了存在的可能。捷克小说家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说:
“卡夫卡的世界与任何人所经历的世界都不像,它是人的世界的一个极端的未实现的可能。当然这个可能是在我们的真实世界背后隐隐出现的。它好像预兆着我们的未来。因此,人们在读卡夫卡的预言维度。但是,即便他的小说没有任何预言性的东西,它们也并不失去自己的价值,因为那些小说抓住了存在的一种可能(人与他的世界的可能),并因此让我们看见了我们是什么,我们能够干什么。”
昆德拉理解了卡夫卡生活的可能性。阐释了他小说世界可能性与预言性。
从1920年下半年开始,卡夫卡抱病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城堡》,经过两年的努力,小说初步成形,但是没有最后完成。《城堡》是卡夫卡三部长篇小说之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该作品同《美国》、《审判》一样都没有结尾,这就是形成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独特模式——小说的未完成性和开放性。同时也为小说的解释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从《城堡》1926年问世以来,关于它的评论和解释的文章不胜枚举,解释的观点林林总总,而且互相矛盾。这也看出了卡夫卡小说的独特艺术力量,而这种艺术力量却像谜一般困惑了文学评论家,使他们无法阐述《城堡》的真正涵义与指归。
小说最大特征是情节和故事的弱化,情节简单却难以把握;作品的重点不在对现实的客观逼真描绘,而是带有一种浓厚的虚幻朦胧色彩;作品中充满了荒诞表现,作者以夸张、漫画、荒诞的手法叙述描写。主人公K(一个字母,有符号化特征)从何而来?什么身份?我们不得而知。他来到城堡附近的村子,为了请求政府能让他在村子里安家落户,他踏雪前往城堡。城堡近在咫尺,却看不清也走不到。K冒称是土地测量员住进了村子客栈。城堡统治者CC伯爵的爪牙辖制着一切,却谁也没见过CC伯爵。K想尽一切办法都没能达到进入城堡的目的。小说没有写完,据卡夫卡挚友马克斯·布洛德回忆,卡夫卡原计划结局是,K临终以前终于接到城堡通知,他不许进入城堡,但可以在村子里居住和工作。
二 《城堡》:走进解释的谜宫,究起形成原因
“城堡”的寓意到底是什么?目前学界比较权威的阐释观点有:布洛德认为《城堡》涉及犹太人的遭遇。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在异国他乡难以得到正常的居留许可。加缪把“城堡”看作现代人孤独的象征。本雅明把“城堡”理解为与父权同位的“官僚世界”,确认父子冲突是卡夫卡贯穿始终的主线。阿多诺从“城堡”看到了对希特勒统治的预言。索克尔提出,“城堡”反映了同类父权力量无法沟通与对话的现实。艾姆里希肯定“城堡”表现“个体与社会冲突”等等。
《外国文字》杂志1996年第1期有一篇卡夫卡研究综述文章,作者从研究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理论视野出发,总结了《城堡》从七种角度加以阐释。从神学立场角度,有研究者认为“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征。K追求的是最高的和绝对的拯救,也有研究者认为卡夫卡用城堡来比喻“神”,而K的种种行径都是对既成秩序的反抗,想证明神是不存在的;从心理学角度,认为“城堡”客观上并不存在,它是K的自我意识的外在折射,是K内在真实的外在反映;存在主义的角度则认为,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危机,K被任意摆布而不能自主,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从而代表了人类的生存状态;社会学角度认为,城堡中官僚主义严重,效率极低,城堡里的官员既无能又腐败,彼此之间充满矛盾,代表着崩溃前夕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是作者对法西斯统治的预感,表现了现代集权统治的症状;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角度则认为,K的恐惧来自于个人与物化了的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小说将个人的恐惧感普通化,将个人的困境作为历史和人类的普通的困境;从形而上学的观点看,K努力追求和探索的,是深层的不可知的秘密,他在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实证主义研究者则详细考证作者生平,以此来说明作者产生的背景,指出《城堡》中的人物、事件同卡夫卡身份的时代、社会、家庭、交往、工作、旅游、疾病、婚事等等有密切关系。
