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钩能钓鱼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nt_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都知道,要用钩才能将鱼钓上来,除非是姜太公用直“钩”意在“钓”王侯而心不在鱼。然而,我地的三种民间钓法,却是真正的不用钩能把鱼钓上来。一种是无钩钓虾,另两种是无钩钓大刺鳅和塘鲺鱼。
  以前,广东山区十分贫穷,一日三餐都吃粥,清寡得能照见人影,有时断粮还吃野菜。平时能抽上一支烟(商店出售的廉价卷烟),就是莫大的“享受”了,要是能吃上鱼,那简直是过“富人”的日子了。人人都想过这样的“富人”的日子,于是钓者蜂拥。可买鱼线鱼钩,那时是几分几角钱的事,但多缺乏或舍不得花,因此前辈们“发明”了不用钩能钓上鱼来的方法。虽是土钓法,但不“落后”还很管用!
  从前粮食虽然紧张,好在古时祖先(自北南迁)移居时眼光独到,门前、附近大洼地甃堤为池多个养鱼,且河流环村,鱼类资源较为丰富,人们农闲时常在池塘、河边垂钓,藉丰富的渔获改善伙食。如下是无钩垂钓技术。
  无钩钓虾
  此指鱼塘野生的河虾或青虾。此虾身披铠甲,须长过尾,长螯似钳,额剑尖锐,“泛泛”之辈不敢撄锋;主要以浮游生物,腐殖物等为食,偏好荤腥,底栖,群居,贪食,冬潜深处,平时生活在岸边水深一米左右的地方,水浑时多在更浅处,竿就地取材用1.50米上下的小竹桿就可以了,用5克的小坠,过去则缚小小石仔为坠,线用1号细线(当时人们用的是缝衣线,但有缺点,用过多次后会莓变易断),较竿长30公分,饵用蚯蚓。将蚯蚓一条折叠两下渔线扎紧,饵可反复使用至尽。不用钩连浮漂也不用,就这么简单,就可上阵了。下多支竿,隔50公分投一个饵,扇形布竿,插稳,待渔线动虾拖饵走时,即可提竿。不过,此“提竿”非彼提竿,要轻轻的,把虾牵引至离水面大约二十公分左右依稀可见虾为度,并不提出水面,否则虾离水会松钳弃饵而逃,再用细眼小抄网悄悄潜入虾下方,一下将虾兜起拎上岸。抄虾时动作要轻、准、快,干脆利落,不宜搅出大的波浪吓走群虾,不然要等上一阵虾才有回头。钓虾的同时还可钓到同样贪食的小型鱼类塘鳢鱼。
  通常池塘虾产量十分丰富,且相当贪婪,遇腥蜚味流的饵,莫不蜂攒蚁涌,簇拥而来,连贯上“钩”。一般不用担心其“炸窝”,即使不小心让它跑掉了,其它还会跟着来,接二连三,很有“前赴后继”的味道。虾一旦抢到饵,生怕美食旁落,两个大螯就死死钳住,一丝不松,有时抄上了岸,还沉溺其间紧紧抱着不愿放弃“到嘴肥肉”。常常这边刚兜上,那边线又动了,竿梢连连点动,有时多竿齐作,叫人应接不暇,兜不胜兜。所以这虾很好钓,半天能“钓”到小半桶。春尾和夏、秋都可钓,冬天太冷则难钓到。最好钓时当属大雨后和绵绵细雨天,鱼塘水涨变浑时虾觅食最为积极!
