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杂志”本来是一个网志,2011年开始了摄影艺术书计划,至今做了26本。虽然现在“假杂志”已经成为一个围绕摄影艺术书展开的集做书、卖书、藏书于一体的艺术机构,做书这块,大部分由我亲自参与甚至设计。其中有许多书的设计过程,无法简单用语言去表述,但也有几本完全可以写下决定每个细节的缘由。比如,与程新皓合作的两本。本文着重介绍《来源不同的时间:来自茨满村的图像》的编辑与设计过程,并略带提及与程新皓的相识以及循序渐进的第一次合作—《对一条河流的命名》。
《对一条河流的命名》
我是在2011年通过1416教室知道的程新皓,后来又关注他的微博。2012年,我们在三影堂第一次见了面。他那时候是图虫网的创始人之一。我说,我看到你在“还乡计划”里的那本小书《盘龙江》很喜欢,有机会一起做本书。但他和我说,计划回家乡云南昆明生活,还要花几年时间完成它。
2015年,我已经把“假杂志”搬回宁波,我和程新皓又在三影堂摄影奖上碰到。这次,他是作为一名入围者,带着他完善后的“盘龙江”系列作品—此时已改名为《对一条河流的命名》,完成度超出了我的预期。第二天,他预支了资生堂摄影奖的奖金请我吃饭。我说,咱们是不是差不多可以做书了?他说等我回昆明再完善下,准备好了就去宁波找你。
当年12月份,他从昆明来宁波,我们花了一周时间完成了《对一条河流的命名》初步编辑,然后一起去还在北京的印厂做样书,又用一周时间完成了一本样书。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于是我们决定搁一搁。2016年春节过后,我们再次约在北京,终于做出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经折装的书,正面是河岸风景,背面则是程新皓对这条河流从源头到入滇池口的影像调研。我们都觉得这是本完美的书。
《来源不同的时间》
《来源不同的时间:来自茨满村的图像》(以下简称“来源不同的时间”)是程新皓受艺术写作者和文朝邀请,前往丽江茨满村驻地完成的作品。在《对一条河流的命名》出版之后,他便给我看了一部分作品。因为我是色影无忌“新锐摄影奖”评委,此后他并未和我更新作品的进展。直到2015年底,我在初评现场看到了他作品的“样书”。我们三位评委,耗费了大量时间,通过他附带的一本“说明书”,终于看懂了这部作品。我们一致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作品—以他的这本样书而言—但他以独特的语言得到了我们的肯定,让其入围最终的六人名单。那时候,我就觉得,无论他是否得奖,我要给他再做一本完美的书。
2016年3月份,我和音和开始编辑这本书。这本书的制作难度比我想象中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需要在保持原有结构的基础上给这部作品瘦身。程新皓的这部作品充满了信息,并未给读者太多自我想象或体会的空间。其次,我们需要为这部复调叙事的作品找到一个合适的形式。因为他自己做的样书,做成了单线叙事。甚至我认为连《对一条河流的命名》我们完成的都是双线叙事。所以,我和他说,这是一本失败的样书,完全没有呈现你作品的魅力—它就是一部复杂的作品,它需要复杂的形式与之匹配。
关键词:图片档案、复调叙事、时间、空间
按照我做书的习惯,会预设一些形式,然后采取排除法。首先,《来源不同的时间》是一组档案式的作品。所以,它可以是一个档案夹,也可以是一个档案盒。其次,它是有先后顺序的叙事性作品,因此它需要装订,故排除档案盒方案,采用档案夹方案。而且,只有档案夹方案(并且需要大尺寸)才能让复调叙事成为可能—我们需要有些图片在同一平面同一时间内出现存在可能。
形式确定下来后,我们便开始进行按图索骥式的编辑。此时,程新皓自出版的那本《来源不同的时间》与说明书成了我们梳理他作品的唯一参考。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时就像被程新皓带着走进这个村子一样—从它的源头、历史、现状、未来的可能去了解这个纳西族村子。此时,我已经成为了他的客人,随着他的叙事穿梭于时间里的茨满村,穿梭于空间里的茨满村,上山下地,漫步田间巷陌,任由他的影像摆布。编到最后,我竟然庆幸程新皓是如此一个“啰嗦”的艺术家,他可以把他的所思所想毫无保留的告诉读者。我们也因此可以不用臆测地去编排作品之间上下左右前后的顺序—这张图只能在这,那张图只能在那,所有都是安排好的。只要你跟着程新皓走,绝对不会迷路。
这本书从印刷完毕到制作完成差不多花费了两个月时间,是我们制作工序最慢的一本。书交付后,经纬印业的负责人说,以后不要这么做书了,我们会吃不消。我表示感谢的同时,也对这样的设计略感抱歉。虽然绝大多数读者对这样疯狂的一本书感到惊叹,但也有保守的读者对这样的设计有些难以接受。我和程新皓反思后依然觉得,如果再做一遍,这本书还是会这样去做。想改变的只是一些材料的细节。这是一本几乎完美的书。
