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进而论述了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利弊,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高校开展合作内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8-0145-01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及办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经济活动日趋外向化,其办学和科研经费正迅速增加,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现行内部审计工作模式难以作用不明显。因此创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模式势在必行。
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分析
高校内部审计目标已明确定位为“促进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然而从近几年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情况来看,各高校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促进管理和提高效益”这一理念淡薄。
(一)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自主性不足。现阶段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由学校直接领导,其监督职能往往受到管理层的干预,使内部审计不能充分发挥职能。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人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计人员在提出管理活动及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问题时,会有所顾忌。平等的机构设置、过甚密切的行政关系必然导致内部审计组织权威性和自主性不足。(二)审计方法滞后,时代性不强。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仍拘泥于以往的套路,对于社会审计中广泛运用的内控测评等审计技术方法的应用有限,造成审计工作向管理和服务延伸的深度不够。此外,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审计的及时性大大增强,事后审计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但高校审计技术手段却远远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审计技术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其作用的发挥。(三)审计力量偏弱,突破性不强。高校审计部门通常为高校最“精简”的部门,随着内审任务日益繁重,审计队伍力量不足的的问题更加突出。另外,大多数高校内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现时审计工作需要。(四)审计环境改变,风险性加大。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办学自主权俞来俞大,经费筹措渠道多元化,经费支出繁杂化,但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度并不健全,部分高校出现了内控不严密等现象,这无疑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利弊分析
由于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诸多前述问题,为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高校内部审计外包就成为可供的选择。内部审计外包是指高校从外部聘请专业审计人员执行内部审计工作,履行内部审计职能。由于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颇受争议,而对该问题的认识又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对其进行全面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优点。1.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专业咨询机构拥有大批专业化人才,高校审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的需求选用合适的人才。同时注册会计师经验丰富,熟悉不同行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2.能够有效节约审计成本。审计工作量日益加大,要求配备足够的审计人员满足工作需求。同时,审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变化,对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往往缺乏此类复合型人才。内部审计外包减少了内审人员培训等费用,有效降低审计成本,也保证了高校审计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3.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外包一般都是由外聘的注册会计师完成,不受高校行政行为的干预,理论上可以站在独立的立场进行审计,其工作只对委托人负责,能够提供客观的评价结果。4.可以最大程度优化资源配置。内部审计外包是利用社会人力资源解决高校审计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社会审计中介机构大都拥有一支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和各类专门人才,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囊括各类专业审计人才,所以内部审计外包不仅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起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二)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外包的弊端。1.外部审计人员不熟悉高校情况。外部审计人员难以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了解学校具体情况,不能更好地提供符合学校长远发展需要的咨询服务,客观上可能影响到审计计划的尝试和审计工作的效果。2.容易使审计工作程序化。内部审计外包后,外部审计人员难以像内部审计人员一样对学校有着很高的忠诚度,对本校的组织文化没有强烈的趋同感,学校资金效益的高低与他们自身利益并不相关,学校与外包审计机构之间只是短期的合同关系,从而导致审计可能会变成单纯履行程序的一般性工作。那么,外包审计得出的审计结论难以从学校的长远利益出发,也更难以高度的责任心来考虑学校的特殊情况。3.内部审计主动性难以体现。内部审计外包会给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带来一定的影响,以致高校内审工作产生依赖,久而久之会失去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4.破坏了内部审计职能整体性。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等职能互为基础,对高校财务管理的服务活动建立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的基础上,而意见的采纳和顺利实施需要对审计过程进行监督,并且对绩效和风险进行评价,保证其按预期的方向发展。因此,将任何一项职能外部化都不利于内部审计发挥其整体功能。5.降低了内部审计职能的灵活性。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可按需随时提供服务,而外部审计人员只在接受期间提供临时服务,不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特别是在发生突发情况时。
三、高校开展合作内审的有效途径
分析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特征可发现,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并不是简单通过将内部审计外包就可解决的。因此,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目前宜采用合作内审的方式。合作内审是内部审计外包的表现形式之一,具体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相结合,共同开展审计工作的一种方式。高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在审计诸多方面相通相近,这在理论上保证了合作内审的可能性。合作内审不但可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合理化、科学化;而且能保证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完整性和保持内部审计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有利于促进审计成效最优化,从而解决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作业过程中的局限性。合作内审可采用以下途径:(1)面向社会招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高校业务需要采用不同的招标方式对外进行招标,可就一项审计业务招二至三家中介审计机构,增强其竞争意识,从而保证优质服务。在招标过程中要重点了解投标单位情况,签署合同时必须明确责任。(2)做好准备工作。合作内审开展之前,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对开展的审计项目进行调查了解,特别是所派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其次做好合作审计的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和待解决问题;最后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确定完成工作所需的审计时间,避免拖延。(3)全程合作审计。在合作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处于主导地位,但要尊重外部审计人员意见。内部审计职责主要是:帮助外部审计人员熟悉高校情况,关注所提审计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等。外部审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利用其相对独立与优质的审计资源,先进的审计方法,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采取相应审计策略,为高校管理层提供有价值服务等。二者的全程合作可以将审计资源更好地集中于高风险审计领域,为发挥审计职能奠定坚实基础。(4)评议审计绩效。合作内审工作结束后,首先要对项目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等进行客观评议;其次客观评议审计报告所提审计建议是以及是否有利于高校否符合本校的特定情况,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及前瞻性。从而为下一次合作审计的开展打下基础。
合作内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工作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比如外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核定,双方的沟通与协调以及如何实现审计成本与效益最大化等方面都无经验可循,尚需不断地探索、研究。