  无钩钓大刺鳅
  大刺鳅我地叫“猪姆锯”或“猪麻锯”,非常贪食,见饵就抢,且围绕食物越聚越多,只要饵适口,必一气吞下,肚里食物涨到喉咙口还硬往下塞,因而本地生出了一条歇后语“猪姆锯——死食货!”,用来形容暴饮暴食的人,倒也贴切。它吃藻类、小鱼、虾等,癖嗜荤腥,尤好蚯蚓;灰黄色或灰褐色,体布点状或带状斑纹,横向分布,图案美丽,涉目成赏;鳞细若无,乍一看给人以“无鳞”的错觉,像泥鳅,但它体细长,嘴尖长,鳝形蛇行(游),扭曲如鳗,上半身近圆形,下半身渐渐成侧扁而薄,最显著的特点是其背上有一排坚硬锋利的背棘,如锯,要“锯”人,背棘后侧为软鳍,较为“突出”,像臀鳍一样与尾鳍连成一体,胸鳍圆小,无腹鳍。钓起时鱼像着热锅,纷腾不已,十分生猛,宜以毛巾裹住摘钩,过去毛巾是奢侈品,则于干沙土中滚它几下,沙粒附体它便像缧绁加身,任人摆布,否则一旦被“锯”,就皮开肉绽,痒痛并作,很是难受。半斤左右一条的常见,个体上斤的偶见,上两斤的巨物就罕见了。刺少,仅一直骨,肉嫩味美,食之那鲜味萦齿不绝,叫人回味不已。
  大刺鳅底栖,靠岸,集群,生活在清澈无污染的山溪、江、河中,依石而居,爱钻洞匿隙,昼伏夜出,晚上倾巢出动觅食,故夜钓渔获丰逾日钓,在大、暴雨后和细雨天鱼趁势出来觅食,也很活跃,连连上“钩”,十分好钓。从暮春到初冬能钓到,夏秋要好钓。
  用2.70——3米的短竿即可,硬调,便于挑鱼上岸,线上2号的,以前用的是纻麻皮手工搓成的细线(相当于现在的7号渔线),齐竿,免钩、漂,根据水流的缓急上10——15克的铅坠,以前缚小石仔作坠,备六支竿,隔60公分上下投一枚饵,扇形布竿,插牢。上饵与众不同:随手在岸边折一根十余公分长的狗尾草梗,错位对折,此草梗细小如针,利于上饵,脑线(此可主线一体)穿过草梗对折处6公分,亦“对折”,活蚯蚓黏液多,滑不好穿,宜于干沙土中滚它两下,让它遍体粘满沙粒,蚯蚓便如加桎梏,没多大的动弹,再将中等大小的蚯蚓由头(嘴)至尾(肛门)穿进草梗,蚯蚓长,不可能一步到位,先穿上一段,后捋几下,后端便紧挤波浪般隆起,此时一手捏紧草梗前端,一手将后端隆起的饵捋上脑线,照此逐段“递进”,如此穿5——6条,饵小多穿两条,捋紧一团,活扣扎牢,便成小李子大小的一个饵团,看上去波浪起伏,凹凸有致,如花骨朵,鱼一旦吞入肚,拽线外逸,就可挥竿甩鱼上岸。提竿时饵卡在鱼喉咙口,不易扯脱,但因无钩,宜一下子将鱼甩上岸,以毛巾裹住鱼(不可捏紧鱼喉),另一只手稍用些劲扯线就可把饵从其腹中拖出。一个饵团可“钓”多条鱼,钓过很多条鱼后,饵残缺不全时,宜换饵,不然就易“脱钩”了。
  此钓法提竿宜迟不宜早,要等它把饵吞下肚提竿才保险,要是饵未吞入尚在口中提竿会“脱钩”。怎样判断出饵已被吞进肚呢?它的特性是把饵吞入才罢休,此时竿梢表现是抖动下弯,有时鱼吞饵后伏在原地不动,线持续微微颤动,有这些情况可扬竿获鱼。
  此钓法有多个好处:一、鱼吃食时无异物感,鱼无疑忌,放心吞食,反而比那饵中夹钩的效果好得多!二、饵团大,目标也大,浓郁腥味穿水透波,远袭深潭,诱惑力强大。三、饵可反复使用。四、竿多渔获也多。五、无挂钩之忧。还省却了用钓钩被吃进开膛剖肚取钩的麻烦。藉此常能钓得盆盈钵满!   无钩“钓”塘鲺鱼
  此指土塘鲺,也叫塘角鱼,头扁口大,八须森然,角刺尖锐、有毒,亦宜以毛巾垫手抓鱼,否则被扎伤,痒痛并发,十分难受。其个不大,最大的才0.90两左右,亦属野生。此鱼凶猛,主食小鱼、虾,底栖,也常蹿上水面掠食落水虫类,爱钻洞匿穴,昼伏夜出,晚上到岸边觅食,最为活跃。
  用2.70米具韧性的超硬调竿,可以竹自制,修节不直处火上烤至冒泡垫以毛巾拗直晾干使用,免坠、漂、钩,线6号,短于竿50公分,子线小于主线,长28公分,饵依然用蚯蚓,上饵方法与钓大刺鳅的上饵法同,只不过须倍量上蚯蚓,捋緊扎牢,饵团有婴儿拳头大小即可。此“钓”法白天鱼见人惧不敢前,适用于夜间进行,备细眼长(2米)把大抄网、电筒。电筒缚以绳,挎腰间。
