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实态下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及动漫游戏等领域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章从文化创意专业人才概念及特点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并立足于职场实态探讨了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职场实态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6)12-0108-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12022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型经济业态,具有创新性、附加值高等特点。它融合了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并呈产业链发展态势。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需求量较大,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了文化创意类专业,向各类文化创意企业输送专业人才。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忽视了职场实态这一重要影响因素,使得人才与岗位衔接不到位。因此,加强对职场实态下文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文化创意职场实态分析
  (一)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于上个世纪末期,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诸多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文化创意这一新兴业态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美国的文化产业最为发达,在其国内GDP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全球55%的电影票房收入和55%的家庭录像收入都依靠美国产品,美国的图书市场占全球图书市场的份额高达35%。文化创意产业在给美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美国的文化价值体系迅速向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推广。在亚洲,韩国和日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风靡东亚甚至欧美的韩国电影和电视剧,为韩国赚取了大笔的外汇,在很多国家形成了被称为“韩流”的韩国文化热。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云南、重庆、四川、河南、山西等诸多省、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据智研咨询集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文化创意市场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报道,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2002年末仅有48个,2012年出现井喷式增长,达到1457个,并在2014年时达到2570个。2015年时虽有回落,但正常运作的园区仍有2056个,其中由国家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类相关基地、园区就达到350个。文化创意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被看成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并且得到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植和推动。随着“众创空间”战略的深入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将伴随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智力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仅在创意设计领域,据相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名工业设计师、15万名动画设计师以及专业的文化产业管理高端人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大体上可分为三个类型:技术创新型人才、创意产业管理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当前,制约文化创业领域发展的瓶颈是缺少创新型专业人才,尤其缺乏大批懂技术、有创意和善于经营管理的各类创新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结构失衡的现象较为严重。从人才层次上来看,中高级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高级人才比重较小。从知识结构上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单一的人才居多,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尤其缺乏原创人才的支撑。如果没有原创人才,创意产业只能实现粗放型的增长,难以实现长久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最近几年,一些高校开设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但是由于培养方式和师资力量比较单一,课程设置比较传统,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创意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特别是缺乏创意管理和创意经营人才。加之用人单位缺少针对创意人才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对高端人才仍然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成长机制,导致人才知识老化严重。
  一个项目设计过程涉及市场调查、前期策划、设计制作等多个环节,而最为关键的就是设计师的素质,其中最核心的就在于人的创造力,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的机制。通常情况下,一件热销的创意产品,其创新理念好坏与产品生命力存在密切的联系 [1]。“创意”是产生新事物的能力,这些创意必须是独特的、原创的以及有意义的。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是电视影像这样的传统媒介产品,还是数码动漫等新兴产业,所有资本运作的基础就是优良的产品,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优良产品恰恰来源于人的丰富的创造力。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其本质就是一种“创意经济”,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自身的创造力。由原创激发的“差异”和“个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生命。
  当前,我国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不乐观,人才培养与职场实态相脱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产业健康发展,这在专业就业率上就能明显看得出来。《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目前高校毕业生失业率最高的是美术专业、动画专业。由于供大于求,出现专业结构性失业,就业率持续走低,部分文化创意类专业被视为当前高失业率专业。为了缓解就业难问题,我国一些高校适当缩小招生规模,但这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从根本上说,高校忽视了对当前职业实态的分析,导致课程配置等与职场现状不相符。加之高校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导致毕业生毕业即失业。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该行业的持续发展,且会增加毕业生失业率,影响高校良好形象的树立。另外,文化创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再择业流动性较大,就业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文化创意类企业整体竞争力薄弱,对就业人员吸引力不强,无法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另外,文化创意类专业属于高投入专业,各所高校收费标准都比较高,导致很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但因无法适应毕业初期低收入现状,致使他们频繁更换工作,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快对人才培养体系的调整和优化,构建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努力向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为人才培养工作创造良好的前景。   二、重新确立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于对当前文化创意业态人才需求的分析,高等学校应当努力培养能够开展原创性工作,知管理、懂技术、会营销、善创意的综合型人才。
  与其他行业人才不同,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表现在:一是具有较强的创新素质,他们主要从事研究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的工作,或者提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需要摒弃一切传统、旧的事物,研发新产品,依靠自己的知识及灵感从事创造性工作。二复合性素质知识结构,如科学技术、历史地理,甚至营销、管理等知识,因为任何一项创新都建立在人才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上,掌握的知识越多,那么研发的产品价值就更加突出,才能够促进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三是具有自主性,创意人才要与众不同,具有较强自我发展愿望,更加热衷于从事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这也是他们创新的主要驱动力。
  三、构建职场实态下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素质特征,决定了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明显差别。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重新构建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依据行业需求,建立多元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离开专业人才,那么文化创意产业将不复存在。因此对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应当分层次进行,具体可划分为高级、中级及初级三个层次。其中,高级创意人才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丰富的阅历,能够把握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自主开发新产品,该层次人才能够在产业发展中起到引导作用。中级创意人才应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文底蕴及艺术素养兼具,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科学技术、管理经营知识,能够将创意经过包装转化为经济效益,此类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发展规模及速度。初级人才为设计制作人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文化创意职场需要上述三类人才的支撑。因此,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可以建立多元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研究生、本科、高职等教育,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职场需求,使培养模式更具针对性,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二)优化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兴趣
