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堂教学,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对思维能力要求极强的课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以往的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相比,现如今的教学手法更加多元化,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培养起他们的数学思维,也就成为了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就通过目前高中数学的教育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具体的可行性对策,提高高中数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参与度;提高;有效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从认知心理来看,建构主义学习观把数学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认知学习论的角度看,数学学习的过程乃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而数学学科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
一、热爱学生,创建协调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化社会中,学校教育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和平等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并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细心的指导,从而建立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民主关系.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高中生参与课堂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热爱学生,从而获得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努力创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言语温和、态度亲切,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打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进一步营造出愉悦、和谐的教学心理氛围.真正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进步和自信.另外,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充分发展民主精神,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支持、关怀以及鼓励,从而让学生充满无穷的学习表现欲.而对于学困生,教师要采取特定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他们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要作出适当的肯定及鼓励,从而获得对方心理和情感上的交流和认同,最终充分激发他们参加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所有教学中,兴趣始终还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大的动力.因为兴趣能够让学生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从而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并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而学习兴趣的调动与教师自身的教学与专业技能有很大关系。
利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占用几分钟的时间来进行一定的生活实际联系,或者有意思的动态事件,以有效调动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进入特定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快乐地学习。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启发性、新颖,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联系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善于诱导,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善于创新的人总是以挖掘过去来应对未来,创新思维所需的思想材料均来自现实和传统。因此,创新表面上是从无到有,实际上都是从有到新。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的材料和经验中探索创新的元素对学生加以诱导。例如我们开展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梯形公式的联系,直角坐标系到斜坐标系的迁移的探索等都能激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并且学生在寻找数列中的函数关系和一类数列递推关系的建模过程中都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甚至学生在学习复数的除法时能自行给出“分母实数化”的本质化结论。
四、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借鉴青浦“顾泠沅数学教学改革实验小组”提出的“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的教学模式中四大要素“动因、内容、方法、结果”,采用“引而不发”、“开而弗达”的方式,组织部分内容的教学,诱导学生自行探究得出结论。例如,在讲二项式系数性质及其应用时,教师只列出二项式系数表,让学生去找出数表中数的规律,学生通过探究找出了各种各样的规律,教师只完成整理的步骤,进而诱导学生自行解决这些规律出现的必然性(即完成性质的证明),从而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最后在此基础上再介绍该三角形叫“杨辉三角形”或“帕斯卡三角形”等数学史资料,还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
五、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情感反馈是青浦教改实验的经验之一,情感教育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模块。在此,我们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体现之一为渗透美育;体现之二为关注学生情感。审美教已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由徐利治教授倡导的“数学美”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还很难认识到“美”的存在,更无从谈及“美”的感受和创造,从而使数学学习变得单调枯燥、乏味难懂,这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我们还看到以下难堪事实:只有1%的学生会研究数学,27%的学生将来使用数学,70%的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不再用小学以上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中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如数学理论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适性,数学方法和结论的奇异性等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具体在教学中表现为:奇偶函数图形对称美、圆锥曲线方程的统一美等,还及时做到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美。关注学生情感,及时为学生解惑,视课堂反应调节教学节奏,更多给予学生以鼓励,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尽量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诱导学生培养合作交流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姚金凤 .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度[J].新课程学习,2011(12)
[2]张国顺.高中数学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之我见[J].语数外学习,2013(12)
关键词:高中数学;参与度;提高;有效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从认知心理来看,建构主义学习观把数学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认知学习论的角度看,数学学习的过程乃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而数学学科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
一、热爱学生,创建协调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化社会中,学校教育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和平等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并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细心的指导,从而建立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民主关系.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高中生参与课堂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热爱学生,从而获得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努力创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言语温和、态度亲切,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打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进一步营造出愉悦、和谐的教学心理氛围.真正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进步和自信.另外,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充分发展民主精神,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支持、关怀以及鼓励,从而让学生充满无穷的学习表现欲.而对于学困生,教师要采取特定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他们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要作出适当的肯定及鼓励,从而获得对方心理和情感上的交流和认同,最终充分激发他们参加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所有教学中,兴趣始终还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大的动力.因为兴趣能够让学生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从而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并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而学习兴趣的调动与教师自身的教学与专业技能有很大关系。
利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占用几分钟的时间来进行一定的生活实际联系,或者有意思的动态事件,以有效调动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进入特定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快乐地学习。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启发性、新颖,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联系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善于诱导,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善于创新的人总是以挖掘过去来应对未来,创新思维所需的思想材料均来自现实和传统。因此,创新表面上是从无到有,实际上都是从有到新。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的材料和经验中探索创新的元素对学生加以诱导。例如我们开展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梯形公式的联系,直角坐标系到斜坐标系的迁移的探索等都能激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并且学生在寻找数列中的函数关系和一类数列递推关系的建模过程中都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甚至学生在学习复数的除法时能自行给出“分母实数化”的本质化结论。
四、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借鉴青浦“顾泠沅数学教学改革实验小组”提出的“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的教学模式中四大要素“动因、内容、方法、结果”,采用“引而不发”、“开而弗达”的方式,组织部分内容的教学,诱导学生自行探究得出结论。例如,在讲二项式系数性质及其应用时,教师只列出二项式系数表,让学生去找出数表中数的规律,学生通过探究找出了各种各样的规律,教师只完成整理的步骤,进而诱导学生自行解决这些规律出现的必然性(即完成性质的证明),从而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最后在此基础上再介绍该三角形叫“杨辉三角形”或“帕斯卡三角形”等数学史资料,还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
五、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情感反馈是青浦教改实验的经验之一,情感教育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模块。在此,我们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体现之一为渗透美育;体现之二为关注学生情感。审美教已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由徐利治教授倡导的“数学美”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还很难认识到“美”的存在,更无从谈及“美”的感受和创造,从而使数学学习变得单调枯燥、乏味难懂,这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我们还看到以下难堪事实:只有1%的学生会研究数学,27%的学生将来使用数学,70%的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不再用小学以上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中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如数学理论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适性,数学方法和结论的奇异性等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具体在教学中表现为:奇偶函数图形对称美、圆锥曲线方程的统一美等,还及时做到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美。关注学生情感,及时为学生解惑,视课堂反应调节教学节奏,更多给予学生以鼓励,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尽量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诱导学生培养合作交流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姚金凤 .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度[J].新课程学习,2011(12)
[2]张国顺.高中数学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之我见[J].语数外学习,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