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要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顺应由封闭式教学转型为开放型教学,由继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式教育;由经验分享到课程研修,个性化需求订制。教育中要注重学生与教师的和谐发展, 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树立教育目标终身化的理念,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改革;教学研究
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要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从院校发展历程、工作理念及目前的工作方式,逐步提出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理念的转变,阐释其内涵与特色;针对目前院校中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学术训练缺失、校园学术经历为主、社会和实业经历缺乏等;以及新教师研习营和主讲教师认证培训评价工作,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方案设计与高校战略规划建议[1]。
1.从经验分享到课程研修
课程研修是教师培训文化的核心,探索学为中心、发展能力和实践取向等所独有的文化特质。在构建课程文化过程中,提炼教学理念与思想、基于课程文化特质组织教学活动、在人文精神统领下管理课程[2]。通过转型发展,在战略规划、绩效管理、教学理念、领导力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形成了适合各院校的经验探索模式,并逐渐被政府和社会所认可。
从校长到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创新年会等平台上,面向其他高校中高层,共同研究大学转型与内部治理、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等内容。同时就教育领域的战略管理、教育方式方法变革、教育空间环境改造等方面进行交流和学习,构建创新性思维模式,改善管理方法,释放办学活力。
2.独一份个性化需求订制模式
学生需要什么,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结合讲授。教师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前期需求调研,并制定研修方案书,就教学背景和目标、方案设施及安排等做详细的规划。研究发展处下设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对相关课程的梳理和开发。研修课程库开发战略发展、教学理念与方法创新、质量提升、教育信息化、校园文化建设、后勤服务等几大模块下的30余门课程,并由学校中高层担任讲师。在学生需求时,可以随时调用相应的课程进行授课[3]。
在课程设计上,讲师团借鉴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开展的项目,运用全新的授课方式、评估体系,融入翻转课堂、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并加入实地考察、学员内部讨论会、答疑反馈等学习环节,带给学生们全新的教学体验。
3.教学有料,让特色好点子落地
学校办出特色是由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社会大量需要各种创新型人才,学校要很好地完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任务,就需要办学有特色,培养学生个性。一个模式办学和培养人,表面上看很公平,其实削足适履是对每个学生最大的不公。因为每个学生不同,每所学校也各不相同。因此,学校办出特色要把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质量联系起来。要把学校办出特色,就要有新思想、新思路,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发挥优势和特长。教育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特色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归根到底目的是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培养出高质量人才[4]。办好一所大学,要有高远的目标,切实可行的规划,以及激发员工善意和潜能的能力。
所有的課程都不只是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而是基于学校变革和创新经验的案例分析和探讨。这样鲜活而真实的案例教学更有料,也更贴合高校实际,方便实际操作和借鉴。利用学生课堂课下时间,开展讨论,就学习的感受,提出解决工作疏漏的方案,再通过交流优化工作流程。
4.跳出教育界再学习
“应该跳出教育界,向企业学习”。授课时援引真实案例进行分析,无形中促进了自身内部流程的梳理和工作的再改进。进一步学习国际化的标准和更先进的管理实践,从有特色的大学和企业中借鉴精华,跨界学习,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管理模式。将针对新的教学改革需求,进一步梳理创新的经验,开发新的课程[5]。在质量提升上,做好课程评价反馈和流程调整。另外组织讲师团到更先进的企业学习,激发自身的创新活力。
总之,“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而且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是源头活水,应该把无私奉精神献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6]。在以后的转型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把经验顺利的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学改革顺利落地,全面提升应用型大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7-30.
[2]孟祥瑞.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6(3):56-58.
[3]张静,杨颖,李明理.新技术视域下课堂变革中的教师综合职能架构设计[J].继续教育,,2018(6):36-38.
[4]顾明远.以人为本学校后勤要为教书育人服务[J].基础教育参考,2008(5):1-3.
[5]肖念.对中国大学教学改革逻辑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7):17-20.
[6]赵汝坤.高校构建大德育体系的基本思路[J].菏泽学院学报,2017,39(4):92-98.