(作者为假杂志图书馆主理人,制作的摄影书曾入围光圈-巴黎摄影博览会第一本书奖,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作者摄影书奖,德国卡塞尔摄影书节年度摄影书奖。曾策划草场地摄影季中国独立摄影书展,北京摄影双年展手工摄影书展,集美阿尔勒摄影书展,连州摄影节摄影书展等。本文图片由假杂志提供。)
附:《来源不同的时间:来自茨满村的图像》作者阐述
玉龙山上流下了青龙河,青龙河流过了茨满村。在有丽江城之前,就已经有了茨满村。北方来的外族在这一带定居,他们叫自己纳西人。后来纳西人建造了丽江城,他们也就成了本地人。从汉人地区往西藏进行交易的马帮常在此歇脚。这时,茨满村是进入丽江的第一站。再后来,马帮变成了汽车而无需在此停留,于是茨满村又变回一个平静的小村子。青龙河水每年涨起又回落,有时冲开河堤,漫过田野。田野里的庄稼随着时令萌发,繁茂,丰收,腐烂,一茬一茬。种植庄稼的纳西人一代代在这里生长。年年四月,村子开满梨花。如今,从大理到丽江,茨满村仍然是进入丽江坝子的第一站。连接高速公路的黄山特大桥从茨满村的头顶越过。城市大了,村子小了。这一带的青龙河两岸已少见农田。茨满村的住民们不再耕作,也似乎接受了头顶上的隆隆车声。日子总是在继续,唱古乐的纳西人逐渐变成老者,年轻的人们逐渐离开这里。在城市还没到来的空档,青龙河的东岸却又长起了新的村子。来自外省的人们在此营生:烧砖,修车,养猪,回收垃圾。如果城市不再到来,他们或许会长久居住下去,成为这里新的主人。看似平静的村庄在被急速改变着,不同来源的时间在这日常生活中并行,对抗,最终消失在同质化的洪流中,或者找到与其共处的方法。此作品回应的正是这些在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事件。作品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叙述了地质学的时间、村庄当下的时间、村庄的历史时间以及人的肉身处于这种时间之中的张力。为了在分析现实的同时保持现实的复杂性,不使其沦为某种简化的叙述,我试图提出复调叙事 (Polyphonic Narrative) 的方式以再现这些共存于当下的状况。其中,虚构的視角人物与多条线索被构建,它们从不被注意的细节之中起源,在叙事的推进中相互缠绕,此消彼长,让所有图像关联在一起。由此,整个叙事产生了褶皱,线性的时间中产生出循环和暗流,最终使这些图像构成了对现实的解析,将隐藏于现实光滑表面之下的话语解蔽。
—程新皓
《对一条河流的命名》
我是在2011年通过1416教室知道的程新皓,后来又关注他的微博。2012年,我们在三影堂第一次见了面。他那时候是图虫网的创始人之一。我说,我看到你在“还乡计划”里的那本小书《盘龙江》很喜欢,有机会一起做本书。但他和我说,计划回家乡云南昆明生活,还要花几年时间完成它。
2015年,我已经把“假杂志”搬回宁波,我和程新皓又在三影堂摄影奖上碰到。这次,他是作为一名入围者,带着他完善后的“盘龙江”系列作品—此时已改名为《对一条河流的命名》,完成度超出了我的预期。第二天,他预支了资生堂摄影奖的奖金请我吃饭。我说,咱们是不是差不多可以做书了?他说等我回昆明再完善下,准备好了就去宁波找你。
当年12月份,他从昆明来宁波,我们花了一周时间完成了《对一条河流的命名》初步编辑,然后一起去还在北京的印厂做样书,又用一周时间完成了一本样书。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于是我们决定搁一搁。2016年春节过后,我们再次约在北京,终于做出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经折装的书,正面是河岸风景,背面则是程新皓对这条河流从源头到入滇池口的影像调研。我们都觉得这是本完美的书。
《来源不同的时间》
《来源不同的时间:来自茨满村的图像》(以下简称“来源不同的时间”)是程新皓受艺术写作者和文朝邀请,前往丽江茨满村驻地完成的作品。在《对一条河流的命名》出版之后,他便给我看了一部分作品。因为我是色影无忌“新锐摄影奖”评委,此后他并未和我更新作品的进展。直到2015年底,我在初评现场看到了他作品的“样书”。我们三位评委,耗费了大量时间,通过他附带的一本“说明书”,终于看懂了这部作品。我们一致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作品—以他的这本样书而言—但他以独特的语言得到了我们的肯定,让其入围最终的六人名单。那时候,我就觉得,无论他是否得奖,我要给他再做一本完美的书。
