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建筑及城市交通有逐渐向地下和空中发展的趋势。建筑由于其功能和结构本身的需要,大多设置了地下室。由于地下室工程的施工环境特殊、隐蔽性大、涉及的工种多、施工复杂,也容易出现质量问题,本文就地下室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一些研究。
[关键词]地下室 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P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8-0375-01
前言
对于具有大底盘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群体而言,塔楼部分一般在使用阶段不会存在抗浮问题,但裙房及纯地下室部分经常会有抗浮不满足要求的问题。而且由于实际地下室抗浮设计中往往只考虑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施工过程和洪水期重视不足,因而也会造成施工过程中由于抗浮不够而出现局部破坏,加上地下室防水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设计、施工、材料选择等诸多方面因素,因此造成了地下室结构设计难点繁多,本文就地下室结构设计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一、结构平面设计
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结构设计时,需综合考虑防火、使用功能、人防要求、设备用房及管道、坑道、排水、通风、采光等各专业的配合。例如地下室的长度超过设计规定长度时,需要与结构专业配合,确定是否设置变形缝,通常应尽可能少设或不设变形缝,因为设置变形缝会使得变形缝处的防水处理变得复杂。随着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的应用,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设置后浇带和合理使用混凝膨胀加强带等方式,达到不设缝的目的。若地下室过长依靠设置后浇带的方法难以解决,设计人员应合理地调整平面将地下室分割成几个小地下室,中间用较窄的通道相连,以满足使用及管道相连的要求,而将变形缝设置在通道处,这样可以使接缝较少且处于受力较小处,便于补救。
二、抗震设计
一般来讲地下室抗震设计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为:多层砌体建筑中半地下室埋深不够,房屋层数包括半地下室层已达8层,层数和总高度超过要求,违反GB50011-2010第7.1.2条。地下室顶板为上部结构嵌固端,地下室一层抗震等级定为三级,而上部结构为二级,按GB50011-2010第6.1.3条地下室也应为二级。
若地下室设计不当,对其整体的抗震性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施工图审查要点,一般来讲,半地下室的埋置深度应大于地下室顶板至室外地面的高度,才能按地下室考虑,总高度才能从室外地面算起。地下室的墙柱与上部结构的墙柱应协调统一。对地下室顶板室内外板面标高变化处,当标高变化超过梁高范围时则形成错层,应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处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顶板应采用梁板结构,且厚度不宜小于180mm,否则不应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结构计算中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的地下室抗侧移刚度应不小于与其相连一层结构的两倍,否则仍不应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应从地面往上计算,并应包括地下层。
三、地下室抗浮设计
一般来讲,此类设计常见问题为:地下水位未按勘察报告确定,或勘察报告未提供计算浮力的地下水位及其变幅,违反了GB50007-2011第3.0.4条;斜坡道未进行抗浮验算,斜坡道与主体分缝处未作处理;抗浮验算荷载分项系数不满足要求,不符合GB50009-2012第3.2.4条等。
地下水位及其变幅是地下室抗浮设计的重要依据。实际在地下室抗浮设计时仅考虑正常使用的极限状态,而对施工过程和洪水期重视不足,因而会造成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因抗浮不够而出现局部破坏。另外,在同一整体大面积地下室的上部常建有多栋高层和低层建筑,由于地下室的面积较大、形状又不规则,且地下室上方的局部没有建筑,此类抗浮问题相对难以处理,须作细致分析后再进行处理。
四、外墙结构设计
应按水、土压力验算,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要求:(1)荷载。地下室外墙所承受的荷载分为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竖向荷载包括上部及地下室结构的楼盖传重和自重,水平荷载包括地面荷载、侧向土压力和人防等效静荷载。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竖向荷载及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产生的内力一般不起控制作用,墙体配筋主要由垂直墙面的水平荷载产生的裂缝确定,而且通常不考虑与竖向荷载组合的压弯作用,仅按墙板弯曲计算弯曲的配筋;(2)静止土压力系数。静止土压力宜由试验确定,当不具备试验条件时,砂土可取0.34~0.45,粘性土可取0.5~0.7;(3)地下室外墙的配筋计算。实际设计时,在外墙的配筋计算中,对于带扶壁柱的外墙,不是根据扶壁柱的尺寸大小进行计算,而是均按双向板计算配筋;扶壁柱则按地下室结构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进行配筋,不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根据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这种设计将使得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则有富余量。因此,在计算地下室外墙的配筋时,对于垂直于外墙方向有钢筋混凝土内隔墙相连的外墙板块或外墙扶壁柱截面尺寸较大的外墙板块,如高层建筑外框架柱之间,按双向板计算配筋为宜,其余的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对竖向荷载较小的外墙扶壁柱,其内外侧主筋也应予以适当加强。外墙的水平分布筋应根据扶壁柱截面尺寸的大小,适当地配以外侧附加短水平负筋加强,外墙转角处也应适当加强。地下室外墙计算时底部为固定支座(即底板作为外墙的嵌固端),侧壁底部弯矩与相邻的底板弯矩相等,底板的抗弯能力应不小于侧壁的抗弯能力,其厚度应与配筋量相匹配。这种情况在地下车道中最为典型,车道侧壁为悬臂构件,底板的抗弯能力应不小于侧壁底部的抗弯能力。