  施钓时噤声,悄悄走近钓点,此时宜关了电筒,轻轻置饵,饵在水面(入水20公分上下)缓缓“点”动,弄出类似有食物落水的声响来。此为诱、钓兼施,那大坨饵散发出浓郁的腥香,加上不住的“动”,很快会被贪嘴的塘鲺鱼发现,鱼们见饵垂涎,馋虫拱肚,纷纷蹿上,群口齐下死死咬住饵不放松,此时鱼头攒动,你争我夺,一时间硝烟尘起,激逾鼎沸!众鱼各怀私心——美食就是不让你独得!于是益发咬得紧,生怕稍一缓颊就没自已的份了。如此,“有食”信息迅速“传播”,鱼更是倾巢出动,愈来愈多,密密麻麻“抱”饵成团,形成一个大“球”,那迟来一步没有咬住饵的也不甘后人,硬往里钻,欲罢不能。鱼们尝到了甜头,而饵又一下咬不下,仅得碎末,不能尽意,被惹得益发猴急狗躁,使劲扯饵,这时的鱼耽于美味,眼中只有饵,忘情美食,整个进入了“忘我境界”,把饵牵向左,它就紧跟向左,向右,它则趋右,将饵沉下,它亦跟着沉下,把饵提上水面,它同样跟上,纷纷不已,把你争我夺的激烈气氛造得浓浓的,叫鱼忘记危险,完全“被人牵着鼻子走”,此刻竿被坠弯,手感愈来愈沉重,“点动”困难了,宜轻轻将鱼“球”牵近些(便于兜抄,但不可牵往浅处),没有咬住饵的鱼也会紧紧附上。这时时机成熟,可开电筒,光要偏向一侧,不能直射鱼,免鱼惊逃,再把鱼牵上一点来,又不能牵出水面,否则鱼逃,以隐约能见鱼为度,一手持竿,另一只手持大抄网,悄悄探入水中忘情夺食的鱼“球”下方,瞅准了忽地兜起,动作要求稳、准、快,这窝鱼便悉数或基本收入囊中,多时一竿有二十多条!鱼被抄上岸“叽叽”乱叫,纷腾不已,拼命挣扎。“钓”完了一窝,宜换钓点。应注意的是此钓法是“一窝端”,该留大放小,怀卵鱼亦要放生,才能保持以后常有鱼钓。用此钓法,别有乐趣,您试试便知个中趣味。
  上述三种无钩钓法,只能用来钓虾和大刺鳅、塘鲺鱼,钓其他鱼就不灵了。
  ——选自《中国渔业报》2020年3月微刊
其他文献
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我的良师益友。  解放前,我家在高祖父的殷勤下,积累有许多家产,但好景不长,由于山贼的抢劫、勒索,祖父吸鸦片,家中的积蓄都全部耗光,所有田地也被典当了。祖父36岁离开人世,其时,整个家庭陷入困境。为养活儿子,祖母含着眼泪向外家求助,要了一些银子赎回十多亩田。作为长子,父亲仅念四年多私塾,被迫回家务农。  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仅上过四年多小学也被迫辍学了。那时,我看
期刊
记忆中的那抹光亮  “哧啦……”  伴随着一阵青烟以及浓重的火药味,一缕火苗从紧捏在一起的拇指和食指之间的一根小棒上燃起。  火柴今天已经彻底被打火机取代了。所以能够看到火柴的地方很少,使用火柴更是绝无仅有了。但是我小的时候,火柴却是被应用最为广泛的生活用品之一。那时它的名字叫做“洋火”。其实火柴最早的发明者是中国人,而且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再由欧洲人改良并批量生产。
期刊
陕西汉中作家李景先生来阜阳游玩,我们计划到亳州看花戏楼。  亳州花戏楼应该是皖北最有代表性的人文景点。皖北虽大,若寻一处保存完好、能代表皖北地域历史人文风貌的历史古迹和人文景点,是很难的。历史在那里似乎出现了巨大的断层,这个断层已经出现了可怕的连锁反应,人人都被盲目的拆迁还原和无度的开发建设刺激得如同气球,除了浮躁和膨胀,鲜有人曾冷静地思考过一个城市持续向好发展的根基到底是什么?是历史,是人文,是
期刊
青草高,艾蒿香。这是北方一年最好的季节了。阳光灿烂、繁华似锦,艾草扑鼻,时令怡人。香草、粽情、蔬果、煦风、温馨、以及湛蓝湛蓝的天空,偶尔有悠闲的白云飘来。  又是一年端午到,粽香满街飘。年过半百,虽闻过太多的花香,眼前的粽情,似曾相识。一大早起来,在自家门前芒种完毕,看看满园浓郁的小院,心旷神怡。难得放假几日,屋檐下站立的邻里的大娘,笑呵呵地喊我乳名,热情洋溢地送来了大捆自种的芫荽和小葱,知我爱种
