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从争 诗词相伴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b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青诗文集《岁月如歌话人生》年初出版。有文、有诗、有词,知音、知意、知韵。“文如其人”也!书的副标题“诗词相伴,从青从争”,似更能体现我了解的苏青的人品、知品、德品。
  多年前,我就看到过苏青写的诗,尤其是所填的词,很是喜欢。惊异于一个学习火工烟火技术专业的“理工男”能写出那么多令人赏心悦目的好诗与词。
  近些年常常在“微信”中看到苏青的诗文频频闪耀,既有对“大事件”的咏叹,也有对身旁“小事”细致入微的畅怀;既有对亲情、友情、爱情抒发的咏哦,也有对自然万象的热情赞颂。这些诗品常常小中见大、柔中欲刚、琢而成器、灵性飞扬,总能打动人的心弦。
  先采撷其中几首,欣赏之:
  参加国庆七十周年晚会观礼,遂即填词《临江仙·亲历国庆联欢晚会》:
  阅兵观礼心难静,华灯又漾激情。光流彩溢盛眼屏。焰花红劲舞,欢唱涌潮频。七十载艰辛历尽,而今步履稳轻。好风凭借上瑶琼。新程从此越,华夏正复兴。
  在考察“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科研项目”时,即兴赋诗一首:
  北斗织网罩天庭,目标锁定无遁形。
  车辆监管促业进,交通疏导畅路行。
  岛礁夺建卫疆域,海事搜救解危情。
  核心技术自研发,创新发展国安宁。
  在单位吃自助餐,总是能看到有人随意取食,饭后把许多剩余的食物毫不吝惜地浪费掉。有感于斯,赋诗一首《北京伏天有感》:
  酷暑已周旬,蒸笼罩燕京。
  空气热传导,华北火充盈。
  树密荫影烫,云浊烈日熏。
  蝉鸣心郁躁,风滞汗涌淋。
  静卧榻如炕,行走炉加薪。
  执笔湿纸透,谈话喘难平。
  农夫耕作苦,双抢谷如金。
  应知盘中餐,浪费如剔心。
  在异国他乡,正值中秋明月,不免思乡念故,遂赋诗一首:
  冰轮皎洁耀寰球,异域游子悲中秋。
  冷蟾幽泻滋牵挂,温殷倾溢别离愁。
  食丰味疏思团饼,花繁香陌念忘忧。
  借得浮云伴月去,梦里婵娟同聚首。
  他的属下参加扶贫支教,他以藏头诗《命官位卑敢擔当》相送,为其壮行。
  张郎受令奔平山,
  乐效先辈战太行。
  支农富民行路漫,
  教书垂范育人长。
  使者任重勇实践,
  命官位卑敢担当。
  光阴不负杵针志,
  荣耀但留北冶乡。
  苏青曾为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为贺新春佳节团拜会撰联一副:
  上联:科苑广种梧桐树看金鸡展翅追凤凰丁酉功德圆满呈祥瑞;
  下联:国馆勤开讲学堂祝黄犬放爪效天马戊戌愿景美好启新程
  横批:鸡犬相吻 喜庆迎春
  仅这几首诗词,可见苏青才思敏捷、信手拈来、出口成诗、情意动人、字句质朴,且风格浪漫。真是“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
  《科普时报》原总编辑尹传红在“荐书”时写道:“一个科学文化人洞察自然万象的多维思考。独具慧眼,抽丝剥茧,有声有色。一位求索问道者静观世间百态的生动写照。别出心裁,言情道意,有滋有味。”
  “诗词相伴、从青从争”作为副标题,可谓意境深远、志趣超群。是“岁月如歌话人生”的点睛之笔,是苏青对人生的概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从青从争”是苏青品质的写照。从字面解:“青”让人眼前绿竹茂盛,青青如蓝,丹青神笔,青年俊才;“争”,便想到“争奇斗艳”“争先恐后”“百舸争流”。“争”也通假“谏”与“诤”,表明正直与正义。但是,对于“从青从争”作如是解,大概不是苏青的本意。“青”与“争”是“静”字的分解,实际的含义乃“静”也。这是苏青性情中的妙知与心曲。
  “静”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历来被人所赏识,也常常成就大事和大师。静中蕴含深刻的辩证法:静以修身、宁静致远、静极思动、静雨淡音、静能生慧,真乃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为此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人们通常认为诗人常常有狂狷之质,这却与苏青不搭边。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苏青不仅敬业有加、善作内功,而且性情儒雅、为人内敛谦和。这是持“静”中的智慧与力量。