基金项目:吉农院合字[2018]第5006号。
作者简介:张振宇(1963–),男,辽宁抚顺人,博士,副教授。
通讯作者:陈殿元(1982–),男,吉林吉林人,硕士,教授。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101)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改革;教学研究
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要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从院校发展历程、工作理念及目前的工作方式,逐步提出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理念的转变,阐释其内涵与特色;针对目前院校中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学术训练缺失、校园学术经历为主、社会和实业经历缺乏等;以及新教师研习营和主讲教师认证培训评价工作,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方案设计与高校战略规划建议[1]。
1.从经验分享到课程研修
课程研修是教师培训文化的核心,探索学为中心、发展能力和实践取向等所独有的文化特质。在构建课程文化过程中,提炼教学理念与思想、基于课程文化特质组织教学活动、在人文精神统领下管理课程[2]。通过转型发展,在战略规划、绩效管理、教学理念、领导力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形成了适合各院校的经验探索模式,并逐渐被政府和社会所认可。
从校长到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创新年会等平台上,面向其他高校中高层,共同研究大学转型与内部治理、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等内容。同时就教育领域的战略管理、教育方式方法变革、教育空间环境改造等方面进行交流和学习,构建创新性思维模式,改善管理方法,释放办学活力。
2.独一份个性化需求订制模式
学生需要什么,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结合讲授。教师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前期需求调研,并制定研修方案书,就教学背景和目标、方案设施及安排等做详细的规划。研究发展处下设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对相关课程的梳理和开发。研修课程库开发战略发展、教学理念与方法创新、质量提升、教育信息化、校园文化建设、后勤服务等几大模块下的30余门课程,并由学校中高层担任讲师。在学生需求时,可以随时调用相应的课程进行授课[3]。
在课程设计上,讲师团借鉴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开展的项目,运用全新的授课方式、评估体系,融入翻转课堂、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并加入实地考察、学员内部讨论会、答疑反馈等学习环节,带给学生们全新的教学体验。
3.教学有料,让特色好点子落地
学校办出特色是由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社会大量需要各种创新型人才,学校要很好地完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任务,就需要办学有特色,培养学生个性。一个模式办学和培养人,表面上看很公平,其实削足适履是对每个学生最大的不公。因为每个学生不同,每所学校也各不相同。因此,学校办出特色要把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质量联系起来。要把学校办出特色,就要有新思想、新思路,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发挥优势和特长。教育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特色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归根到底目的是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培养出高质量人才[4]。办好一所大学,要有高远的目标,切实可行的规划,以及激发员工善意和潜能的能力。
所有的課程都不只是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而是基于学校变革和创新经验的案例分析和探讨。这样鲜活而真实的案例教学更有料,也更贴合高校实际,方便实际操作和借鉴。利用学生课堂课下时间,开展讨论,就学习的感受,提出解决工作疏漏的方案,再通过交流优化工作流程。
4.跳出教育界再学习
“应该跳出教育界,向企业学习”。授课时援引真实案例进行分析,无形中促进了自身内部流程的梳理和工作的再改进。进一步学习国际化的标准和更先进的管理实践,从有特色的大学和企业中借鉴精华,跨界学习,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管理模式。将针对新的教学改革需求,进一步梳理创新的经验,开发新的课程[5]。在质量提升上,做好课程评价反馈和流程调整。另外组织讲师团到更先进的企业学习,激发自身的创新活力。
总之,“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而且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是源头活水,应该把无私奉精神献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6]。在以后的转型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把经验顺利的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学改革顺利落地,全面提升应用型大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7-30.
[2]孟祥瑞.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6(3):56-58.
[3]张静,杨颖,李明理.新技术视域下课堂变革中的教师综合职能架构设计[J].继续教育,,2018(6):36-38.
[4]顾明远.以人为本学校后勤要为教书育人服务[J].基础教育参考,2008(5):1-3.
[5]肖念.对中国大学教学改革逻辑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7):17-20.
[6]赵汝坤.高校构建大德育体系的基本思路[J].菏泽学院学报,2017,39(4):92-98.
基金项目:吉农院合字[2018]第5006号。
作者简介:张振宇(1963–),男,辽宁抚顺人,博士,副教授。
通讯作者:陈殿元(1982–),男,吉林吉林人,硕士,教授。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