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读书要把书读“薄”,也要把书读“厚”。怎样把书读“薄”,又怎样把书读“厚”?
到底是应该把书读“薄”,还是应该把书读“厚”?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中学生。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一次讲话中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巾,如果你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添加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點,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引文有校改)从这段文字巾,我们能大致了解到把书读“厚”和把书读“薄”的含义。华罗庚先生认为,渎书应先“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经常用这样的方法读书可以提高阅读能力。笔者认为,这里面有三个过程:首先,要把书读“薄”;其次,把书由“薄”读“厚”;最后,再把书由“厚”读“薄”。下面以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介绍一下这三个过程。
一、把书读“薄”
要将书读“薄”,最常用的方法是概读。概读的主要内容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信息、主要内容等几个方面,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使读者理解作品描述的历史大环境,有助于读者更精确、深入地解读作品的多重意义。了解作者的详细信息,有助于读者理解作品的风格。掌握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信息,对读者掌握作品描述的主要内容很有帮助。
一般来说,作品的封面、前言、目录等内容,会有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信息、主要内容的介绍。在精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前,可以通过阅读本书的封面、前言、目录等内容进行概读。通过概读,可以知道:本书是一部描写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无产阶级战士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同各种敌人及困难进行顽强斗争的优秀小说;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参加过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此书是作者双目失明后历时3年创作而成的,是一部自传性作品;全书分为两部,共18章,主要讲述的是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参加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
这样的概读,可以帮助读者把书读“薄”。它的好处是既可以让读者对作品有个大致的了解,激发阅读兴趣,又可以大致确定需要精读和泛读的章节,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二、把书由“薄”读“厚”
第一阶段的把书读“薄”,只是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阶段要把这种“薄”读“厚”,这一过程通常没有捷径,最常用的方法是精读。首先,精读要做的是细读,可采用逐字逐句读、反复读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圈点勾画、摘抄等方式加深记忆和理解。其次,精读的同时要勤思考、深入理解,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思索,并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分析解决阅读障碍,可采用做批注、做笔记等方式记录下阅读感受、所思考的内容,以便加深理解和日后查阅。最后,精读还要对作品进行鉴赏。作品的重要情节、精彩语句、人物形象、作品主旨等,都是值得鉴赏的内容,可采用做批注、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专题探究等方式进行鉴赏。这样的鉴赏不但可以帮助读者很好地实现阅读目的,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读者的阅读审美能力。如: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
保尔这段在烈士墓前的内心独白.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既体现了他对烈士的深切缅怀之情,又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体现了他坚定的战斗信念。他对无产阶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级事业的无限忠诚,对生命价值的崇高“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追求,以及他勇敢、卓越的战斗意志,实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在感天动地,令人佩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下部第三章)
(批注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全书的精华,需要进行精读,可以反复阅读,乃至背诵,也可以摘抄在笔记本上,作为写作素材。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细读、思考、做批注,读者可以较为深入地理解保尔的人物形象意义,并联系《红岩》《红星照耀中国》等名著中的革命者的形象,尝试撰写和“生命的价值”有关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获取丰富的阅读感悟和宝贵的相关资料,从而将作品读“厚”,对某类文学形象、文学作品有较为全面的理解,构建立体、丰富的知识体系。
三、把书由“厚”读“薄”
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积累,最后是要把书由“厚”读“薄”。这个过程就是把已经掌握的作品相关知识进行消化、提炼、融会贯通,抓住全书的要点和精神实质。这要求读者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统观文本,理清知识脉络,可采用制作图书资料卡、绘制思维导图等方法进行提炼和概括,将作品读“薄”。
例如,阅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可以绘制该书的思维导图(参看本刊2019年10月本栏目文章)。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包括作者信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形象、作品主旨、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这样,一本厚厚的文学名著,就变成了一张思维导图,自然使得作品变“薄”了。这意味着读者真正把作品读透了,把握住了精神实质。
到底是应该把书读“薄”,还是应该把书读“厚”?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中学生。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一次讲话中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巾,如果你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添加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點,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引文有校改)从这段文字巾,我们能大致了解到把书读“厚”和把书读“薄”的含义。华罗庚先生认为,渎书应先“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经常用这样的方法读书可以提高阅读能力。笔者认为,这里面有三个过程:首先,要把书读“薄”;其次,把书由“薄”读“厚”;最后,再把书由“厚”读“薄”。下面以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介绍一下这三个过程。
一、把书读“薄”
要将书读“薄”,最常用的方法是概读。概读的主要内容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信息、主要内容等几个方面,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使读者理解作品描述的历史大环境,有助于读者更精确、深入地解读作品的多重意义。了解作者的详细信息,有助于读者理解作品的风格。掌握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信息,对读者掌握作品描述的主要内容很有帮助。
一般来说,作品的封面、前言、目录等内容,会有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信息、主要内容的介绍。在精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前,可以通过阅读本书的封面、前言、目录等内容进行概读。通过概读,可以知道:本书是一部描写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无产阶级战士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同各种敌人及困难进行顽强斗争的优秀小说;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参加过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此书是作者双目失明后历时3年创作而成的,是一部自传性作品;全书分为两部,共18章,主要讲述的是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参加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
这样的概读,可以帮助读者把书读“薄”。它的好处是既可以让读者对作品有个大致的了解,激发阅读兴趣,又可以大致确定需要精读和泛读的章节,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二、把书由“薄”读“厚”
第一阶段的把书读“薄”,只是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阶段要把这种“薄”读“厚”,这一过程通常没有捷径,最常用的方法是精读。首先,精读要做的是细读,可采用逐字逐句读、反复读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圈点勾画、摘抄等方式加深记忆和理解。其次,精读的同时要勤思考、深入理解,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思索,并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分析解决阅读障碍,可采用做批注、做笔记等方式记录下阅读感受、所思考的内容,以便加深理解和日后查阅。最后,精读还要对作品进行鉴赏。作品的重要情节、精彩语句、人物形象、作品主旨等,都是值得鉴赏的内容,可采用做批注、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专题探究等方式进行鉴赏。这样的鉴赏不但可以帮助读者很好地实现阅读目的,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读者的阅读审美能力。如: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
保尔这段在烈士墓前的内心独白.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既体现了他对烈士的深切缅怀之情,又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体现了他坚定的战斗信念。他对无产阶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级事业的无限忠诚,对生命价值的崇高“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追求,以及他勇敢、卓越的战斗意志,实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在感天动地,令人佩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下部第三章)
(批注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全书的精华,需要进行精读,可以反复阅读,乃至背诵,也可以摘抄在笔记本上,作为写作素材。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细读、思考、做批注,读者可以较为深入地理解保尔的人物形象意义,并联系《红岩》《红星照耀中国》等名著中的革命者的形象,尝试撰写和“生命的价值”有关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获取丰富的阅读感悟和宝贵的相关资料,从而将作品读“厚”,对某类文学形象、文学作品有较为全面的理解,构建立体、丰富的知识体系。
三、把书由“厚”读“薄”
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积累,最后是要把书由“厚”读“薄”。这个过程就是把已经掌握的作品相关知识进行消化、提炼、融会贯通,抓住全书的要点和精神实质。这要求读者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统观文本,理清知识脉络,可采用制作图书资料卡、绘制思维导图等方法进行提炼和概括,将作品读“薄”。
例如,阅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可以绘制该书的思维导图(参看本刊2019年10月本栏目文章)。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包括作者信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形象、作品主旨、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这样,一本厚厚的文学名著,就变成了一张思维导图,自然使得作品变“薄”了。这意味着读者真正把作品读透了,把握住了精神实质。