五、外墙裂缝的控制
地下室外墙裂缝的控制是结构设计中的重点,墙体裂缝主要有:砼收缩裂缝;外力作用的裂缝。
结构温度、收缩应力是由于结构变形受约束而产生的。在理论上只要材料的强度不小于最大约束应力,则任意长度结构不设伸缩缝亦不会开裂。由于混凝土材料的抗拉强度很低,韧性差,以及在结硬过程中产生收缩,理论和实践均证明,若不采取措施,难以满足混凝土规范对结构裂缝的要求。因此,为防止出现上述情况,地下室结构设计可采取以下措施防止由于结构超长或砼收缩引起的裂缝:(1)补偿收缩混凝土。在混凝土中掺微膨胀剂,以混凝土的膨胀值抵消混凝土的最终收缩值。当其差值大于或等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时,即可控制裂缝;(2)膨胀带。混凝土中膨胀剂的膨胀变形不会完全补偿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变形,而设置补偿收缩混凝土带可以实现混凝士连续浇注无缝施工;(3)后浇带。后浇带作为混凝土早期短时期释放约束力的一种技术措施,较长久性变形缝已有很大的改进并广泛应用;(4)提高钢筋混凝土的抗拉能力。混凝土应考虑增加抗变形钢筋,如侧壁增加水平温度筋,在混凝土面层起强化作用;侧壁受底板和顶板的约束,混凝土胀缩不一致,可在墙体中部设置一道水平暗梁抵抗拉力;(5)采用低水化热的水泥配置混凝土并适量加入粉煤灰;(6)加大碎石骨料用量(7)降低水灰比。当然,在采取以上措施时,同时要注意混凝土的养护。
外力作用引起墙体裂缝。地下室墙体所受外力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地基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墙体和梁板结构裂缝。可采用设置沉降后浇带来解决。二、墙两侧模板未同时拆除,选拆一边,未拆的一边模板支撑给新浇砼墙一个侧向压力,若模板支撑较紧,则砼墙产生裂缝。三、墙外侧填土过早,填土使墙外侧向内侧挤压,早期砼强度低,极易产生裂缝。
结束语
本文对地下室结构设计中常会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地下室工程涉及的专业极为复杂,在建筑的地下室结构设计时,还需要综合考虑防火、使用功能、人防要求、设备用房及管道、坑道、排水、通风、采光等各专业对地下室結构的影响。具体设计时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设计出更好的地下室结构。
参考文献
[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关键词]地下室 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P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8-0375-01
前言
对于具有大底盘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群体而言,塔楼部分一般在使用阶段不会存在抗浮问题,但裙房及纯地下室部分经常会有抗浮不满足要求的问题。而且由于实际地下室抗浮设计中往往只考虑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施工过程和洪水期重视不足,因而也会造成施工过程中由于抗浮不够而出现局部破坏,加上地下室防水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设计、施工、材料选择等诸多方面因素,因此造成了地下室结构设计难点繁多,本文就地下室结构设计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一、结构平面设计
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结构设计时,需综合考虑防火、使用功能、人防要求、设备用房及管道、坑道、排水、通风、采光等各专业的配合。例如地下室的长度超过设计规定长度时,需要与结构专业配合,确定是否设置变形缝,通常应尽可能少设或不设变形缝,因为设置变形缝会使得变形缝处的防水处理变得复杂。随着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的应用,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设置后浇带和合理使用混凝膨胀加强带等方式,达到不设缝的目的。若地下室过长依靠设置后浇带的方法难以解决,设计人员应合理地调整平面将地下室分割成几个小地下室,中间用较窄的通道相连,以满足使用及管道相连的要求,而将变形缝设置在通道处,这样可以使接缝较少且处于受力较小处,便于补救。
二、抗震设计
一般来讲地下室抗震设计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为:多层砌体建筑中半地下室埋深不够,房屋层数包括半地下室层已达8层,层数和总高度超过要求,违反GB50011-2010第7.1.2条。地下室顶板为上部结构嵌固端,地下室一层抗震等级定为三级,而上部结构为二级,按GB50011-2010第6.1.3条地下室也应为二级。