纵观上述种种解释,哪一种更接近《城堡》的本来面目?每一位亲身品味作品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但任何看法本身都不能称自己是绝对正确,别的看法是全然错误的。究其原因有:其一,《城堡》本身的开放性和多义性决定的。开放性也可说未完成性的结尾,最终导致人们无法获得总体意义图景和统一性的世界图式。“城堡”寓意的多样性,不确定性,造成理解上的歧义性,不同的解释者从不同的立场和文化背景出发都读出了不同的含义,而最终没有人真正知道城堡到底为何物,K为什么要追求它;其二,《城堡》象征中的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脱节。我们只看到眼前的具体物象—城堡,但无法说清它背后象征的东西。或者说,困难的产生在于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确定。“卡夫卡的小说象征之内有象征,譬喻之后有譬喻,总是探测不到渊底”;其三,《城堡》带有浓郁的寓言色彩。卡夫卡最本质的创作原则,是把世界表现为一种超验、虚无的寓言。由于虚无因素的参加,创作上的统一性就被寓言撕裂了。“寓言精神具有极度的断续性,充满了分裂和异质,带有与梦幻一样的多种解释而不是对符号的单一表述”。这样,最终导致《城堡》的歧义性、多义性和复数性质;其四,《城堡》是纯粹的个人写作状态下的产物。没有功利性,完全是一种内心活动的想象表述。就如同是卡夫卡私下里记录的日记,只需自己清楚,无需他人去感悟、品味,所以他才立下遗嘱,全部焚毁。
总之,卡夫卡的思想影响了我们每个人,他的作品的独特力量还将去感染后人,令后人去解释那“无解的方程”。
参考文献:
[1] 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2] 蒋承勇:《世界文学史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米兰·昆德拉,孟湄译:《小说的艺术》,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4] 谢莹莹:《kafkaesque——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外国文学》,1996年第1期。
[5] 孙晋川:《从卡夫卡说起》,《时与潮文艺》,1944年第四卷第3期。
[6]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张旭东等译:《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作者简介:吕作民,男,1964—,吉林镇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研究,工作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关键词:文学 无解方程 《城堡》 卡夫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奥地利著名的作家,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表现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传诸后世的作品并不多,几十个短篇,几部没有最后完成的长篇,与其他著名大师相比,似乎有些寒酸,但是从这些简陋的文字中所透露出来的绝望和痛苦却是震撼人心的,而他所创造的文学形象如甲虫格里高尔,在其独特性、表现力、涵盖力和人性的深度等方面都足以和世界文学中的“超一流”文学形象哈默雷特、唐吉珂德相比肩,这也正表明了卡夫卡对现代社会的巨大洞察力。他的文学世界是极度敏感和恐惧的,他那源于犹太血统和世态炎凉的无家可归感,他那对人类世界灾难的独特审视,他那对人性崩溃的现场目击,都使他的作品成为“现代启示录”,成为现代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卡夫卡的一生是短暂而又凄凉的一生。他善良、正直、坦诚的个性导致了他在精神上的“赤裸”,导致了他的一生始终处在极度的被冷落和伤害之中。所以,他是一个失去了庇护、在穿着衣服的人群中惊慌失措的“唯一的裸体者”。他以痛苦走进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去触及真相,以毁灭为自己加冕,从而,他完成了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终生从事业余创作的“现代主义文学之父”。英国大诗人奥登1941年评价道:“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的话,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的作品需要一读再读,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阐释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又被称为文学的无解方程”。
一 《城堡》:畸变的性格、断裂的婚姻、偏激的遗嘱,个性化的创作
1883年卡夫卡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专横有如暴君”的父亲家长式的管教,如同幽灵一样紧紧跟在他的身后,使得他不单单在父亲面前,甚至在全世界面前都觉得自己可怜,他的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同时,再加之气质抑郁、多愁善感的母亲影响,又使他形成了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畸变性格。这种性格是一种极端内敛型的性格,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形象,容易受到伤害,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导致他婚姻的断裂,他害怕成家立室,三次订婚却又三次解除了婚约,直到他去世也未组成家庭。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认为:
