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标的学习体会,针对当前小学语文第一课时特征不鲜明,效果不扎实、形式大于内容等情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呼唤第一课时返璞归真,回到读好书、识好字、解好词、理层次、明大意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朴实而真实的方向上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即初读课的目标到底该怎么定位一直是许多小学语文老师感到迷茫的问题!想想自己的日常教学,第一课时上得真实而简单,学生读好书、识好字、解好词、明大意即可。可这样的第一课时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放眼各类观摩课、教研课、竞赛课和示范课,都将读文、识字、解词、明意等基本功作为匆匆过场,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却花足了心思,怎么看怎么像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到底该做什么?下面笔者就听课之感受谈点认识。
案例一: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苏珊的帽子》一文的第一课时。初读一次课文并象征性地认读了一次卡片上的生字后,老师便引导学生开始细读文本,走进苏珊,品悟人物内心,体会师生对苏珊的尊重和关爱。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顺利地学完了课文,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品出了应该品出的所有情感,并声情并茂地对苏珊说了许多心里话。
案例二: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笋芽儿》一课的第一课时。开课伊始,学生就通过多媒体认识了笋芽儿,喜欢上了笋芽儿。然后,老师便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演,把喜爱之情表达出来。遗憾的是,这个过程中,老师忽视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忽略了横在学生面前的14个生字。整个读演的过程中,演的成分太浓,识字读文的机会太少,所以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读得结结巴巴,演得磕磕绊绊。只苦了一心想还课堂给学生,让课堂自由、开放、热闹的老师!课后,原班老师还得补课,依然得从头上起,再来两课时。
听完第一堂课,所有老师都为这个班的学生之“优秀”而感慨!然而,这堂课展示的是该班平时真实的学习水平吗?非也!该执教者课堂上呈现出的“有感情朗读”“入情体会”等,其实并不是第一课时真实的学情反映。因为是公开课,学生事前已在老师带领下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学生已将生字自学了,课文也读得滚瓜烂熟甚至能背诵了。这样的第一课时太虚假!只能说,这是一堂不真实的、越位的第一课时。
第二堂课的上课老师课后说,她的目标定位是第一课时理解课文,第二课时再教学生字词,因为公开课的第一课时如果学习生字词的话,就太不精彩了。这也应该是第一位老师煞费苦心地让学生课前超常预习,而课中则匆匆进入品词析句环节的原因。可是,学生连生字都不认识或不熟悉,能把课文读好吗?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是各学段阅读教学的根本前提,根深才能枝繁,本固才能叶茂。没有这个前提,学生的阅读无疑是空中楼阁,只是为了配合老师把一堂课演完罢了。谈何培养学生语感?谈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在这方面,许多名师大家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书不读熟不开讲”是于永正老师多年阅读教学的积淀和感悟。他的课堂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读得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这样读书识字的第一课时才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范例。薛法根老师在《爱如茉莉》的教学中也说过“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处理好字词一样让你的课堂精彩叠出。王崧舟老师在名篇《二泉映月》的教学中,更是巧妙地用三组分别描写月光美丽、阿炳坎坷经历和《二泉映月》曲调变化的词语串起了全课,成就了小语课堂教学中永恒的经典!
品读了名师们的课,回头再看案例中的两堂课,其最大问题是对课时目标定位不准。课时目标定位应该遵循规则和规律,如语文教学的规律、阅读教学的规律等,课堂教学是艺术的,更是科学的!只有遵循规律,准确、朴实地定位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才会让如上所示的第一课时越位现象真正消失。
那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到底该讲什么呢?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应该围绕各学段教学目标,紧抓字词的教学,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文题、明文眼,理文路,为解文意打基础。做好这几件分内事,才能还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之本色,不越位的本色第一课时才能绽放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于永正.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求发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7).
[2]钟 蕙.阅读教学要做到“美”“巧” “实”[J].小学语文教学,2012,(1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即初读课的目标到底该怎么定位一直是许多小学语文老师感到迷茫的问题!想想自己的日常教学,第一课时上得真实而简单,学生读好书、识好字、解好词、明大意即可。可这样的第一课时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放眼各类观摩课、教研课、竞赛课和示范课,都将读文、识字、解词、明意等基本功作为匆匆过场,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却花足了心思,怎么看怎么像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到底该做什么?下面笔者就听课之感受谈点认识。
案例一: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苏珊的帽子》一文的第一课时。初读一次课文并象征性地认读了一次卡片上的生字后,老师便引导学生开始细读文本,走进苏珊,品悟人物内心,体会师生对苏珊的尊重和关爱。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顺利地学完了课文,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品出了应该品出的所有情感,并声情并茂地对苏珊说了许多心里话。
案例二: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笋芽儿》一课的第一课时。开课伊始,学生就通过多媒体认识了笋芽儿,喜欢上了笋芽儿。然后,老师便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演,把喜爱之情表达出来。遗憾的是,这个过程中,老师忽视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忽略了横在学生面前的14个生字。整个读演的过程中,演的成分太浓,识字读文的机会太少,所以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读得结结巴巴,演得磕磕绊绊。只苦了一心想还课堂给学生,让课堂自由、开放、热闹的老师!课后,原班老师还得补课,依然得从头上起,再来两课时。
听完第一堂课,所有老师都为这个班的学生之“优秀”而感慨!然而,这堂课展示的是该班平时真实的学习水平吗?非也!该执教者课堂上呈现出的“有感情朗读”“入情体会”等,其实并不是第一课时真实的学情反映。因为是公开课,学生事前已在老师带领下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学生已将生字自学了,课文也读得滚瓜烂熟甚至能背诵了。这样的第一课时太虚假!只能说,这是一堂不真实的、越位的第一课时。
第二堂课的上课老师课后说,她的目标定位是第一课时理解课文,第二课时再教学生字词,因为公开课的第一课时如果学习生字词的话,就太不精彩了。这也应该是第一位老师煞费苦心地让学生课前超常预习,而课中则匆匆进入品词析句环节的原因。可是,学生连生字都不认识或不熟悉,能把课文读好吗?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是各学段阅读教学的根本前提,根深才能枝繁,本固才能叶茂。没有这个前提,学生的阅读无疑是空中楼阁,只是为了配合老师把一堂课演完罢了。谈何培养学生语感?谈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在这方面,许多名师大家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书不读熟不开讲”是于永正老师多年阅读教学的积淀和感悟。他的课堂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读得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这样读书识字的第一课时才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范例。薛法根老师在《爱如茉莉》的教学中也说过“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处理好字词一样让你的课堂精彩叠出。王崧舟老师在名篇《二泉映月》的教学中,更是巧妙地用三组分别描写月光美丽、阿炳坎坷经历和《二泉映月》曲调变化的词语串起了全课,成就了小语课堂教学中永恒的经典!
品读了名师们的课,回头再看案例中的两堂课,其最大问题是对课时目标定位不准。课时目标定位应该遵循规则和规律,如语文教学的规律、阅读教学的规律等,课堂教学是艺术的,更是科学的!只有遵循规律,准确、朴实地定位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才会让如上所示的第一课时越位现象真正消失。
那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到底该讲什么呢?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应该围绕各学段教学目标,紧抓字词的教学,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文题、明文眼,理文路,为解文意打基础。做好这几件分内事,才能还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之本色,不越位的本色第一课时才能绽放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于永正.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求发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7).
[2]钟 蕙.阅读教学要做到“美”“巧” “实”[J].小学语文教学,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