2016年3月份,我和音和开始编辑这本书。这本书的制作难度比我想象中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需要在保持原有结构的基础上给这部作品瘦身。程新皓的这部作品充满了信息,并未给读者太多自我想象或体会的空间。其次,我们需要为这部复调叙事的作品找到一个合适的形式。因为他自己做的样书,做成了单线叙事。甚至我认为连《对一条河流的命名》我们完成的都是双线叙事。所以,我和他说,这是一本失败的样书,完全没有呈现你作品的魅力—它就是一部复杂的作品,它需要复杂的形式与之匹配。
关键词:图片档案、复调叙事、时间、空间
按照我做书的习惯,会预设一些形式,然后采取排除法。首先,《来源不同的时间》是一组档案式的作品。所以,它可以是一个档案夹,也可以是一个档案盒。其次,它是有先后顺序的叙事性作品,因此它需要装订,故排除档案盒方案,采用档案夹方案。而且,只有档案夹方案(并且需要大尺寸)才能让复调叙事成为可能—我们需要有些图片在同一平面同一时间内出现存在可能。
形式确定下来后,我们便开始进行按图索骥式的编辑。此时,程新皓自出版的那本《来源不同的时间》与说明书成了我们梳理他作品的唯一参考。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时就像被程新皓带着走进这个村子一样—从它的源头、历史、现状、未来的可能去了解这个纳西族村子。此时,我已经成为了他的客人,随着他的叙事穿梭于时间里的茨满村,穿梭于空间里的茨满村,上山下地,漫步田间巷陌,任由他的影像摆布。编到最后,我竟然庆幸程新皓是如此一个“啰嗦”的艺术家,他可以把他的所思所想毫无保留的告诉读者。我们也因此可以不用臆测地去编排作品之间上下左右前后的顺序—这张图只能在这,那张图只能在那,所有都是安排好的。只要你跟着程新皓走,绝对不会迷路。
这本书从印刷完毕到制作完成差不多花费了两个月时间,是我们制作工序最慢的一本。书交付后,经纬印业的负责人说,以后不要这么做书了,我们会吃不消。我表示感谢的同时,也对这样的设计略感抱歉。虽然绝大多数读者对这样疯狂的一本书感到惊叹,但也有保守的读者对这样的设计有些难以接受。我和程新皓反思后依然觉得,如果再做一遍,这本书还是会这样去做。想改变的只是一些材料的细节。这是一本几乎完美的书。
(作者为假杂志图书馆主理人,制作的摄影书曾入围光圈-巴黎摄影博览会第一本书奖,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作者摄影书奖,德国卡塞尔摄影书节年度摄影书奖。曾策划草场地摄影季中国独立摄影书展,北京摄影双年展手工摄影书展,集美阿尔勒摄影书展,连州摄影节摄影书展等。本文图片由假杂志提供。)
附:《来源不同的时间:来自茨满村的图像》作者阐述
玉龙山上流下了青龙河,青龙河流过了茨满村。在有丽江城之前,就已经有了茨满村。北方来的外族在这一带定居,他们叫自己纳西人。后来纳西人建造了丽江城,他们也就成了本地人。从汉人地区往西藏进行交易的马帮常在此歇脚。这时,茨满村是进入丽江的第一站。再后来,马帮变成了汽车而无需在此停留,于是茨满村又变回一个平静的小村子。青龙河水每年涨起又回落,有时冲开河堤,漫过田野。田野里的庄稼随着时令萌发,繁茂,丰收,腐烂,一茬一茬。种植庄稼的纳西人一代代在这里生长。年年四月,村子开满梨花。如今,从大理到丽江,茨满村仍然是进入丽江坝子的第一站。连接高速公路的黄山特大桥从茨满村的头顶越过。城市大了,村子小了。这一带的青龙河两岸已少见农田。茨满村的住民们不再耕作,也似乎接受了头顶上的隆隆车声。日子总是在继续,唱古乐的纳西人逐渐变成老者,年轻的人们逐渐离开这里。在城市还没到来的空档,青龙河的东岸却又长起了新的村子。来自外省的人们在此营生:烧砖,修车,养猪,回收垃圾。如果城市不再到来,他们或许会长久居住下去,成为这里新的主人。看似平静的村庄在被急速改变着,不同来源的时间在这日常生活中并行,对抗,最终消失在同质化的洪流中,或者找到与其共处的方法。此作品回应的正是这些在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事件。作品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叙述了地质学的时间、村庄当下的时间、村庄的历史时间以及人的肉身处于这种时间之中的张力。为了在分析现实的同时保持现实的复杂性,不使其沦为某种简化的叙述,我试图提出复调叙事 (Polyphonic Narrative) 的方式以再现这些共存于当下的状况。其中,虚构的視角人物与多条线索被构建,它们从不被注意的细节之中起源,在叙事的推进中相互缠绕,此消彼长,让所有图像关联在一起。由此,整个叙事产生了褶皱,线性的时间中产生出循环和暗流,最终使这些图像构成了对现实的解析,将隐藏于现实光滑表面之下的话语解蔽。
—程新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