关键词:创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8-0145-01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及办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经济活动日趋外向化,其办学和科研经费正迅速增加,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现行内部审计工作模式难以作用不明显。因此创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模式势在必行。
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分析
高校内部审计目标已明确定位为“促进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然而从近几年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情况来看,各高校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促进管理和提高效益”这一理念淡薄。
(一)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自主性不足。现阶段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由学校直接领导,其监督职能往往受到管理层的干预,使内部审计不能充分发挥职能。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人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计人员在提出管理活动及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问题时,会有所顾忌。平等的机构设置、过甚密切的行政关系必然导致内部审计组织权威性和自主性不足。(二)审计方法滞后,时代性不强。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仍拘泥于以往的套路,对于社会审计中广泛运用的内控测评等审计技术方法的应用有限,造成审计工作向管理和服务延伸的深度不够。此外,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审计的及时性大大增强,事后审计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但高校审计技术手段却远远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审计技术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其作用的发挥。(三)审计力量偏弱,突破性不强。高校审计部门通常为高校最“精简”的部门,随着内审任务日益繁重,审计队伍力量不足的的问题更加突出。另外,大多数高校内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现时审计工作需要。(四)审计环境改变,风险性加大。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办学自主权俞来俞大,经费筹措渠道多元化,经费支出繁杂化,但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度并不健全,部分高校出现了内控不严密等现象,这无疑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利弊分析
由于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诸多前述问题,为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高校内部审计外包就成为可供的选择。内部审计外包是指高校从外部聘请专业审计人员执行内部审计工作,履行内部审计职能。由于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颇受争议,而对该问题的认识又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对其进行全面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优点。1.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专业咨询机构拥有大批专业化人才,高校审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的需求选用合适的人才。同时注册会计师经验丰富,熟悉不同行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2.能够有效节约审计成本。审计工作量日益加大,要求配备足够的审计人员满足工作需求。同时,审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变化,对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往往缺乏此类复合型人才。内部审计外包减少了内审人员培训等费用,有效降低审计成本,也保证了高校审计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3.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外包一般都是由外聘的注册会计师完成,不受高校行政行为的干预,理论上可以站在独立的立场进行审计,其工作只对委托人负责,能够提供客观的评价结果。4.可以最大程度优化资源配置。内部审计外包是利用社会人力资源解决高校审计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社会审计中介机构大都拥有一支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和各类专门人才,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囊括各类专业审计人才,所以内部审计外包不仅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起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二)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外包的弊端。1.外部审计人员不熟悉高校情况。外部审计人员难以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了解学校具体情况,不能更好地提供符合学校长远发展需要的咨询服务,客观上可能影响到审计计划的尝试和审计工作的效果。2.容易使审计工作程序化。内部审计外包后,外部审计人员难以像内部审计人员一样对学校有着很高的忠诚度,对本校的组织文化没有强烈的趋同感,学校资金效益的高低与他们自身利益并不相关,学校与外包审计机构之间只是短期的合同关系,从而导致审计可能会变成单纯履行程序的一般性工作。那么,外包审计得出的审计结论难以从学校的长远利益出发,也更难以高度的责任心来考虑学校的特殊情况。3.内部审计主动性难以体现。内部审计外包会给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带来一定的影响,以致高校内审工作产生依赖,久而久之会失去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4.破坏了内部审计职能整体性。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等职能互为基础,对高校财务管理的服务活动建立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的基础上,而意见的采纳和顺利实施需要对审计过程进行监督,并且对绩效和风险进行评价,保证其按预期的方向发展。因此,将任何一项职能外部化都不利于内部审计发挥其整体功能。5.降低了内部审计职能的灵活性。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可按需随时提供服务,而外部审计人员只在接受期间提供临时服务,不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特别是在发生突发情况时。
三、高校开展合作内审的有效途径
分析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特征可发现,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并不是简单通过将内部审计外包就可解决的。因此,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目前宜采用合作内审的方式。合作内审是内部审计外包的表现形式之一,具体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相结合,共同开展审计工作的一种方式。高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在审计诸多方面相通相近,这在理论上保证了合作内审的可能性。合作内审不但可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合理化、科学化;而且能保证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完整性和保持内部审计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有利于促进审计成效最优化,从而解决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作业过程中的局限性。合作内审可采用以下途径:(1)面向社会招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高校业务需要采用不同的招标方式对外进行招标,可就一项审计业务招二至三家中介审计机构,增强其竞争意识,从而保证优质服务。在招标过程中要重点了解投标单位情况,签署合同时必须明确责任。(2)做好准备工作。合作内审开展之前,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对开展的审计项目进行调查了解,特别是所派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其次做好合作审计的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和待解决问题;最后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确定完成工作所需的审计时间,避免拖延。(3)全程合作审计。在合作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处于主导地位,但要尊重外部审计人员意见。内部审计职责主要是:帮助外部审计人员熟悉高校情况,关注所提审计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等。外部审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利用其相对独立与优质的审计资源,先进的审计方法,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采取相应审计策略,为高校管理层提供有价值服务等。二者的全程合作可以将审计资源更好地集中于高风险审计领域,为发挥审计职能奠定坚实基础。(4)评议审计绩效。合作内审工作结束后,首先要对项目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等进行客观评议;其次客观评议审计报告所提审计建议是以及是否有利于高校否符合本校的特定情况,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及前瞻性。从而为下一次合作审计的开展打下基础。
合作内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工作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比如外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核定,双方的沟通与协调以及如何实现审计成本与效益最大化等方面都无经验可循,尚需不断地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