若地下室设计不当,对其整体的抗震性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施工图审查要点,一般来讲,半地下室的埋置深度应大于地下室顶板至室外地面的高度,才能按地下室考虑,总高度才能从室外地面算起。地下室的墙柱与上部结构的墙柱应协调统一。对地下室顶板室内外板面标高变化处,当标高变化超过梁高范围时则形成错层,应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处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顶板应采用梁板结构,且厚度不宜小于180mm,否则不应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结构计算中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的地下室抗侧移刚度应不小于与其相连一层结构的两倍,否则仍不应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应从地面往上计算,并应包括地下层。
三、地下室抗浮设计
一般来讲,此类设计常见问题为:地下水位未按勘察报告确定,或勘察报告未提供计算浮力的地下水位及其变幅,违反了GB50007-2011第3.0.4条;斜坡道未进行抗浮验算,斜坡道与主体分缝处未作处理;抗浮验算荷载分项系数不满足要求,不符合GB50009-2012第3.2.4条等。
地下水位及其变幅是地下室抗浮设计的重要依据。实际在地下室抗浮设计时仅考虑正常使用的极限状态,而对施工过程和洪水期重视不足,因而会造成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因抗浮不够而出现局部破坏。另外,在同一整体大面积地下室的上部常建有多栋高层和低层建筑,由于地下室的面积较大、形状又不规则,且地下室上方的局部没有建筑,此类抗浮问题相对难以处理,须作细致分析后再进行处理。
四、外墙结构设计
应按水、土压力验算,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要求:(1)荷载。地下室外墙所承受的荷载分为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竖向荷载包括上部及地下室结构的楼盖传重和自重,水平荷载包括地面荷载、侧向土压力和人防等效静荷载。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竖向荷载及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产生的内力一般不起控制作用,墙体配筋主要由垂直墙面的水平荷载产生的裂缝确定,而且通常不考虑与竖向荷载组合的压弯作用,仅按墙板弯曲计算弯曲的配筋;(2)静止土压力系数。静止土压力宜由试验确定,当不具备试验条件时,砂土可取0.34~0.45,粘性土可取0.5~0.7;(3)地下室外墙的配筋计算。实际设计时,在外墙的配筋计算中,对于带扶壁柱的外墙,不是根据扶壁柱的尺寸大小进行计算,而是均按双向板计算配筋;扶壁柱则按地下室结构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进行配筋,不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根据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这种设计将使得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则有富余量。因此,在计算地下室外墙的配筋时,对于垂直于外墙方向有钢筋混凝土内隔墙相连的外墙板块或外墙扶壁柱截面尺寸较大的外墙板块,如高层建筑外框架柱之间,按双向板计算配筋为宜,其余的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对竖向荷载较小的外墙扶壁柱,其内外侧主筋也应予以适当加强。外墙的水平分布筋应根据扶壁柱截面尺寸的大小,适当地配以外侧附加短水平负筋加强,外墙转角处也应适当加强。地下室外墙计算时底部为固定支座(即底板作为外墙的嵌固端),侧壁底部弯矩与相邻的底板弯矩相等,底板的抗弯能力应不小于侧壁的抗弯能力,其厚度应与配筋量相匹配。这种情况在地下车道中最为典型,车道侧壁为悬臂构件,底板的抗弯能力应不小于侧壁底部的抗弯能力。
五、外墙裂缝的控制
地下室外墙裂缝的控制是结构设计中的重点,墙体裂缝主要有:砼收缩裂缝;外力作用的裂缝。
结构温度、收缩应力是由于结构变形受约束而产生的。在理论上只要材料的强度不小于最大约束应力,则任意长度结构不设伸缩缝亦不会开裂。由于混凝土材料的抗拉强度很低,韧性差,以及在结硬过程中产生收缩,理论和实践均证明,若不采取措施,难以满足混凝土规范对结构裂缝的要求。因此,为防止出现上述情况,地下室结构设计可采取以下措施防止由于结构超长或砼收缩引起的裂缝:(1)补偿收缩混凝土。在混凝土中掺微膨胀剂,以混凝土的膨胀值抵消混凝土的最终收缩值。当其差值大于或等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时,即可控制裂缝;(2)膨胀带。混凝土中膨胀剂的膨胀变形不会完全补偿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变形,而设置补偿收缩混凝土带可以实现混凝士连续浇注无缝施工;(3)后浇带。后浇带作为混凝土早期短时期释放约束力的一种技术措施,较长久性变形缝已有很大的改进并广泛应用;(4)提高钢筋混凝土的抗拉能力。混凝土应考虑增加抗变形钢筋,如侧壁增加水平温度筋,在混凝土面层起强化作用;侧壁受底板和顶板的约束,混凝土胀缩不一致,可在墙体中部设置一道水平暗梁抵抗拉力;(5)采用低水化热的水泥配置混凝土并适量加入粉煤灰;(6)加大碎石骨料用量(7)降低水灰比。当然,在采取以上措施时,同时要注意混凝土的养护。
外力作用引起墙体裂缝。地下室墙体所受外力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地基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墙体和梁板结构裂缝。可采用设置沉降后浇带来解决。二、墙两侧模板未同时拆除,选拆一边,未拆的一边模板支撑给新浇砼墙一个侧向压力,若模板支撑较紧,则砼墙产生裂缝。三、墙外侧填土过早,填土使墙外侧向内侧挤压,早期砼强度低,极易产生裂缝。
结束语
本文对地下室结构设计中常会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地下室工程涉及的专业极为复杂,在建筑的地下室结构设计时,还需要综合考虑防火、使用功能、人防要求、设备用房及管道、坑道、排水、通风、采光等各专业对地下室結构的影响。具体设计时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设计出更好的地下室结构。
参考文献
[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