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校 企业 员工”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高职院校过去传统的“2 1”教学模式,旨在强调“学校—企业”循环、递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职场就业的无缝对接,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需引起高度关注,并予以理性分析和积极应对。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以规模扩张为目的的外延型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型发展模式。为了应时顺势,我校在吸收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学校 企业 员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在“学校 企业 员工”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产生了新的思想问题,使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1.对“学校 企业 员工”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学校 企业 员工”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校企合作内涵,专业人才实现了“学生”—“兼职员工”—“职业人”的快速转变,实现了“无缝对接”、“零距离上岗”。并且在“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运作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促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通有无,实现共赢,为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作出积极的有益尝试,对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有着深远意义。
然而,看似“共赢”、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2.“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问卷和座谈、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下部分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38.7%的学生认为在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为思想政治教育课,30%的学生认为是媒体和网络,33.4%的学生认为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有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
从调研结果看,“学校 企业 员工”人才培养模式意味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途径的不断拓展,与此同时,该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存在诸多问题。
2.1学生和家长对“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认识不足。
通过对家长座谈会、学生交流会、学长论坛的相关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在入校之前,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学校把他们集体放到企业去顶岗实习,完全是为了推卸责任。在没有彻底理解“学校 企业 员工”培养模式的意义前,学生和家长就会认为本该在学校完成的教育过程,学校却过早地把他们推入了社会,没有认识到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和家长因不认同学校的做法,要求换专业、转班级。思想工作不到位,学生及家长的认识就不到位,“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的具体工作开展得十分艰难,甚至无法开展。
2.2“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使得高职学生难以适应。
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变使得广大高职学生在实践当中难以适应[2]。在学校“ 企业 员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下,学生被鼓励积极地加入到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环境中去实习和锻炼,部分高职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紧张甚至恐惧的心理反应,在工学结合实践过程中企业引入竞争机制与淘汰机制,会有部分学生在面试阶段遭到淘汰,有时在工作期间也会淘汰学生。这些被淘汰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这也使得其随后往往难以适应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
2.3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3]
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而部分学生自身存在的职业道德素养缺陷在参与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暴露无遗,如缺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服从敬业精神,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企业社会利益关系,以及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就会影响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
3.“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下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做好“学校 企业 员工”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宣传。
“学校 企业 员工”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加深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理解。有些学生对“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思想认识不清楚,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也有学生会因为还没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而惶恐,或是当踏入新的环境而感到严重的心理不适,很容易产生消极、倦怠、失落、焦虑及自信心不足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企业,尤其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思想政治辅导员做好充分的宣传工作及心理辅导工作,做到事事以学生为主,事事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顺利适应这一教育模式。
3.2做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将心理咨询延伸到企业。[4]
因为社会还存在对职业教育鄙视的观念及现实就业的多重压力,高职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失落感、焦虑感、挫折感等心理障碍,所以加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学校日常教育中往往是通过开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医治心理疾病。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由于他们身处校外,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因此,教师应该定期去企业,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使学生可以在网上与老师聊天互动,及时解决他们心理上的问题。
3.3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确立起来的被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循的若干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下参与校企合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企业应该具有优秀深厚的企业文化积淀,通过企业运作制度展示、企业先进人物推荐、企业典型事迹推广、企业人文理念灌输及形成书面化、体系化的思政教育素材并投入企业思政教育实践,着力优化广大的高职学生对自身、企业及社会的深层次认知,激励其学习先进、勇于探索、奋发图强、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人生诉求。
总之,“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旨在使学生的专业教学从课堂直接延伸到工作岗位,延伸到市场,缩短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期,提高岗位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细心观察且耐心地对待学生的思想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进行疏导和安抚,科学地引导学生完成角色的转变,就能消除学生因接受“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教育而带来的思想问题,就能使“学校 企业 员工”培养模式得到学生、企业、家长的认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学理论,2010,(14).