  “诗词相伴”,既是苏青的学品与才气,也是苏青骨子里的文化传承与家传基因所使然。苏青的父母均是我国老一辈从事地质勘探的科技工作者。父亲不仅因专业精湛而获“劳动模范”称号,而且也常叙诗情琢生活。为一对小儿取名“苏丹”“苏青”,合意“丹青”:“竹帛所载,丹青所画”“良史载功勋”。1978、1979两年内兄妹三人都考上大学,成为当时的一大新闻。苏青与兄长、小妹从小就浸润到这样的家庭教育与教养环境中,为其心性、品性、雅性积淀了深厚的基础。他的大家庭每当聚会,吟诗诵文是必需的仪式。“理工男”的苏青能诗文、观全集、体甚简、情婉约、成一格,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苏青本科与硕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火工烟火技术专业,后获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管理学博士学位。调至中国科协近20年,曾担任多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我认识他时,正值他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暨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在2009年10月,我有国际休闲会议邀他出席,他忙中抽暇莅临会议。也是在那一年,我的课题“休闲与哲学、科学、艺术和创造的相互关系”正在结项,他与我共同组织与主持了这个会议。看出来他对休闲价值的理解超乎一般人,正是诗文的底蕴。
  《岁月如歌话人生》中的87篇文章,均选自他在《科普时报》主持的“青诗白话”栏目中发表的文章。书由四部分组成:“大风—乾坤”“宇宙—气象”“友情—年华”“岁月—清泉”,所有文章的题目可以构成一组有机的长诗。苏青的学力,以及他的文理兼通、百业求精,让他的诗品与诗性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如该书“序言”作者评价之:“科学文化相融合,诗词白话济苍生。”苏青在广泛的题材中不矫饰、不做作、不虚伪、不空洞、不教条。   苏青不是一个职业诗人,整个职业生涯贯穿于编辑、教师、管理、科技、科普、党务工作,且处处担任要职。写诗作文对一般人而言几乎是一种奢求,然而,他能“又得浮生半日闲”,用强大的内生力量去除“纷扰”,保持气定神闲,达到“以静制动”。当然也看得出苏青才思敏捷,勤勉自律,惜时如金。
  还希望与读者分享书的最后一篇:“文章个性乃成功”,其中举两个“例子”:
  女儿小学三年级时,《语文》期末考试被扣了3分,丢分的是一道填空题:“秋天到了,叶子( )了。”女儿给括号里填的是:“叶子(掉)了。”而所谓正确的答案却是“叶子(黄)了”。我给孩子打了100分,鼓励她继续按自己的观察去写。本来嘛,秋天到了,叶子有的黄了,有的红了,有的紫了……接着就是干了、枯了、掉了……这些都是秋天不同阶段的自然现象,怎么只能有“叶子黄了”这一标准而且还是唯一的答案呢?
  女儿小学六年级,寒假期间,学校留了大量作业,还要求写一篇有关假期的作文。女兒在作文中写道:“假期,就是假的休息日期。整个寒假不停地做作业,基本上没有什么玩的时间,假期完全是骗人的,根本就没有休假。”女儿讲的是大实话,对“假期”的诠释也非常有新意,我认为是一篇非常好的作文。但在老师看来,孩子的立意太低、太消极,不能给高分。
  对此,苏青写道:“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很多弊端,作文教学的误导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常常让孩子们为了追求内容的所谓‘高大上’而讲假话、胡编乱造,为了让作业符合规定好了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好的作品一定发自肺腑,充满真知灼见,从而感动人、滋润人,令人难以释手、铭刻在心。”为此,他赋诗一首:
  写作根基在幼蒙,文章个性乃成功。
  博览群书行笔健,饱蘸真情感人深。
  莫为扣题胡编造,切忌拔高假大空。
  思考独立真知现,想象自由佳句涌。
  由此可见苏青诗文中的诤言与谏言,及其独立精神,是他对“从青从争”信念的执着,是“诗词相伴”的独特魅力。对他而言,科技的使命是求真,科普的旨趣在潜化,管理的智慧为真情。而文以载道、知行合一是苏青一以贯之的品格。诗文已照鉴!
