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语文观摩课后的评课活动中,一位数学老师说,他听了这么多节语文课,小学一至六年级甚至包括初中的语文课,每次课后研讨总有一个疑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提出来,今天要一吐为快。那就是:语文教学中除了各个阶段目标外,还要教什么?又想让孩子学会什么?难道学会一课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抑或学会某种写作手法后娴熟的运用在自己的文章里?一堂语文课就算功德圆满了吗?
这个问题一出口,立刻引起语文组全体成员的热议。是啊,做了这么多年语文教师,很少深入的思考过这个问题。而今一经提出,不得不让我陷入沉思中??? ???
大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人格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个人独特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人本性、特殊性。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因为接受各种教育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品质。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后,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那么在孩子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时,语文教育与个人人格养成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语文课堂上还只是重视认识了几个生字,背会了几篇课文,或者理解了几处修辞手法的运用。那么,在21世纪这个人才竞争的全新时代,思想观点创新和知识技术创新的全新时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才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语文知识与技能是人才竞争的必要工具。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积淀着人类文化的精华,也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梦想,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瑰宝。因此,成功的语文课堂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还应该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挖掘人类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以便丰富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初步形成。
高尔基曾提出过“文学即人学”的命题。由此看来,任何阶段的语文教学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当学生在学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时,将受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将语文教育融入人格培养之中,这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要求。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语文教材是人格教育的载体。
因为语文教学与人格培养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如果一堂语文课,能在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并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为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做铺垫。那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教师应该都知晓:范仲淹“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朱自清“不吃嗟来之食”,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甘为孺子牛”等事迹。古往今来多少名人志士高尚的人格被传诵,但如何让这些名人志士的健全人格潜移默化的来影响学生呢?
我认为,要善于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学生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内涵之一,它包括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者,文之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只有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情真意切,才能被作者的思想所打动,才能实现个人的道德转化,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情感是道德的内驱力,催化剂,它可以推动人们去克服困难,形成健全的人格。
还要善于诱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体现出的情感是认真、细致、谦逊等等。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表现社会责任感的篇目,如《诚实与信任》《郑和远航》《詹天佑》《钱学森》,这些篇目的人物形象更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认真、细致、谦逊、勤劳的美好情感无一不迸发出来。如果语文教师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采用多种教法,诱导学生形成对祖国的忠诚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师长的尊敬,对朋友的信任等等这些积极的性格,就更能促进学生正视自己,形成积极的人格。相反,就会有自私、懒惰、骄傲等不良性格产生。
最后,我们要合理的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语文学习,除了字词句外,还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教育意义。学生从教材中不但可以学习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还可以借助文章熏陶自己的审美情感,受到美的教育。如果学生能真正从语文中受到了各种熏陶和教育,那么,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就一定有所表现。如果老师不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就可能成为“课堂上激动,下课后心动,课后就不动”的局面。语文教学还有在读与写中寓教于乐得功能。在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方面,就不能只局限于遣词造句。特别在作文教学中,也不能只局限于“拿来主义”,还应引导学生开发与众不同的新思想,使之见解深刻,内容丰满,真正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与良好人格培养进行统一,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树立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使他们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满招损,谦受益”“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思想,正确地在自己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将语文学科特有的思想美、形象美、艺术美、语言美迁移成自己的人格闪光点。
魏书生老师认为“作文教学的源头,就是雕塑学生的心灵”“教学生作文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如在作文教学中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学生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作文和育人相辅相成,既训练学生写出声情并貌的文章,又培养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教学,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学,是要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聆听他人只说,学会如果做人。人格教育才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才是传统教育的灵魂。
这个问题一出口,立刻引起语文组全体成员的热议。是啊,做了这么多年语文教师,很少深入的思考过这个问题。而今一经提出,不得不让我陷入沉思中??? ???
大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人格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个人独特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人本性、特殊性。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因为接受各种教育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品质。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后,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那么在孩子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时,语文教育与个人人格养成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语文课堂上还只是重视认识了几个生字,背会了几篇课文,或者理解了几处修辞手法的运用。那么,在21世纪这个人才竞争的全新时代,思想观点创新和知识技术创新的全新时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才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语文知识与技能是人才竞争的必要工具。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积淀着人类文化的精华,也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梦想,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瑰宝。因此,成功的语文课堂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还应该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挖掘人类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以便丰富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初步形成。
高尔基曾提出过“文学即人学”的命题。由此看来,任何阶段的语文教学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当学生在学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时,将受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将语文教育融入人格培养之中,这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要求。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语文教材是人格教育的载体。
因为语文教学与人格培养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如果一堂语文课,能在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并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为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做铺垫。那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教师应该都知晓:范仲淹“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朱自清“不吃嗟来之食”,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甘为孺子牛”等事迹。古往今来多少名人志士高尚的人格被传诵,但如何让这些名人志士的健全人格潜移默化的来影响学生呢?
我认为,要善于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学生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内涵之一,它包括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者,文之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只有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情真意切,才能被作者的思想所打动,才能实现个人的道德转化,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情感是道德的内驱力,催化剂,它可以推动人们去克服困难,形成健全的人格。
还要善于诱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体现出的情感是认真、细致、谦逊等等。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表现社会责任感的篇目,如《诚实与信任》《郑和远航》《詹天佑》《钱学森》,这些篇目的人物形象更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认真、细致、谦逊、勤劳的美好情感无一不迸发出来。如果语文教师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采用多种教法,诱导学生形成对祖国的忠诚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师长的尊敬,对朋友的信任等等这些积极的性格,就更能促进学生正视自己,形成积极的人格。相反,就会有自私、懒惰、骄傲等不良性格产生。
最后,我们要合理的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语文学习,除了字词句外,还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教育意义。学生从教材中不但可以学习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还可以借助文章熏陶自己的审美情感,受到美的教育。如果学生能真正从语文中受到了各种熏陶和教育,那么,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就一定有所表现。如果老师不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就可能成为“课堂上激动,下课后心动,课后就不动”的局面。语文教学还有在读与写中寓教于乐得功能。在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方面,就不能只局限于遣词造句。特别在作文教学中,也不能只局限于“拿来主义”,还应引导学生开发与众不同的新思想,使之见解深刻,内容丰满,真正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与良好人格培养进行统一,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树立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使他们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满招损,谦受益”“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思想,正确地在自己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将语文学科特有的思想美、形象美、艺术美、语言美迁移成自己的人格闪光点。
魏书生老师认为“作文教学的源头,就是雕塑学生的心灵”“教学生作文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如在作文教学中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学生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作文和育人相辅相成,既训练学生写出声情并貌的文章,又培养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教学,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学,是要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聆听他人只说,学会如果做人。人格教育才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才是传统教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