期刊
2020年年初,一块黢黑的黑布将我们覆盖,无助的黑暗萦绕着九州大地。这个不速之客,就是“新型冠状病毒”。一时间,药店、医院人满为患,大家都在争分夺秒抢购口罩,消毒用品。除却药店,街道,商场、饭店,如荒野般寂寥……  然而,面对严峻的疫情,白衣天使们却奋不顾身地奔赴疫情中心——湖北武汉市。他们是我们眼中逆向而行的英雄,是我们心中英勇无畏的战士,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钟南山爷
期刊
家乡的泥土是有味道的。那种味道氤氲在家乡每一处旯旮角角并随风飘到我家居住的城市,将我带回了家鄉。当我走进家乡的田野里、菜地里、果园里、山坡上……到处弥漫着家乡泥土或浓或淡的味道,微风吹来沁人心脾,感觉身上没有一点疲劳,舒服极了。  家乡的房屋有的是用木头做的,有的是用钢筋和水泥砌筑而成的,家乡人走的路,是用水泥铺成的,家乡人干的活大多是泥土里的活,吃的食物大多是泥土里种出来的。房屋周围是一条条大大
期刊
那时,我只有二十四五岁。这天去山上干完活归来,中午想睡个午觉。爸喊我教牛去。我心里很不愿意,但没办法。教牛必须要二个人。我虽然心里极不高兴,可还是去了。爸在牛栏里放出牛,肩上背着犁,右手搭在犁铳上,左手捏着牛绳和毛竹丝赶着牛出门了。牛年生的我像瘪三似的迈着二条腿跟在后面。  我们来到一块离家不远的荒地上。爸把犁放在地上后对我说:在旁边一圈一圈向当中耕叫发开耕。从当中向外一圈一圈耕叫起栋耕。爸把犁头
期刊
开车走在弯弯曲曲的五东公路上,左侧是挺拨的山骨,右侧是深厚的翠绿,前边蜿蜒的山路环着山、绕着岭、依着荆棘、傍着茂林,满眼风景,让人不知疲倦,所以去忻州我尤其喜欢走这条路。行至万年冰洞路口,看一眼支锅石,拍一张照。这样的照片在手机中已存数十张,但每次经过都要照一张,乐此不倦,且不忍删除一张,因为一次一种感受,一张一类情怀,妙不可言。慢慢地行进,看一幕幕瀑布逐级流泻,听淙淙之水声忽近忽远,转弯处一片蓝
期刊
由于参加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一个学术会议的缘分,得以让地图上一个陌生的小小标志变成一个梦绕之地。从返回内地的那一天起,祁连山腹地的那片高山草原就化为心中的一层乡愁,就像是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有我的一个故乡。不由找来裕固族作家、学者的著作阅读,以期在钟进文先生的《中国裕固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铁穆尔的《裕固民族尧熬尔千年史》《星光下的乌拉金》和达隆东智的《悠悠牧草地》《雪落腾格里》等著述中再次感知那片草原。
期刊
内心所向往的地方,都是诗意的远方。而我的的诗和远方,都漂浮在天池塘。那里不仅有绚丽斑斓的花海,有动人心魄的美丽传说,还是一方静谧的净土,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  我心中的天池塘林区,地处云南会泽县待补镇南面,海拔3000米。  一、一片馥郁的花海  天池塘林区的杜杜鹃花,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信步花间,令人沉醉。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山石榴,为常绿或平常绿灌木。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