  创新能力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要在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在切实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强调全面性,极少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意识。就心理层面来看,创造能力形成的前提是人格,而非成就,后者是前者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此,要完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积极性,促使其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实现自我提升。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因材施教教学理念,采取启发式、课题式等教学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如此,还应努力抓好第二课堂教学,将人才培养延伸到课外,渗透至学生的生活当中。要积极组织各类创新创意大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将娱乐与创新教育有机整合到一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意识,学会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积极思考。
  (三)实施多学科交叉选修制度,拓展学生知识面
  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及规格的重要基础,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秉持科学、合理的原则,以满足学生各种知识及能力培养需求为基本目标。在当前职场实态下,对于文化创意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文化、文学等基础课程,二是技术性、创新性实验课程,以此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完善模块选修制度,推动多学科交叉学习,并能兼顾到所有学生的兴趣及需求,深度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活动个性化水平。让学生能够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知识,丰富自身知识体系,满足日后自身创新的需求,避免就业后频繁更换工作的问题发生。
  (四)与企业及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首先,调整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实习实训比例。如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比较通行的模式。“3+1”模式的基本做法是实施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在四年制本科教学中,前三年在学校内以学校教师讲授为主,主要是讲授理论课和基础的实践课,第四年集中到企业,主要是利用企业的工作岗位、技术人员、设备工具等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职业顶岗工作,完成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这样做,一是可使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践当中,深化对岗位工作的了解。二是能保证做到由校企合作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方面得到落实,更能符合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三是可以提升毕业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做到人才供需双方的无缝接轨。四是推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教学层次的深入改革,使学校教学工作更加符合职场实态的需要。
  其次,实施订单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式培养,是指高校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对需要的人才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形成良好的衔接,学生能够毕业后直接过渡到工作岗位上。要针对行业企业需求,校企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企业生产特点灵活调整课程设置,企业选派技术专家讲授部分专业课程,根据需要共同编写专业教材。学生在学校、企业两个地点进行学习,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训,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
  最后,积极引进企业项目。要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将企业项目引入到高校,为高校人才培养增加更多活力。如黄淮学院与河南天乐动漫公司签订协议,引进公司的技术人员进驻校园,与学校师生组成专门的研发团队,协同教师一起对学生实践进行指导,以此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且企业也能够获取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升本企业经济效益。文化创意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深厚的理论素养,更要立足于文化产业的现状,熟悉文化相关企业的生产流程。高校要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促使教师全方位把握行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五)采取多元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评价效果
  就考核方式方法而言,可以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及期末考试等构建一体化考核体系,并明确具体的考核参照标准,促进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在多元考核基础上,学生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与教师保持经常沟通,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培养特质明显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可以采取“展赛联合”方式,多途径培养创新人才。其中“展”指展览,即将学生创新成果以展览的形式进行呈现,同时进行现场答辩,为学生创意交流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并对学生口语表达等综合能力加以锻炼;“赛”指比赛,学生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参与到比赛当中,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精心创作,使其获得更好的比赛成果,促进学生创意的生成。
  (六)完善毕业生质量反馈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毕业生反馈评价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方面,征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评价;另一方面,了解毕业生的自我评价。用人单位的评价能够充分反映出高校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效果及高校教学水平。而充分利用毕业生反馈结果,能够帮助高校及时认识到教学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要与毕业生保持经常的联系,在对毕业生给予一定帮助和指导的同时,还要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使其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对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适应职场实态,一旦脱离了实际情况,将会阻碍人才培养可持续性发展。随着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会呈现多元特点,高校在调整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要切实根据职场实态等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培养,强化文化创意人才的创新意识,使其在日后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贺志强,巨荣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与分类实施的研究与实践——以潍坊职业学院为例[J].职大学报,2015(05):87-90+112
  [2] 邵文红,于娜,卢军阜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调研报告——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为对象[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7):12-13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一起发生在500kV变电站,由于规约转换装置故障引起的调度主站远动数据不刷新的案例。文中对故障时的发生表象进行描述,对检修技术人员现场技术处理过程进行了详细
"灌输式教学"深受"工具理性"的主宰,片面追求"成绩最大化",其结果是桎梏了生命的自由本性。"对话式教学"是获得自由、彰显人性的重要途径。文章在系统阐述"对话式教学"的基本
侯外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办校思想别具一格,独成一家,留下了许多成功的办学经验。本研究着重论述了侯外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办学
[摘要]在“全民热追捧”翻转教学的背景下,提出如何辩证地看待地方院校的翻转教学法。即,要根据地方院校特点、课程特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思考如何翻转及翻转的程度,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取舍、不断优化。  [关键词]地方高校翻转教学法特点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6)10-0108-04  [DOI]1013980/jcnkixdj
[摘 要]义务教育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长期存在的城市教育先行化、农村教师专业知识固化、城乡教师职评一体化等状况,使农村教师形成了改革决策中的“局外人”、价值缺失的“实践人”、科层制下的“公务人”的角色。发挥农村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须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工具性与伦理性、行政化与专业化、现实型与信念型这几对关系。  [关键词]农村教师 义务教育 改革 角色  [中图分类号] G52
长期以来,国内专家学者对于工程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教育政策和国外教育模式的初步解读上,对工程教育方面的定性研究较为有限。本文从工程教育起源出发,重点阐述了工程教
1983年,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为我国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在“三个面向”方针的指引下,全国教育界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各种实
[摘 要]近期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步伐骤然加快,对大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辅导员不仅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等常规工作,还承担着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重任,要求辅导员要秉持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工作理念,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协助学校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
[摘要]文章对2000—2015年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然后从保育员专业化标准、保育员专业化角色定位、保育员专业化队伍结构、保育员专业化素养、保育员专业化策略等五个方面,对我国保育员专业化的研究及实践进行综述,以期呈现近十五年来我国保育员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保育员专业化发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6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
大学是一种生命性的存在,诠释大学质量的内涵必须超越非生命质量观的束缚,生命自觉是大学质量的根本追求.工具理性取向的大学质量观容易使大学盲目适应外在逻辑,最终使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