“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陌生’。”
安德尔十分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卡夫卡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对形成卡夫卡内向、孤独、忧郁与不幸人生和家庭的较为完整公允的阐述。
卡夫卡个体生命的不幸,对于20世纪小说家来说,确实是显得很平淡、很无奇的。他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的创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遣忧郁苦闷的手段。许多作品随意写来,并无结尾,他对自己的作品也多为不满。直到1924年(41岁)喉头结核发病去世时,他也只发表过一些短篇,重要的三部长篇《美国》、《审判》、《城堡》,还有其他的短篇都是他死后出版的。卡夫卡临终前给挚友马克思·布洛德留下遗嘱:
“……在我的全部文字中,只有《审判》、《司炉》、《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和一个短篇故事《饥饿艺术家》还可以。我说这五本书和一个短篇还可以,那意思并不是说我希望把它们再版,流传后世,恰恰相反,假如它们完全失传的话,那倒是符合我本来的愿望。……凡是我遗物中的一切稿件(即书箱里的、衣柜里的、写字台里的、家里和办公室里的,以及不论弄到什么地方去的,只要你发现到的),日记也好,手稿也好,别人和我自己的信件也好,等等,毫无保留地,读也不必读地统统予以焚毁。”
布洛德没有执行这份偏激的遗嘱,不仅保存并收集了所有文稿,而且整理出版了卡夫卡全部作品以及日记和书信,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十卷本《卡夫卡全集》。
卡夫卡的创作生涯堪称是一种纯粹的个人写作状态。正因为如此,他才可能更真实地直接面对生命个体所遭遇的处境,客观地写出人的本真的生存状态,并最终上升为一种20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本真的生存状态正像他于1924年写过的小说《地洞》一样,小说的叙事者“我”是一只鼹鼠类动物,“我”担心外来袭击,修筑了坚固地洞,贮存了大量食物,地洞虽畅通无阻,无懈可击,防御退逃自如,但“我”还是时时处于惊恐之中,惶惶不可终日。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现代人处境的象征性写照,意味着生存在世界中,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这个地洞正是卡夫卡想象为自己的生存方式,是他对自己生存形态的一种自我体认和表述,更是他与世俗化的外部世界的生活相对抗的一种内在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内心生活,一种生活在个人写作中的想象性的生活。有了想象性,也就有了可能性,有了存在的可能。捷克小说家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说:
“卡夫卡的世界与任何人所经历的世界都不像,它是人的世界的一个极端的未实现的可能。当然这个可能是在我们的真实世界背后隐隐出现的。它好像预兆着我们的未来。因此,人们在读卡夫卡的预言维度。但是,即便他的小说没有任何预言性的东西,它们也并不失去自己的价值,因为那些小说抓住了存在的一种可能(人与他的世界的可能),并因此让我们看见了我们是什么,我们能够干什么。”
昆德拉理解了卡夫卡生活的可能性。阐释了他小说世界可能性与预言性。
从1920年下半年开始,卡夫卡抱病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城堡》,经过两年的努力,小说初步成形,但是没有最后完成。《城堡》是卡夫卡三部长篇小说之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该作品同《美国》、《审判》一样都没有结尾,这就是形成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独特模式——小说的未完成性和开放性。同时也为小说的解释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从《城堡》1926年问世以来,关于它的评论和解释的文章不胜枚举,解释的观点林林总总,而且互相矛盾。这也看出了卡夫卡小说的独特艺术力量,而这种艺术力量却像谜一般困惑了文学评论家,使他们无法阐述《城堡》的真正涵义与指归。
小说最大特征是情节和故事的弱化,情节简单却难以把握;作品的重点不在对现实的客观逼真描绘,而是带有一种浓厚的虚幻朦胧色彩;作品中充满了荒诞表现,作者以夸张、漫画、荒诞的手法叙述描写。主人公K(一个字母,有符号化特征)从何而来?什么身份?我们不得而知。他来到城堡附近的村子,为了请求政府能让他在村子里安家落户,他踏雪前往城堡。城堡近在咫尺,却看不清也走不到。K冒称是土地测量员住进了村子客栈。城堡统治者CC伯爵的爪牙辖制着一切,却谁也没见过CC伯爵。K想尽一切办法都没能达到进入城堡的目的。小说没有写完,据卡夫卡挚友马克斯·布洛德回忆,卡夫卡原计划结局是,K临终以前终于接到城堡通知,他不许进入城堡,但可以在村子里居住和工作。
