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学子身心完全放松地体验感悟的场所。能不能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能不能给学生一点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权,也就是给共舞之外的独舞一点精彩回旋的自由空间?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我们认为,并不是有了安静的课堂,就意味着有了一堂好课。更重要的应该是个性的张扬、思维的活跃、智慧的启迪。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毫无帮助,更不是说教师从此可退出历史舞台。事实上,教师在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中仍大有作为,其主要作用可概括为:
1、学习氛围的营造者
建构主义认为,好的学习不是来自于老师好的教学与讲授,而是来自于给学习者更好的机会去建构。老师应通过创设一种学习文化的生动活泼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要让每一个参与者在更为宽松的学习经历中主动参与。老师应放弃对班级和课堂的严格控制,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形成一个学生和老师人人都感到舒畅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创造、交流和分享。
2、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这里所说的“导”,是指引疏导之意。为师之道,贵在于导,善教者善导。通过“导”,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境界。而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要求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很好地建构自主学习的平台,起到引导、指导、帮助、鼓励、促进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作为教师应做好“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四个过程的准备工作。“导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所以教师应把“导趣”放在首位,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把“导创”安排于收尾处,这是因为一节课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3、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作为教育过程基础的应该是学生的个人活动,而一切教育的艺术则应该归结为如大禹治水一样因势利导地引导和调节这一活动……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教师是教育环境的组织者,是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调节者和控制者。社会环境是教育过程真正的杠杆,而教师的全部作用可归结为对这一杠杆的管理。
课堂教学时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精心选择有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学习活动,并组织社会性互动活动。学习活动既要蕴含认知冲突,又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4、学生成长的发现者
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要有一双发现者的慧眼和较灵活的教学机智,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适时拓宽教学渠道,丰富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大胆开放教学课堂,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
5、教学行为的反思者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的方法有:一是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开辟信息绿色通道,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放在一块儿整合思考。二是比较法,需要教者跳出自我,反思自我。三是写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也有一个重新定位角色的问题。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好的学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资源,加上老师提供的学习情境、任务和条件的作用,去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学习是学习者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地积极地去理解知识和建构意义,除此之外,任何人都帮不了他们。学生的学习活动归纳起来主要是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学会倾听,寻求并重视他人的观点。讨论的良好参与者不仅仅是讲得多或观点新颖,而且必须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否则,小组就不可能对一个话题或问题深入的分析。在他人发言时,不仅要专心听,而且要会听,能从别人话语中抓住他要表达的重点、获得你所想要的信息,尽可能理解与自己思维不同、观点相左的意见。
第二、学会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首先要鼓励学生敢说,然后是给学生恰当的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最后是会说,引导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第三、达成共识,共构知识。小组讨论的一个基本目的是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力求达成一些共识,但达成共识并不是只要接受所有人的观点就可以了,它需要每个人都积极发言、争论及妥协。故达成共识是既超越了个人观点又融合了所有人的观点。达成共识的过程也就是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在思考中完成了对知识的建构。
韩守宏,教师,现居江苏泰兴。
1、学习氛围的营造者
建构主义认为,好的学习不是来自于老师好的教学与讲授,而是来自于给学习者更好的机会去建构。老师应通过创设一种学习文化的生动活泼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要让每一个参与者在更为宽松的学习经历中主动参与。老师应放弃对班级和课堂的严格控制,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形成一个学生和老师人人都感到舒畅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创造、交流和分享。
2、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这里所说的“导”,是指引疏导之意。为师之道,贵在于导,善教者善导。通过“导”,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境界。而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要求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很好地建构自主学习的平台,起到引导、指导、帮助、鼓励、促进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作为教师应做好“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四个过程的准备工作。“导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所以教师应把“导趣”放在首位,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把“导创”安排于收尾处,这是因为一节课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3、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作为教育过程基础的应该是学生的个人活动,而一切教育的艺术则应该归结为如大禹治水一样因势利导地引导和调节这一活动……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教师是教育环境的组织者,是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调节者和控制者。社会环境是教育过程真正的杠杆,而教师的全部作用可归结为对这一杠杆的管理。
课堂教学时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精心选择有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学习活动,并组织社会性互动活动。学习活动既要蕴含认知冲突,又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4、学生成长的发现者
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要有一双发现者的慧眼和较灵活的教学机智,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适时拓宽教学渠道,丰富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大胆开放教学课堂,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
5、教学行为的反思者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的方法有:一是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开辟信息绿色通道,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放在一块儿整合思考。二是比较法,需要教者跳出自我,反思自我。三是写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也有一个重新定位角色的问题。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好的学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资源,加上老师提供的学习情境、任务和条件的作用,去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学习是学习者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地积极地去理解知识和建构意义,除此之外,任何人都帮不了他们。学生的学习活动归纳起来主要是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学会倾听,寻求并重视他人的观点。讨论的良好参与者不仅仅是讲得多或观点新颖,而且必须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否则,小组就不可能对一个话题或问题深入的分析。在他人发言时,不仅要专心听,而且要会听,能从别人话语中抓住他要表达的重点、获得你所想要的信息,尽可能理解与自己思维不同、观点相左的意见。
第二、学会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首先要鼓励学生敢说,然后是给学生恰当的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最后是会说,引导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第三、达成共识,共构知识。小组讨论的一个基本目的是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力求达成一些共识,但达成共识并不是只要接受所有人的观点就可以了,它需要每个人都积极发言、争论及妥协。故达成共识是既超越了个人观点又融合了所有人的观点。达成共识的过程也就是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在思考中完成了对知识的建构。
韩守宏,教师,现居江苏泰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