[2]耿德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企共管机制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
[6]黄淑贞.“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
[4]吴海霞.“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以规模扩张为目的的外延型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型发展模式。为了应时顺势,我校在吸收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学校 企业 员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在“学校 企业 员工”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产生了新的思想问题,使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1.对“学校 企业 员工”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学校 企业 员工”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校企合作内涵,专业人才实现了“学生”—“兼职员工”—“职业人”的快速转变,实现了“无缝对接”、“零距离上岗”。并且在“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运作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促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通有无,实现共赢,为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作出积极的有益尝试,对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有着深远意义。
然而,看似“共赢”、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2.“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问卷和座谈、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下部分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38.7%的学生认为在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为思想政治教育课,30%的学生认为是媒体和网络,33.4%的学生认为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有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
从调研结果看,“学校 企业 员工”人才培养模式意味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途径的不断拓展,与此同时,该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存在诸多问题。
2.1学生和家长对“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认识不足。
通过对家长座谈会、学生交流会、学长论坛的相关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在入校之前,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学校把他们集体放到企业去顶岗实习,完全是为了推卸责任。在没有彻底理解“学校 企业 员工”培养模式的意义前,学生和家长就会认为本该在学校完成的教育过程,学校却过早地把他们推入了社会,没有认识到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和家长因不认同学校的做法,要求换专业、转班级。思想工作不到位,学生及家长的认识就不到位,“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的具体工作开展得十分艰难,甚至无法开展。
2.2“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使得高职学生难以适应。
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变使得广大高职学生在实践当中难以适应[2]。在学校“ 企业 员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下,学生被鼓励积极地加入到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环境中去实习和锻炼,部分高职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紧张甚至恐惧的心理反应,在工学结合实践过程中企业引入竞争机制与淘汰机制,会有部分学生在面试阶段遭到淘汰,有时在工作期间也会淘汰学生。这些被淘汰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这也使得其随后往往难以适应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
2.3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3]
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而部分学生自身存在的职业道德素养缺陷在参与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暴露无遗,如缺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服从敬业精神,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企业社会利益关系,以及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就会影响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
3.“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下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做好“学校 企业 员工”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宣传。
“学校 企业 员工”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加深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理解。有些学生对“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思想认识不清楚,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也有学生会因为还没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而惶恐,或是当踏入新的环境而感到严重的心理不适,很容易产生消极、倦怠、失落、焦虑及自信心不足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企业,尤其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思想政治辅导员做好充分的宣传工作及心理辅导工作,做到事事以学生为主,事事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顺利适应这一教育模式。
3.2做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将心理咨询延伸到企业。[4]
因为社会还存在对职业教育鄙视的观念及现实就业的多重压力,高职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失落感、焦虑感、挫折感等心理障碍,所以加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学校日常教育中往往是通过开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医治心理疾病。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由于他们身处校外,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因此,教师应该定期去企业,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使学生可以在网上与老师聊天互动,及时解决他们心理上的问题。
3.3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确立起来的被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循的若干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下参与校企合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企业应该具有优秀深厚的企业文化积淀,通过企业运作制度展示、企业先进人物推荐、企业典型事迹推广、企业人文理念灌输及形成书面化、体系化的思政教育素材并投入企业思政教育实践,着力优化广大的高职学生对自身、企业及社会的深层次认知,激励其学习先进、勇于探索、奋发图强、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人生诉求。
总之,“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旨在使学生的专业教学从课堂直接延伸到工作岗位,延伸到市场,缩短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期,提高岗位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细心观察且耐心地对待学生的思想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进行疏导和安抚,科学地引导学生完成角色的转变,就能消除学生因接受“学校 企业 员工”模式教育而带来的思想问题,就能使“学校 企业 员工”培养模式得到学生、企业、家长的认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学理论,2010,(14).
[2]耿德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企共管机制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
[6]黄淑贞.“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
[4]吴海霞.“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