二 《城堡》:走进解释的谜宫,究起形成原因
“城堡”的寓意到底是什么?目前学界比较权威的阐释观点有:布洛德认为《城堡》涉及犹太人的遭遇。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在异国他乡难以得到正常的居留许可。加缪把“城堡”看作现代人孤独的象征。本雅明把“城堡”理解为与父权同位的“官僚世界”,确认父子冲突是卡夫卡贯穿始终的主线。阿多诺从“城堡”看到了对希特勒统治的预言。索克尔提出,“城堡”反映了同类父权力量无法沟通与对话的现实。艾姆里希肯定“城堡”表现“个体与社会冲突”等等。
《外国文字》杂志1996年第1期有一篇卡夫卡研究综述文章,作者从研究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理论视野出发,总结了《城堡》从七种角度加以阐释。从神学立场角度,有研究者认为“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征。K追求的是最高的和绝对的拯救,也有研究者认为卡夫卡用城堡来比喻“神”,而K的种种行径都是对既成秩序的反抗,想证明神是不存在的;从心理学角度,认为“城堡”客观上并不存在,它是K的自我意识的外在折射,是K内在真实的外在反映;存在主义的角度则认为,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危机,K被任意摆布而不能自主,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从而代表了人类的生存状态;社会学角度认为,城堡中官僚主义严重,效率极低,城堡里的官员既无能又腐败,彼此之间充满矛盾,代表着崩溃前夕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是作者对法西斯统治的预感,表现了现代集权统治的症状;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角度则认为,K的恐惧来自于个人与物化了的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小说将个人的恐惧感普通化,将个人的困境作为历史和人类的普通的困境;从形而上学的观点看,K努力追求和探索的,是深层的不可知的秘密,他在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实证主义研究者则详细考证作者生平,以此来说明作者产生的背景,指出《城堡》中的人物、事件同卡夫卡身份的时代、社会、家庭、交往、工作、旅游、疾病、婚事等等有密切关系。
纵观上述种种解释,哪一种更接近《城堡》的本来面目?每一位亲身品味作品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但任何看法本身都不能称自己是绝对正确,别的看法是全然错误的。究其原因有:其一,《城堡》本身的开放性和多义性决定的。开放性也可说未完成性的结尾,最终导致人们无法获得总体意义图景和统一性的世界图式。“城堡”寓意的多样性,不确定性,造成理解上的歧义性,不同的解释者从不同的立场和文化背景出发都读出了不同的含义,而最终没有人真正知道城堡到底为何物,K为什么要追求它;其二,《城堡》象征中的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脱节。我们只看到眼前的具体物象—城堡,但无法说清它背后象征的东西。或者说,困难的产生在于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确定。“卡夫卡的小说象征之内有象征,譬喻之后有譬喻,总是探测不到渊底”;其三,《城堡》带有浓郁的寓言色彩。卡夫卡最本质的创作原则,是把世界表现为一种超验、虚无的寓言。由于虚无因素的参加,创作上的统一性就被寓言撕裂了。“寓言精神具有极度的断续性,充满了分裂和异质,带有与梦幻一样的多种解释而不是对符号的单一表述”。这样,最终导致《城堡》的歧义性、多义性和复数性质;其四,《城堡》是纯粹的个人写作状态下的产物。没有功利性,完全是一种内心活动的想象表述。就如同是卡夫卡私下里记录的日记,只需自己清楚,无需他人去感悟、品味,所以他才立下遗嘱,全部焚毁。
总之,卡夫卡的思想影响了我们每个人,他的作品的独特力量还将去感染后人,令后人去解释那“无解的方程”。
参考文献:
[1] 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2] 蒋承勇:《世界文学史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米兰·昆德拉,孟湄译:《小说的艺术》,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4] 谢莹莹:《kafkaesque——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外国文学》,1996年第1期。
[5] 孙晋川:《从卡夫卡说起》,《时与潮文艺》,1944年第四卷第3期。
[6]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张旭东等译:《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作者简介:吕作民,男,1964—,吉林镇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研究,工作单位:白城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