  作为一个休闲研究学者,我更觉得苏青在平衡工作与休闲、精神与物质、效率与效能、素质与素养、科技与人文、学品与人品等方面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其品正、其志坚、其性笃、其丰满、其趣多。折射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双重力量。也提示我们,在人的成长中:能文能武、文理兼容、动静协作、才艺多方、阔达眼界、丰富心性、发展志趣、珍惜韶华……你的人生就会“岁月如歌”。
其他文献
人 物 表  (按出场顺序排列)  寻访者 女,26岁,少校军衔,总部派出的寻访人员  柴云振 (青年)男,21岁,志愿军战士  首 长 50岁,志愿军某部队司令员  孙洪法 (青年)男,19岁,志愿军战士,柴云振的战友  柴云振 (老年)男,58岁,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  王书记 男,56岁,乡党委书记  柴小云 女,30岁,柴云振的女儿,某报社记者  护 士 女,22岁,内蒙古包头某部队医院护士
期刊
一级火箭  没有华丽的外衣,一身素装,铁骨铮铮,浩然正气。  从不炫耀自己,为了把二级、三级火箭送入轨道,而忠于职守,甘当人梯。和多级火箭紧密团结,产生强大的动力,把卫星送入太空,让神舟与天宫翱翔环宇,便悄然离去。一声令下“一级脱落”,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飞船、卫星啊,当你绕着地球,自豪地飞翔时,要记住是谁把你送入蓝天与太空。可莫要忘了陨落的一级…  发射场  坐落在广袤戈壁沙漠里的航天发射场
期刊
一  沉默  沉默  近代祖国被“三山”压迫  曾几何时  帝国主义的侵略  我们的祖国遍体伤痕  曾几何  封建主义的奴役  我们的生活历尽千灾万祸  曾几何时  官僚资本的掠夺  我们的前程一路坎坷  雪落在广袤的大地上  寒冷封锁着祖国  饥馑的大地向阴暗的天空伸出的  双臂无力地颤抖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沉默  沉默  祖国不再沉默  十月革命一声惊雷  马列主义伴着五四新风觉
期刊
清代词论家周济曾说:“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诗歌的魅力,在于它折射出的人文情怀,更在于它蕴含着的时代缩影。在革命的峥嵘岁月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创作了大量诗词,他们用古诗词的隽永,记录下人间正道的沧桑,用从头越的豪迈,抒写着气吞山河的豁达。一首首诗词,栩栩再现了中国革命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画面,生动地再现了中国革命、中共党史的发展进程。  粪土当年万户侯  1921年8月3
期刊
嫦娥的眼睛  我相信嫦娥有一双美丽的眼睛,  她的眼睛闪烁着群星,  她的眼睫围绕着地球的山林,  她的瞳孔透视着浪漫的柔情。  千家万户窗前流淌着她银色的光阴,  连绵的琵琶反弹着她的小夜曲。  她的上弦拨动着肃籁长调,  她的下弦滑行出夜莺的洞箫。  她的眼眶启开碧落坤灵,  她的眼轮罩着尘世黎民。  她忽而笑眯成了蛾眉,  她须臾垂下羞涩的眼帘。  她转过身,暗夜的阴霾将她遮蔽住,  她侧过
期刊
此刻,遥远的太空,成为一群人最亲近的牵挂。  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驾乘神舟十二号飞船顺利飞向太空,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执行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这次飞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让一群人魂牵梦绕,时刻牵挂。  他们就是离航天员最近的人——中国航天员中心的科研人员。  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该中心主要承担航天员系统和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研制和试验任务,担
期刊
北京文化胡同24号,李大钊先生的故居。五月一个雨后初晴的下午,古树葱郁,胡同安静,我走进这座小院儿。这里是1920年到1924年李大钊先生和家人居住过的地方。进入院儿门口,一位白衣黑裤、气质优雅的女士便做起讲解,起初以为她是故居讲解员,进到院子里,长凳上站着几位白衣长衫的青年朗诵,一下子回到了百年前那个觉醒的年代。  朗诵者退去,观众在木凳落座,“讲解员”也坐在了观众席。一场沉浸式话剧其实早已开始
期刊
巨龙潜入崇山峻岭,匍匐前行,带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在幽暗的轨道上左冲右突。倏忽而过的日光,就像突至的靈感,一闪而逝又隐含希望。  这是八月中旬的一天,我们三名驴友,从宜昌出发,向川西挺进。目的地不是游客众多的九寨沟、黄龙、康定古城,也不是米亚罗、色达、黄河九曲。我们要抵达的终点,是旅行社未及开发的秘境——莫斯卡,这个被雪山森林草原拥抱的原始藏寨。  甲居人家  乘巴士车,不知翻过几座山,越过几条河,
期刊
有梦的地方就有希望,梦想成就未来。中国载人飞船梦的幕布是在1985年被悄然拉开的,拉开这一幕布的人正是年已70岁的老人任新民。当年他正担任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  一  这位老人把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十年奉献给了中國的航天事业,凭借着对祖国和航天事业的挚爱,在我国的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并投入使用后,在我国航天的“三抓”任务圆满完成后,油然而生为中国航天事业未来着想的责任
期刊
恰逢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志愿军老兵侯炳茂的散文集《会唱歌的金达莱》出版了,炮火与鲜花齐放,硝烟与芭蕾共舞,来自“三八线”的真实故事,如美丽的金达莱,生动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與侯炳茂同志是因十年前军休所组织的一次春游才认识的。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春日,京郊果园桃花飞霞、梨花堆雪,几十位参加春游的军休干部陶醉在迷人的春光里,彼此开心地交谈着。他走到我面前,自我介绍:我叫侯炳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