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舞台,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美术课真正地"活"起来,让美术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开放的美术目标
开放的美术目标是指美术目标的多元性,以前,我们在制定目标时遵循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开始把美术的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教师依据大纲,向学生提出学习美术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在保证达到基础目标的前提下扩展开的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而设定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不乏感觉一般的普通学生,更有动手造型能力差者。对于这类学生的,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过分强调这方面的训练,可能会使他们对美术课的兴趣,热情消耗殆尽,对美术课产生厌倦感。这时,教师就要努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创新性的发展。
比如美术欣赏,同样的美术作品往往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见解和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并且是带有很强主观性的。谁能说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没有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心感受 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天空的云彩,是多姿多彩的。而美术作品就具有这种巨大的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兼容”作用。
二、开放的美术过程
美术作品是主观的,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作自由度是较高的。这就决定了美术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它应是学生对美的认识与对美的实践辩正统一的过程,是教师主带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具开放性的。开放美术过程,应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为此,我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让美术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美术空间。美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在美术过程中根据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艺术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下面就根据自己的经验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妙用习作,激趣解难。
我在《打电话》的一课中,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纸风铃实物,尔后拿出纸杯和线,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线穿过杯底、如何不让杯子上下移动”。只见部分学生一手拿纸杯,一手拿长线,犯难了——“老师,我不会!”“这么难!我不高兴做了。”“别着急,也别泄气。老师相信你们会想到办法的。”我在巡视中无意间发现,有学生将线穿过了杯底、再用线把纸卷缠绕打了两个结,分别紧贴在杯底的里外面,有效地阻止了纸杯的上下移动。妙!笔者眼睛一亮,欣然让这位学生拿着自己的“杰作”上台展示,并鼓励他为大家示范、讲解。别的学生看到了,既很羡慕,又不服输,制作纸杯电话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摆在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也迎刃而解。从中可以看到,教师巧妙地借用学生的习作和示范,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活动效能在美术活动中。
(二)体验真实,激活思维。
我在《淅沥的小雨》一课的活动开始时,外面下起了雨。后来在大家讨论如何运用学过的彩线连彩点的方法来表现雨景的时候,我就索性让学生到教室外面去看雨、玩雨。多部分学生在走廊里站着观看雨景,而一些调皮的学生则撑着伞走进了雨中,或是张开了双手去抓雨,或是在雨中转着圈,还不断地欢呼着……我一边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一边启发思考、交流:雨随风飘落下来是什么样子?雨落在头上、脸上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由于适时而充分利用了天气资源,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学生很快进入了状态,思维异常活跃,作品中的雨点、人物及雨具等都生动鲜活、具体形象,整体水平较高。
(三)因势利导,提升情感。
如,今年10月中旬的一天晨会上,我校大队部精心组织了一次新队员入队仪式。下课了,戴上了崭新红领巾的一年级学生像过节一样,个个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有的像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出了教室,洒下了一路的欢笑。有的三五成群围在一起,正在相互切磋着戴红领巾的经验呢。我见此情景,遂改变原有计划,临时添加、精心组织了一次以《我戴上了红领巾》为题的美术创作活动。我通过引导学生忆一忆、演一演、说一说、画一画和评一评等形式,创设真实情景,启发学生关注生活中发生的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放大”自己独特而丰富的真实情感,尽情感受生活的快乐。
绘画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绘画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而课外活动恰恰就能提供这样的自由。游戏,郊游,看表演等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我们在美术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课外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让交流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美术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艺术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画,大胆做。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一、开放的美术目标
开放的美术目标是指美术目标的多元性,以前,我们在制定目标时遵循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开始把美术的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教师依据大纲,向学生提出学习美术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在保证达到基础目标的前提下扩展开的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而设定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不乏感觉一般的普通学生,更有动手造型能力差者。对于这类学生的,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过分强调这方面的训练,可能会使他们对美术课的兴趣,热情消耗殆尽,对美术课产生厌倦感。这时,教师就要努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创新性的发展。
比如美术欣赏,同样的美术作品往往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见解和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并且是带有很强主观性的。谁能说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没有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心感受 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天空的云彩,是多姿多彩的。而美术作品就具有这种巨大的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兼容”作用。
二、开放的美术过程
美术作品是主观的,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作自由度是较高的。这就决定了美术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它应是学生对美的认识与对美的实践辩正统一的过程,是教师主带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具开放性的。开放美术过程,应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为此,我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让美术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美术空间。美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在美术过程中根据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艺术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下面就根据自己的经验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妙用习作,激趣解难。
我在《打电话》的一课中,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纸风铃实物,尔后拿出纸杯和线,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线穿过杯底、如何不让杯子上下移动”。只见部分学生一手拿纸杯,一手拿长线,犯难了——“老师,我不会!”“这么难!我不高兴做了。”“别着急,也别泄气。老师相信你们会想到办法的。”我在巡视中无意间发现,有学生将线穿过了杯底、再用线把纸卷缠绕打了两个结,分别紧贴在杯底的里外面,有效地阻止了纸杯的上下移动。妙!笔者眼睛一亮,欣然让这位学生拿着自己的“杰作”上台展示,并鼓励他为大家示范、讲解。别的学生看到了,既很羡慕,又不服输,制作纸杯电话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摆在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也迎刃而解。从中可以看到,教师巧妙地借用学生的习作和示范,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活动效能在美术活动中。
(二)体验真实,激活思维。
我在《淅沥的小雨》一课的活动开始时,外面下起了雨。后来在大家讨论如何运用学过的彩线连彩点的方法来表现雨景的时候,我就索性让学生到教室外面去看雨、玩雨。多部分学生在走廊里站着观看雨景,而一些调皮的学生则撑着伞走进了雨中,或是张开了双手去抓雨,或是在雨中转着圈,还不断地欢呼着……我一边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一边启发思考、交流:雨随风飘落下来是什么样子?雨落在头上、脸上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由于适时而充分利用了天气资源,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学生很快进入了状态,思维异常活跃,作品中的雨点、人物及雨具等都生动鲜活、具体形象,整体水平较高。
(三)因势利导,提升情感。
如,今年10月中旬的一天晨会上,我校大队部精心组织了一次新队员入队仪式。下课了,戴上了崭新红领巾的一年级学生像过节一样,个个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有的像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出了教室,洒下了一路的欢笑。有的三五成群围在一起,正在相互切磋着戴红领巾的经验呢。我见此情景,遂改变原有计划,临时添加、精心组织了一次以《我戴上了红领巾》为题的美术创作活动。我通过引导学生忆一忆、演一演、说一说、画一画和评一评等形式,创设真实情景,启发学生关注生活中发生的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放大”自己独特而丰富的真实情感,尽情感受生活的快乐。
绘画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绘画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而课外活动恰恰就能提供这样的自由。游戏,郊游,看表演等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我们在美术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课外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让交流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美术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艺术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画,大胆做。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