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学教师要善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和人文修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把握尺度,遵循一定的原则。
关键词: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德性资于学问”,反映的就是学问与道德的密切关系。学科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努力探讨学科德育的特点、规律,充分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主要任务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在职业高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学校方面利用各式各样的活动,如:主题班会、友谊联赛、竞技比拼……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职高的一线数学教师,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
一、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二)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在数学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例如代数中相互对立的运算:乘方与开方运算,随着分数指数幂的引进,乘方和开方又可以相互转化,统一为幂的形式。又如在圆锥曲线中,离心率大小的变化引起质的变化,圆锥曲线可以表示不同的曲线,这生动反映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在数学中让学生体验现象与本质、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对立统一等辩证关系,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創新意识,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结合数学理性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们认识到应该尊重科学,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三)通过数学中美学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别林斯基说:“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数学的美除了常表现于数学对象的外表外(如美的曲线、对称的方程等),还蕴藏着更深层的美,如数学概念的概括性、普遍性以及对称与和谐、奇异与突变等。例如,黄金数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因采用的比例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因此,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还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形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数学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阻,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华罗庚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一部数学发展史,是人类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家逸事,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成就。
二、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一)量力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德育素材,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这样才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
(二)持久性原则
德育渗透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长期精心培养,持之以恒地渗透,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真正实现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
(三)情感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德育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使之乐其所学。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以情“润”色,寓理于情、以情育人,使教与学产生共鸣。
(四)身教原则
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说明“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鞭策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与教学中的德育相互渗透。
数学课中一个具体问题的抽象,一个恰当的比喻,一个智慧的幽默,……自然地折射出人生哲理、数学人文精神,学生更易“亲其师,信其道”,于轻松中得到知识和道德的双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蒋玉科.职业高中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实施[J]职教论坛,2006,4,P48.
[2]朱秀贤.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1年65期.
[3]汤朝亚.职校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34期.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职业高级中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德性资于学问”,反映的就是学问与道德的密切关系。学科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努力探讨学科德育的特点、规律,充分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主要任务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在职业高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学校方面利用各式各样的活动,如:主题班会、友谊联赛、竞技比拼……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职高的一线数学教师,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
一、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二)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在数学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例如代数中相互对立的运算:乘方与开方运算,随着分数指数幂的引进,乘方和开方又可以相互转化,统一为幂的形式。又如在圆锥曲线中,离心率大小的变化引起质的变化,圆锥曲线可以表示不同的曲线,这生动反映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在数学中让学生体验现象与本质、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对立统一等辩证关系,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創新意识,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结合数学理性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们认识到应该尊重科学,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三)通过数学中美学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别林斯基说:“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数学的美除了常表现于数学对象的外表外(如美的曲线、对称的方程等),还蕴藏着更深层的美,如数学概念的概括性、普遍性以及对称与和谐、奇异与突变等。例如,黄金数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因采用的比例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因此,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还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形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数学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阻,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华罗庚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一部数学发展史,是人类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家逸事,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成就。
二、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一)量力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德育素材,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这样才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
(二)持久性原则
德育渗透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长期精心培养,持之以恒地渗透,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真正实现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
(三)情感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德育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使之乐其所学。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以情“润”色,寓理于情、以情育人,使教与学产生共鸣。
(四)身教原则
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说明“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鞭策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与教学中的德育相互渗透。
数学课中一个具体问题的抽象,一个恰当的比喻,一个智慧的幽默,……自然地折射出人生哲理、数学人文精神,学生更易“亲其师,信其道”,于轻松中得到知识和道德的双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蒋玉科.职业高中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实施[J]职教论坛,2006,4,P48.
[2]朱秀贤.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1年65期.
[3]汤朝亚.职校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34期.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